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白河关子岭碧雲寺
====================火山碧云寺,原名火山庙,源于白河大仙寺,亦称白河碧云寺、关子岭碧云寺,简称碧云寺,俗称新岩,位于台湾台南市白河关子岭,是台湾直辖市定古迹,佛道混合寺庙,与俗称旧岩的大仙寺合称为南瀛八大景之关岭云岩,距大仙寺约五公里、水火同源约一公里。与东山碧轩寺关系密切。
碧云寺开山祖师释应祥法师,在嘉庆元年已在大仙寺修行三载期满,自己于邻近的玉枕山腰处结庐而居,并将原供于大仙寺的观音圣像迎移其间。随后有安溪、土库、番社(今东山乡)儒生林启邦等八人,隐居大岩石顶(今九股仔菜园处学地)研读闱墨,后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应试登科,返梓后,率先捐软,鸠工兴建,取名碧云寺,一则纪述此地满山苍翠,似带穿云;一则祈佑仕子青云直上,登步碧霄,时嘉庆十三年(1808年),是为碧云寺正式立寺之始。
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丙之役,碧云寺惨遭焚毁,神像一度避难番社,于理事后应有重建之举,惜史文缺载。嗣后乙未战争,时当地居民,义不帝日,有林添丁、黄玉麟等人,号召同志,据碧云寺抗日,惜寡不敌众,不仅战败四散,寺宇也被焚毁而荒芜。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与明治三十九年两次大地震,寺庙又遭浩劫,大半倒塌残破。适大仙寺与碧云寺频生庙产之争,纠纷不停,遂由白河庄长林占春出面调解,昭和六年(1931年)分寺拆产,各自独立,另由番社庄长陈按察等人管理。
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一名叫李應祥的文士自大陸來台,起初在阿公店(現岡山鎮)居住,三個月後登上火山大仙岩,於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為尋晚年隱修之所,而攀山涉水,由於李應祥善於勘輿,發現在枕頭山南腰“半壁吊燈火”傳為麒麟穴,於是披荊斬棘,自大仙寺內迎回觀音聖像坐鎮於此,隱遁修行,即為今天碧雲寺的開山起源。
碧雲寺真正興建廟宇,是當時附近的八位儒生,因仰慕李應祥學養品德,而與一書僮前往拜師苦讀,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0六年)前往福州趕考,連書僮九人皆應試登科,九人感佩觀音靈佑,於是合資大銀千兩,購買當時他們師徒所開墾的田地,捐作寺產,並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這座寺又稱為“新岩”,大仙寺則為“舊岩”
清道光甲辰年,西元一八四四年,因為兵燹肆虐而焚毀,東山鄉民於是迎請“觀音聖像”至東山,建簡單寺堂安奉,信徒於是發起募捐創建“東山碧軒寺”,因此碧雲寺與東山軒寺其實同源,百餘年來維持良好關係。
碧雲寺在同治八年至民前八年,曾陸續修建數次,民前七年又因大地震毀損一次,但寺方因故無人管理沒有修建,經過信徒爭取,才在民國三十八年重建,蔣介石先生曾親臨獻香,並賜匾額“凌宵寶殿”。
【骑缝六法】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