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经典巨著──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这么多人下载没人顶。。。 是什么?介绍一下呀 此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禅宗经典巨著</span>。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span>”。灯灯相传,光明不断,即是禅宗的要旨。本书所记叙的人物事理,多是日常生活的常见之情、常见之理。众多佛门高僧以此为观照对
象,用精擎的禅语昭示了到达顿悟的日常途径。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br><br><p></p><p>前言</p>
<p>
人生充满矛盾和苦恼。禅宗洞彻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从不思议处着手,清静自心,灵光独耀,彻证寂照本性,完成生命的觉醒。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
恼与痛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著,不迷妄、颠倒,心灵就能获得大解脱、大自在,从而使人生充满快乐。<br>
禅,起源于印度。它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谓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定即精神统一)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或坐
禅。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而禅宗,则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的佛教宗派。<br>
禅宗在佛教中被称为教外别传的法门。据佛典记载,释迦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默然不语,众皆不解,唯有大弟子摩诃(意译为大)迦叶会心一笑,释迦便将心法
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发端。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渡海东来,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后来神光向达摩求道,在大雪中
伫立,积雪过膝,然达摩仍说其是小德小智,不能传以真乘。最后,神光取一利刃,
自断左臂,置于祖前。达摩知此人可继承大业,于是传以法器,取名“慧可”,是为第二代祖师。<br>
中土禅宗四传到弘忍时.门下出了两大才俊,这就是被称为“南能北秀”的慧能和神秀。禅宗两大派各有特点。慧能一派讲顿悟;神秀禅法与慧能相对,童渐修,主
张通过知识的长期积累,以达到悟道的境界。神秀在北方盛弘北宗禅,但北宗禅在中国仅传数代便式微了。慧能南归故乡广东弘法,后世的禅宗皆是慧能所传。<br>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创派祖师慧能,是佛教中土化中横空出世的巨擘。他最伟大的创见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使佛性向传统文化的人性回归,奠定了人人皆可成佛
的理论基石。他区分顿和渐,对传统的观点作出新解,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从而创立了顿悟之法。修行上,他强调无修之修,把禅化为自然无为的日常生活,对传
统的禅定和一行三昧作了全新的解释。<br>
禅宗的基本主张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符号,世人一味囿于佛经的文字,依文解义,总是想用迷悟对立的心来追求所
谓佛,迷失了自在的本心。学佛,不宜拘于文字之末,应该体验和实践佛法的根本精神。这是所谓“教外别传”的本旨,也是我国禅宗的特色。其实,历来的禅林高
僧对于佛教经典都是非常重视的。禅宗的不少公案机锋都借经文中的成句,化用经文的意旨来展开。因此,要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领会禅宗思想,就必须探讨大乘
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br>
禅宗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教中的“般若”与“涅椠”思想,兼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如以“五戒”、“十善”会通儒之“五常”。禅宗
讲“顿悟”、“豁然”,道家讲“朝彻”、“见独”;禅宗说墙壁瓦砾是“古佛心”,道家说蝼蚁、梯稗是“道”,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
系。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就是禅宗。<br>
禅宗是一种生命学说。它确立了生命的价值就存在于现实人生,人要顺应生命的本然,实现“觉悟的人生”。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
中的真善美。禅认为真如遍在,这种属于宇宙生活巨流的意识充盈于万物之中,在自然之中可以感受到息息搏动、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若能与真如相契,就能彻
底消除一切尘念、百般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禅宗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人格,指示一个与人生密切结合的理想境界。<br>
日本禅者铃木大拙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禅能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生命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有效地消
除压抑和扭曲,找到适当的活动渠道,使我们免于疯狂和畸形;调动所有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与仁慈的冲动,使我们快乐和互爱。<br>
禅宗认为众生虽有佛性,但因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淫妄,愚痴贪嗔,迷却自性,“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
只要灭诸妄念,离诸系缚,即可超凡入圣,由染转净。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就可与道相应,获得解脱。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实践方法,矿破除妄
执,息除诸缘,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以便洞彻宇宙人生,与万物为一。<br>
禅宗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主张道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中即可悟道成佛。它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放在生命本身之中,尤其注重在日常
生活中获得启迪,在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取超悟。它尊重直观的感性功能,在自身的感性体悟中获得超越,坚决地摒弃逻辑的、理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禅宗追求一
种本自天然、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禅的这种纯任自然,不加造作的修行生活,从入世
中见到出世,在现实人生中成就正觉,不离世间成就出世间道的生活态度,垂范了“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方便,睡也安然”的·自然人生。 <br>
禅的最终目标是开悟体验。在这里,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融化在一起。人的整个心灵都处在一种高层次的生命
状态中,满足、平和,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开悟使人获得全新的生命,大千世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调:
山更青,水更绿,花更美,鸟声更动人,山溪更为清澈。这时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是生命的极致。禅门的修学悟道,或历千难而不得,或经诸师而不
悟,却因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刹那叩启了智慧之门,洞悉人生与宇宙的真谛。<br>:
在中国佛教中,掸宗之听以最具生机活力,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态势,是因为它是一个能动的载体,兼之大师辈出的结果。从人皆有佛性,不假外求的理论出发,强调
个体的主体性,遂有超佛越祖,乃至叫·佛骂祖的极端方式;从借教悟宗到教外别传,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从文字禅到看话禅到默照禅到念佛禅,修禅的方式也
不断奉富和发展。至于各家对学人的接引方式即门庭施设上,亦有区别,大致来说,云门宗有“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云门三句”;法眼宗有“法眼
六相”;临济宗有“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br>“三玄三要”;曹洞宗有“宝镜三昧”、“五位君臣”;沩仰宗有“三种生”、“九十七圆
相”;黄龙派有“黄龙三关”;杨岐派有“颂古”、“看话”等等,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禅宗常常以灯比喻佛法禅旨和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灯灯相传,光明不断。五灯即五家的灯录。《五灯会元》的意思是:
本书是将五家的灯录会集在一起的禅宗经典。全书二十卷,宋杭州灵隐寺僧普济,取《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嘉
泰普灯录》等五种佛教灯录,删除重复,叙录简要而成。全书按五家七宗禅分卷叙述,禅门分派源流了然,堪称禅宗集大成的著作。宋居士沈净明在序中说:“……
遂阅华严大经、传灯诸录,深信此道不从外得。切见禅宗语要,具在五灯。”由此<br>可见是书的价值。<br>
《五灯会元》卷帙浩繁,洋洋百万字,虽经普济删削,仍嫌芜杂。加上文字中有很多唐宋时的方言俗语,就是古文有一定基础的人,读来也相当困难。为了帮助热爱
中国文化和禅宗的读者阅读这部佛家经典,我们精心编选了这部选本。编选的内容,以精彩隽永、意味深长、可读性强为原则,尽量选取禅师的经典故事、逸闻轶
事、富于智慧的禅机妙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警句禅言……总之,这是一本精华译本。翻译力求准确,并兼顾确切传达出禅的精神。至于禅语、禅诗,大多是借题发
挥,其解释经典虽然不能避免断章取义,但又有着生动、灵活,充满生活情趣和文学意象等特点。所以,只要能读懂的经典禅语,尽量予以保留;禅诗偈颂,因其意
蕴深厚,情味悠长,翻译之后,恐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通常都保留其原貌。<br> 张恩富序于巴蜀中学东山坡无心阁<br> 2005年8月3日</p><br>
谢谢共享!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谢谢共享! 非常的感谢楼住的分享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谢谢,要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