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世祖 景河 赖
◎ 祖谱中后面的姓氏,是女方的姓氏,也就是祖先们的老婆的姓氏。
这是我们余家从广东梅县迁到台湾后的家族谱,根据爷爷的说法,我们祖先是从广东梅县直接迁居到屏东内埔,定居下来。但我们家并没有族谱的记载,主要是根据在墓碑上的刻文来判断。以上这是到我爷爷这一代,还没有加上我爸爸这代,但轮到我爸爸这代是文字辈的,例如:文雄、文辉….等,也就是中间的名来判断辈份,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以男生为主,可是我们家女生也有,而爸爸这代女生是丽,例如:丽珠、丽玉,而我这一辈女生是余什麼慧,例如:千慧、隽慧、良慧….等,而男生是志字辈,例如:志宏、志斌,但因为时代的变迁,现在有所谓的算命或改运之类的,爷爷说:「已经慢慢很少人会遵循所谓的祖谱。」
而到我这一代,应该算是第八代了,我小时候住了十几年的三合院,已经一百年多年,算是个百年古迹了,所以爷爷他们经过日据时代也经过光复时期,爷爷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最好的,没有经过什麼艰难的日子,要我们惜福。」
我们的祖堂,并不是真的,爷爷说我们家真正的祖堂,好像已经没有了,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祖堂的祖牌平时是面对著墙的,只有过年、端午节、中元节,我们的祖牌才会翻过来,而扫墓的话,主要是清明、土地公生日<农2月2日>之后就可以去扫墓了,并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每年都是必须扫的。
而爷爷有说过我们余、徐、涂、佘,本一家,后因战乱还是某种原因要被抄家灭祖,所以赶快分家,而原本有三姓宗祠<余、徐、涂>,但现在却没有了。
◎ 余徐涂佘俞五姓联宗,系出於余姓祖先避祸改姓的史实。据台湾基隆市余徐涂佘俞姓宗
亲会的资料介绍,秦时有余振魁仕秦,得罪秦王,秦王欲诛余氏家族。余夫人乃率靖宁、景宋、端宁、起宁四子出逃,并改立徐、涂、佘三姓,共分四姓(俞姓情况不详),余居下邳,徐居东海,涂居南昌,佘居新郑。自此余氏三族,支分派别,繁衍於后世。
目前三代:爷爷这代,在我有记忆以来,爷爷是卖鱼的,小时后常常有鱼可以吃,爷爷、奶奶经过日据时代,有说过在空袭时的情形,很多轰炸机,丢子弹、扫射,如果没有立刻跑进去防空洞,等过去的时候,人也就死了,可能都无法保留全尸。而且被要求学日语,而小时候的路都是泥巴泞,凹凸不平,光是要去上学的路程可能一走都两、三个小时,还没有天亮就的出发上课。而国民政府搬来台时,有被要求讲台湾国语。
这时候好像也就是爸爸这一代,至於爸爸,我只知道爸爸现在是在长荣化工工作,而听爸爸说,他小时是住在内埔另一边,不是现在内埔老家,旁边是宰猪场,每天也是要很早就赶著上学,而因为爸爸是爷爷奶奶的第三个儿子,爷爷对所有的儿子和女儿都要求的蛮严格,要努力读书,在那时代,读书是很重要的,看你未来的生活日子,要出头天就要用功读书。
而到我这代呢?就轻松多了,因为一切社会的进歩,让我们这代的生活不虞匮乏,拥有好环境,好的生活,父母亲也很努力教养、教导我们,对我未来的展望就是拥有好的生活。
迁徙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
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
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
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战乱,余姓南迁
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
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
,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家乘谱牒: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
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甯余绍贤堂族
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历史名人: 余栋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靖: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郡望堂号:
1、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裏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諡“忠惠”
2、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西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西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於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综合以上种种说法,我们可以肯定余氏出于黄帝一支血统源流。但究竟何种说法才对?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因我孤陋寡闻,又缺多量典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