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舊膠桶高歌為垃圾增值 「廢物」設計師
本帖最后由 door 于 2014-9-30 11:04 编辑【明報專訊】開始和回收廢品打交道之前,設計師張瑋晉(Kevin)曾在一家電子產品公司擔任產品設計。那是他從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卻讓這個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有點沮喪,有感創意無從發揮;一年後,不甘心的他把工作辭掉,並找到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就是把回收的廢物,變成新潮的玩意。
改裝膠桶變發光音箱
「讀設計時,老師很強調創意,但在大公司做產品設計,跟課堂學的根本不一樣,沒什麼機會去設計新產品。比如做一個USB手指,通常都是工程師給一個『餡』,設計師只要畫一個殼包住它就完成。」
論失落感,Kevin最記得有那麼一次:他得知自己為公司設計的電筒終於上市,興奮得有如初為人父,一下班後就跑去深水埗。他來到一家電器店,一眼望去,牆上掛滿了不同牌子的電筒,好不容易找到自己設計的作品,卻貼上了一張標籤,寫着「全新!特價!」。「辛苦了這麼久,就只是為這面牆增加了一支電筒,那做設計究竟有什麼意思?」他心想。
剛辭去工作的那段時間,正好遇上有關堆填區飽和的討論,在媒體上日趨白熱化。他從電視上看到運往堆填區的很多固體垃圾,都是出自產品設計師的作品。「每一件產品的下場,最後都是垃圾堆填區。」他正想到自己家「孩子」也難逃命運,然而就在那一刻靈光一閃,發現了垃圾的另一種價值,「與其製造垃圾,不如從垃圾中找點東西出來,作為設計的原材料」;同時發現的,還有設計師可以實現的另一層價值。
Kevin用了大約兩個月做實驗,設計出他第一件作品Boombottle,運用廢棄膠桶的硬度和內部空間,改造成具發光功能的音箱。最初他帶着這件有趣的產品到手作市場賣,收到不錯的迴響,數月後更得到前往柏林設計節展出和交流的機會。這件「膠膠地」的產品,引起了一家德國分銷商的興趣,向他開出500件的訂單。
500件對於Kevin來說是一張大訂單,隨之而來的難題,是怎樣找到足夠的廢棄膠桶。他不想用全新膠桶,因為那樣就失去了設計原意,但之前的廢棄膠桶提供者,每個月最多只能給他四五個;Kevin亦無法獨自製作500個喇叭,還要找生產商合作。結果,因為德國分銷商的訂價太低,訂單只能告吹。但他因而找到兩家合作至今的機構——仁愛堂環保園和聖雅各福群會,前者為他提供大量的廢棄膠桶,後者則協助他完成製作工序。Kevin曾在觀塘租了一間400呎的工作室,後來因為加租,乾脆搬進了聖雅各福群會的工場。
最大難題 說服母親
身為設計師卻和垃圾為伍,Kevin自己倒不介意,只是要說服母親。「有時搞得家裏到處是塵,沒有一位媽媽會喜歡。但我告訴她我要去擺檔或者參加展覽,讓她知道我不是在玩,她就會開心上幾天。但幾日後,她見我在家裏,又會擔心起來﹕『阿仔,你又在家裏沒事做啊?』」
Kevin總結,別人的反饋比由他自己說,對母親更有說服力。他曾把自己用單車胎做的吊燈掛在房裏,一星期後飛往米蘭,參加今年的米蘭設計周。張母卻擔心吊燈會不會短路、引發危險,於是趁他不在,找了一個電工師傅上來檢查。說到這裏,Kevin嘆了口氣﹕「我媽居然做到這種地步。」師傅看到吊燈後,告訴張母曾在雜誌見過,檢查過後說只要加條地線就可以了。「我聽媽媽說起這件事時,感覺到她其實很開心。」
「整個地鐵都有人看你作品」
2011年,Kevin第一次參加設計營商周Detour展覽,他的膠桶音箱登上了一本免費雜誌的封面。張父回家告訴他:「整個地鐵都有人在看你的作品。」話裏不無身為父親的自豪。
Kevin的設計依託於垃圾,假如有朝一日沒人丟垃圾,他的產品就會失去原材料;他也坦言,有的回收廢品運到工廠後,一時間也不知道可以怎用,等到有其他新回收的廢品,才會想到設計意念。比如他從元朗一家機密文件處理公司得到一批文件夾時,想不到該如何處理,直到再回收一批紅酒箱之後,他才設計出Audiofile音箱。但無論如何,他還是希望垃圾少一點,目的和設計一樣,無非是為了讓生活更好一點。
文:陳奉京
編輯:蔡曉彤
001.jpg--2009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張瑋晉,辭去一家電子產品公司的設計師職務後,開始利用廢棄物做產品設計,也因此打出名堂。(黃志東攝)Boombottle是Kevin用回收廢物做的第一件作品,原材料是膠桶,改裝成音箱,可接駁智能電話或MP3,最巧思的設計是,桶蓋變成了音量控制扭鍵。(黃志東攝)
002.jpg--Boombottle是Kevin用回收廢物做的第一件作品,原材料是膠桶,改裝成音箱,可接駁智能電話或MP3,最巧思的設計是,桶蓋變成了音量控制扭鍵。(黃志東攝)
008.jpg--今年,香港設計中心在米蘭設計周舉辦「香港﹕變不停」設計展,展出60多名香港設計師作品,Kevin的膠樽吊燈裝置Bottle Chimes亦是其一。膠樽經過壓縮,相互碰撞時會發出玻璃一般的響聲。(受訪者提供)
【轉載】升級再造 設計新風潮
【明報專訊】循環再做(Recycling),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過去較主流的循環再做方式屬於降級回收(Downcycling),即是將廢物分解,再製成新產品,或者將原產品作清潔等處理後重新使用,雖然循環再做,但產品價值隨之下降。
香港近年則吹起一股升級再做(Upcycling)風潮。概念在歐美已興起多年,這種循環再做方式直接把廢棄物當成原材料,通過創意設計,賦予新用途並提升其價值。由於比傳統方式更環保,也是一種效益較高的產業,所以逐漸受到本地設計界的關注和推崇。最近,香港設計中心就在設計營商周(Business of Design Week)開幕前,請來張瑋晉和另一個設計團隊The Cave Workshop分享升級再做的設計心得。但Kevin感慨,消費者對升級再做的接受程度還不是很高,有的人喜歡產品的外表,但一聽說是以回收廢品所製就敬而遠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