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3:08:01

用《星球生命运动学》理论,解读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转)

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14-11-15 13:13 编辑

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今天讲解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在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两个半球中有一个纬度区间,即: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至北极圈线北纬(66度32分)之间和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至南极圈线(南纬66度26分)之间的两个区域。为何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其四季形成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
据现在的传统理论,可谓“太阳影响论”,即,太阳光线对地球面某区域的照射角度有关(即由光照量多寡决定)。
其具体表述是:地球上某一平面气温高低与太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该平面有关。那么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当它直射在某一平面时,它投射在该平面的光斑将是一个正圆,而斜射时,光斑将是一个椭圆,而且越斜椭圆越大,也就是说,斜射时同样多的光线照在了更大的面积上。可以理解为,光束斜射时光斑区的光线稀一些,直射时光斑区的光线浓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大家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所以不难理解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将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厉害的地方将是冬季,这两者之间的则是春季或秋季。
当地球公转到黄经度数0度位置(在3月21日左右)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北半球温带区正是春季,即为春分点。南半球温带区此时正是秋季。
当地球转到黄经度数90度位置(在6月22日左右)时,此时也是地球与太阳最远处,称为远日点。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上,北半球温带区便是夏季,即为夏至。而南半球温带区正是冬季。
当地球转到黄经度数180度位置(在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温带区是秋季,即为秋分。南半球转为春季。
当地球转到黄经度数270度位置(在12月22日左右)时,此时也是地球与太阳最近处,称为近日点。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上,北半球温带区进入冬季,即为冬至。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根据其“太阳影响论”的理论,地表温度是由阳光照射量决定的。
鄙人提出几大质疑:1、那么为何地球两极在一年当中有长达半年的日照,为什么没有日照“积聚效应”?温度为什么还那么寒冷?2、而且地球两极为什么在长达半年的日照和没有日照之间温度差也不显著?3、为什么地球在公转运动中,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温差并没有影响?4、按其理论,当日照直射到南北回归线使南北半球进入夏季时,赤道应该处于斜射状态,为什么赤道温度没有进入春秋季温度状态?5、为什么山脉峰顶越高,日照量应该越多,温度却反而越低而结冰。6、为什么太阳日照辐射对平流层的温度不产生影响呢?7、其它行星也有四季变化,木星、土星远距太阳,其外表温度却比与地球还要高,这与太阳的辐射量成反比,那么土星、木星的热能摄取来自哪里呢?
大家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但日照不是决定季节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影响气温呢?根据“太阳影响论”诠释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太阳光对地表气温有一定影响是不可否定的,但不是影响一年四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太阳光对气温的影响,大家体会更多的应该是昼夜的温差和云系遮挡日照的温度变化情况,它只能是影响气候的一个气象因子而已。
那么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根据鄙人《地球生命运动学》理论,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与地球生命运动有密切关系。地球生命体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各个部位体表温度的差异。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递延至两极(即,南北纬度递增),体表温度是逐步递减的;从地表至地核随着延深而温度递增。地球是一个生命体,有其自身的生命结构,有其自身的生命运动过程。其体温就是它特有的生命结构和生命运动过程所决定的其体温变化表现,并且在一年之中变化较小处于常态。
球体表面以上的温度变化是另有原因的,它来自于大气环流的形式决定的。大气环流是决定球体表面以上的温度变化的主要成因。大气环流又是地球生命体自身生命运动的方式决定的。在《大气大环流的成因》中,已经阐述了大气大环流的成因,这里就不赘述了。
地球生命体的结构和运动过程是怎样的呢?根据鄙人《地球生命运动学》理论,对地球结构和运动过程的定义。地球生命体的结构,由地甲(地壳)、消化系统(聚核反应堆相当于肠胃,制造“重核微粒子物质”)、运动系统(地幔,处于核裂变反应状态将“重核微粒子物质”裂变为各种低核元素物质,已发现的元素物质就是这样生成的,也是构成球体内的组织结构的物质组成)、排泄系统(末级核裂变反应还有一些生成物水、气、石油等,球体内部不需要将被排泄出来。所以,形象地说水、气、石油都是其生命体的排泄物)所构成。而球体内聚核反应堆(炉)正处于赤道最近位子,球体内聚核反应能量极大,它的热能传导到地球生命体各个部位由于离球体内聚核反应(聚核反应堆)中心之间传导量的差异,从而使地球生命体的各个部位,即随着地核核反应中心至地表的距离,距球体内聚核反应堆越远温度则递减,随着南北纬度的增加而递减。所以地球生命体的各个部位的体温是有其规律性的表现。
在地球生命体生命运动过程里球体内聚核反应及机能反应(核裂变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和气将被排泄出体外而溢出。在水和气排泄出来时将也会带出大量热能。水和气排泄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体内机能运动经过岩层析出;第二种是通过特殊的通道集中排泄(赤道附近有特殊的排泄通道,如台风暴源就在此)。由于赤道附近的在地球生命体运动中都得到了来自球体内核反应传导来的热能和通过水、气排泄过程中所带来的热能,从而使赤道的表体温度是地表范围内最高的区域,从而赤道附近的上空的气体温度也是最高的,这就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的真正原因所在。赤道的暖湿气团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那么怎么解读一年四季的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呢?
在解读一年四季的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前,鄙人要先再介绍一下,地球生命体体表外的水和大气圈情况。被地球生命体排泄出来的水和气,一部分水被留在地表,则在地表形成小溪、江河、湖泊和大海汪洋;一部分处于水汽状态漂浮在大气之中,在天空中形成云、雾、霾、雨、雪和冰雹。气体被溢出后逐步向广阔的空间扩散,所以离地表越近,大气浓度越高;离地表远,大气浓度越稀薄。而且大气的成分结构也随着距离地表的高度也发生变化,少核元素气体(如氢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氡气)离地表越高,浓度越大;多核元素或化合元素气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离地表越近,其浓度越高,不然反之。在大气外溢扩散时,便产生了气体流动(即气流)。
现在初步探测大气层有几个层面,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1、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其厚度随温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16 -18KM;在中纬度区域为10-12KM,两极附近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该层的特点:1、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6度。2、是气体有上下运动,即地表为热气体则上升,而接近平流层的冷气体则下降。故形成上下运动的气体流动而称之为对流层。3、是该层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在对流层中又分为两层,即在1-2KM一下,气体刚从地核内部排泄溢出,活动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称边界层,亦称底层大气。在1-2KM以上,受地表溢出气体的影响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都是出现在此层。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也有上下两层:在30-35KM以下为平流层下层,该层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相对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其温度为在-55度左右。在30-35KM以上为平流层上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层的特点:一是气体没有上下对流运动,其运动形式以平流为显著特点,故称之为平流层。二是气体中水汽和尘埃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即云、雨、雪、雹)。三是在高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该层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臭氧它是热层的气体(即氧、氮、氢、等等)在外界粒子的作用发生核热反应时所生成的,随后下沉至该处形成的臭氧层。
3、中间层:在平流层以上到大约距地表50-85KM的厚度为中间层,该层虽气体稀薄,但气体的垂直对流强烈。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4、热层:从中间层以上到大约500KM之间称为热层。该层是少核元素(氢核)和大量的氮气元素发生核变的反应层。核变反应就是由氢类少核元素和氮气元素发生核内变化重新构成新的元素物质。由于核变反应产生的巨大热量使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大约1000度以上,昼夜变化很大。在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在该层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这就是核变反应所产生新的元素物质(臭氧和钠粒子及其水)出现的现象。
5、逃逸层:在热层以上称为逃逸层。该层物质是热层在宇宙粒子和太阳粒子等多种粒子的作用下,气体元素发生核变反应,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元素和粒子或微粒子飘逸所在。在热层的核变反应中所生成的新元素物和粒子或微粒子之间将产生分离,一部分新元素(臭氧、钠离子)将受地球引力下,通过中间层的垂直对流而下沉至平流层下部,而另一部分新的粒子或微粒子则可以从此逃逸地球飞向深邃的太空。
探空火箭在3000KM高空仍发现有稀薄气体,故有人推测大气层的上界可以延伸到6400KM左右。鄙人认为实际上地球大气圈与深邃的宇宙太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刚才又介绍了地表外环境的情况。现在就来阐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样演化的。大家知道冷暖气流的交替变化是气候变化(特别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决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变化。暖流吹,盛夏临;寒风刮,严冬到。这一规律对于普通百姓都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就是在冷暖气流的作用下形成的。
那么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是怎样在冷暖气流的作用下交替形成的呢?也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成因机制是怎样形成的。冷暖气流在一年中的运动方式,在《大气大环流的成因》中已经阐述了。冷暖气流在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一年中总的流动趋势为:
上半年(即:地球从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在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此时纬向环流在平流层是由北向南运动,在对流层底部则是由南向北运动;经向环流则是由东向西运动;在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东南风”。在北半球是暖气流运动趋势由南向北偏西方向运动(即居北半球人所称的东南风),使北半球温带区从冬季向春夏演变。在南半球是冷空气运动趋势由南向北偏西方向运动,使南半球温带区从夏季向秋冬演变。
下半年(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在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此时纬向环流在平流层是由南向北运动,在对流层底部则是由北向南运动;经向环流则是由西向东运动;在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北风”。北半球是冷空气运动趋势由北向南偏东方向运动(即居北半球人所称的西北风),使北半球温带区从夏季向秋冬演变。南半球则是暖气流运动趋势由北向南偏东方向运动,使南半球温带区从冬季向春夏演变。这就是冷暖气流在一年中总的运动趋势。
在这种冷暖气流的运动趋势下,就给它们所经过的区域带来了地表面层所产生的气象现象,即该影响区域的温度、云雾、降雨、降雪、下冰雹以及在气流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
当暖气流向某一方向运动,并由弱向强发展的过程就使它所经过的区域由冷向暖的变化过程,即经历由冬向春夏的演变。
当冷空气向某一方向运动,并由弱向强发展的过程就使它所经过的区域由暖向冷的变化过程,即经历由夏向秋冬的演变。
在一年当中南北半球就是在这种冷暖气流的作用下形成周而复始四季的变化。这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成因机制所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冷暖气流会产生这种的运动方式呢?冷暖气流会产生这种的运动方式,是大气大环流的趋势决定的。在前面介绍到大气圈有初步确定的五大层面及其层面的特性。在大气底层,即对流层是热空气向上运动,冷空气向下运动。但这种上下对流运动不是在同一区域进行的,而是在南北半球不同区域完成的。
下面介绍一下对流层的气流流动方式:首先由在赤道周围由地球内部所排泄出来的大量热气体和水蒸汽以及产生的热能影响着空气温度增加而产生强大的热湿气压。
这股热湿气压在一年当中是怎样在对流层运动的呢?在上半年大量热气体和水蒸汽是向北半球偏西上空扩散运动(即在北半球地区春夏季常见的东南风),当暖湿气流会遭遇冷空气,大部分水汽被冷空气作用形成降水落到地表;其他气体则继续向上扩散,逐步接触平流层而降温冷却,温度可降至零下35-50度左右。一部分少核元素气体进入平流层,通过平流层继续向上扩散;一部分多核元素气体和化合元素物随同平流层中新生元素气体的流动方向在平流层一下和对流层上部之间的高空,经过赤道上空向南半球上空运动,至南半球区域上空后,便开始逐步下沉运动,这种冷空气如遇到水汽,便使水汽凝结而产生高空云层现象(秋季)。当冷空气下沉至最低处南极后,冷空气便开始由南向北偏西方向运动逼进赤道(在南半球地区秋冬季常见的东南冷空气北上),从而形成了大气层底层的大气流动的总体大循环。
在下半年则反之,大量热气体和水蒸汽是向南半球偏东上空扩散运动,当暖湿气流会遭遇冷空气,大部分水汽被冷空气作用形成降水落到地表;其他气体则继续向上扩散,逐步接触平流层而降温冷却,温度可降至零下35-50度左右。一部分少核元素气体进入平流层,通过平流层继续向上扩散;一部分多核元素气体和化合元素物随同平流层中新生元素气体的流动方向在在平流层一下和对流层上部之间的高空,经过赤道上空向北半球上空运动,至北半球区域上空后,便开始下沉运动,这种冷空气如遇到水汽,便使水汽凝结而产生高空云层现象(秋季),当冷空气下沉至最低处北极后,冷空气便开始向由北向南偏东方向运动逼近赤道(在北半球地区秋冬季常见的西北冷空气南下)。降雨、降雪和冰雹,则是对流层底部的暖湿气团遇到从极地运动而来的冷空气的作用产生雪、冰雹和雨水。
赤道相当于气流环流的始点,也是气流环流的终点。因此在赤道中心区域气流运动并不显著,所以赤道中心区域终年少剧烈风活动。赤道是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最显著的区域,也是从地球内部排泄出来的水汽和气体最丰富的区域;所以赤道区域的气体密度和水汽含量及热能量也是全球最高的区域,因此赤道常年炎热、多雨。
这就是大气层底层的大气流动总体大循环的方式。大气环流的方式(即: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决定着地表各区域的温度、各种气象现象,即:一年四季的变换方式。大气环流的方式又处决于地球生命体自身的生命运动方式,其生命运动方式又处决于地球生命体的球体内核反应机制。
以上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成因机制,该成因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太阳光影响学”直射和斜射学使地球南北半球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变化的成因理论,完全以全新《星球生命运动学》理论进行解读。
《星球生命运动学》理论,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土星、木星的热能与太阳辐射量成反比的原因。就是说土星、木星为什么获得太阳辐射热能量比地球要小,但木星、土星的自身的热能为什么比地球还要高。这就是所有星球都有其自身的生命运动方式,其星球的热能都是来自自身生命运动,来自球体内部核反应机制和内部机理运动的结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66b300100it56.html

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3:16:47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此东南风、西北风是否与风水之“风”有些关联呢?

八荒六合 发表于 2014-11-15 14:05:14

本帖最后由 八荒六合 于 2014-11-15 14:31 编辑

地球四季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受到太阳和月亮双重引力作用下,产生了自转偏角的变化,以及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年四季。
帖中第七问,木星土星表面温度比地球高,那简直是无稽之谈,百度一下木星土星就会明了。至于木星土星核心温度为何比地球高,木星土星的核心主要是由氢和氦两种元素,在重力的挤压下不断发生核巨变,核巨变产生的过程就会适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地球的核心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在重力挤压的作用下,只是原子之间摩擦产生热量,这个热量要比核巨变产生的热量低得多。

哈哈镜 发表于 2014-11-15 14:56:01

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3:16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此东南风、西北风是否与风水之“风”有些关联呢?

学习了,道兄!

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5:42:04

哈哈镜 发表于 2014-11-15 14:56
学习了,道兄!

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5:50:07

所谓先天主对待,后天主流行。

maximefr 发表于 2014-11-15 16:52:39

古人有“积阴”“积阳”论。
易学里对冷热也有解释。


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7:14:04

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大气从高压向低压流动,西伯利亚地区在我国北方,所以风从北面刮过来,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沿着风前进的方向往右偏,所以会形成西北风。 夏天同上道理。 因为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海洋的热容量大,温度上升和下降都慢,而陆地相反。冬季时,海洋降温慢,陆地降温快,海洋温度相对于陆地来说较高,所以海洋上形成热低压,陆地上形成冷高压,风从陆地向海洋吹,再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成了西北风。夏季时,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海洋温度相对于陆地来说较低,所以海洋上形成冷高压,陆地上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向陆地吹,再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成了东南风。 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时,陆地升温快,在海陆之间形成环流,导致近地面吹海风。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实际上,亚洲东部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时,陆地降温快,在海陆之间形成环流,导致近地面吹陆风。同样道理,实际上亚洲东部地区冬季吹西北风。所以,冬季吹西北风,是从冷空气的源地吹来的,冷而干。夏季吹东南风,是从暖空气存在的海洋上吹来的,暖而湿。

zsp138 发表于 2014-11-15 17:27:19

本帖最后由 zsp138 于 2014-11-15 17:43 编辑

回道兄。一些观点,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不一定正确。

    “1、那么为何地球两极在一年当中有长达半年的日照,为什么没有日照“积聚效应”?温度为什么还那么寒冷?”
   “2、而且地球两极为什么在长达半年的日照和没有日照之间温度差也不显著?”
    答:因为南北两极虽有长达半年的日照,但太斜,有效面积很小,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阳光很少,故照与不照,相差不大。况且受到地面上物体对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影响,会有迟后、对冲平均的影响。如冬至,本来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理应是最寒冷的时候,但北半球最寒冷的季节是小寒大寒,而不是冬至。
    “3、为什么地球在公转运动中,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温差并没有影响?”
    答:
       若按远近日点的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为基数运算,相差500万千米,500/14960=3.3%。影响有但不大,会被光照角度等因素的影响掩盖掉。
      ”5、为什么山脉峰顶越高,日照量应该越多,温度却反而越低而结冰。“
      答:因为地球周围有一层大气层,大气层相当于覆盖在地面上的棉被,能很好的保护地面上得到的太阳能不会因辐射而散失掉,越高大气层越薄,这种保暖作用就越差。且越高的地方,风力也可能越大,热量容易散失。山顶的高度相对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来说,那是微乎其微(参看2),完全可以忽略。故山脉峰顶越高,温度却反而越低而结冰。

道之一二三 发表于 2014-11-15 17:34:58

zsp138 发表于 2014-11-15 17:27
回道兄。一些观点,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不一定正确。

    “1、那么为何地球两极在一年当中有长达半年的 ...

cup 发表于 2014-11-16 10:31:16

八荒六合 发表于 2014-11-15 14:05
地球四季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受到太阳和月亮双重引力作用下,产生了自转偏角的变 ...

同意,倘若没有了月亮或太阳,地球将会飞到外太空,任何的事物将会 消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星球生命运动学》理论,解读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