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9 21: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泉道人 于 2014-11-29 21:40 编辑
中国风水的文化起源于夏商时期,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卜择吉壤的记载,但上古时代至唐,风水术为宫廷秘术,民间不得擅用。“我曾经考察过宁都县安福乡唐代刘宗臣‘铁墓’,史载刘宗臣为皇亲,故于宁都(当时叫虔化),得朝廷恩准遣风水师择吉地安葬,墓为人形咽喉穴(两妾墓为人形双乳穴),因为墓地僻远,特用铁汁将墓浇铸,故名铁墓(此墓情况网上可以查到,宁都州志有记载)。”可见,唐朝之前,风水术为朝廷把持,江西风水处于萌芽状态。 古人素有把风水吉地称之“牛眠之地”,这个典故出自晋朝江西九江的陶侃所言“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相传陶侃祖上逃难江西,住在德安,他父亲去世了找不到满意的地方安葬,恰好他放的牛也不见了,他找牛时,一个老人告诉他,他的牛躺的那块污泥地,是一个吉地,如果葬了长辈,后代位极人臣。陶侃便在那个牛眠地葬了父亲,后来果然做了大司马。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唐以前的江西,风水文化还处在蒙昧阶段,只能靠牛来寻找。江西很多家族的谱牒中,都记载了他们祖上是通过狗(如兴国县回龙萧氏)、鸭子(如赣县白鹭钟氏)、马(如兴国白石胡氏)等动物帮助他们找到家族兴旺的吉地。 杨救贫与江西风水文化 江西风水文化的兴起,是唐末朝廷司天监监正杨益携宫廷秘籍出逃,隐居赣南开始的。 赣南是中国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聚居地,许多客家文化是从赣南起源,客家风水文化也不例外。风水古称堪舆。中国的风水文化在唐代以前,以长安为中心,史称长安派。在唐代以后,随着南迁的客家先民,来到赣南,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赣派风水,并镀上一层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讨论客家风水文化的起源,首先应该考察被海内外风水人士奉为祖师的杨筠松。赣州的风水文化史,始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开始的。 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杨救贫携风水“秘籍”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自此,杨在赣南扎根。 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于都。赣州城废。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二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宛延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风水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风水术得了用武之地,赣派风水得以兴起。与杨救贫同时来到赣南风水大师,还有一个叫“仆都监”的人,志书载:“仆都监,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 杨救贫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他声名远播,但赣派风水流派的逐步形成,应是他在兴国县三僚村授徒开始。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三僚村有二个杨公祠,曾屋的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开基祖曾文辿的塑像。廖屋的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 杨救贫的另一个弟子是于都上老的刘江东。刘江东生于大唐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字判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因其祖父为卢王参政,与杨救贫先生知遇,遂请其收刘江东为徒。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他是杨公风水理论的主要记录者,为杨公风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个人著有《囊金》一书传世。 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而曾、廖二姓却是将风水术列为家传,不传外人,后曾、廖二姓繁衍,主要在三僚一地,而刘姓渐渐走出三僚,从兴国逐渐散播各地,以至海外。 三僚成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赣南客家风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和兴国县三僚村对杨救贫先生的传承是分不开的。杨救贫通过徒弟曾文辿、廖瑀、刘江东等人,进一步将赣派风水发扬光大。 宋元时期,著名的风水师多出自杨救贫及其弟子之后,并相对集中在兴国的三僚村。如三僚曾世英,字省庵,宋时人,从诸生入太学,援乌蒙府经历,升双流县知县,精地理,游楚中,为一大家卜宅曰:二十年当有开府吾乡者,其子果以进士巡抚江西,聘世英至,赠以金。著有《堪舆漫兴》、《地理辨疑》诸书。 但在三僚村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大师,著名的如赖布衣。赖布衣名文俊,字太素,号布衣。宋时赣南定南县凤岗村人,系曾文辿嫡传弟子。相传曾在建阳为官。因为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后世称曰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地八铃》及《三十六铃》等书,现均以失传。《催官篇》一书,是理法派代表作之一,全书分龙、穴、砂、水四篇,用歌诀形式,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然后辨别龙的走向、位置,以此判断穴的吉凶。《催官篇》以龙为主,而受气,有挨左挨右之异,砂、水两篇也是以方位为断。 赖布衣的成名,主要在广东一带,广东各县的名门望族,多请其看风水,流传着他许多传奇故事。 宋代赣县还有一位叫卜则巍的先生,字应天,著作甚丰,其中《雪心赋》至今在海内外影响甚巨。 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与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二次下诏公开在全国征召风水术士活动中,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的三僚村的风水师独占鳌头有极大关系。明永乐5年,明成祖朱棣下诏礼部在全国访求风水术士,将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请到南京,为永乐皇帝堪择陵地,得北京昌平黄土山,即今明13陵。 明嘉靖15年,明世宗下诏全国征召风水师为他择地建陵,并由礼部出题“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有山五不葬者,何曰吉?何曰凶?辨之果皆合于理而不足凭乎?抑多居其畜会贵之。望而不信地理之家书多,必本注大要,试悉言之,以观汝术”,对应征而来的风水师进行考试,选得兴国三僚廖文政、曾邦为其择地建陵。 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在明代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据统计,三僚村自五代十国起,先后出了27位堪舆国师,明师72位(国师是帝王御用的风水师,明师则是胸怀天地,具有真才实学,不求名利的风水师)。在明代,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更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并勘定了明十三陵、故宫紫禁城、长城等建筑杰作,被后人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三僚风水景观亮点 作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的风水有诸多看点。对此,本刊小编特意请胡玉春先生进行了讲解。 亮点一:三僚是天然的风水宝地,处处蕴含风水玄机。 三僚地形天生就如风水中的罗盘,圆圆盆地中的一座山是指南针,一条河如浑然天成的太极两仪。《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在三僚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村里有两条蜿蜒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曾氏、廖氏的地盘之间,溪水流至曾氏杨公祠前则二溪合而为一地,形成了一条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头的水温左右两岸竟相差五六度。缘由系合而为一的那两条溪流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那条水温更冷的叫阴溪,右边那条水温更热的叫阳溪。站在高处俯瞰眼前这块大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别处在指针的两边,这就是三僚人说的太极图形中的两仪。 看风水已成为三僚人世世代代谋生的职业,他们在此基础上按照《易经》的原理,千余年来不断地对家乡进行着改造。小小的三僚村,已开发出了许许多多与生俱来的天然景致和通过人为劳力造就的人文景致。明朝后期,他们在距离村中心东、西、南、北面各5华里的山头上,均建了一座象征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分别叫东华、西竺、南箕、北斗的寺庙,有意识地创造出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三僚村之“四维”。 亮点二:曾、廖两姓按照易经“四象演八卦”的原理,演绎出了各自的八景。 曾氏的八景为眠弓岭、罗经石、小龙潭、留记珠石、西山晚照、东朝郭云、北浦渔歌、南林晴翠。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象一座八卦图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曾文辿后著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 廖姓的八景是御屏帐、活龙脑、和合石、贤士石、甘泉井、章罡土、七星池、九尾杉。 廖金精名瑀,字伯禹,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州(古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先生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的文字里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 三僚村简介 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属兴国县梅窖镇管辖,人口5000余人,18个村民小组。村民以曾、廖两姓为主。三僚,古称“僚溪”,地处兴国、宁都和于都三县交界之地,距兴国县城67公里,交通便利。 ● 罗经石 罗经石是三僚盆地中间的黄土嵊上的一座独立石峰,高度约80米,长条形子午向,北边宽南边尖,形状颇似罗盘中的磁针。相传杨筠松看见此山时,把黄土嵊看作罗盘,把罗经石看作磁针,断定这里是个世代传承堪舆术的宝地,于是他携弟子隐居于此著书立说。 ● 包裹石 包裹石位于三僚御屏峰山坡凉伞树下,巨石凌云,状如包裹。当年杨筠松与其弟子曾文辿找到三僚这块风水宝地时,就断言这里“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世居此地,子孙世代端罗盘背包裹行走风水”。三僚世代风水名师迭出,印证了杨公当初的预言。 江西风水传说神乎其神的地钳记 中国的堪舆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原,却是随着中原士族南迁开荒拓地、安身立命的过程中,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完善并延续至今的客家文化。在客家人不断向外开拓延伸的过程中,堪舆文化也成为他们所依恃的精神支柱之一,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堪舆文化内涵很丰富,这里我们就其中的一种“地钳记”现象,请常年研究客家文化的胡玉春主任来进行介绍。 神秘的钳记 近年深入兴国县的三僚村参观考察的学者很多,很多人对杨救贫先生当年替曾文辿选址僚溪时留下的这份钳记感兴趣。这份经典钳记原文如下: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这份地钳记内容很浅显直观,内容是分析僚溪的地形特征和这些地形今后对三僚居民的影响,而且每个特征都对应着一个效应。“仙客拜朝中”是因为“天马水流东”;“十代年中官职旺”是因为“出土蜈蚣艮寅向”;“初代钱粮不兴大”,是因为“丑戌”方有危害的东西存在;“中年富贵发如雷”,是因为“甲木”方位有水的培育。我们从三僚村曾廖二姓后来近一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对应杨救贫当年的预测,基本上都是相符合的。 钳记是堪舆师对一个地形的分析和预测,又写作“铃记”,也有人叫做“地论”。一般的堪舆活动,并不一定产生这份文件,但是重要的堪舆活动,聘请方还是会要求地师形成这份可供印证的材料。但因为这种材料往往是家族的隐私,不易为外人所见。 三僚曾氏家谱中记载的“杨公仙师传略”中“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里的记,就是地钳记,可惜这些钳记现在不易找到。 神奇的故事之“五百口” 于都葛坳上脑的刘氏家谱里,记载了当年刘江东和曾文辿之间一个和钳记相关的故事,那边是神奇的“五百口”。 刘江东在家乡的天字岭上找到一块大吉之地,安葬父亲,并准备自己将来也葬一起。这块地是一个人形的头部,前面是一个寺庙,经常鼓乐喧天。刘江东就留下一个钳记说:“坟前更鼓响叮铛,儿孙代代入朝堂”。建墓时刘江东请了曾文辿前来考察,曾文辿却看出那块地有破绽,悄悄留下这样的钳句:“坟前更鼓响叮铛,半夜饿虎咬新郎。饿虎望江王字穴,半夜新郎五百口。”后来刘江东的次子新婚之夜,起来小解,竟被饿虎衔去。虽然新郎半夜亡故,新娘还是怀孕生子,再后来刘江东次子后代繁衍至五百男丁,至今刘江东次子居住的这个村庄名字还叫“五百口”,曾文辿这个地钳记也得到完全应验。 神奇的故事之“将军座” 杨救贫的另一个弟子廖瑀,曾在江西乐平替许氏择地建墓,选在乐平城郊江家桥畔一个穴位,起名“将军座”。 廖金精给许氏留下钳记说:“万槲千仓山势雄,前朝后护其龙穴。下后庄田抬百顷,何劳谷将起高峰,正龙华盖起重重,杀曜文星两势雄,武略文经从此出,紫袍牙笏掌边戍。大扩冈上乱纷纷,狗赶羊来失却踪,小陡头水流来急,儿孙兴旺定光宗,军山面前来朝拜,虔州钟鼓响咚咚,他日贤郎来任彼,方知妙术有神功。”并解释说:你们许家的后人将来会到我的家乡虔州做太守。许氏称谢说:“将来如果应验,我们许氏后人一定要到尊府来感谢。”60年后,许氏后人许中果然出任虔州(今赣州)大守,亲往三僚酬谢。 神奇的故事之“武子观兵” 兴国境内有一个清末名墓“武子观兵”,也非常有故事。胡玉春前往考察时,发现盗墓人将墓的内碑取出,置于墓地的明堂之内,凿在内碑上的钳记,原文如下: 武仙岽下一条龙,窑背岽上势尊荣。 水幛层层重叠裹,阴机降脉产英雄。 武子观兵形最肖,点穴恰在肚脐中。 峰峦秀丽情亲切,分金坐度妙无穷。 高低深浅俱合法,阴阳裁剪夺神功。 文贵虽兴不甚显,鹿鸣宴罢震威风。 雷赶金羊武贵发,甲乙庚生命运通。 将略无双推国士,名播华夷受皇封。 四代之间及五代,虽发贵兮未善终。 碑面重修或可免,若说起筋断不容。 聊作俚歌为应证,复叮咛兮宜信从。 ——地师涂周翰门人李斌伦同谨识 这个墓是兴国桐江邹芳和和儿子邹华寿的墓,相传华寿的儿子邹云松家境贫寒,以替人挑石灰为生,祖父、父亲去逝,均停柩于家,无力安葬。有一位外地堪舆先生领着弟子,在兴国看上一块好地,去没有人愿意用他。他偶尔结识挑石灰的邹云松,把这块宝地指点给他,并赠银助葬。邹云松安葬父祖后,出门投军,军旅之中屡立功勋,曾随刘永福收复台湾和与冯子材一道在镇南关打败法军,授威远将军,一品顶戴。 这个钳记把这个穴位定为“武子观兵”,断定必发武贵,很快得到应验,已经很是神奇了。最令人惊讶的是,地师还指出了墓地朝向方面的缺陷:“四代之间及五代,虽发贵兮未善终。碑面重修或可免,若说起筋断不容。”墓主的第三代贵为将军,第四代和第五代,却都是小官,而且不得善终。第四代于民国初年做了兴国县的征税委员,承揽全县税赋,在收税过程中,被一个乡的农民乱石砸死。第五代参加共产党,1930年担任区委书记,次年在肃反中冤杀。地师虽然指出了“重修碑面或可免”(重修碑面即可以调整墓地朝向),这个墓修建时注重趋利,未及避害,墓地明堂窄逼,水出申口,犯煞。可惜墓主后人未能牢记钳记最后的叮咛,大贵之后,再请地师重新设计,令人叹息。 风水师用谷歌地图把脉南昌风水 “以前古代人没有地图,看风水不容易,现在不仅有了地图,还有了形象精确的电子地图,可为风水所用。”15日晚9时许,我省知名风水大师孙杰应约接受小编采访时,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双击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开始了对南昌的风水解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大师说了很多,也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桥梁、建筑乃至楼盘,大师说一是一,但我们出于可理解的原因不能一一呈现。 南昌有山有水风水好 “你看,赣江穿城而过,后有连绵的西山山脉,可谓有山有水,南昌风水很好。”孙杰大师说,一般来说,有“靠山”的地方总是风水宝地,南昌历届政府都大有作为,原因便是如此。 孙杰说:“从谷歌卫星地图来看,南昌的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表面上看梅岭挡住了风(气流)的流动,但仔细看梅岭是贯通的,因而影响不大。当然,纯粹从西山山脉的影响来看,奉新、靖安、高安、安义的地理位置更佳。你看这些地方是不是出人才,出美女?从赣江来看,这条河非常好,但2004年以前的流向主要是偏向老南昌这一带的,也就是现在的东湖区这片。以往说南昌‘人杰地灵’主要说的就是老城区这片,且主要是指走出去的人才多。2004年以后,‘三元九运’就走到了红谷滩这一带,也就是河的这一边。”“三元九运”是古人划分大时间的方法。古人把20年划分为一运,三个20年即三运形成一元。 红谷滩下个20年会更强 “从九运来看,风水明显转到了红谷滩这个区域,南昌未来一百年会非常强,而下个20年南昌就是红谷滩的‘天下’了。”孙杰说,老南昌城内仅有瀛上这一带为阴宅,随着近些年南昌开发的力度大,建筑多,阳宅明显超过了阴宅,这就让不少南昌人容易发燥,脾气不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南昌人很“辣”。那么,如何化解阳气呢?那就是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人体自然滋润了。 孙杰特别指出,风水虽然有其规律所在,但还是因人而异,比如说有的人体虚,因而不怕阳气过多;有的人在一个很好的风水环境中,但依然发展不好,主要是看人与风水的融洽度。孙杰举例说,当官的大多喜欢去井冈山,那是因为井冈山是革命摇篮,有很多烈士长眠于此,祭祀先人、对先辈尊重孝顺总是有益无弊的,但同样有人被双规或进了牢房,这便是因人而异。 专家:风水术和风水文化是两个层次 风水在很多地方看来依然是一种迷信,虽然禁止得少,但也鲜少赞成,原来南京高校开过风水班,之后也被叫停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风水?怎样对待当今的风水热呢?风水又该怎样发展呢?胡玉春认为,风水应该分风水术和风水文化两个层次来进行区别,风水文化中科学的成分比较大,风水术中的迷信的成分比较多。 风水文化不是迷信 对于风水文化是不是迷信的疑问,胡玉春说,“三僚的堪舆文化是环境学、预测学和励志文化,是人类与环境之间寻求和谐发展的社会学文化。” “实际上风水是中国人营造环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领域,自古以来,中国从城市、村庄、居所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理论。我们不排除风水理论内存在有迷信内容,但并不代表,风水就是迷信。这是两码事。”胡玉春说道。 “风水学其实就是心理学的体现。人们相信风水,就是希望得到心里暗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存在着力量巨大的文化暗示。风水学说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得到如此的推崇,是有依据的,应该采用尊重的态度去看它,尊重它,就是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胡玉春讲到。 接受采访的风水大师孙杰也说,风水是数学、地理、大气环流学、天体物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体,是正宗的唯物论,不是想当然的迷信。 毛泽东曾对堪舆文化进行过调查 苏区时期的风水先生,受到苏维埃政府的尊重,他们和农民一样分田,享受革命的成果。 1930年9月,毛泽东在新余罗坊镇遇到8位参加红军的兴国农民,召集他们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再次提到兴国的风水文化,因为这8位参加红军的农民中,就有一位是背着罗盘的年轻的职业风水师:“陈侦山老二,二十四岁,读过八年书,十九岁以前自己家里看牛,十九岁起学看‘地’,看了五年‘地’。四月革命失败,老大跑往均村帮人修山,老二跑到泰和的冠朝,在那里看地,赚了七八十块钱。” 毛泽东在他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中,都涉及了风水文化,他认为农民对于风水文化,就好像他们摸熟了田头一样,成了生活习惯,没有必要反对。 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中已广泛运用 现在城市注重城北来龙(指龙脉的来源)的维护,以北京为例,明朝政府迁都后,由曾从政在城北选址建设了九座城堡,并筑长城相连,成为著名的明长城,其目的即是防止北方民族犯边,也是护卫来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数十年巨资建设三北防护林,“万里大造林”既是治理沙尘,也是培植来龙,保护北京城龙脉的活性秀丽。 水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赣州八境台、兴国朱华塔都是镇水口的建筑,“近年的各地的城市规划,无不在水口方兴建水坝、湿地公园、塔阁等建筑,即是城市规划工作对风水文化的认同和回归。”胡玉春说。 风水术和风水文化是两个层次 胡玉春说:“我认为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文化现象,不管禁止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 接受采访的风水师们表示,风水其实也是古代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如房屋前后要种树,但“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其实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发生了水灾,房屋旁边有树的人家就保住了命,没有被冲走,至于不栽杨树和柳树,是因为杨树长得快,分叉多,容易挡住屋子的阳光,而柳树经常飘絮,会伤害后院孩子的眼睛,小孩攀爬也容易摔跤。 中国风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关键是一个定位,即把风水文化放在一个范围里去。如果定位在民俗文化,即把风水文化归类于民俗学的范畴里,便和我们的主流文化就没有任何冲突。如果我们硬要去证明风水术是不是科学?风水术里有多少科学成分,风水文化的发展便会钻进一个死胡同,永远要被主流文化追杀。 今后风水文化的发展,应该有一批民俗学的学者,真正沉下身子去对中国古老的风水文化进行整理和发掘,恢复风水文化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家庭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