黄秋生称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正体字都看不懂
来源:中新网 于 2013-07-14黄秋生:“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自嘲“拍过很多烂片”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发声”。他用正体字在微博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居然过半人看不懂 哎 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
正体字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由于现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在语言政策的争议上,台湾采用“正体字”这一词除了含“标准”之义,还意味着“正统的汉字”。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发表谈话表示,不应将“正体字”称为“正体字”。他认为“正体字”这称谓这对中国人使用好几千年的“正统汉字”,即所谓的“正体字”来说“不公平”,因此应称为“正体字”。
黄秋生在微博上声称大陆过半人看不懂中文正体字,并推断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立即遭到了诸多网友的吐槽。
网友@马前卒 表示:“不说简体识字率,就说接近一半人看得懂正体字,这就是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网友@梦遗唐朝 编写了一条段子,吐槽黄秋生曾接拍多部主题跟“色情、变态、暴力”相关的电影。
网友@包容万物恒河水 梳理了现行港台正体字的发展脉络:“现行港台正体字的主要依据是满清1874年的‘钦定正体字’,将大部分汉字的不同写法全部删除只保留一种,‘钦定正体字’之前汉字字形有3万多个,‘钦定正体字’之后只剩1万,名为正体字实为残体字。比起抱着被清政府以‘笔画最多者留’为原则大删的‘钦定正体字’当宝的人,我的优越感简直爆棚。”
网友@桔子树小窝 认为简体字的推行有着深远的意义:“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国后为了让大家都认字,重新选定字表,选字就简不就繁,原是功德无量之事。中国古汉字好几万,正体字不过一小部分,有什么好得意?”
网友@宫吐槽 对黄秋生的言论进行了嘲讽:“写篆文有90%的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弥留了;写金文甲骨几乎没几个懂,华夏文明看来是死透了。华夏文明靠的是仁义礼智信,没教您老演某些题材的电影啊!”
网友@公子子彧 吐槽:“美国人的飞行器都要出太阳系了,秋生老师还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
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正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中文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相比之下,正体字其实就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所谓“华夏文明”……文字的变革和传承并没有冲突,不是所有人能看懂甲骨文,才能拯救华夏文明。
网友@夕词 认为:“文明这东西,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人身上,在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
网友@李小飞 表示:“欧美有多少人能看懂拉丁文啊?写不同字的人希望能互相尊重。”
网友@蒋抽抽_Lucifer 则直言:“简体字也是华夏文明。”
汉字的简繁之争由来已久
台湾亲民党“立委”李桐豪2013年3月14日表示全世界使用正体字越来越少,但这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传承精髓,并指出“简体字已经把我们文化彻底摧毁”。
大陆方面,方舟子曾发表过文章(微博)专门解释汉字简化的历史以及现实意义。简化汉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定前进”。在尽量采用在民间已经长期流行的简体字情况下,“简体字政策”只负责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绝不擅自造字。关于“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等谣诼,方舟子称这只是台湾方面的宣传战术而已。
网友之间也曾为简繁之争编写过段子。坚持正体字为“正统”的人群表示:“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有云无雨,开関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他们用这种方式嘲讽大陆的简体字政策。而大陆的网友也编写桥段回敬:“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虽丑无鬼,只不过台无吉,湾无言。”大陆网友对正体字优于简体字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汉字简化是历史必然:“汉字从金文篆书一直到现在简化是大势所趋。”
有人回复最为经典:要求自己的2个孩子必须写简识繁
——还用争论么?
读书时,和几个比较要好的台湾同学谈论过这个问题,他们很多人曾交换到北京一段时间。
开始时,不认识简体字,后来学会以后,发现写起来很方便。都颇为支持简体字。
字体演化是必然的,传统文化是不能断代的。
写上午 09:52:07
上初中时,我们语文老师就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正体字你可以不会写,但是你不认识,真的是悲哀,看一部古书需要用简体字改写,还得用白话文翻译,悲哀!
慕羲 上午 10:06:59
文字是文化载体,看不懂正体字,表示与传统切断关系。看看现代简体字改写的书吧!就像翻译外語一样,走了味!混淆词义!
慕羲上午 10:10:34
啥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皇帝再专权,也无法制定文字标准,只有新中国才能做到!唐代颜师古代表只是一介平民,推行样字(标准字),后来称楷书!这与统治啥关系!这是文化传承!
慕羲 上午 10:14:22
姓氏簡化,後代子孫不認識祖先,蕭何簡化成萧何,但一般姓蕭被写成肖!肖与蕭關係是啥,是血緣斷滅!
慕羲( 上午 10:17:12
簡體字是消滅漢字的過度期文字,目的是漢語拼音。後來發現問題嚴重,才戛然停止!消滅自己文字就像埃及自己消滅古文字,改成拼音字母,結果埃及後代完全不認識祖先!正式文字,為何沒繼續改成漢語拼音,漢字同音字太多,根本無法漢語拼音!
慕羲 上午 10:18:29
念念看,石室死四獅!改成漢語拼音 shisisisishi
慕羲 上午 10:21:03
漢語拼音無聲調,因為制定者是俄國人,堂堂大國竟然要將自己文字委託洋鬼子制定,這就是你們周宰相幹的好事。難道漢地當時沒語言學專家嗎?
写简识繁必须的。
我经常看凤凰台,所以能认些正体字。同时又看武陵出版社出的书也能认些正体字。
古人倡导多笔画的字,
是因为这样可以潜移默化民众的心性,
幫助引导民德歸厚。
简体字使社会变得浮躁、功利,
几十年下来,转变已开始生根。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13-7-15 17:49 编辑
急功近利和文字没有任何关系,是社会问题。
会正体字,并不见得能读懂古文,这是2个概念。
不识正体字,古文绝对读不好。
简体、正体,都没离方块字型,何以把简体说得如此不堪,在我看来,简繁二体皆已深入民心,随你喜欢如何用都不存在什么问题,它本身就不是个问题。个人中学初二的时候就可以读竖版的正体《封神演义》《西游记》,也没见老师教,边读边摸索,慢慢就无师自通了。世界上还有五分之四的人不用汉字,好的国民素质依旧好,不好的国民素质依然存在。到是这个黄秋生,很会小题大作,有品质的电影没几个,他搞的那些三级片到是不少,他才是离华夏文明远矣。 lagi1 发表于 2013-7-15 23:18
古人倡导多笔画的字,
是因为这样可以潜移默化民众的心性,
幫助引导民德歸厚。
先生说得很有道理
实际要懂苍什么最开始造的字才真正是传承。其它都是“不正”。只提那个时代才是“时代”,如今不是“时代”。 以规范的说法,“正体”应该叫“繁 体”吧!
就doc文档软件也是这样的:
个人认为以“简体”“繁 体”为名比较好,不然用“正体”,何为“正”何为“偏”?!
大陆经历了2次简化字,最后一次在下就经历了,但最后被否定了没普及
急评:从《史记》记载,孔丘那时卫鲁就鼓励购回国人,可见华夏文明,就是奴隶文化,孔丘母孔姓,父叔梁讫(梁姓奴隶主收钱后,印“梁讫”)为奴隶(故而不知其亲生父亲,一生谋求正统所出),故记载为野出。奴隶文化很简单,进货几个,出货几个,钤记几许,所以理当用简体字传承文化。观改革开放,粤11万人逃港,继而蛇头贩卖人口到美国,是非洲奴隶贩卖史后,华夏民族新的奴隶经营史,也是全人类文明史上最近的最大规模奴隶经营史。所以,光明日报坚持华夏文明,做文明人,用简体字,“男猪”“女牛”等等,常入我等耳目。其实,简体字仿拉丁语言体系,但又不敢声张,怎么敢让先秦文化露脸太多,让世人知道古老文明存在过,深挖深究,不如把自个祖宗雪藏起来,躲瞄瞄,捉迷藏,你先秦祖宗不如让夷狄祖先站牌位,这样中央大国吗,就不用考虑成为泱泱大国,那太累了。您看,多让您省心,多让您轻松那,连祖宗都帮您安排好了,不好吗?
光明日报回应黄秋生言论:简体字能够传承华夏文明2013年07月18日 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涂启智
分享到: 更多
42735人参与0条主评论 5675条评论0条总评论
原标题:简体字正体字均可传承文明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发声:“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他所说的中文正体字即指正体字,此言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
部分地区民众以及部分海外同胞,至今仍在使用正体字;研究文字学的学者以及部分书法爱好者,对正体字也有较深的文化情结。不过,这不能说明正体字和简体字有“正”“偏”之分,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简体字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交流表达的熟练工具,上了年纪的人或许还认识一些正体字,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不识正体字,也没有谁觉得不正常。
正体字只是简体字过去的形态。单就字体形式来说,正体字身上确实部分承载着简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但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汉字的嬗变、演进总是不可避免地失掉一些文字学、历史学等意义上的好东西,正体字演变到简体字,同样如此。
然而换个角度看,简体字身上亦承载着正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从本质与功用上看,正体字、简体字都属于人际、社会交流工具,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使用简体字与使用正体字,都能够传承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包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演变到今天,其实都有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人们都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欢被繁文缛节束缚,简洁的价值观与人类追求单纯明净的趣味也非常契合。可以说,简洁是生活的高境界,也是文明所追求的很高的境界。
不仅如此,较正体字而言,简体字更容易识记学习与书写运用。作为易学好用的工具,简体字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与熟悉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与普及华夏文明。不论是作为文明载体,还是作为表达工具,正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状貌的变化,并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
黄秋生因过半人不识正体字而得出“华夏文明已死”结论,大概是一种调侃、戏说,我们不妨一听,然后一笑而过。真正传承华夏文明,我们要做的是多一些虔诚的敬意,无需在交流工具、文明载体上厚此薄彼。
古典有时也有好处。君不见古书上打听对方吃饭了没有,问“饭否”;现代人问:“你吃了饭没有?”,现代人不懂精简,不懂省时……于以,有人觉得古语好……笑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
匪夷所思的事情又岂止减繁!
看着难受顶一下!不然又是韩国人的菜了!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13-7-19 17:30 编辑
任何批评,警示的意义远远大于辩论。
看不懂正体的,要尝试学习。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考虑到。
辩论,没有用处。
文字,语言的作用在于沟通。
为什么现在国人害怕批评呢?自卑感!?
正如近日有文章提到,有印度人认为现代中国人读书的少,玩ipad的多,结果却骂声一片。
----我们应该感谢他。难道我们不应该再多读一些书么?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该改成: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一大半!
我学习了简体字,现在呢,却非常喜欢正体字。为什么?因为我认识到了传承千年的字体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不是辩论的,有意义么?就像说,白天是白的,非得弄个命题来说,很白或者白的区别!我支持恢复正体字,主要的不是字,而是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我们中国现在还有多少古文化的传承?我认为,少的可怜了。。华夏文明,确实已死了。。不过好在,现在有部分有识之士在积极的推动文化的复苏,只是星星之火,需要好多年啊。。也许我死了之后,才能见到中华文明的再一次璀璨夺目吧! 生在悲哀的时代,必将死在希望的将来。。努力吧,同志们。中国是伟大的,需要我们一起来爱护!
写简识繁必须的.
汉字成型六书在,许多字的本义申义 指向义都得正体字才追溯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只是整理·了一下,可我们的文字改革却是抽芯断头式的。但是现在怎么样?中华文化被摧毁了吗?他那是效法始皇帝但是效仿不成反类犬。 天玺灵光 发表于 2013-7-21 19:37
汉字成型六书在,许多字的本义申义 指向义都得正体字才追溯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只是整理·了一下,可我们 ...
文字演华也是一种规律。。如果单说不认识正体字就是华夏文明已死,,,,有点偏见,,,,
君不见,,我们还有甲骨文吗,象形文字吗,,,,但道我们还要用甲骨文...
写简识繁必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嘉宾访谈]:7月22日13:30,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汉字繁简之争”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江蓝生]: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讨论正体字和简化字的问题。
[潘庆林]:各位网友,大家好!
[网友斜雨燕双飞]:江老师,最近,香港演员黄秋生在微博中称,“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黄秋生所说的正体字是否仅仅指正体字?简体字跟正体字沾不上边吗?
[江蓝生]:黄先生是把正体字和正体字划了等号,实际上这二者并不相等。正体字是对简体字而言的,正体字是对异体字而言的,那么在大陆过半人不认识正体字是事实,但是说过半人不认识正体字那就不是事实了。因为,我们平常使用的文字当中,简化字只是一部分,大约占7000通用字的31%,现代汉语词典收了13000多个字,那么简化字只占其中的17%,康熙字典占了47000多字,简化字只占其中的5%。在这之外的那些字就是黄先生所说的正体字,也是内地群众平常使用的字。另外,在简化字的总数上,其中独体简化字有482个,偏旁类推得出的有1753个,加起来在大陆推行的简化字有2235个,在2235个简化字之外的那些汉字叫传承字,实际上就是台湾所说的正体字,这些字是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的。
比方说日月山川,冰雪雨水、上下左右、春夏秋冬、文化研究、北京、上海、香港,这些都是传承字,都是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的,这些是绝大多数简化字占汉字总数的比例很小。
第二,黄先生说,华夏文明在华夏已死,这句话未免言过其实,因为华夏文明不只体现在文字上,华夏文明的核心应该是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2000多个简化字,不足以让华夏文明死亡。
此外,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体字和异体字在下列情况下是可以保留和使用的。比方说文物古籍,姓氏、书法篆刻,题词招牌,出版教学研究当中需要使用的,有很多古籍都是用正体字用的,学文史哲、历史的都会使用到正体字,另外在私人的空间也都可以自由的使用正体字
,所以说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就是从用字角度来说也是不全面的。
[网友剪刀石头]:您曾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使用正体字,你提这个建议的初衷是什么?
[潘庆林]: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中国正体汉字以意蕴丰富,不但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传递上古先人对当今、后世的许多信息。一如我们至今仍在破解着的“和谐”两个字对社会、对发展重要启示和作用。那是一笔可以安邦定国、烛照天下,能够让世界可见中华文明的真正无上高峰,其意之深,文之高,旨之阔,不亚易经。国人千万不能忽略汉源本字,对中国现当代的作用,北京奥运开幕式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表现在向世界显示的那个“和”字上,我们不能把英语的各个版本都引入国内,而独忘了民族骨血气脉魂都在其内的汉字本源。
[网友小王子与玫瑰花]:江老师,有人认为简化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出现和推行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古代就没有简化字出现吗?您是否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简化字演变的过程?
[江蓝生]:从殷商业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算起,汉字有三四前年的历史,总是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导趋势是简化,在常用字范围内简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便于使用是最重要的表现:便于书写,利于表音表义。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在在我国几前年亿的文化史上,功劳卓著。汉字克服了国家和民族由于政治、地理和方言等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微细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对汉字的认同心理仍然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中华文明绵延了几千年都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但是汉字数量大(《康熙字典》47035个)、笔画多,龜正体17画,龍正体16画。读音乱,像龟有gui(乌龟)、jun(皲裂)、qiu(龟兹)。检索难(难认、难写、难读、难查)是不争的事实,不利于文化的普及。
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痛感,汉字如果不改变,将会严重影响国民教育。国民教育上不去,国民素质提高不了,国家就不可能强大,所以近代以来,汉字改革运动一直蓬勃进展。汉字简化运动史于清末,五五运动提倡“汉字革命”,国学大师钱玄同、黎锦熙是积极的推动者。
1922年,钱玄同、黎锦熙等向当时的民国政府提出了《减省汉字笔划案》。
1935年8月,国民折算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后因国民党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半年以后被废止。
解放后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大语文现代化改革是前一阶段运动的继续,最终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获得成功。
[网友一米残余光]:您的这个提案引起了关于繁简之争的巨大争论,有不少专家认为,汉字演变的方向是简化,现在让已熟悉了简体字的普通人再重新使用正体字,是否存在很大困难?尤其是学生,考试的时候正体字很费时间吧?
[潘庆林]:举一个例子,在我们小学,我认为从现在开始,从小学生孩子做起,学简化汉字的同时稍稍讲一下正体字,还是可行的。什么最简单?我举一个例子,好多学生说我,正体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现在的社会,世界闻名,越简单越好,这些学者讲的越简单越好,我请问一下,最简单是汉堡包,吃一口打一个嗝,最简单是肯德基,更简单是可口可乐,是碳酸嘛,那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舌尖上的文化,为什么要做一天两天乃至三天的煲汤呢?按这个逻辑讲,美国出现汉堡包、肯德基的话,我们用鸡精、醋、弄点水就是酸辣汤了。有人说倡议一国两文,我觉得文和制不一样,朝可更,代可移,语言文字不可变,从秦朝以后,中国哪个朝代改变文字了?还有人说我,你提案这个事,不关民主,不关民生,是不务政协的“政”,我不同意,这是民主、民生之外,关系民信的一件大事,据我所知,海外将近上亿的华人都是以汉字作为纽带和信仰,汉文化作为自己真正的归依和宗教,在域外图存。文字问题,是关系民族在世界影响长存的大事,虽然它不如现在社会经济问题,包括解决民工就业问题急切,但关系魂和根,更为重要。有人说恢复正体字是倒退的,我觉得这与进步和倒退没有关系,纸币发行到现在,仍以黄金为硬通货就是最好的例子,年轻时做过的事情,不是不能变的,否则就没有了到八十年代还要给五十年代打成的右派,落实政策一说,更不会有连战代表国民党到北京和胡锦涛总书记的握手。文化溯源是为了向前看,死抱着昨天做过的事情不放,或者持“做过了就是对的”观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开时代倒车。
[网友鸿鹄燕雀]:江老师,国家当年推行简化字的考虑是什么?推行时是否遇到极大阻力?使用简化字对于提高民族文化水准有何意义?
[江蓝生]:继续完成清末以来的文字改革运动的任务,这项任务得到了全国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没有什么阻力,使用简化字之后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人民群众当中掀起了扫盲、学文化的热潮,解放前我们国家有85%的文盲率迅速降低,简化字提高了书写的效率,2200多个简化字平均的笔划是10.3笔,比相应的反平均减少了5.8笔。比方说毕业典礼正体字是48划,简体字是24;像国庆献礼正体字是60划,简体字是32划;台湾正体字是39划,简体字是17划,尤其是给广大的工农民学文化创造了很便利的条件。
[网友问一道]:如今距离您提出恢复使用正体字已有4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争论与沉淀,不知道您现在是否还坚持之前的观点?为什么?
[潘庆林]:对于恢复正体字,我是持之以恒,永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以前提出了,而且经过几年的争论和沉淀,我还是要说,永远坚持恢复正体字。而且当今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得”,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用金钱、用生命挽回不来的损失,这一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还是搞政治的人或普通的老百姓,为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站在不同的角度,当晚上静下心来,静静地思考,目的就是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们考虑到今天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传脉,和汉字的传承和繁衍,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定义。穷富跟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关系,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联系着每个人的心血、脉络,我想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今天是说出来了,还有很多人在思考,想说,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说的场合,但是心是共享的。
[网友热爱生命]:有人说,“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支持正体字的人通常认为,正体字更能传承文化。您怎么看这种观点?我们的简化字是否真的丢了中华传统文化?
[江蓝生]:不可否认,正体字从整体上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更利于传承传统文化。但是简化字同样是我国人民的创造,也主要利用了六书造字的方法。没有人认为隶书楷书替代了甲骨金文和大小篆就破坏了传统文化,同样也不能说简化字破坏了传统文化。国家不穿对襟、大襟改穿西服不能说破坏传统文化,怎么使用了一些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华文化呢?这些简化字源自我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是中华文化土生土长的东西,不应该被排斥在中华汉字体系之外。
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简体字,有一些来自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是“古本字”,(虫、从、云、气、众、丰),新中国吸收群众意见创制的仅占少数。有专家统计在400多个独体简化字当中源字先秦两汉的有159个,源字魏晋南北朝有32个,(刚才说的爱无心的“爱”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源自隋唐的有29个,源自明清太平天国的53个,源自民国有61个,源自建国后新造的104个。可见,简化字丢了中华传统文化跟事实不相符的。
简体与正体之辩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只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的风气是破四旧,所有旧时代的东西都是要撕碎,砸烂,烧成灰变成泥的。简体便于书写只是说辞,其实和提倡白话文是相辅相成的,目的就是要两代人以后,使新生代无法再去了解学习旧时代的文化。只能看我让你看的,学我让你学的。所谓的中国文化,呵呵,只是嘴里的口香糖越嚼越没味。现金的中国文化只是拜金利己四字而已。 簡繁之爭由來已久矣
我自己是傾向於識正書正
偶而提筆時倒是會用些簡字
不過現在不論書簡書繁字跡都是潦草到自覺汗顏的地步
另外就是
讀些醫書時术朮不分比較麻煩
有時看醫書上逕將白朮翻成白術
覺得書商真是誆人
這點醫界各方家都有提及
......正體字 易看出 字 的原味.....
........左右逢源自有樂趣.......
写简识繁很重要 中国历史上有十几万字,通过各种淘汰是对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