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y111 发表于 2014-7-27 17:03:01

藏历漫谈

藏历漫谈
引言    天文历算学是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藏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其他民族的相关学科成果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直到现在,藏族仍逐年编制自己的历书。由于它对农牧业生产活动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其形式也符合藏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深受广大农牧民及各界的欢迎。
但是藏历究竟是怎样一种历法?它与夏历、公历,有什么不同?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其科学性如何?则还很少有人全面地介绍过。 现在国内对于藏学的研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历史、宗教、社会、经济、艺术、医药等许多方面都有人进行研究,近年来研究的成果越来越丰硕,呈现出喜人的景象。但是天文历算方面进行探索者却很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人文学科的学者们以为天文历算是非常专门的学问,需要有高深的数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以至望而生畏,却步不前,不敢问津。二、自然科学的学者们,受到语言文字的限制,无从下手。即使找到一般的藏语翻译,译者没有专业知识,难以如实地、准确地表达。三、 藏文历算著作的传统写法是一种口诀式的,由于每句的音节数目必须相同,就难免有勉强缩简之处,其中又夹有大量的代用的藻词异名,因而难于理解。如果不是经过老师的口头讲授,再经过实际演算,单靠自学,即使是藏文水平较高的人,也很难入门。 四、 有些人以为现在既然已经有了现代科学的、精密的天文学,藏历已是过时的东西,不值得再去学习和研究。他们不理解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由于这种种原因,藏历没有被系统地、全面的加以介绍,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一些误解:有的人以为藏历基本上就是汉历,没有多大不同;有的人看到了藏历的某些特点,而不明白其天文学上的意义,又因为这些特点被占星算命所利用,就以为这些完全是人为捏造出来的迷信的东西,没有价值。为此,我和陈久金先生共同写了《藏历的原理与实践》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汉藏合壁)对藏历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不过其重点在于日、月蚀的推算(因为那是其科学性的最明确的体现),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此书内容比较深奥。而现在的这本小册子避免了繁难的数字运算和较深的理论阐述较为通俗易懂,旨在弘扬藏族的传统文化。概论“藏历”这个概念有广、狭两层意思,狭义的藏历专指过去拉萨的“曼仔康”(sman-rtsis-khang医药历算院),现在的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编制出版的,每年一册的历本;广义的藏历包括全藏族各个地区、历史上各个时代、各学派、所有的一切有关天文历算、卜筮占算的著作。
藏历有三个来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历,二是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三是从汉族引进的时宪历。另外还有从汉族引进的“五行算”(vbyung rtsis)和从印度引进的“占音术”(dbyang vchar),则带有迷信成分。

1、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总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自己怎样才能记住,向别人怎样才能表达清楚以至准确地记录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都须要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这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问题。
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是日出、日没、昼夜循环构成的一天,再长一些是月亮圆缺循环不已的月,更长一些是寒暑季节循环变化的年。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圆缺循环一次(朔望月)大约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节循环一次(回归年)大约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这些标准,改以太阳,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为标准,则在天文学上还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归年长一点)。其他还有近点月、交点月等,这里就不去讲它们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己,本来是无所谓头和尾的,但人们为了方便总不能不给它规定出一个开头之处。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于是就产生了互相换算年首、月首的问题。
日的开头有从天明、平旦开始,从日落开始,从夜半子时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月的开头有从月圆开始和从新月出现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年的开头有从昼夜长度由长变短的冬至开始,和昼夜长度相等的春分开始,和从其他的标志开始等多种计算法。 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一个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还多一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为两半,使它的上一半属于上一个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属于下一个月,那样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规定为十二个朔望月,共354天,则还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归年365.2422天之间没有一个公倍数,不能形成周期,顾此失彼,怎么办?
正是由于对这几个问题处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过干差万别,各种各样的历法。归纳起来不外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前两者只顾一头,第三种是两头兼顾。
先说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必须牢牢记住。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阴历是伊斯兰历里用于历史纪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历”(区别于用于农业上的“宫分历”)在我国古代把它叫做“回回历”。它永远固定地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平均每个月为29.5日,十二个月共354日,闰年在年底增加十日为355日,不设闰月。
另外,我们知道与人类,特别是处于地球的温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这种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所构成的年叫做“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最高到最低,再从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天文观测的结果,知道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制定历法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必须牢牢记住的粗略地可以记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历算家们所得到的数据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总是随着历法的发展,逐步向精确靠近的。
由此可见,回归年比太阴年(即伊斯兰教的阴历年)两者相差十一天,经过十六、七年就会积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冬天与夏天要颠倒过来。纯粹的阴历是不设置闰月的,而藏历与农历都有闰月,虽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则为 384天,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阴历,藏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2、夏历、农历与旧历

先说“夏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早在两千四、五百年之前就开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纪月的办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其次月为丑月、又次月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个月为亥月。以子月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余类推。有的史书上记载说: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汉朝初年仍建亥,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元104年)又恢复夏正建寅。其后各朝各代,虽然历法多次改换,而建寅这一点始终未变(除去武则天采用周正的很短的几年)。从采用建寅这一点上说,从汉朝的太初历到清朝的时宪历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称为夏历,但不是说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这样,“夏历”就成了历法中的一个类名,而不是某一种历法的专名了。
至于“旧历”是西元1911年以后才使用的名词。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宣布采用公历的纪月纪日方法,相对于这种新的方法而言,人们就把清朝时所用的“时宪历”叫做旧历。
“农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传统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而来源于西方的公历里没有完整的二十四节的全套名称,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汉族古代,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又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这都是民间习惯形成的名称。

3、阳历与公历

什么是阳历呢?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所以把我们所说的公历叫做阳历不能算错。不过要知道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回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因为古埃及也用过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Julian)历和格里高(Gregorian)历也都是阳历。格里高历(或称格里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公历”是我国人给起的名字,《汉英词典》上没有与之相应的英语词,只有“格里历”。公历里虽然没有二十四节的名称,可是二十四节在阳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与年之间最多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和藏历里某一节在月头、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没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说二十四节是阴历的特征是不对的,它应该属于阴阳合历的农历和藏历中的阳历部分,因为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与太阳无关。物候历藏历里本民族传统的成分中最有特色的是物候历。藏族有个古老的谚语说:
  “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lho)门(mon)法,
  观察星和风雪是羌塘(byang-thang)法,
  观察日、月运行是苯象(dbon-zhang)法,
  观察山、湖、牲畜是岗卓(sgang-vbrog)法”
  这个谚语另外不家一种纪录,词句略有不同:
  “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门法,
  观察水和雪是僜巴法,
  观察星和风是藏北法,
  观察日和月是岗卓法。”
  我们人类的祖先从生物圈里分离出来,又生活在生物圈中,是始终离不开生物界的。生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经过世世代代长期观察日、月、星辰和动、植物的物候变化,逐步总结出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自然历。从上述的四句谚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门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他们所注意观测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珞、门”在西藏的东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东南脚下,气候温暖、湿润、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家作物可一年两、三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善于观察一年中禽鸟的去来和植物的生长。“羌塘”在西藏高原的北部,是牧区,多风雪,海拔高、空气稀薄,在空旷的牧场上夜间易于用肉眼观察天际闪铄的各种星宿,那里的老牧民善于用星光和云团掌握近期天气变化情况,以安排放牧的措施。“岗卓”是半牧区,那里的人善于观察山峦江湖的变化以预测天气。例如雅鲁藏布江迤南著名的圣湖--羊卓雍湖(yang-vbrog-gyu-mtsho)畔的居民对于每年湖水结冰和化冻的时间都作仔细的观察,发现提前或推后一周左右就能断定当年气候将出现反常现象,“苯象”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那里的人们善于观测日、月运行,远在七、八世纪的赞普(btsan-po)时代就很著名。僜巴在昌都察隅县境内。上述的几种比较原始的观测经过千百年长期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归纳出更为规律性的东西,将它写入历书,使之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把西藏古代物候观测经验写入历书最早的是十四世纪初年,噶玛·让迥多吉(karma-rang-byung-rdo-rje西元1284-1339),在他的名著《历算综论》(rtsis-gzhung kun-bsdus)中收集了许多民间观测物候的谚语。十五世纪(1425年)粗普嘉央顿珠维色(mtshur-phu vjam-dbyangs don-grub vod-zer)编写《粗普历书》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了用“乌日”预报天气的方法。十七世纪(1687年)第斯·桑吉嘉措(sde-srid sang-rgyas rgyas-rgya-mtso 1653-1705)主编的《白琉璃》(beeduryadkar-po 1687)一书里广泛地收集了大量的物候谚语资料,并且把它系统化了,至今沿用。现在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每年都派人深入至农牧民群众中去,调查和研究自己所发布的气象预报的准确程度,并收集群众中的新鲜经验。现介绍其中的一节,给读者们一点具体的印象。
冬至后二十四天为“回归日”(log-zhag),其后四十天为“乌日”( bya-zhag ),其后十二天为“室壁日”(khrums-zhag,室壁是二十七宿中的两个,西方称为飞马座),其后半个月为白胶日(bshol-po zla-phyed)其后九天为红嘴鸦日(skyung-zhag),其后七天为“鹞来日”(kong-chag),夏至后二十一天为“回归雨斯”(long-char),其后十五天为“觜半月”(smal-po zIa-phyed),“觜”是二十七宿之一,在西方所说的猎户座内;间隔三天以后的十五天为狐日(wa-zhang),其后的十五天为“鹞去日”。其中有些大段又分为几个小段,例如,“乌日”包括:母怀六天,翅边六天,肩头三天,颈窝七天,口面三天,翅尖五天,成雏十天,共四十天。
  观察这些阶段的天气有中期或远期天气预报的作用。例如回归日二十四天(大致相当于汉历的“三九”)如果雨雪多,寒气重,则次年雨水多。夏至后二十一天内“数七”,即夏至当天和三个第七天,亦即夏至起第一、八、十五、二十三,四个曜次(星期)相同的日期(不同于汉族的三庚数伏)如果有暴雨,叫做“天低”,夏季不旱;如果无雨,叫做“天高”,有二十一天的旱情等等。这些算法是吸收各地民间经验而来的。例如“乌日”的算法来自藏南珞绒(lho-rong),“室壁日”的算法来自日喀则地区,其他还有来自卫(dbus)那曲(nag-chu黑河)安多(a-mdo)等地的。
  还有一种“象雄老人口算”(zhang-zhung rgan-povi-ngag-rtsis)冬至过后三十五天,又乌日三十八天,又嘴日三十七天,再二天,又木棍日十五天,晚播种末日五天,再过四天始见杜鹃鸟,又过十六天早生山羊羔,又过十五天夏至。夏至后二十一天,又嘴日十五天,再过三天为罗刹脸雨日三天,又日(phag-ahag)七天,又过狐日(wa-zhag)十五天,又正日(gzhang-zhag)二十一天,又夏末日五天,又鹿哭日三十七天,又水肿鬼日二十三天,又那茹(san-tu)星光八天,(象雄历算中说:这八天此星夜间从北方出现),又盘羊顶角日十五天,又太阳冬至七天。以上太阳南至,北至,乌日和星日等,一年中计有三百六十五天。”这一古老的日数法后来收在《雍仲苯教源流大成》(gyung-drung bon-gyibstan-vbyung phyogs-bsdus)一书中,此书有1988年西藏人民出版社铅印本。本书这一节部分地采用了(《中国藏学》创刊号阿旺次仁的《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一文)
  关于动物、植物生态变化与季节的关系汉族很早在战国和秦汉时代的《 夏小正》和《礼记·月令篇》里就有。藏历中的这部分又自有其地方的特色。动物的例如:水鸥至,野猪产仔,燕子至,云雀至,杜鹃至,蚱蜢跳,杜鹃返门域,马熊产仔,蛙、蛇、蝎入蛰、棕熊产仔,食骨鵰筑巢,兽毛生光泽,鸦筑巢,鹞至,雪猪眠毕,戴胜鸟鸣,山雀来等等。
  植物的例如:核桃花开,大丽花开,角蒿和刺梨花开,草子初结,绿绒蒿花开,邦坚(spang-rgyan)花开,桃杏花盛开,草山转色,树胶放出等等。与植物的季节相应的有采药的季节,如:冬虫夏草、雪山贝母、当归、独行菜(功能吸收腔脓血积液)等等开始采挖的日期,药物学的书籍中有详细的描述,也是物候历的一部分。
  指导农事的内容如:卫区(拉萨一带),藏区(日喀则一带),山南等各地早播,中播、晚播、施肥、灌水,栽立驱鸟假人、冬麦拔节、灌渠、抽穗、成熟的时节等等。时轮历
[*]时轮历传入西藏的时代背景
[*]现行藏历根据的主要典籍
[*]时轮历在藏历与密宗里的地方
[*]历书的内容
[*]教历(bstan-rtsis)-佛教年代学
[*]纪年法
[*]藏历、公历、汉历纪年互求表
[*]闰月
[*]月的大小、重日与缺日
[*]纪月法与月首问题
[*]纪日法
[*]纪时法
[*]二十眶宿与二十八宿
[*]十二宫
[*]五大行星
[*]重要节日
[*]宇宙结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历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