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期望效应 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期望效应观察者期望效应是指是指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后,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期望来看待被观察者的行为。
观察者期望效应是认知偏见的一种。在科学实验中,由于观察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错误解释实验结果以达至他们希望得到的结论。观察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很多实验经常是受观察者期望效应影响而出现奇怪结果,尤其在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观察者期望效应最常出现于超自然现象研究。Clever Hans是著名的例子。
Clever Hans是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而事实上Clever Hans不是真的懂得算术,而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得出正确答案。
在另一实验,实验人员事先告诉一群小孩他们培养了两个实验老鼠品种:一种聪明,一种呆笨,然后安排小孩观察老鼠逃离迷宫。小孩报告聪明品种老鼠比呆笨品种老鼠更快逃离迷宫,而事实上所有实验老鼠只是随机挑选出来而已。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0ftWV9ryyJoSFlrLBSe9F7Ilc9w7EYhdWIW9cQDhFkiEqsoME7VcPO1jXTrYJwz
观察者效应
所谓的“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响。说得广泛一点,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有的时候,观察者的存在会产生非常令人震惊的效果。Leland Ossian Howard曾于1886年在Science上发表自己观察到的“螳螂吃夫”现象:“把它们放在罐子里的时候,交配后的雄螳螂会尝试着逃跑。可是几分钟之内,它就会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会先扯下雄螳螂的头吃掉,然后是胫节,而后是大腿……看起来,如果一个雄螳螂最终竟然能从此螳螂那里逃脱的话,几乎是天赐的好运。”
可是,后来的广泛调查发现,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观察者效应”造成的。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后螳螂吃夫的现象几乎不存在。而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观察者在场而引起雌螳螂紧张,误以为雄螳螂是敌人才造成的。
即:作为观察者本身(或观察行为)作为观察对象(现象)一个重要参与因素,该因素直接影响的观察结果。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LdJr5bQDxd9BvhvUH9uk9INRGYDKKcdsNpiLMTnTEJ73NyCxISNvytKHjZbSbrzC49rBbWfdoq_K8s80qaWp_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14-3-21 17:44 编辑
案例分析中,要清晰认识到此类问题对于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
ps:
另外也有很多人,喜欢对案例分析中有出入的地方去寻找“借口”。
而不愿去认真分析真正造成偏差的原因。
古言,人为纪。古代没有零。1,是”重位“,重位不是零,1不是数。 是主观因素掩盖了客观规律 这个理论好,风水上也许有同样类似的现象存在。
多谢楼主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