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研究:暖化和空汙衝擊15%糧食產量
(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兩份最新的研究報告稱,由於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全球長期的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等穀物(佔人類卡路里消耗量一半以上)的收成將大受影響,最壞情況下可影響15%糧食產量。美國財經網站MainStreet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一篇報告發現,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尤其臭氧污染)不僅會個別衝擊穀物,它們通常還會交互影響,造成穀物額外的傷害。該學院土木和環境工程助理教授希爾德(Colette Heald)和其團隊發現,臭氧增加(而非氣候暖化)導致了全球大豆產量46%受損。此外,小麥也被發現更容易因臭氧污染而減產,而玉米產量則更容易受高溫衝擊。整體而言,他們的模型預測顯示,氣候和空氣污染對於穀物的衝擊因地區別而有很大的差異。
共同研究人員、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戴沛權(Amos Tai)表示:「在中國和印度等重度污染的地區,氣候變化的衝擊比臭氧變化輕微。」
研究人員採用電腦模型後發現,全球糧食生產在某一情境下可能最多減少15%,另一個溫室氣體減少的情境下減產9%。在情境改善的情況下,2050年的糧食產量可跳增50%。
戴沛權說:「除了控制臭氧前驅物氣體的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之外,我們也可選擇更抗臭氧的特定品種。不過,完全轉化成抗臭氧的穀物品種可能很困難,因為特定文化的飲食習慣往往相當根深蒂固。」
希爾德則表示:「農業對臭氧污染相當敏感。這些發現顯示制定農業的空汙法規很重要。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改善空氣品質。」
另一篇由史坦福大學和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領銜的研究表明,自然氣候變遷在未來20年降低10%穀物產量的機率是1/200。但氣候變遷造成玉米和小麥產量大幅減少的機率分別是1/10和1/20。
NCAR科學家泰巴爾迪(Claudia Tebaldi)和史坦福大學教授羅貝爾(David Lobell)也在這篇研究中使用電腦模型,他們發現每增溫1攝氏度(1.8華氏度),玉米將減少7%,小麥產量減少6%。
羅貝爾表示:「實際情況是,在10或20年期間,它很大部份取決於地球暖化,但我們不能非常精準預測暖化的步調。我們所能做的是試圖猜測其機率。」
責任編輯:莫琳
001.jpg--越南河內郊區,農夫在自家稻田上燃燒稻草準備下一階段的播種。大量的燃燒稻草經常導致空氣污染和厚厚的濃霧覆蓋天空。(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HOANG DINH NAM/AFP/Getty Image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