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與答(四)
1.問: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簡稱覺有情,能自覺覺他,自覺者是覺人生的苦空無常道理,自己精進上求佛道。覺他者是悲愍眾生沉淪苦海,發起要下化眾生的菩提心。 菩薩以慈悲為本,廣修六道萬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又名六度波羅密。舉布施度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指用金錢、時間、物質等去救濟貧苦及有需要的人,乃至供養三寶等。法施是用佛法去勸導人們斷惡修善。無畏施是以語言安慰於人,如對失意的人,以佛陀的教化幫助他去除心中的畏怖,使其鼓起勇氣除煩惱,復得積極人生。 若布施能達至無相、悲智雙運、三輪體空(所講布施或做任何善事,不執彼此之相及計回報的心),如此不論出家僧侶或在家居士,均可稱為菩薩。2. 問:素食者,雞蛋可以吃否? 答:雞蛋是葷是素,是一有諍議之說(事)。食素者大多數人不吃雞蛋,也有人認為蛋可以吃,亦有人說力康蛋是素食,有關(此)種種的言論。 至於素食者可否吃雞蛋(這個問題),現引古德印光大師之記載:「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可知印光大師亦明確說出蛋是有生機之物,是不宜食的。至於力康蛋,雖無生機也不宜食,若然不小心食了已受精之雞蛋,便是殺生,同時更有因果報應,古今以來,由吃蛋招致受業果報的例子,不勝枚舉。再者雞蛋從母雞的下體出生,卵屬不潔之物,並惺味重,身為佛弟子,戒殺持素,保持清淨最為重要。 在戒律中雖也有開緣,即除有重病非此物不能治療外才可方便。現今醫學科技發達,能代替雞蛋之營養品甚多,故無論是力康蛋或是其他蛋類,清淨修道人應該戒食。3. 問:煩惱如何解決? 答:煩惱的根本是無明,無明即事理不明,愚昧的意思。由於無明導致思想不正確,引起待人處事執著或偏見,內心產生七情六欲的煩惱。人生是在順逆的環境中生存,如果心被境轉,就會帶來很多煩惱,如何解決煩惱呢?於順境快樂的時候,例如聽到悅耳之聲,讚美之言,心能做得了主,不遂波而流,得意忘形或傲慢心起;假使碰到逆境時,若受人譏笑毀謗,或失去所擁有的財富變成破產,又事業成功轉眼為失業者,親人亦會分離等等,必須面對現實,勇於承擔,不怨天尤人,能提起放下,無論在順景或逆景,對於人生的苦樂得失,及一切的際遇看得淡泊些,不要太計較,萬事隨緣,以平常心待人處事,無明我執便漸漸破除,本具的智慧覺性不斷提高,煩惱自然迎刃而解。4. 問: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 :這須具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對於娑婆世界的一切人事,連我身心都要放下,勿存留戀。古德有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即是說娑婆世界的人民重愛欲,才會生到這裡來。不生西方原因就是這個愛見妄想執著。所以首先要放下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人我是非,當觀察世事無常。正如最近美國發生的恐怖襲擊,傷亡慘重,兩幢世界上龐大的建築物,在一剎那間被移為平地。如法華經所云:「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世間上無一處是安心之地,所擁有的一切,亦不是永恒的,都是處於變化之中。所以釋迦弁尼佛在遺教經中告誡大眾,要遠離戲論。須具有欣求心,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並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行多唸阿彌陀佛的聖號,以一句佛號降伏妄念,令內心清淨。若執持佛名號,達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佛光接引,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5. 問:人生在世為什麼這樣苦? 答:你能明白人生是苦,即是有點覺悟了。苦是由前生身語意三業作惡的因,今生所招來的果報。因果之道,絲亳不爽。《大寶積經》 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由此可知,面對苦果問題,便不該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甚至偏激行惡等。經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應當斷惡行善,使令惡報轉善。從古至今,由積善改造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 袁了凡 先生的一生際遇,就是一個好例證。知道命中注定自己無褔、短命、無子送終及一事無成等,故立志專做善事,以後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壽命增長,功名中舉,並且丁財兩旺,所以說知道苦,若能斷惡修善,這就是一件好事了。若能進一步仰慕涅槃之樂,便要勤修戒定慧之道。當知如是因如是果,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此是面對果報正確的態度。6. 問:在佛堂當義工,會減少自己修行的時間嗎? 答: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修行」。修是修改,行者行為是也。指修改我們身口意三業不如法的行為。做義工是體力時間和金錢的奉獻(布施),大乘菩薩薰修六度萬行,布施為首。所講要帶著歡喜心去做義工,透過待人做事的磨練,放下我執,要把做義工作為修行的好機會,並要知道於一切時中,做任何事都可以懾心(修行),例如掃地時可把地當木魚,掃把當作木魚槌,來配合念佛號。古德百丈禪師一日做一百零八件事,心中念十萬佛。說明終日無論做大小事,念念不忘念佛號,即是做一切事不離修行,可見在佛堂當義工,不但不會減少自己修行的時間,還可以親近三寶,護持正法,既可求福,又可修慧。希望大家多抽空來佛堂做義工,福慧雙修,圓滿菩提。7. 問︰什麼叫做打佛七? 答︰「打」是攻擊義,如打斷、打掉或破除。佛是覺悟。「七」是數目字,而且有兩種意思︰ ( 一 )是指時間,佛教通常以七日時間為期,精進用功修行, ? 期求証,又稱「打七」。 ( 二 )是指第七識,我人的第七末那識,又名傳送識,此識我執很重,若遇外緣,即執著我法二相,隨生起分別計較,產生煩惱,成為生死的根本。 打佛七是以七天的時間,將思想專注在佛號上,打破第七識我執,既無我,外境一切善惡諸法自然不成立,所講不會被世間所有人事所動搖,一切欲望所束縛,心靈自然得到淨化和解脫。 打七用功方法很多︰有打佛七,還有打襌七、觀音七、地藏七、彌陀七等。此外仍有誦經修持的楞嚴七、法華七、華嚴七等等。主要是在此種種方法中,選擇一門入手,如打佛七,專念佛名號,在此七天時間,降伏第七識,放下我執,顯現自性。古人云︰「 ...... 打得念頭死,豎出法身活 ( 佛 ) 」。學佛要實踐,那就要多參加打佛七了。8. 問:選擇在寺院舉行佛教婚禮,好嗎? 答:寺院是求福修慧的好地方,選擇在寺院舉行婚禮,這一對新人真有智慧。能於三寶台前由法師祝福和証婚,又有參加婚禮雙方眷屬及眾佛友的祝賀,便很殊勝。本苑(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也曾多次應信眾所請舉行婚禮。在婚禮中,法師以「勤、惜、誠」三個字,對新人開示夫婦之道:「勤」是勤勞,要積極工作,把家持好;「惜」是真惜,要惜衣、惜食、惜福、惜緣,要珍惜當下的一切,常懷感恩心;「誠」是真誠,夫婦相處,不要隱瞞,要坦誠相待,和睦共處,還要尊敬長輩,孝養父母,在外多行善業,不取非份之財,以佛法的精神,作好榜樣,感化家人一起信佛,建立佛化家庭,護持三寶。 得到法師的開示,一對新人更加明白相處之道,要以法師的教誨為座右銘。與會親友,無不感謝三寶恩典,同聲讚嘆法師慈悲。所以說,佛教婚禮比一般婚禮更加有意義,更令人難忘呢! 9. 問:為什麼要拜懺? 答: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會犯錯,有時會講錯說話,或做了損人利己的行為,社會上最容易犯的小妄語。例如正在寫字樓辦公,但不想聽電話,便叫人告知對方不在。或為了自己的工作地位,同事之間搬弄是非。又或者做假賬,隱瞞政府,逃稅等等,這裡包括身、口、意三業,有心犯的罪,無心犯的是過。但自己能覺醒自己的錯處,是一件好事,內心有覺照反省,才會改錯。懺除過往之惡,悔過後不復做,就是懺悔。若常能修持懺悔的心,不覆藏,會使生活清淨自在。懺悔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對首懺悔,在善知識面前發露懺悔,使得清淨。立功補過,如以前口業不清淨,現今多念佛、誦經。殺生重者,護生、放生等。一切罪過,可通過拜懺的方式,在佛前虔誠懺悔,籍佛菩薩的加持,共修的力量,使業障消除,身心自在。拜懺有多種,如藥師懺、梁皇寶懺、法華懺、三昧水懺等等。有很多道場都舉行拜懺,本苑每月第一個星期日的拜大悲懺法會。都是求懺的方法。10. 問:何謂"業力" 答:"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意思是行為或造作。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活動造成的一切行為,叫做業。這一種業,存在於心中,都會留下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佛教稱它為業力。業力好像影子一樣,緊隨著我們不放,而這業力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為,形成新的力量。從性質上,可分為善業和惡業,簡單來說,人的命運是被業力所驅使,人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佛教根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規律,認為行善得樂報,行不善得苦報,並將這種善惡之業感召的苦樂果報,稱為業報。每人所作的業皆產生一種力量,百千萬人的業就產生百萬人的力量,這就是共業。明白此道理,依佛法修行,"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便可把握人生前途,超出業力及生死輪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