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法詳考四庫本彩版
本網漂白本的原稿胡煦是清初重要的易學家,其為學樸實,上承孔子易學主旨,以《周易》為傳道之書,著重闡發其中天人合一之理;且不隨波逐流,兼取漢宋易學之精華,敢於挑戰權威,他的著作值得認真看待。
不錯 彩版的很好 这个版本很清晰,多谢楼主分享了 漂白的好版本哦!买啦!谢谢! 附學位論文 : 《卜法新考》,作者: 謝麟。
甲骨文,主要出土於河南安陽洹河之畔的小屯村附近,史載盤庚遷殷,就是遷到了這裡,自盤庚一直到商代滅亡,這裡一直都是商代的國都。甲骨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絕大部分是商代上層貴族占卜的產物,占卜後將卜辭刻在兆文之側,還有些是與占卜無關的記事性刻辭。隨著帝國的滅亡,這些龜甲獸骨深埋於地下,數千年不為人所知。
孔子曾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足,則吾能徵之矣。可見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由於可信材料的缺乏,商代的文化、禮制都已經不為世人所知了。而現在,晚商歷史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穿過數千年的歲月來到我們面前,上面的文字資料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晚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這些內容以前大多是不為我們所知的,則它們對於上古史研究的價值不言而喻。
另外,甲骨文出土之前的古文字的研究都是依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再就是傳世的鐘鼎彝器上的金文,再古的文字就沒人見過了,甲骨文的出現使我們有機會得以目睹更接近漢字起源形態的古文字的真實面貌。對於古文字起源和演變的研究的意義重大,使古文字研究得以突破前人研究的瓶頸。
卜法研究是甲骨學的重要部分,主要是依據安陽殷墟出土甲骨實物資料以及傳世古籍中的相關記載,研究殷商時代占卜的方法問題。卜法分廣義卜法和狹義卜法兩種概念,狹義的卜法就是指占卜的具體程序,包括入龜、攻龜、祭龜、鑽鑿、命龜、燃灼、占龜、契刻等,廣義的卜法除了狹義卜法的內容之外,還包括甲骨占卜的思想內涵、占卜制度、職官設置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卜法研究雖然從漢代到現在都有學者研究,但相對文字釋讀等其他研究領域還是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因為殷商距離現在時代久遠,上古卜法失傳已久,古籍鮮有記載,卜辭中也很少有相關內容,所以學者間爭議也比較多。
有關卜法的記載,《周禮·春官》的記載相對較早,此外《詩經》、《尚書》、《禮記》、《淮南子》、《荀子》等古籍中也有零星的記載。《史記·龜策列傳》為褚少孫所補,其中保存了漢代的占卜方法。鄭玄、杜子春、賈公彥、孔穎達等學者對三禮的註疏中也對卜法有所探討。在漢代,卜書多有散佚,卜法也不傳,但《漢書·藝文志》中還是有一部分卜書沒有失傳,比如:《龜書》五十二卷、《夏龜》二十六卷、《南龜書》二十八卷、《巨龜》三十六卷、《雜龜》十六卷。到了《隋書·經籍志》中,卜書有:「《龜經》二卷晉掌卜大夫史蘇撰。梁有《史蘇龜經》十卷;《龜決》二卷,葛洪撰;《龜音色》、《九宮著龜序》各一卷;《龜卜要決》、《龜圖五行九親》各四卷;又《龜親經》三十卷,周子曜撰。亡。《龜卜五兆動搖決》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僅有:「《龜經》三卷柳彥詢撰。又一卷劉寶真撰。又一卷王弘禮撰又一卷莊道名撰。又一卷孫思邈撰。此後的官修史書中龜卜類書籍幾乎沒有了,到了今天,上列書籍極少有傳世,上古卜書、卜法徹底失傳。
從漢代開始,就有學者根據古籍記載探求卜法,比如孔穎達、賈公彥,還有上述官修史書中的史蘇、葛洪、周子曜、柳彥詢等,明代有楊時喬撰《龜卜辨》,季本有《卜筮論》、談綱有《卜筮節要》,清代胡煦撰《卜法詳考》,孫詒讓、孫希旦在自己的著作中對卜法研究也有所涉及,但這些學者沒能親眼看到占卜實物,而僅僅是以文獻證文獻,所以陷入瓶頸而難有突破。到了1898年安陽殷墟甲骨的出土,今天的學者們有機會親眼看到殷商人占卜的實物資料,將古籍記載與實物資料相對照,使得卜法研究獲得了大發展。羅振玉的《契文舉例》、《殷虛貞卜文字考》、《殷虛書契考釋》首先對商代卜法進行研究。董作賓作為殷墟發掘的親歷者和主持者,也注意到了卜法研究的重要性,他先後寫出了《商代龜卜之推測》、《骨文例》、<大龜四版考釋》等文章、專書以他所見的甲骨資料來探討殷商卜法的細節問題。與此同時,許多學者對董氏的說法做進一步補充或者考訂,比如1931年瞿潤緡發表《骨卜考》;1940年代初,沈啟元、朱耘庵合撰《龜卜通考》。胡厚宣是繼董作賓之後的安陽考古的主持者,他也對卜法問題十分重視,發表有《殷代卜龜之來源》、《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卜辭同文例》、《卜辭雜例》等文。
解放後到現在出現了許多通論性質的甲骨學著作,如1950年代出版的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是甲骨學研究的巨著,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文字、卜法、卜辭內容等方面都有很精到的見解,其結論現在看來還是非常有價值。陳煒湛的《甲骨文簡論》、王字信的《甲骨學通論》、《甲骨學一百年》、吳浩坤和潘悠的《中國甲骨學史》等專著,在通論的層面上探討了卜法以及卜法研究史問題,涵蓋全面,論述精嚴。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一書是不多的系統探討龜卜以及龜卜文化的專著,材料翔實、觀點新穎。
專題研究方面,台灣學者張秉權在卜法研究領域有建樹,發表有《說“吉"——「上吉」「小吉」與「大吉」「弘吉」的比較研究》、《甲骨文的發現與骨卜習慣的考證》、《殷虛卜龜之卜兆及其有關問題》、《論成套卜辭》等文,就甲骨占卜材料的採集管理、占兆斷定吉凶、成套卜辭等問題做深入討論。劉淵臨注意到了卜骨鑽鑿隨時代變化有所不同,撰寫了《卜骨的攻治技術演進過程之探討》。後來的台灣學者許進雄也曾對「鑽鑿」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出版有《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鄭裕商1995年發表的《殷代卜法新探》結合甲骨分期、貞人組,分析比較了各期卜法的不同。此外,許多甲骨學的著名學者,如胡光煒、饒宗頤、嚴一萍、姚孝遂、張政娘、李學勤、宋鎮豪等,都或多或少的討論過關於甲骨卜法的問題。
在考古新材料方面,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湖北江陵、包山等地出土了大批的戰國中期楚國簡冊,保留了大量的楚國占卜原始資料,也保存了許多上古占卜卜法。周原甲骨的大量出土,使我們對西周占卜的盛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有利於我們對占卜發展變化的過程有了更多的瞭解。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的發現極大的豐富了卜法研究的對象,為以前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佐證,也提出了許多新課題。1983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分為五冊,其中下冊第三分冊對鑽鑿的著錄摹拓為我們進行卜法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卜法研究雖然有那麼多學者的參與,但因為材料所限,所以很多地方眾說紛紜,研究還比較薄弱,因此有必要再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擬結合甲骨占卜實物材料和相關的古籍記載,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經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對卜法研究各個部分的過去和現在作簡單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批評指正。
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牛肩胛骨和龜甲,本文主要關注於龜甲占卜,兼及骨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