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408|回复: 69

“律管候气”的神话 气的本质=地音?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3.00分
交流:3.00分
附件:3.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4-1-12 13: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律管候气,是古代历法中反应天人合一最有力的实验,据记载最近的一次在唐代武则天时就重现过,其后就再也没有实现过,好象清朝时还因钦天监做假而成为一个很大的事件。

律管候气的原理是由于节气的变化,会产生一种波,这种波不是横波,而是纵波,至于这种波从何而来,没人知道。现代有人理解为是地球的收缩,其实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暂时不在这里讨论。

律管候气的一些条件,现列举如下:
1、选地需要没有干扰的地方,多选在郊外的开阔地带,附近没有工厂,甚至是村落
2、候气需要建造一个透气,但不能进风的场所,所以在唐朝时有以一层层的相套的结构,但开口相反。中央为实验室。这个结构有些类于风水的龙穴原理。
3、中央是放置律管的,律管以对应的序号成辐射开排列在对应的方位,而后部是埋在沙土中的。
4、律管要求用的材料比较讲究,其实无非是比较统一平直直径一致。
5、律管的一端埋入土中,其实应该理解覆盖,因为律管的放置是水平的,或者其角度很小,而不是有人理解的直竖的。
6、律管的另一端粘上一层竹膜,然后将竹膜烧成灰,但要保证竹膜不能破裂。而不是如有些说的那种将灰填满律管。所以这个竹膜是很讲究的,不能因为燃烧而破裂。
7、根据声学原理,一个封闭的空气柱的频率是确定的。当天气降临时,会因为共振原理激发律管中的空气柱,而将覆盖在律管口的灰吹走。

当然如果要想真的完成这个实验,还是要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每一个细节。这是一个很精密的实验,每一个马虎的细节都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要不明朝的皇二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一切外界资源都能保证的同时,却不能完成这个实验。

以上是我对这个律管候气实验的看法,如果网上有资金实力的朋友想重现这个实验,可以与在下进一步交流其中的细节。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查看全部评分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4-1-16 18: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2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说法与一般流传的有颇多细节差异.
发表于 2014-1-12 14: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貼】維基百科

北史·信都芳傳》記述了一些關於候氣的史料:「芳精專不已,又多所窺涉。丞相倉曹祖珽謂芳曰:「律管吹灰,術甚微妙,絕來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試思之。」芳留意十數日,便報珽云:「吾得之矣,然終須河內葭莩灰。」祖對試之,無驗。後得河內灰,用術,應節便飛,餘灰即不動也。不為時所重,意不行用,故此法遂絕。」

後漢書·律曆志》中有過對候氣實驗方法的明確記載。如《志第一·律歷上》中載:「夫五音生於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斗氣,效物類也。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炭,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郊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後來在《晉書·律曆志上》同時記載了另一種候氣法:「云以律著室中,隨十二辰埋之,或上與地平,以竹莩灰實律中,以羅致豰覆律呂,氣至吹灰動豰。小動為和;大動,君弱臣強;不動,君嚴暴之應也。」即在一間房子里將十二支律管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的方位埋好,使律管的上口與地面齊平,然後在律管內填入竹子的內膜,再用羅紗蓋在管口上。等到交天氣至的時候,相應律管內的竹膜就會飛出,覆蓋於管口上的羅紗也會隨之伏動。

後漢書記載實驗方法

候氣實驗,將一房間密封,其中放置木案數張,每一聲律各佔一張,按聲律從低到高由內向外擺放,將葭莩灰填於管內。每到一個節氣,相應律管中的灰就被吹動。被氣吹動者散,被人或風吹動者聚,共振的音高,就是每個節氣的正聲實驗材料候氣實驗使用律管作為實驗材料。律管由十二個管組成,其由右至左分別為:黃鐘大呂泰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候氣與中國古代天文宇宙論候氣實驗是天人感應宇宙論體系下對宇宙間最基本的物質"氣"的研究, 也是試圖解決天文律歷中最根本的問題, 即節氣的確定。 中國古人通過對事物長期的觀察,得出了「同類相聚」,「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的基本現象, 從而發現了共振原理,通過節氣校音,以正音確定節氣。

候氣與天文曆法的關係《史記·律書》中氣,星,律,歷的關係
八風十二地支十二月二十八宿
不周風營室,危應鐘
廣莫風十一虛,女黃鐘
十二牽牛,建大呂
條風箕,尾,宿泰簇
明庶風氐,亢夾鍾
姑洗
清明風軫,翼仲呂
景風七星,張,注蕤賓
涼風弧,狼林鐘
罰,參夷則
濁,留南呂
閶闔風胃,婁無射

中國古代認為歷由律生,而律歷根本上來說是由宇宙之氣決定的。氣動而生風,即八方之風應八節之氣,又與二十八宿,十二地支相應,反映了一年中宇宙節律,陰陽之氣消長的變化。
发表于 2014-1-12 14: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管的一端埋入土中,其实应该理解覆盖,因为律管的放置是水平的,或者其角度很小,而不是有人理解的直竖的。

先聲明,沒做過實驗!但樓上文獻記載的,應該是直竖的,管口與地平。換句話說,是將管【直埋】在土裡,管口向上,不是橫放。樓主說橫放,不知何所根據!如果沒實驗過,那麼大夥全是紙上作業,辯駁無益!

如此程序,聯想到風水聽音定穴:在下親耳聽長輩地師說過。在夜黑【風高】深夜,八方來風,通過周圍砂體孔隙,與地中縫隙,可聽不同的聲音。如鬼號狼嚎,老人家曾模擬過其聲,略有所聞。如站在穴中,聲音會變,藉此可以定位。晚上記號,白天即可知曉穴位!

可惜三番兩次請老人家帶去現場,不果!這套聽音定穴本領,只聽說,尚未親驗。

參見此書  http://www.fengshui-168.com/thread-69231-1-1.html
发表于 2014-1-12 16: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有很多精妙技术都失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 17: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14-1-12 14:53
先聲明,沒做過實驗!但樓上文獻記載的,應該是直竖的,管口與地平。換句話說,是將管【直埋】在土裡,管 ...

乐书要录中关于候气部份是横放的。

根据八风原理,天气下临应该是依地而行,是有方向性的,故应为横放,同时向着地支排列的方向。

直竖一法,其原理是地气上升而论,尽管其理亦通,从力之大小,哪有横向之力大。而且吹管之力也需要更大。从直竖排管的原理而言,其推动力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不论管之长短,总有一天会应气而吹,只要没有超过气吹的力量的最大到最小的范围。就是能实验完成,也无法确定律管是否合理。

而横放一法,正因为其有方向性,所以一旦律管规格不符,就会无法实现实验结果。

灰实律管,如果要是全部充满,这个力是需要比较大的,天气降临,其力不可能会那么大的。

乐书要录 关于候气.pdf

284.63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84

发表于 2014-1-12 2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王剑 发表于 2014-1-12 17:15
乐书要录中关于候气部份是横放的。

根据八风原理,天气下临应该是依地而行,是有方向性的,故应为横放 ...
其推动力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不论管之长短,总有一天会应气而吹

管之長短,咋可不論!,黃鐘管長度,以冬至那天應氣而“起”為準。起初在管口上的薄紗灑上一層灰燼,最好是河內灰。維基說成在管內填上竹膜,再覆上薄紗,恐怕是後來的做法,重量等於加了好幾倍,而且”槍管“填物,如何發射?氣至,恐怕“飄”不起!

所謂“氣”,可以是光,也可以是聲,反正就是一種波動,肉眼耳朵很難辨識!在特殊環境裡,還是可以的,在下一位姻親,長期住在竹山深山裡,聽不到一點蟲鳴鳥叫,他說後院的嫩竹筍,拔地而起的聲音,就像易開罐,“波”的聲音,晚上經常被吵醒!【冬至那天的黃鐘“吹聲”,最大音量可能就像拔地而起的竹筍聲】。現在他的耳朵不甘寂寞,住大都會,喜歡人車聲鼎沸,大馬路邊最好!

王夫之詩:拔地雷聲驚筍夢,彌天雨色養花神。這個雷聲與驚字,不是誇飾,在夜深人靜,毫無聲害時,如是如是!如果觀察者聽力不行,侯氣聽音,的確是神話!只能怪自己耳背,不能說“氣”不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 22: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14-1-12 21:58
管之長短,咋可不論!,黃鐘管長以冬至那天應氣而“起”為準。起初在管口上的薄紗灑上一層灰燼,最好是 ...

因为气有先至后至之别,所以黄钟之气未必在冬至那天肯定到了,其他的律管也相同。这样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如果在竖直放管的情况下,只要律管比黄钟略短,就会在冬至附近吹灰,这样就无法用冬至去验证黄钟律管。
竖直放管,如果以地气上升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地气上升为什么到这里就停止了,就不太容易接受了。
如果以频率对应产生共振来理解,就容易多了。怎样放置最容易产生共振,这个不是太了解,有请有识之士。
但我还是以为空气柱的方向与八风来气方向一致,应该是最容易共振的,横放应该是最合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4: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管候气,把天地之气与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统一了度量衡。
至于度量衡中的黍尺法不过是一种记录的方式,不能作为根本的依据。
天地之气是不是恒定不变,或者会有一定的改变也说不定,这些都需要用律管候气来确定。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3: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14-1-12 14:53
先聲明,沒做過實驗!但樓上文獻記載的,應該是直竖的,管口與地平。換句話說,是將管【直埋】在土裡,管 ...

風水聽音定穴:在下親耳聽長輩地師說過。在夜黑【風高】深夜,八方來風,通過周圍砂體孔隙,與地中縫隙,可聽不同的聲音。如鬼號狼嚎,老人家曾模擬過其聲,略有所聞。如站在穴中,聲音會變,藉此可以定位。晚上記號,白天即可知曉穴位!


慕羲 版主听音的说法应该是风水中求取中和的一种方法。
八方来风,风因经过不同的通道,各自产生类似乐器的各种声音,各种声音汇聚于穴心,就会平静下来,按理是宫音(据猜测)。
所以这个穴位应该是最能藏风了。
这种现象,就好象是交响乐一样。
从这里可以推广一下,古代的纳音有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分别有天干和地支二组乐器同时演奏,让有经验的乐师听音分辨,就可能得到所谓的纳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5: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可有声乐高手来延续这个《律管候气》的神话

发表于 2014-1-14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14-1-14 10:38 编辑

实验问题,不是音律高手可解决的,应该找物理高手。

没时间研究天文、物理课题。专家做得更好。

既然用水井就可知气变,精妙之处,何必苦苦所求。
硬币抛向空中,落地时才确定正反的必然。
它在空中转几周,跟结果没有关系。
只是在落地前一瞬间的状态才对正反有作用。
不求“动静之间”,没有意义。
观大象。


ps:此实验的真假对错,跟我有关系么?
发表于 2014-1-14 19: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儿时曾听村里一位老人聊起此事,大致意思其提到有三四点(该老人没多少文化,应该也是道听途说),一个时时间点,冬至,一个是管有一定长度要求,其当时比划的大约20公分左右,说是一zha长(手掌伸开,大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一是管竖直埋入地下,多深,没说清楚,一个是管内有灰,有芦苇膜,好像意思是灰尽量少,关键是气吹破芦苇膜,灰是便于观察这个意思。 小弟比较赞同慕版的观点,这气本质也许就是波,管的长短应该涉及一个频率的问题。也许是管内空气柱的振动,把灰吹出的。这个实验如果想复原,可能也许得做大量的样本了。这个实验古人能那么具体地描述,我相信还是曾经做成功过。类属于科学实验,这样的实验能否完美解释气的问题,还不好说。“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这里也说的比较清楚了,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 可知易系统是括约事物之变的一套系统。要任何东西都一丝无漏地对应,恐怕不可得。八卦变六十四如此,那么十二律变六十是否也如此呢?真就能通吃一切奥秘吗?恐怕只是一种主旋律。事物至细则无能穷尽。 小弟对这块也不懂,只发表点粗浅感觉。

再说个小弟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地动”事件,小弟以前在老家也曾听见过地下咚咚响的声音,我们那是平原地带,从来没有为地震担忧过,也怀疑是否自己耳鸣,但当时也曾以手指叩击后脑,其声仍然不绝,确信是确有其声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4 2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归元 发表于 2014-1-14 19:23
小弟儿时曾听村里一位老人聊起此事,大致意思其提到有三四点(该老人没多少文化,应该也是道听途说),一个 ...

  三分归元 发表于 2014-1-14 19:23
    小弟儿时曾听村里一位老人聊起此事,大致意思其提到有三四点(该老人没多少文化,应该也是道听途说),一个 ...

氣的確是波動!一般練過氣功,勞宮穴比較敏感!觸覺可以感受氣的流動。靠聽覺感受氣,比較少見,

此是《地理末學》作者紀公,紀大奎的強項!稱公字,名副其實,絕非溢美!紀公可以聽覺感受氣,在下以前在123掃描過他的禱雨文,該文依靠人為樂器,配合音律與大氣共振,在一定範圍裡,等於是人天感應,以取天地之和合之氣----下雨。現在這種稀有人才,概稱作調音師!或者專稱鋼琴調音師!他把禱雨聲音共振原理寫得清清楚楚!完全是易理活用,與跟諸葛亮祭壇借東風,伯仲之間爾爾!

記得甲骨文雷字是雨字下有三個田,田就是鼓。造字老祖宗很早就發現一定頻率的鼓聲,與大自然共振,結果就是雨!道家咒術喜歡用雨字為偏旁,就是強調大自然陰陽兩氣的和諧共振

參見《氣的樂章》一書,氣字一點也不神秘,該書臺北出版正體字,現有簡體版  http://www.fengshui-16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047
发表于 2014-1-14 2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14-1-14 21:12
氣的確是波動!一般練過氣功,勞宮穴比較敏感!觸覺可以感受氣的流動。靠聽覺感受氣,比較少見,
...

請參見 http://www.fengshui-16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765
发表于 2014-1-14 22: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非常赞同慕版主的看法,还有何版主的引贴。气的本质定位到波动上,意义还是很重大的,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会证明这个定位的合理性、可行性,小弟也曾有过默念数字引起的身体部位的震动感觉,从而有望彻底剥掉了其神秘面纱。直抵易的本源,从此易学有可能会一改迷信的外衣,走上较清晰的科学的道路。一切光热电磁甚至物体物质人体的波动效应,可能是影响事物吉凶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23: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声学家的物理分析,空气柱是有固有频率的,其计算与长度有关。当是开口管时,会因为管口直径不同而产生修正系统,好象是管径的二分之一。如果是闭口管,就不会有这种改变。
如果律管中充灰,则会改变空气柱的属性和长度,就好象管乐中不允许其中有异物如灰尘之类的东西一样。
如果灰不在管内,只能在管外。当气外冲时,气冲出管口,就会向侧边流动,这时就会有灰散的现象。如果在管口盖上布帛,再在布帛上放灰这种现象,因灰不是直接受气冲,就会没有现象。

律管候气还有一个问题。
十二地支明显是一个圆周,而子为黄钟最长,而亥为应钟却是最短,亥子本在一起,何长短如此悬殊。如果诚以地气上升而言,难道在亥时后一下子降到最低。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0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管候气还有一个问题。
十二地支明显是一个圆周,而子为黄钟最长,而亥为应钟却是最短,亥子本在一起,何长短如此悬殊。如果诚以地气上升而言,难道在亥时后一下子降到最低。
如果依上再推广一下,如果以频率来计算,同样也会有这种现象。
如果要满足律管吹灰,物理上必须实现频率降一半,效果却相同的前提。
也就是正黄钟与清黄钟(正黄钟的一半)最后的效果是一样的。
这样似乎有些乱套了。
发表于 2014-1-15 03: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14-1-14 21:39 编辑



最近总是兴趣缺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家官二代没有揭开“律管候气”。
虽然是音律大家,但中国的音律是要符合天象的,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
只有完成这个实验,才是最终答案。
发表于 2014-1-17 09: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慕羲 于 2014-1-17 09:36 编辑

越王剑 发表于 2014-1-15 00:31
律管候气还有一个问题。
十二地支明显是一个圆周,而子为黄钟最长,而亥为应钟却是最短,亥子本在一起, ...

三分損益法司馬遷的《史記》「律書第三」中寫到:「……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意思是取一根用來定音的竹管,長為81單位,定為「宮音」。然後將81乘上2/3,就得到54單位,定為「徵音」。將徵音的竹管長度54乘上4/3,得到72單位,定為「商音」。將商音72乘2/3,得48單位,為「羽音」。羽音48乘4/3,得64單位,為「角音」。而這五個音高,被稱為中國的五音
中國音樂中用來定音律的「三分損益法」的確立是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儒家的「中聲」指音高、速度適中的有節制的音樂,「琴瑟尚宮,鍾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宮,細不過羽」[1],要舍卻彈奏中的「煩手」(複雜多變)。《左傳》有鮮明排斥過度追求音響、速度變化的「淫聲」、以能使人保持平和「中聲」為美的思想[2]。 「畢氏學派」中的「五度相生律」與三分損益法相似,但是五度相生律不考慮生律次數誤差,使得各調的五聲缺少了三分損益法高度符合人聲的精髓。同時還把間音4和7籠統的和五聲等同視之進行生律轉調,造成整個音程關係的混亂,產生誤差。

三分損益與十二律的相關物理在聲學中,聲高指物體振動的頻率。取一簡單物體用來定音高時(如竹管、絲絃),則它的頻率與其長度是成反比的關係。如果物體的材質固定,長度愈長,聲音愈低。
除此之外,當長度減為一半時,頻率將變為原先的兩倍;長度增成為原先的兩倍時,頻率成為原先的一半。將這種互為二倍數的特殊比例,定義為彼此互為「八度音」。由此,便可以從九九八十一的長度出發,試算前述藉由「三分損益」求得的長度,所得到的十二律(宫调):
黃鐘(F):81;

林鐘(C,由黃鐘三分損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簇(G,由林鐘三分益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呂(D,由太簇三分損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姑冼(A,由南呂三分益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應鐘(E,由姑洗三分損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蕤賓(B,由應鐘三分益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呂(F#,由蕤賓三分益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夷則(C#,由大呂三分損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夾鐘(G#/Ab,由夷則三分益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無射(D#/Eb,由夾鐘三分損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仲呂(A#/Bb,由無射三分益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黃鐘(黃鐘的高八度音,由仲呂三分損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注意,最後一個「清黃鐘」的長度39.9548849,與直接取「黃鐘」長度的一半 40.5 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這就是「黃鐘不能還原」的問題。因為在連乘十二次 2/3 或 4/3 後,最後的值不可能達到原始的 1/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另外,若在定律時不斷地使用三分損益的操作,最後一定會出現除不盡的小數,使得在實際製作時容易產生誤差。然而在現實上,準確度(Percision)與精確度(Accuracy)絕對有其極限,所以經過十二次的三分損益之後,已經可以構成一個(不甚完美)的音階循環。這也是為何中西音樂理論中,都不約而同地發展出以「12音階」為主流的原因。之後才會出現如純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進或修正方法。
從上面所計算出來的結果,對照《史記.律書》中的文字,便可發現當中的抄錄錯誤。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便記載了《律書》當中出現「七分」之類的文字,當為「十分」的誤寫。因此原文中的黃鐘「八寸七分一」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以下列出古音十二律與史記的文字記載比較,並附上與西方「參考音名」與「十二平均律的誤差」計算。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2: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越王剑 于 2014-1-17 13:11 编辑
慕羲 发表于 2014-1-17 09:35
越王剑 发表于 2014-1-15 00:31
律管候气还有一个问题。
十二地支明显是一个圆周,而子为黄钟最长,而亥 ...


三分损益法只是一种计算方法,包括后来的十二平均律。

在音律上讲十二律都是合理的,但因为十二地支是一个圆周循环。如果按音律上的那样,每一周后长度降一半,频率为二倍。若干年后不是成了超超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管候气”可能还与实验的材料有关。
现在最好成形的材料是金属,而古代使用的是竹管,从现代科学来讲,形状结构一样,但从古代的五行理论而言,是完全不同的。木性会让气有扩张,金性会让气有收缩。而按目前科技而论,金属管远比竹管的形状等性能要好很多。
还有律管候气可能还有区域上有问题,这个实验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做的。所以在国外,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国内要先进,但要做成这个实验却未必会行。

律管候气的复原,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而是尽可能使用原来的材料和技术,加上更细致地考虑其中的细节,最好使用古人的思维和逻辑。
发表于 2014-1-17 23: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非常好的古代科技理论,用途广泛,最好能用试验把它复原出来,就像探究木牛流马那样。
发表于 2014-1-18 10: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有人能试验成功并用仪器记录下来,必然轰动一时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黄钟的频率是348,中央C的频率是440,就相当于12音阶中降4个音阶,在电子琴上听了一下,确实不错。比别的音要好听许多。
按中央C降4个半音后频率为349.2282314,与古代的黄钟频率很是接近。


发表于 2014-1-19 21: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20 09: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好资料, 感激万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20 收起 理由
何有 -20 灌水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5: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越王剑 于 2014-1-20 15:30 编辑

十二律不知是不是能完全对应天文,不过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数据,大家看看有没有用。
当太阳在南回归线时,也就是北半球冬至时,如果定义北回归线的单位光照下的面积为81,那么在夏至时,北回归线的数据为81*cos45°=57.27564928,这个数据正好是午律管蕤宾的数据,这可能是为什么有黄钟倍率的原因。
以上数据是按黄赤夹角22.5度进行计算的。如果黄赤夹角的数据有一定微小的变化,蕤宾管的数据似乎也应该改变。
不过对于音律而言,微小的改变,对于听觉上根本没有影响。
很遗撼的是,这种方法对于巳午二律的数据是很接近,而另外几律误差却比较大。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