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儒象数理推演
在我们恢复的“易”逻辑体系中,蕴含着儒家核心思想“中、和、仁、义、道、德、礼、智、信”的思想原理,这些原理都能在我们恢复的图形中解释出来,并能被一以贯之地理解。所以,我们认为,儒学始祖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更是一位杰出的逻辑学家,他用抽象逻辑体系演绎认识自然与社会, 形成了哲学性的概括,阐发了一系列思想。易儒如斯
易儒如斯对儒学中、和思想的概括和阐发:
中:未发为中,即万物处于寂静的原始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在小成中是一条双指向数轴的原点;在大成中是一正方形逻辑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圆形太极逻辑中,是太极圆的圆心。
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中节,就是“错卦”关系,即逆元关系。在三划八卦图中逆元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对峙状态。“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小成中存在“和”中节平衡对峙逻辑,即逆元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对峙状态;在大成中是这一正方形太极逻辑两仪中线。在圆形太极逻辑中,“和”是太极圆阴阳两仪的S形分割线。从小成到大成,“和”由逆元平衡对峙状态发展到逆元和合状态,即“达道致中和”。
“中”与“和”在数理逻辑上均为0;在象的逻辑上“中”则为无,而“和”则是没有属性差异的逆元结合。“中”为事物从无到有的起点,故为万物之本。“和”,则是事物发后动态平衡。“中”与“和”均为“易”的平衡逻辑,这一平衡逻辑形成的内在控制机制则为“仁”。
《易儒象数理推演》
新浪微博:@易儒如斯
易儒如斯
易儒象数理推演
易儒如斯对儒学仁、义、礼、道、德、智、信思想的概括和阐发: 仁:仁为“中”与“和”内在的控制机制,由“发”与“礼”矛盾对立统一构成。“仁”内在控制机制,在大成图中由两条不同功能对角线相交形成,两条不同功能线链一条属性差异成倍增长(链上的卦均为同元结构);另一条属性差异则为0(链上的卦均为逆元结构)。64个子元以这两条线链中心,一方面使元的属性差异不扩大,另一方面元的属性差异趋向于0。在子元的内核中(质层),仁则为子元的内几,即中性质卦一阴一阳內核矛盾结构。义:仁之显。“义”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中节则为礼,“礼所损益”,“损益”是大成图中逆元链中两个子元,逆元均为属性差异为0的子元,这就是中节原理。礼之益,为a[人] 之内节;礼之损,为abc[国] 平衡社会对人之节制,即国家的法律制度。道:道生过程,即事物从无到有,由小至大,小成至大成,是这两条对角线链构成的对立统一矛盾,支配着事物有序发展的过程。德:事物在仁的控制机制下从无到有由小至大有序长成的秩序,就是事物的“德”。
智:知+日,日在这里代表的是那套抽象逻辑体系的工具,知到智,是一个“得意忘形”的过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个性到共性归纳抽象过程。 信:从认识对象来认识,演绎认识对象循理而行则为“信”。 (《易儒象数理推演》)
易儒象数理推演
儒学的核心思想原理可以用下列图形一以贯之地理解:(见下图)中与和为太极系统层面平衡原理,这一平衡原理的内在控制机制则为仁;义为仁机制在外之显;仁,由使属性增大的发和使属性差异为0的礼之节矛盾两方面构成。
《易》理演绎自然之物形成过程的则为道,自然之物的形成控制机制的仁之理载体则为核。仁的机制在自然中控制的秩序谓之德。
知到智是对客体个性认识归纳抽象到《易》的过程。用这统一共性逻辑体系“原始反终”演绎认识自然客体个性,是用智去认识世界。从认识对象来认识,演绎认识对象循理而行则为信。
(《易儒象数理推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