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29 08: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则载于《周髀算经》中:
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由上图可知,从辰时到申时,两个时辰之间的日照时间刚好有三个时辰。)。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由上图可知,从寅时到戌时,刚好有九个时辰。)。故冬至从坎,阳在子(阴极而阳生,由上图,子时为冬至最阴之时,对应文王八封中的坎位。),日出巽而入坤(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辰时对巽位,申时对坤位。),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阳极而阴生,由上图,午时为夏至最阳之时,对应文王八封中的离位。),日出艮而入乾(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寅时对艮位,戌时对乾位。),见日光多,故曰暑。
春分之日夜分(日夜分:与夜晚对半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春分至秋分之时,北极为极昼。)。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秋分至春分之时,北极为极夜。)。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所照适至极(适宜之极,说明不冷也不热。),阴阳之分等也(春分、秋分之时,白天与夜晚一样长。)。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发敛:往返。)之所生(所生:开始发生之所。)也,至昼夜长短之所极(指夏至白天最长,冬至夜晚最长。)。春、秋分者,阴(阴:夜晚。)阳(阳;白天。)之修(修:等长。)也。
昼夜之象:昼者阳,夜者阴。春分以至秋分,昼之象(极昼。)。秋分至春分,夜之象(极夜。)。
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
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中衡(北斗七星也叫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到夏天生长成不同种类。)。此阳彰(彰:越来越强。)阴微(微:越来越弱。),故万物不死(阴极总是阳生,故不死。),五谷一岁再熟(再熟:一年有两次收获。)。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
在春分和秋分两天,日夜等长时太阳光照的面积,《周髀算经》的记载是:日照四旁十六万七千里。又载冬至光照的最大面积为:四极径八十一万里。江国棵先生对此作过深人研究,并与《周易》筮法作了对比研究。认识到《周髀算经》阐发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道与光照,像太阳与生命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对昼夜问题的阐述,以此探究太阳光气的基本因素与数值,以构成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体系,它就是二十四节气。由此可知,光气、生命皆是太极图的核心内容,它所体现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正是历法与律法的复合反映。
为什么说s曲线是生命线呢? 因为s曲线是赤道,是地的代表。而太极图外圈大圆O是黄道,是天的代表。天为阳,地为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由此可知,万物的化生,生命的形成,在于天地之气的化合。而S曲线正是阴阳鱼交接之线,即天地阴阳交合之线,故称其为生命线。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交的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圆道运动。万物随之,而生、长、壮、老、死,也是一种循环圆道运动。由于太阳的周日圆道视运动和周年回归视运动,所以s生命曲线呈螺旋、回旋状态,这正是宇宙的一般运动规律。宇宙由无数星系组成。它们大多与太阳系一样呈螺旋、回旋状态,其大的星系则称为螺旋星云。宇宙体的S曲线运动规律,影响着万物的生化,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肽链的基本构造就是双螺旋状态。生物的遗传蜜码DNA也是双螺旋结构。
理解了太极s曲线的蕴义,也就明白了研究生命科学的中医为什么要把太极图作为阐述中医生理、病理及辨证施治的工具了。太极S曲线结构,上下左右显示了对待互补、对立统一的宇宙生命运动规律。所以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就用太极图表达了他的量子力学互补原理。
4.太极赤道s将太极黄道O分成阴阳鱼两部分形态。鱼尾为黄赤交角,为23026′21″。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相应的南北往返移动,使地球表面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季节及阴阳的消长转化。阴阳鱼的形状就形象地描绘出了阴阳的消长及转化规律,显示的是否定之否定、阴阳盛衰转化、螺旋回旋等运动规律。鱼头部分为北极,北极环绕中心黄极在旋转,白鱼头显示北极半年为昼,黑鱼头显示北极半年为夜,昭示了《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及“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死生之说”。同时也说明,宇宙间的各种周期运动都是由正反两种运动组成的。
5.鱼眼——赤极绕中心黄极的运动变化,反映的是极移变化(故鱼眼形状不是圆的),也是月地体系的变化,是气候千变刀化的根源。
6.立竿测日影建立了二分二至四个标准时间点,客观上获得了回归年的长度。因此,二分二至四点是标准时体系,也就是历法体系。所以我们称太极图是太阳历。总之,太极图揭示了日月地体系即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它代表了宇宙本体运动规律。太极图黄道日月五星的运动及二十八宿的布列是制定历法的基础,是气象变化的根源。太极图赤道s曲线所表示的回归运动、四时代谢、昼夜阴阳消长、节候交替,日光照射时间长短与寒暑,揭示了宇宙万物生命循环往复,对待互补、对立转化的基本规律。太极图表示的是一幅时空图,黄道0表示时间,赤道S表示空间。太极图模型是宇宙的动态模型,是古圣人探索天地自然的知识积累和原始反终的理性推求的产物,体现了宇宙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出决定万事万物运动轨迹的内作用力——“阴阳不测之谓神”。而“阴阳之义配日月”,所以这“神”不是别的,就是太阳神、月亮神,即日月之神。日月运动对地球产生一种特殊作用力,行乎万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造化万物,决定着万物各具生命和特性,故《系辞传》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所谓“神道设教”,即讲人道要法天道——日月之道。太极图既然是宇宙的动态模型,以日月地体系为模拟对象,故可以与天地齐准,包涵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所以《系辞传》据此太极理论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与天地准”三个命题,受到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的独特表达形式。有人说太极图始见于宋代,标准太极图出现于明代,其实不然。据王大有先生考证,印第安人鸟形冠上已有中国的太极图。王大有等考证,鸟形冠相当于中国少昊时期的文物。这就是说,太极图最迟在少昊时期已经出现。
太极图是古人在立杆测日影的科学实践中的产物。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测日影呢?仅仅是为了掌握二十四节气吗?不,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呢?那就是为了探讨天道规律、掌握灾异变化规律。关于古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易纬·通卦验》有详细记载,这一经验总结,尚未引起灾情研究人员的重视,敬请灾情研究人员关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