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4-15 11:00:59

卍续藏第60册No.1129归戒要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归戒要集卷中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受五戒法

  梵志复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戒法。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饮谷酒。蔗酒蒲萄酒。能放逸酒。如是酒。皆不得饮。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随逐护汝身。梵志。是为三归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毁犯。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善男子。如来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故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终至不饮酒。若受一戒。名一分优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优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优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优婆塞。若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当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其意授。灌顶经。梵志白佛言。若男子女人。欲受归戒者。当云何授与。佛言。若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合掌。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贤圣僧众。哀念我等。智度论云。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此谓翻邪三归)。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忏文。如后八戒法中出。应先令修威仪。礼敬已。在戒师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受一戒。应言一分。若受二。三。四戒。随分言之)。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授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若善女人。当云优婆夷。前三归依。第三遍讫。即发五戒。后三结。是直付嘱之。次示戒相。令识持犯。故大方便经云。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应告彼言。今当示汝戒相。汝应谛听受之)。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能者。当答言能持。下准此)。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

  (智度论云。既说戒相已。复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形寿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进求修道(若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从今日。于自夫妇。不复作淫)。大方便经。优波离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寿。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根本羯磨云。授与三归。并五学处。成邬波索迦律仪护。言护者。梵语三?罗。此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涂。旧云律仪。乃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即是戒体无表色也。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言五学处。即五戒。邬波索迦。即优婆塞。乃梵音前后不同耳。此译为近事男。亦云亲近男。或言离恶修善。谓受此戒。方能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断诸恶法。而修众善也)。优婆塞戒经。佛言。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人天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耶。大灌顶经。佛告执持长者。天帝所遣归戒之神。凡有亿亿恒沙之数。诸鬼神王。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赞。是清信士女。临命终时。佛皆分身。而来迎之。不使持戒男女。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然灯烧香散华。悬缯幡盖。歌咏赞叹三宝。恭敬礼拜。益持斋戒。亦得过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功德。复持戒不完。向诸邪道。求觅福祐。恒沙归戒神王。各去离之。恶鬼数来。娆近之也(戒羸者。无力持戒也)。如消灾经说。舍卫国有一县。皆奉行五戒十善。无酿酒者。中有一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行。父母语言。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到他国已。见故亲友。再三逼令饮酒。事不获己。饮之。事讫还家。具告于亲。父母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为国作先。乱法之渐。非孝子也。便以贩物。逐令出国。既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现形语言饮食。主人事之积年疲劳。患厌此鬼。鬼知人意。盗他宝物。来与主人。主人得宝。设食祭之。鬼来诣门。见舍卫国人在舍。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请还。鬼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还归。问曰。卿有何功德。致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向余四戒。故为天神所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因从客受三归五戒十善。问佛所在。可得见不。客曰。佛在舍卫。往立可见。主人一心往彼。路经一亭。中有一女。是啖人鬼妇。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我已受三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所啖人骨狼藉。心怖悔还。恶念便生。欲还将女归家共住。即回亭所。复从女求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不久来还。男子不信。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无复护之。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闻人气。问妇曰。汝得肉耶。吾欲啖之。妇曰。我不行。何从得肉。卿昨何以不归。鬼言。正为汝宿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复不得肉食。妇闻默喜。因问夫曰。佛戒云何。鬼言。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我说之。当与卿肉。鬼类贪残。因为说三归五戒。妇辄受之。心执口诵。男子瓮中。复识五戒。随言受之。天帝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选善神五十。拥护二人。鬼遂走去。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今蒙仁恩。得闻佛戒。得离此鬼。贤者今欲何往。男子曰。吾欲到舍卫见佛。妇言。善哉。吾至本国。与父母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路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何来。答曰。从佛所来。佛日说经。意中罔罔。心不能解。今还本国。二人具说鬼所畏戒。本末因缘。诸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佛遥见之。告阿难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五百人至。为佛作礼。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佛言。犯酒戒者。则是客舍主人。与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乃可解耳(虽犯酒戒。元非性罪。况其十善犹全。故得天神营护。若于四重戒中。而破其一。必无天神卫护。又况无其十善之德也)。报恩经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而受八戒十戒。大戒。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舍五戒。更受十戒者。无有是处。若破五戒。更受五戒。亦无是处(言五戒中重戒者。谓盗五钱。三处行淫。杀人。自言得圣人法。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不通忏悔。或遇破戒恶缘。不能持者。宁舍已乃作。后更得受。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无问出家在家人。但对一人言。我先受五戒为优婆塞。今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舍)。法界次第云。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提谓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故佛言。一切施中。施无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能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经云。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能得入故。又名曰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故。又名曰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故。故论云。此五戒。应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那律。告诸比丘。我依戒住戒。戒为梯隥已能升陟无上慧殿。汝众等应学。勿生放逸。又此五。应名学基。于涅槃城。而作基址故。今此五戒。前四是性。后一是遮。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恶。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恶。故性戒受与不受。作之俱是罪。不同其余遮制等戒。如比丘受草木戒已。犯之得罪。俗众不受。犯不得罪。故轮王出世。以此性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制之罪。若受不杀戒者。乃至一切有形。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及杂肉荤辛。并不得犯。若俗家井水。多有微细诸虫。须绢滤已。将虫还置本处。欲出行时。应带滤囊自随。或以眼观。无虫方可饮用。若受不盗戒者。下至一针一草。一米一谷等不与。不得自取。若受不邪淫戒者。如智论云。除己妻外。余诸男女。鬼神。畜生。可得淫者。悉是邪淫。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非道。及得妊已。亦禁之。恐伤胎故(非道。谓口。及大便。余身分也)。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此有大小。自言证圣。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三昧。解脱等。名大妄语。犯不可悔。其余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及两舌。恶口。绮语。犯可悔。若受不饮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之酒。乃至不得以草头滴着口中。酒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大方便经云昔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盗他鸡杀。淫他妻。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毗婆沙论云。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盗二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行戒。邻家告官。讯问拒讳。复犯诳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宝。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饮酒多放逸  现世常愚痴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来世常闇钝  多失诸功德
 是故黠慧人  离诸饮酒失(一切食中不得着酒)

  正法念经。阎罗王数责罪人。说偈云。

 酒能乱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无异
 若欲常不死  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
 恒常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  黑闇所在处
 饮酒到地狱  亦到饿鬼界  行于畜生业
 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  地狱中地狱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说  若人饮酒者
 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瞋  无因缘作恶
 于佛所生痴  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
 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  正行于法戒
 彼到第一处  无死无生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卍续藏第60册No.1129归戒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