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般若起信
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二、般若起信
(1)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
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思是我们所执持的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
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水里,便能澄清浊水。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
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
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
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口念
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这是憨山大师《费闲歌》中说的话。这个偈子意谓:如果不
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
力相应,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带业横超往生净土,所以才称作“喉咙喊破也徒然”。如果
具足信愿持名,虽然内心还有散乱,但也绝对是能往生的,不是喉咙喊破也徒然的。所以这
个偈子大家不要随便乱用,不要断章取义,要把前面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信愿持名,虽然
散乱,绝对往生;如果没有信愿,只是口念,当然就不能往生,这时候可以说是徒然。这里
应当辨识清楚,不可颟顸自昧。
(2)问: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
慈悲愿力?
答: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
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这种悟境的范围,不是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就是用我们至诚
恳切念佛的心,这叫“能感之机”。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四
十八大愿的愿力,这就是所应。这个道,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
体乃是同体,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净之道。透过这样的同体的渠道,我们跟阿弥陀佛的
慈悲愿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动,能沟通,这就叫感应道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念佛,
也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你说在念佛的时候,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找到一种安心,获得一种欢
喜,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欢喜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了。我们这句佛号能够念得绵绵密
密,不中断,相继,那么这是阿弥陀佛名号当中的不断光在加持我们了,我跟阿弥陀佛感应
道交上了。在念佛的时候,这句名号让我们生起了这种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这些都是
阿弥陀佛的力量愿力名号在我们心性上开显出我们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这就是感应道交
了。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应道交。再就是如果从瑞相上来看、灵验上来看,也是具
有的。但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们念得比较清净的时候,会忽然闻到一种异香。这个如果是
有心去求,一定闻不到。往往在无心的时候,会忽然传过来。名号沟通着娑婆世界和极乐世
界,在我们的一种无作妙用的心性当中,名号法尔自然地把西方净土的宝香传到我们这个地
方。音乐、光明、莲华,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现这些境界,也不要去执著它;没有出现
这个境界,也不要懊恼。我在弥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应和;即念即应,妙感难思。是故,
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应了。
(3)问: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
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往生的条件问题。往生的条件乃是信愿持名。有一个观点
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
个说法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要慎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
夫良深,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身体力行。
但是却不能把这视为往生的唯一标准。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
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
么作用呢?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五劫的思惟,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
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
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
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其中谈到
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
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经中谈到中辈往生时,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门者,然应饭食沙门,建造佛寺佛塔,
烧香散花燃灯等等。然这类行人平时做这些功德,“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
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他中间有怀疑了,不信
这些事了。或者“暂信暂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轻浮心来念。那么“其人寿命病欲
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此
人临命终时自因业力必然会下三恶道,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愿力作用了。就自己变
化成佛的形象,让这个亡者亲眼目睹。这个人口里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心里非常踊跃。同时
他后悔原先的疑心,悔过原来的过失并忏罪,接续念佛求生。这样,“其人寿命终尽,则生
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生到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
近比丘僧。这种人生到边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净土法门时,心口各异,没有真诚心,狐疑佛
经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坚定。这种人按自因自果,应当落三恶
道中。阿弥陀佛哀愍之,以威神愿力接引他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句“威神引之去
耳”,证知往生全凭佛力,无关行人有否自力正念。即有正念,也是阿弥陀佛加持所致。
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没有能力去饭食沙
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
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
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当绝
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
国”。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
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会在亡者最深层
的阿赖耶识中产生作用,引导神识回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谈到临命终时引领神识往生
一事。“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他只是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能够超过微尘数佛刹
相续不断地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
陀分亦不及一”,说明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这么大。然后“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
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它就能够消除宿世的业障,能够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够速得
成就微妙色身。“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
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证知,闻到十大愿王,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其愿王能够渗入众
生阿赖耶识中,临命终时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同样阿弥陀佛五大劫思惟的大悲愿
力,我们常常去读诵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够在我们一切诸根悉将散坏,一切
亲人悉将舍离,一切都不复相随的时候,这个四十八大愿王,引导我们一刹那中到西方极乐
世界中。要知道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的,阿弥陀佛所有的法身报身化身和四十八大愿的
全体愿力都在我们众生的心内。我们的业报身以何种形式死亡,何时死亡?这都是虚幻的泡
影。我们认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弥陀佛眼里它都是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诸多的
恶业,还会有多少善终的呢?但是阿弥陀佛就要救度我们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愿王力量
已经达到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层。临终的昏迷是第六意识的昏迷,而渗入藏识中的弥陀愿力会
为离体的神识导航的。
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阿弥陀佛保任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
我们还担什么心呢?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
是怎么往生的呢?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惟。我们与阿弥陀佛是
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
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
决定保证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这个十念
通平时,也通临终啊。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
往生。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
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
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
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
万人去”的慈示(信愿称名即为有净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
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
(4)问: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
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
答:心空即佛性,佛性是吾人本自具有的。无奈无明烦恼厚重,佛性无能透显。而执
持六字洪名,正是开启佛性的金钥匙。何以故?这得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原理予以观照。
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遍入众生介尔一念里面,即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
心想中。所以我们至诚念佛,就能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召唤出来,由此阿弥陀佛果地上的
功德就会体现在凡夫众生浊染的心里面。佛号如摩尼宝珠,能澄清凡夫的污染心,能使凡夫
的散乱心有序化;名号内具的无量光寿令念佛人身心柔软,开发智慧,开显自性。我们声声
佛号都是与阿弥陀佛的光明互动,光光互摄,就能化解种种厄难,就能开发吾人的菩提善根,
就能增上吾人信愿持名的力量,最终令我们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快速成佛。所以至诚执持
名号,称扬赞叹弥陀的光明,如是哪怕一昼夜的持念,也能够成办往生大事。所以念佛是神
妙的法门。此法门的建立全体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诚为大不可思议。释迦、弥陀两土世尊,
以大悲心以神道设教,教化我等众生,生信启愿,感应道交。自古迄今,有许多念佛人在念
佛的时候,或闻到异香,或看到莲华,或在助念的时候见到西方三圣等,这些不是齐东野语,
乃真实之事实。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刘遗民居士也有定中见过阿
弥陀佛的感应。对这些不可思议的事例,无法以逻辑思维来作论证,但事实却凿然存在。释
尊在宣说《无量寿经》的时候,与会的两万地球人都看到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是两土的
世尊慈悲加持,令与会大众断疑启信所致。空中现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如黄金山,光明炽
盛,西方净土全部现前,娑婆的此土和极乐的彼土打成一片,其清晰程度就像手拿明镜照见
面像一样。净土法门一一事相悉可销归自性。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涅槃的常乐我净,
亦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念佛法门别无奇特,但至诚恳切,无不感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
念相应念念佛。如空印空,似水投水。执持名号,显我自性,立竿见影,但愿辛勤精进。
(5)问: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
答: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信愿持名,尤其是信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蕅
益大师语)。净业行人往生西方净土,全仗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作为强缘,并不仅从一己功夫
上论。西方净土乃实报庄严土。如从通途法门之修因证果来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无
能生彼,即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也去不了。然业力凡夫以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此为能感之机),
阿弥陀佛即以果觉愿力加持接引(此为所应之法)。一念感通,弥陀的全体功德便显现在念
佛人的身心,令其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往生安养,速成佛果。是故信愿持名乃净业三资粮。
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证所信满所愿。有深信切愿,其持名功行,自会如决江河,沛然
莫御。念佛能达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念佛功浅,
心未清净,然具足信愿,亦可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是故不必过分执著
念佛功夫的高低。念佛法门乃安乐法门,信心建立(信关透过甚难),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弥
陀佛救度,作得生想,庆快平生。孜孜持名念佛,坚固落实信愿。净宗念佛大体即获,无须
寻枝摘叶,自寻困扰,令心不安。
(6)问: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
这是什么原因?
答: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
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
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广阅经论,体力不能支撑长久坐禅。且桑榆已晚,感
到腊月三十快到,渴求出离生死心较切,是故一闻简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门,便全身归命阿弥
陀佛,靠佛力带业往生,了办生死大事。这种心态与行持,乃是以他(她)们大半辈子人生
苦痛经历为代价,所获得信仰上的硕果,可庆可贺。这种愚夫愚妇实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
《无量寿经》指称为佛的第一弟子,所谓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也。而我们一些有点世智辩
聪的年轻人,看得几本佛经,了解几则禅宗公案,或密宗的神通感应等,便空腹高心,轻视
净土,这山望到那山高,实则并未在心地上下过真实的功夫。大概等到学佛过程中碰得头破
血流,痛定思痛之余,或有浪子回头之一时。待到那时,自认是愚夫愚妇,舍阿弥陀佛慈悲
救度,莫由出离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7)问: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的法理解释,那么净土法门能解释通
途法门吗?请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被称为特别法门。所谓胜异方便,殊胜特别方便。
但是它跟通途法门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不是说不能够去融通的。蕅益大师有
一句话:这个净土法门跟八万四千的通途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它有相同的一面:比如这个通途教理要修戒定慧,要修六度万行,心净则佛土净……对于净
土法门,它也要修净业三福,也得要持戒,念佛也包含着止观和定慧在里面,所以它跟通途
法门有相同的东西,这是 “竖与一切法门浑同”的共性;同时净土法门又与其它的法门有
不同的特点。通途教理是从因向果,靠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断一分烦恼证一分佛性,
是这样的一个修因证果的过程。念佛一法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
心,是靠佛力。而且就“了生脱死”这一点来说,它可以带业往生的。通途教理,如果你修
戒定慧,见思惑没有断,哪怕断了多分还有一品没有断,你生死了不了,三界出不去。然而
念佛一法,你只要信愿持名,尽管你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可以横超,带业往生。而一到西
方极乐世界,又得弥陀大悲愿力加持,他成佛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和无量劫这样漫长的时
间,他很快就能证到阿鞞跋致,很快就能证到一生补处,很快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普贤
十大愿王的圆满就是成佛。所以它是一个成佛非常快速的法门。这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建立
的法门,他令我们众生从果上修。阿弥陀佛果上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传达给我们众生,
把这个果觉转化成众生因地的功德,这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念佛一法是全
体建立在佛的果地悲智威神的基础上的,它全体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能令我们得到不可思议
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通途的那种修因证果的一般的因果法规去考量净土大不可思
议的因果事理,它就摸不到边。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二乘的圣者乃至于等觉以还菩
萨不能明了。我们凡夫众生,唯有从仰信佛语入手。吾人念这句名号就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
就在阿弥陀佛慈悲愿海当中。只要至诚去念就能解决我们一切生死问题,成办我们的一切道
业。这就是圆顿中至极圆顿,了义当中无上了义,方便当中第一方便。它下手方便,得到利
益非常快捷、圆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十方三世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来证明的
一个法门,所以今生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法门,我们能够相信,我们就是不可思议的人;我们
能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这就是无上真实大利,无上真实
大利就是了脱生死,快速成佛。希望大家生稀有难遭之想,老实念佛。
(8)问: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
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
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答:针对这个问题,《净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经有过答复,也许是仁者未能悉心
细看、玩味,或率意读过,生起异解。据说,网上对这个问题也有若干争论,这也是好事,
存疑辩论,有助于对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义理的深入把握。
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我等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
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证得往生。净业行人首先得建立这个正知见。有
了深信切愿,自然会孜孜于执持名号。以真如名号熏习无明,如是功夫纯熟,临命终时,正
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要身体力行。由此,东林祖庭倡
导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组织每月两次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念佛,以
及一年三次精进佛七,悉是这种倡导的表证。
临终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固然往生无疑。问题是,临终念头没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能
否往生?对此,需要细加辨析。一种情形是:平时不具备信愿持名,临终念头又不在阿弥陀
佛上,可以断定不能往生。另一种情形是:平时已具足信愿持名,临终因种种因缘,念头未
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然愿往生之心尚存,那么吾人一定要坚信,阿弥陀佛悲愿威神力一定
会以种种善巧方便令这念佛人往生。在这个往生问题上,我们宜从自力念佛功夫的计较上摆
脱出来,转而注目思惟阿弥陀佛由同体大悲心所成就的大不可思议威神力量,了知只要我们
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含平时),即可乘佛愿力往生(第十八愿);了知如果有
人有过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功夫,中途悔转,复造恶业,然阿弥陀佛在此人临终之际,兑
现摄生弘愿,令此人得以往生(参见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边地疑城”章)。这
些圣言量教喻我们:我们只要关注凡夫应作的事情,即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日十夜,或
一日一夜,或十念,至于临终最后一念出现何种情形,乃是我等凡夫无法把控、也无法判断
的,因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故。由于吾人无法把控,才会生起恐惧不安心。阿弥陀佛五眼圆明,
悉知我们有此恐惧,便以临终放光接引令吾人获得往生的安心、安乐。是故,我们只要关注
平时信愿行的培植,老实念佛,安心念佛,无疑无虑地念佛,无须在临终一念是否在佛号上
这个难以确定的问题上生起分别、执著,封拙怀迷。
兹举两则佛言祖语用作佐证,令净业行人摆脱无谓之困惑。证一:《大智度论》卷十
八云:“摩诃男释王(迦毗罗卫国接任净饭王的国君)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
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
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
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
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
为神识的归趣要素。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
生净土有何忧哉!
证二:《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云:“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
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
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即印光大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
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
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凡作事动念,均
以西方人况比。”证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临终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号未念好,恐
不能往生为遗憾。这一遗憾实则是对阿弥陀佛决定救度众生力量的怀疑。是故,经印祖之棒
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
综上所述: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浅深,悉能乘托阿
弥陀佛愿力成办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于临终能否正念,
可交由阿弥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之上
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在“敦伦尽分,系念佛号(第二十愿)”上增强自己的净业修为。这
样,万修万人去,决非虚语。伏冀净业行人放下我执情见,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之中。
至祷!
(9)问:《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边地疑城,请问师父边地疑城是如何形
成的?哪些念佛同修会生到边地疑城?
答: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九法界众生凭自己的福慧所不能信解。因其事
理因果全都是佛地大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所致,是故我等修习念佛法门者,大多都有程度不
同的怀疑,《观经》上品中生者(解第一义谛即开悟者),往生时尚存疑虑。阿弥陀佛故言:
“我来迎汝。”令其释疑心安。明代袁宏道居士信愿持名,栖心安养。后在僧寺无疾而终。
据其弟袁中道梦叙净土一文记述。袁宏道开初只是生到极乐边地,因撰述《西方合论》的功
德,很快从边地疑城出来,居住净土。袁宏道居士的智慧与行持,在此土净业行人中,当属
优等,然尚且只生到边地,可见净信往生殊为不易。
在三辈九品往生之外,别列的边地疑城往生,乃是比喻之语,此类净业行人以疑惑心
修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净土界边地七宝城中,于中五百岁不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声
闻僧,类似此土障碍闻修圣道八难中的边地(无圣人应化之地)之难,是故,比喻为边地。
此边地七宝城为疑人所居,故又称为疑城。生到边地疑城者,有中辈与下辈功行的差异,然
有一共同点是:智慧浅陋,对净土妙法信得不深,然亦执持名号,勉力修持或多年乃至或一
昼夜,其人中途,业力所覆,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净土之事,这种疑悔导致修行功
夫怠荒,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病苦缠绕,自业牵引当堕三恶道。这时,阿弥陀佛以慈悲心,
令彼于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极乐刹土,彼人见已,欢喜踊跃,以忏悔心念佛求生,接续原来
的念佛善根,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得生极乐世界。彼人疑心所现二千里的七宝城,于
中住止五百年。阿弥陀佛又放光照触彼人,令其了知滞留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
根,得至阿弥陀佛所。可见,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阿弥陀佛便将令吾人
往生之大事预先安排妥帖。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众生,悉令往生的威神之力,真实不虚。我等
当如是信解。
(10)问: 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
我等群盲不辨真伪,请师父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答:目前,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
人员增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增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
播正信正见的佛教,饶益众生,功德无量。然毋庸讳言的是,在弘扬佛法的音像与书籍中,
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门的同修,误人慧命,罪过不浅。末法之际,法弱魔强,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吾辈净业行人应惕然警觉,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误
蹈魔网。兹略标三条原则,以资参考。
1、遵循释尊四依法之遗训。
释尊悬知末法邪师魔外盛行之事,临涅槃时,特别开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当受
骗。何为四依?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而人心惟危,情执厚
重,不堪依怙。 ⑵、依义不依语。谨依第一义谛,真空妙有,中道了义。语言文字只是诠
显实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寻文摘句,执指亡月。⑶、依智不依识。谨依般若智慧,
离念灵知,毕竟空无所有中,炽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识妄心,分别执著,凡夫知见悉
皆迷惑颠倒。宜以谦逊心,仰信圣言量,以佛知见为己知见。⑷、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谨依
大乘了义,佛说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随顺众生根机而说。然据圆顿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
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
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吾人当以上述四依法为准绳,方不辜负释
尊之顾命,识别魔外邪见,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2、不可盲目崇拜,酿成造圣运动。
恭敬三宝,乃至奉事师长,理所应然。但宜智慧观照,以至诚心、恭敬心对待一切。
二、般若起信
续-《二、般若起信》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这就是“身有香气”。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就庄严着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
之光来庄严念佛者的身心,这就是“香光庄严”。是故,这三句经文把念佛法门名具万德、
名召万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奥义和盘托出,吾辈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
(26)问: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
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对此问题慈悲
开示。
答:从通途教理来看,冤亲债主常于临命终时,诈亲含笑,导引人的神识入三恶道,
所以亟须忏悔业障。然而念佛法门与此不同,那就是阿弥陀佛具有救度众生的大威神愿力。
当我们执持名号的时候,名号里面内具的阿弥陀佛光明就在护佑行人,行人五阴魔、外面的
天魔乃至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是靠拢不了的。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冤家债主还能找我们的
麻烦,能障碍我们往生,那就说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力量是有局限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样
子。如果我们先要解决冤亲债主这种业障才能往生,那我们这些烦恼众生就难得有几个能往
生。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结了多少冤亲债主啊!别说是多生多劫,就说今生,我们骂人、
得罪人的事情做得还少吗?所以我们只是说: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今生开始学佛了,
知道冤亲债主是有障碍的,所以我们要化冤解怨,同时也深感冤亲债主的障碍我们在短时间
内难以解决,那么就请阿弥陀佛帮我们解决。我们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债
的人,与国王是亲戚关系,于是便躲进皇宫,这些债主没有可能到皇宫里找你的麻烦。这就
比喻我们信愿持名,有弥陀光明的护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护力量,所以不必担心。
带业往生乃念佛法门的特质,更何况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吾人但至诚恳
切念佛,悉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无须担忧冤亲债主的问题。
(27)问: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答: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他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中,叙述释迦牟
尼佛因韦提希夫人之请,“即广开净土之要门”,阿弥陀佛在释尊演说净土法门过程中,“显
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的主要内容,是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往生章。而“弘愿”的
内涵是,如《无量寿经》所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细味善导大师这段精辟的开示,可以明了弘愿的涵义,与要门的释义是一体交融的,不是将
弘愿与要门打成两橛的。定善十三观的观想念佛与观像念佛,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亦难以
成就。九品往生章中,无论是上品上生,还是下品下生,都是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往生
的,上智下愚、善人恶人,悉由弘愿所摄受。所以,阿弥陀佛弘愿是贯穿、融摄于要门始终
的。赞叹要门,即是赞叹弥陀弘愿;推尊弥陀弘愿,即是倡导释尊要门。众生根机乐欲不同,
随机说法,侧重面亦宜不同,无须高扬弘愿,贬抑要门。
须知,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于第七观显现于虚空,
向韦提希夫人传达慈悲愿力:净业行人可以读诵大乘经典往生,可以随修净业三福往生,但
更核心的是,信愿持名,往生更究竟、更圆满、更快速,更符合佛的度生本怀,所以要处处
彰显信愿持名之胜异方便。然为体现净土普摄一切众生的特点,释尊开显的要门,摄机更广。
然无论是执持名号往生,还是以宗门教下的修行功德回向往生,都有阿弥陀佛弘愿的加持。
所以,一切众生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得以成就,要门和弘愿相辅相成。
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