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理應有日光為始...為何從夜晚算起?
一曰之計在於晨..一日的開始理應是由有日光為始...為何會是從夜晚開始??? 虛心求教..請各位指導 百度一下互相參考邵子詩: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
何者謂之機,天根理極微。
今年初盡處,明日未來時。
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辭。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古代曆法中一般都設有歷元,作為推算的起點。這個起點,習慣上是取一個理想時刻。通常取一個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節氣。從歷元更往上推,求一個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天象的時刻,即日月的經緯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個方位的時刻。這個時刻稱為上元。從上元到編歷年份的年數叫作積年,通稱上元積年。上元實際就是若干天文週期的共同起點。有了上元和上元積年,曆法家計算日、月、五星的運動和位置時就比較方便。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趙翼《陔余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中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凌晨1時(北京時間,24小時制,下同)。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在為《春秋·莊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天色由黑到亮的這段,都稱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中國現在的農曆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儘管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曆法的。
研究中國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時是自古以來也是在中間換日的。
李淳風在唐朝制定《麟德歷》時,就在《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中點,即零時十二點,為一日之始。
漢初伏生的《尚書大傳》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簡單來說, 夜半就是一陽初動處, 陰陽二氣循環, 物極必反(返)週而復始, 日為陽夜為陰, 夜半為陰之極, 所以為陽之始, 作為一日的開頭, 以中國古人的陰陽哲學觀來看, 再自然不過了
一日之陽氣不是從太陽露臉才開始有的, 你看正弦波的波形, 到了波谷就是要往上升了, 每個平均太陽日晚上12點, 太陽約在北中天, 也就是約在地平面下方的子午線上, 跟地球的相對位置來看, 這是最理想完全沒有日照的時候(高緯度地區除外),也就是陰之極陽之始
如果日光初現為一日之始應該是?時
平旦
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裴骃《史记集解》:“汉仪郊泰一畤,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其别称有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等。
以气论而非以光论
就如过年前后虽仍是严寒天气,但为何称为立春?盖春气已生
各位所論我當然明白
氣的速度快還是光的速度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