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上皇位,是因家奴的一封密信
雍正登上皇位,是因家奴的一封密信一,康熙的20多位王子争夺太子位,靠家奴的密信,四皇子胤禛(雍正)取胜。
康熙后期的10多年里,20多位皇子围绕储位进行争夺,这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大热点。这场斗争,把一部分贵族、官僚、文人以及西洋传教士也卷了进去,激烈程度可谓你死我活。最后,皇四子胤禛(雍正)取胜,被精明的康熙帝立为储君(太子,即未来的接班人。),而这些谋略是一个家奴为他制定的。
二,戴铎指出的策略,胤禛极为欣赏。
在《中国通史》上,特别强调了戴铎的作用。戴铎何许人也?皇四子家奴是也,后被胤禛推荐担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史等职,戴铎为胤禛的基本谋划,集中到一封写给胤禛的信上。这封密信的内容,正是胤禛赖以继位的成功策略,胤禛极为欣赏。
今天读这封密信,人们仍会感到受益匪浅。因为这封信看透了人的本性和竞争的奥秘,并指明交际秘诀,处世之道。
三,这封密信的简要内容:
以下是该密信的简要内容:
当不当皇太子,是关系到终身荣华富贵还是屈辱人下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储位之争的关键时刻,绝不可轻视。
因此我要向您进献浅薄的意见。
这些话可能不应当说,说了可能犯死罪,但是我还是要冒死进上几句话。
当今康熙皇帝是天生的圣明君主,各位皇子在储位空悬的情况下,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为的就是谋求储位。
皇子与平庸的父皇容易相处,同英明的皇帝,则很难把握好关系。
兄弟少,关系也就简单,相互间容易欢洽;
如果兄弟多,关系就复杂了,处理起来颇为麻烦。
因为在英明的皇帝面前,不表现自己的才华吧,恐怕父皇认为这个儿子是蠢材,不中用,弃置一边;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吧,又怕精明的父皇产生猜忌,说他有野心。
就使得做皇子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兄弟多,个人的秉性就不同,爱好也各异,关系复杂,矛盾也多,使身处其中的人不知如何周旋。
奴才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孝敬的态度敬事父兄,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其他人,还要用忍让的态度宽容他人的过失.如果做到了这些,父女兄弟的关系就没有处理不好的。
您天生懂得仁孝,在皇帝那里没有一点不对,这不用我们担心。
至于各位兄弟,您也应当用高深的修养和博大的气度来对待他们,让有才能的人嫉妒不起来,让无能的人紧紧依靠着自己。
决不要图一时痛快发泄情绪,这可能给自己带来终身大祸。
所有在您周围的人,奴才请求您都要破格给以优待。一句赞扬的话,说话人未必因此得福。但一句诋毁的话,就可能使人遭祸。
您一贯敬老尊贤,老早就被人称赞了,但请您留意那些地位一般的汉人、官僚、太监、侍卫,您在同他们见面时,也要跟他们多讲几句应酬的闲话,夸奖他们几句,其实您也不用给他们金银绸缎当赏赐。这么几句话,他们就会感激不尽,逢人就讲您的好话,这样,贤明王爷的名声就会越传越远,别的皇子们就赶不上您了。
至于府里的一些小事情,好似乎用不着多管,免得分散精力,弄不好还会招来不利于您的议论。
古人说:打天下的人如果轻视金玉布帛,那么,得天下就像翻手掌那么容易。
您的气量远大,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小利。谋财会受到舆论的指责,给自己招来麻烦。
说到能为您建功立业的人才,咱们王府中就有。
这是些金玉,但还藏在匣子中;这些珍珠,但还沉在海底。
最近您发话,允许府里的人借银子捐官做,大家都会因此认识到您提拔的美意。
我恳求您进一步培养门下的人,对于还太熟悉的人,请您亲自面试提拔,借着您的声望,大伙一定会更加努力上进,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飞黄腾达,只要有两三个人出现,就会成为您不可缺少的助力。
这几条建设,希望您采纳,您根基深厚,学问渊博,哪样道理不知道,我这些浅薄的见解是多觜了。
现在是储位之争的紧要关头,实在是马虎大意不得,所以向您禀报这些意见。
现在,稍微有一点懈怠,就会出现别的皇子率先获得储位的可能。
再说,您的才华、智慧、品德、学问,哪样不比别人高出百倍?如果有人因此妒忌您,使出坏来,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您后悔就来不及了。
四,博主对密信之点评要点:
(1)以上就是这封密信的简要内容。除了把夺储形势,利益关系看得清清楚楚外,还有几点值得肯定。
(2)这是一封看透人性的书信。这封书信发挥了极大作用,在这种策略指导下,胤禛越来越为康熙的看中。
(3)雍正被康熙帝立为储君(太子,即未来的接班人。),也许只是个迷
1717年11月,康熙帝召集储皇子及满汉大臣等入宫,传长篇口谕,暗示他已经定计立储,只是未将继承者言明。
1722年11月,69岁的康熙帝在寝宫病死。
死后,宫中传出遗诏,内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被康熙帝立为储君(太子,即未来的接班人。),也许只是个迷,但,木已成舟,拥护之人遍布宫廷内外,胤禛即便是不想当皇帝,恐怕也难。
于是,胤禛奉诏即位,改年号为雍正。 看原文比較傳神:
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知遇于万一也,谨据奴才之见,为我主子陈之:
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诸王当未定之日,各有不并立之心。论者谓处庸众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漏其长,恐其见弃,过漏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芋,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而不如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昔者东宫未事之秋,侧目者有云:“此人为君,皇族无噍类矣!”此虽草野之谚,未必不受此二语之大害也。奈何以一时之小忿而忘终身之大害乎?
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馋,即可伏祸之根。主子敬老尊贤,声名实所久著,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即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奖语数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彼已感激无地矣。贤声日久日盛,日盛日彰,臣民之公论谁得而逾之。至于各部各处之闲事,似不必多于与闻也。
本门之人,受主子隆恩相待,自难报答,寻事出力者甚多。兴言及此,奴才亦觉自愧。不知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益必有一损,受利受益者未必以为恩,受害受损者则以为怨矣。古人云:不贪子女玉帛,天下反掌而定。况主子以四海为家,岂在些须之为利乎!
至于本门之人,岂无一二才智之士,但玉在椟中,珠沉海底,即有微长,何有表现。顷者奉主子金谕,许令本门人借银捐纳,仰见主子提拔人才之至意。恳求主子加意作养,终始栽培,于未知者时为亲试,于已知者恩上加恩,使本门人由微而显,由小而大,俾在外者为督抚提镇,在内者为阁部九卿,仰藉天颜,愈当奋勉,虽未必人人得效,而或得二三人才,未尝非东南之半壁也。
以上数条,万祈主子采纳。奴才身受深恩,日夜焚祝。我主子宿根深重,学问渊宏,何事不知,何事不彻,岂容奴才犬马之人 之见。奴才今奉差往湖广,来往似须岁月。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微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我主子之才智德学素具,高人万倍,人之妒念一起,毒念即生,至势难中立之秋,悔无极矣。
谢谢天机版主顶帖。 谢谢两位大大分享, 收藏了。。。。
韬光养晦,深沉稳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不争之争,实为大争。幕僚的确是高参。 不争,也有属于你的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