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余 发表于 2007-11-30 12:36:24

丽江古城 的徽派住宅图示 (看看是怎么一回事)

<P></P>
<P>丽江民居徽派三坊一照壁</P>

[ 本帖最后由 涪陵余 于 2007-11-30 12:49 编辑 ]

涪陵余 发表于 2007-11-30 12:39:24

以上图片,各位朋友解读一下.

有兴趣的,以后可以短信反馈我的解读.

天機 发表于 2007-12-1 19:01:25

<P class=head>納西族建築
<P class=body>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谷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喫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裡。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像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像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闢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築因地制宜、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致。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築設計上一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並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這從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牆大量倒塌,但主體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況中可以看到。
<P class=body>&nbsp;
<P class=body>近年來,隨著納西社區的不斷發展,納西民眾在民居修建時總體框架、建築設計及風格等方面雖然仍保持傳統風貌,但在房屋內部裝修方面,卻逐漸采用現代裝飾手段和裝璜材料。在這些民居裡,你能真正感受古老與現代的有機、和諧的組合。
<P class=body>富有滇西北高原氣息的納西族民居建築,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鮮明特點,贏得人們的贊美。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獃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臺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P>

涪陵余 发表于 2007-12-5 13:42:38

到底还是天機兄见多识广.

千秋 发表于 2009-5-24 19:11:40

天機兄见多识广.到过丽江古城

riguanghai 发表于 2009-6-5 16:20:02

天机兄果然是只是丰富!!

fxg98765421 发表于 2009-10-25 12:43:33

看来去旅游的话,是我们学风水的好方法,可以验证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丽江古城 的徽派住宅图示 (看看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