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一、初机入门
(1)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答: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相上的信是相
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唯
心净土),阿弥陀佛恒在吾人心中结跏趺坐(自性弥陀)。吾人本具阿弥陀佛性德,托彼名
号,显我自性等等,兹不广述。愿即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要真为生死发出离心,观照此娑婆
浊世,如火宅,如牢狱,如茅坑,不容一刻的停留。愿往生心,万牛莫挽。事信与理信均是
建立在仰信佛言基础上。佛是具足大悲心者,佛无诳语,佛一切施为,悉皆饶益我等众生。
是故随顺佛语,依教奉行。具备这种深信切愿之心态,忆佛念佛便法尔自然。声声佛号,契
入弥陀愿海;步步经行,趋近极乐故乡。清凉安乐,庆快生平。这是从净宗信愿核心,单刀
直入,获得法益。此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如或未能,便从谨遵净业三福入手,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孜孜修福。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转化为
智慧,所谓福至心灵。有般若智慧,便会厌离三界之苦,油兴欣慕莲邦之乐。是故,净宗念
佛法门接引众生,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或事入,或理入。然总不离导归弥陀愿海,蒙阿弥
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成办净业。从修行功课上,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制定一切
实可行的功课。然总以简洁、一门深入为主。每日坚持念佛或一万声,或二三万声,记入功
课册。以数量求质量,不可自瞒自欺。解门,亦先须一门深入,主要是对净土五经一论与中
国净宗祖师的著作要熟稔。以此作为辨别是非邪正的坐标,建立净宗正信正见。待到净宗信
根深植后,行有余力,可旁涉其他大乘经典,以广见闻。其次须亲近净土善知识,勉策信行,
以古为师,如是方可获得真实利益,不致走错路头。勉旃勉旃。
(2)问:对于一个初学者,我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而能应用在生活
上呢?如果上课时感觉很困,这是不是表示我与佛法暂时还没有缘分?
答:初学佛的同修,一接触到如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览遍学,顺应这个因缘,各佛
教机构亦开办种种学习班,开设种种课程,这是佛教兴盛的表现,吾人宜随喜赞叹。然选择
哪些佛法课程来修学,却要自揣根机,审慎抉择。吾人生斯浊世,慧浅福薄,寿命短促,如
欲遍学诸法,恐不堪胜任。宜选择应机法门,一门深入,庶几获得佛法之实益。如仁者真为
生死来修学佛法,便宜选择净土念佛往生一法。念佛法门无论是久修还是初学,也无论是上
智还是下愚,悉皆能得利益。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利智念佛,不会有下抑之羞憾;
下下根人念佛,却有高攀之荣耀。若念佛者,能与诸上善人如观音、势至等圣众作胜友,是
何等地庆幸!是故,初机行人宜对净土主要经论加以了解。诸如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
师的著述,像《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等。通过这些基本典籍的
研读,对净土法门植下坚固信根后,方可涉猎大乘方等经典。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圣言量与
祖师的开示落实在生活行持中。奉行净业三福,老实执持名号,或一万、或三万,念佛能开
发般若智慧。日常生活随智慧行,便得自在安乐。以智慧做事,无论是从政、经商、治学、
务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能显发心性深潜之能量,令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卓越,
对人就更慈悲,卑以自牧,谦光可掬,好事与他人,坏事留自己,自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
系。如是佛法提升世法,相得益彰,才是我们学佛真正的利益所在。
至于听经时感觉发困,是由于昏沉重,宜生至诚恭敬心自愧自责,加以对治。对讲法
者作医师想,对所说法作良药想,对自己作患者想,对佛法作稀有难遭想。摄耳聆听,自可
排遣困乏,安享法味,获致法益。
(3)问: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答: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律针对
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施设戒条。最基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戒定慧三者钩锁相
连,不杀生是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是故佛教的五戒相
当于儒家的五常。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即杀烦恼贼,三
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层楼,戒律是第一层楼,禅定是第二层楼,般若智慧是第三层楼。是
故戒为基础,持戒不精严,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是故亟须注重戒定慧三无
漏学,净业三福就体现着戒定慧的内涵。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
的,阿弥陀佛对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也能往生;二是认为净业行人持戒
不清净,如果他没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这两种观点都有偏激。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
虽然能仰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但是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命脉所在,
不持戒就不具备佛教徒的资格,尤其是出家人,不持戒就是败坏佛教的幢相。戒律是佛法的
最后所系。持戒能增上往生的品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光靠持戒的功夫是难以往生西方净
土的,往生净土全凭信愿,感通佛力,成办往生净业。持戒念佛功夫的深浅能决定往生品位
的高低,那么认为非要持戒清净和禅定的功夫,才能往生,这表明对奇特殊胜之净土法门不
了解。另,净业行人须知,信愿念佛即含摄戒定慧。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为戒。
若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外境,即为定。若一心念佛,观照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
不可得,即为慧。是故至心念佛,万德齐彰。一法具一切法,妙德难思。愿净业同仁以念佛
为当务之急。
(4)问:弟子是学前班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佛学教育,而且让不信佛的家长不误解
为对其孩子进行宗教意识灌输?
答:作为学前班的老师,出于慈悲,应对班上的孩子先进行道德人格教育,洒扫应对,
孝悌仁慈,顺应孩子纯洁的心灵。对他进行仁爱的教育,教他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关
爱苦难人群。爱一切生命,包括苍蝇、蚊子等蜎飞蠕动之类,培植孩子善良的天性,然后可
以向他们讲些因果故事,注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
其次,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欣赏宁静的古乐,朗诵唐诗宋词,引导孩子读儒家经典,
如《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让他们多看些像丰子恺的《护生画集》
之类的善书。这些教育,并无宗教色彩,任何家长都能接受。
视具体情况,向孩子介绍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好处,最好将佛号编成儿歌风
格,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家长亦不知不觉受到佛化。
总之,在社会上,作佛学教育,要考虑国情和众生接受情况,要善巧方便才能有所成
效。从儒家教育开始,渐次浸润佛法精神,变化气质。素质优良,即可为家长们所接受、叹
服!
(5)问: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
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
应该怎样做呢?
答: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
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轻率而行。一般没有经过佛教熏习的人,
长期以来对宗教都有一种负面的评价,误会很深,所以你很热情地送佛书光碟给他,他不感
兴趣是可想而知的,碍于情面说自己没有时间看,背地里还可能议论你怎么搞宗教迷信呢。
所以不可操之过急,要慢慢引导。先让他从知识角度来了解佛教,不要一上来便信仰修行色
彩太浓。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我接受佛教信仰会不会有许多限制。如果事业进取心没有了,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去学佛,我的饭碗或许都没有了。他有很多疑惑,当然会以种种理由拒绝。
是故应善巧方便,先以欲勾牵,谈学佛对世间的好处,诸如学佛能令内心清净,智慧
开发,身体健康,学佛可让我们事情做得更好。从这方面去诱导一下,这样慢慢来。万一家
人的机缘没有到,也就耐心等待。首先求诸己,你自己要好好如法学佛,奉持净业三福,提
升精神品格,提高整体素质。家人看到你通过学佛,各方面都变好了,就会对你所学的佛法
产生好感,便会产生也想接触的念头。如果你学佛后,仍然烦恼重重,做人都没有做好,家
人就不会听你的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你真诚学佛,并祈阿弥陀佛慈悲加佑,最终
会感化家人一起学佛的。
(6)问: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答:佛作为众生所信仰的对象,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性
理念、信息层,这就涉及到佛的三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了。法身无形无相,随众生的机
缘,佛以无碍智种种神通变化让有缘众生产生信心,或者住如梦三昧在梦中示现佛相,或者
有种妙香过来,让你感觉到佛的真实性。所以我们有没有智慧,就看我们对佛的存在有没有
信心。
佛是什么?佛是觉,佛是智慧,吾人自性就具足佛性,具足对法界理和事的智慧把握。
通过形态上,我们能够看到佛像、能够看到佛经,如果说没有佛的存在,那三藏十二部经卷
是谁说的呀?谁能说得出来呀?而且说得这么多呀!你问什么都能回答你,因为佛是一切智
人。当佛在世的时候,频婆娑罗王请佛在他的国家结夏安居,频婆娑罗王为了每天给佛提供
丰厚供养,如奶酪和醍醐之类,就专门找了几个养奶牛的专家,待做完三个月的供养,国王
就对养牛人说,你们在这里辛苦供佛三个月,现在结夏安居就要结束了,还不快去问问佛法
呀。这四个养牛的人都说好,他们走在去见佛的中途就商量:大家都说瞿昙是一切智人,我
们听了都觉得很怀疑,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呢?瞿昙生活在王宫,对于四韦陀等典籍
很了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也判别不了对错。于是就想到一个办法,问其他的问题我们
都不专业,我们问自己专业的问题就问养牛的方法。瞿昙是个太子从来没有养过牛,而我们
是祖辈养牛的行家,我们就问我们懂行的问题。他们到了之后就问佛,用什么方法可以令牛
群繁衍得多呀?什么方法可以令牛长得膘肥体壮呢?佛就跟他们讲了可以使牛群繁衍得体
壮膘肥的十一种方法,这几个养牛的人一听,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只有其中的四到五种,而佛
却说了十一种,最后觉得佛是一切智人。所以相信佛的存在、相信佛的智慧、慈悲、相信他
决定来拯救我们出离苦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思想上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突破怀疑,获
得对佛的信心,就得救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信心你就没救了。所以,你要想成为
与佛有缘人,就从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与愿力下手。
(7)问: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念佛同修应从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
答: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与科技为主干,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向功利主义倾斜,追求
物质感官的享受,放纵贪欲,为分得较大一块蛋糕而不择手段。是故,全球性的道德低落,
风尚解体,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以及地震、火灾、海啸、瘟疫、战争等灾祸便接踵而至。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吾人当作深度思维。因果报应的法则,在这个时代表现地何等的直
白,埋头舔刀上蜜的人呀,谨防刀割其舌。
而对净业行人来说,在此浊世,宜从厌离心入手,观照娑婆秽土,众苦充满,到处无
余乐,唯闻愁叹声。观照一切有为法的苦空无常无我,对此世间作火宅想,牢狱想,粪坑想。
对极乐净土作故乡想,清凉池想,常乐我净想。以安养刹土之乐,回顾娑婆世界之苦,厌离
心自然深切。以娑婆世界的剧苦,遥观西方净土之极乐,欣慕心自会恳切。如病苦之思良药,
如婴儿之思慈母。有此般若正见,就会令吾人在五欲六尘中,获得一种抵御的保护层。如鹅
鸭披上羽衣入水,不受水的沾染一样。是故修习念佛法门,般若正观至为重要,尤其是在污
染日深的现代,这亦是信愿的本质内涵,敬希净业行人从此痛下功夫。具足厌欣,方能提起
弥陀名号如金刚王宝剑,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直透红尘诱惑之魔网,到达极乐莲邦。
(8)问:皈依佛教后,道教礼拜可以吗?
答:皈依了佛教,就意味着确定了精神归宿与人生价值目标。禀受三皈依时,吾人就
庄重承诺:自皈依佛,就不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就不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
就不再皈依外道邪众。这是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的。确立了这种信仰目标与内涵后,如果作为
居士到了道教等其它宗教场所,出于对那些善神、天尊以及世间圣贤的恭敬,予以礼拜问讯
也是可以的。这种礼节上的礼敬与内心的信仰皈依是两回事。当然,出家僧众对其他宗教的
教主圣贤,问讯合掌恭敬即可。
(9)问:怎么忆佛?
答:忆是回忆、忆念的意思。这是吾人心识内具的能力。我们见闻觉知某个景物,这
个景物便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储存了一个信息,比如我们曾经到过天安门广场,现在作意
回想一下,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就浮现在脑海里。忆佛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忆念阿弥陀佛的相好
光明,忆念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忆念西方极乐世界的全体光明,忆念六字名号功德。这个
忆是我们的内心系念牵挂境缘,不能忘怀他,就好像鸡孵蛋,保持这个暖气,就好像家里发
生了一件很重大的性命攸关的事情,这时候你在上班工作当中心里面自然还牵挂着那个事
情。所以我们以至诚恳切的心,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要把忆佛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惟此为大,天天忆想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决定能救度我们,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遇
上种种逆缘,他人非理给自己的诬谤,不可生瞋恨发脾气,应作念想:我都是要往生西方净
土的人了,怎么能跟他去计较呢?如果污秽贪欲的心上来了,应思惟我都要去净土莲华化生
了,怎么还能有贪欲的心呢!看到贵重财物生起盗心时,应思惟我都要去西方净土,那里金
银七宝具足,我怎么能去拿人家里的东西呢!念佛忆佛能将阿弥陀佛的功德彰显在吾人身上。
身心柔软,止恶防非,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便能降服贪瞋痴烦恼,香光庄严,是故宜常念
佛忆佛。
(10)问: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答:怨恨是一种对不如意的人与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此时,勿怨天、勿责人。应思
惟这些违逆境缘,皆是自己宿世今生业缘所致。若见人欢喜者,得欢喜报;恼害人者,得恼
害报,种种皆是本着前世之所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所以要心平气和,作还债想,可千
万不要积聚怨恨,这是很不吉祥的事情啊!且聚积的怨恨遮盖着我们的佛性,遮掩着我们智
慧的光明哪!这个怨恨一旦像决堤的水冲出来,其力势足以毁灭对方,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自他不二吗。吾人内心如清泠之水,虚明湛洁,一起怨恨,则若投下污秽之物,当即浑浊水
之清泠。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哪。此时,要忍住,作还债想,尤其是念佛
人,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啊,他曾经作过我父母,我作为子女要孝顺他,孝顺都来不
及,还怎么敢怨恨他呀,一定要把这个怨恨放下,以慈悲心对待一切,身心祥和。
有一种妇科怪病,中医叫“梦与鬼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怨恨心大,全身心被
恨气控制住了,不就是鬼控制住了吗?如能忏悔、宽恕对方,心地光明磊落,梦中之鬼自然
就没有了。所以,悔恨心也要遣除啊!事情过去了就把他放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
得,未来心不可得,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做梦啊!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可执著的呢?昨晚
你做个梦,有老虎在追你啊!恐惧得惊醒过来,原来是假的,虚惊一场,此刻你还有什么悔
恨呢!如果有悔恨的话应该是想,既然是做梦,何不在梦中做个人情,就给老虎吃掉好了,
正好做一布施功德,乐得做个人情,乐得做个君子,岂不快哉!
(11)问:我们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时播放念佛机、VCD,开播比如《地藏经》的录
像,这样的动机是为度家人、度无形众生,这样可以吗?
答:念佛主要是自念自听,用心去念,念兹在兹,修道就是修心,离开心念,效果大
打折扣。念佛机只是助缘,不能成为替代品。因为念佛机是他人的声音,不是你自己的声音。
有的念佛堂放念佛机声音甚至比行人的声音都高,在大的念佛机音响中,有的同修或就不出
声念,正好掩饰自己的懈怠、放逸,如是念佛何能得到法喜?当然平时播放念佛机让社会人
士和家人听听佛号,主要是让他们种点善根,或对念佛产生信心。然这样做时,要恒顺众生,
不能让他生烦恼。如果家人要休息的时候,最好不要播放了,他不想听的时候,任何声音对
他来说都是噪音呀。现在讲以人为本,你得考虑他愿不愿意接受呀,接受的时候不失时机地
给他,他不接受不可强加给他。所以度家人也要有善巧方便、慈悲心,不是强加于人。你播
放个讲经的录像带,也是这样,要想想他愿不愿意听呀,在夜晚休息就寝时,要保持安静的
环境,不可把声音搞得那么响,学佛人不应该不顾及他人的心情。首先要懂得尊重对方,你
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啦。要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他对你有好感,有感恩的心,这时才愿意
接受你讲的佛法,缘分没到,慢慢来,所以晚上睡觉都也放VCD是不可以的。
至于播放录像带子度无形众生问题,亦无根据。如果你有救济众生的慈悲心,应从自
身作起,以至诚恳切心,以诵经念佛功德至心回向给无形众生,这样比放磁带录像带更有效
果。因为当下至诚一念可通法界。还是应向内心求,不必拘囿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念
佛先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待往生净土华开见佛,得无生法忍后,才真正有能力救度一切无
形的众生。至于无人的时候,不断播放讲经带子,或会影响他人休息,亦是万万不可的。
(12)问: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
答:要做到随缘安乐,首先要智慧观照吾人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命运的好坏是由宿世
的善恶业因所致。今生的吉利福报是由于前世今生修了善;今生的逆境潦倒都是前世今生造
恶所致。所以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平常心对待。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
然是宿世恶业所致,那么现在发大心,改恶修善,改变命运操之在我;处在顺境,也不要欣
喜若狂,既然了知福报由宿世善因所致,就应进一步行善积德。命中没有修善因,求之不可
得;命中修了善因,今生的善果却之不可免。这样我们对待人生的顺、逆境,就有一颗平常
心。这就随遇而安,素位而行了:在富贵的时候,就做富贵人所宜的行为;在贫贱的时候,
就做贫贱人所宜的行为。而且进一步生起空慧的正见,无论是顺境福报与逆境潦倒,最终都
是在做梦,无非一个是好梦,一个是噩梦而已。无论好梦还是噩梦,本质上都是梦,都是虚
幻的、幻化出来的。这样于诸法空性观照中,生起修善之行,便可获得世间与出世间的利益。
(13)问: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答:你首先要看到这缤纷世界的幻相,是肥皂沫,五光十色的,但很快就会消失,无
常、苦、空啊!不要被五欲六尘的幻相所迷惑。为什么心不清净呢?这缤纷的世界,无非是
财、色、名、食、睡,你认为它真实,就调动了你的欲望,内心猛烈地贪著,就不清净了。
现在你看穿了它是虚幻之相,不受它诱惑,不留恋,不贪著,这就是智慧观空。智慧观空有
时候还不是太得力,虽然知道它是空的,但境界一现前,又是很猛利地执著上来了,怎么办
呢?那就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碰到这些缤纷的世界,你就转个念头,不注意它,注
意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里面有无量光、无量智慧,佛号如清净摩尼宝珠,
令吾人内心逐步清净。伏冀勤勉念佛。
(14)问:我感觉学佛和做人处事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答:确实,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
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
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贤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
中就有“诚意”一条加以修养。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诚无物。在学佛上面,更应至
诚,直心是道场。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与道相应;而谄曲心、虚伪心
都离道甚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子,也终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尤其是净土法门,是
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你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佛力。阿
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也得要用真诚心去感通。所以我们
一定要真诚。但这个又很难哪!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虚假的种子太多了,有时不经意
的时候,就会打妄语,就有自欺欺人的倾向,所以这就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不妄语,要把这
个真诚的德行作为目的价值,而不是以工具价值去对待。比如现代国人讲道德,常常是把道
德作为工具、手段去讲,你真诚,就能得到什么利益,这对于教化中下根的人,作方便劝导
是可以的。但对“真诚”的目的价值,也得高扬出来,无论得不得到利益,你都要真诚,真
诚有超越利益的目的价值。净业行人在世间,得树立真诚的风范,哪怕吃亏上当也要真诚,
不打妄语,“至诚就能感通”。吃亏上当一辈子,最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捡了一个大
便宜了。
(15)问: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应该怎么解决?
答:现代人大多内心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迷茫,其形成之因与解救之方,这两
大问题非片言只语所能说清。这里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诸多因
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大问题其由来也渐,疗治亦颇棘手。然此问题关系着个体的
休咎,民族的兴衰。于此不妨从佛教文化理念的视角,略标一二。
原因是多方面的,然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现代中国人迷失了深层心性的依托(或
谓安心立命之所),所谓背觉合尘,在感官物质的迷宫里,受着与生俱来的盲目力量(贪欲)
的驱使,加速度地追逐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最大化享乐。然五欲的享受是暂时的,是无常
的,是会乐极生悲的。更何况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要获得五欲的满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甚
至不得不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这种生存状态中,道德的观
念,精神的价值,审美的好乐,生命意义的探索,就如天边的残阳余晖那样遥远、疏离。一
颗每日搏跳的心都系在名利二字上,你听那闹市中匆忙的脚步声、吆喝声;你看那一张张绷
紧的时刻准备角逐的脸庞;你注意一下,人际交往中那审视的、警觉的眼光……呀,现代人
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的是什么呢?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静夜思之,每常叩问,这难道就是
我们追求的幸福吗?高物质消费,高技术的便捷与享乐,毕竟不能弥补心灵的空虚。反而形
成一个悖论:追逐外境的程度越高,迷失内心世界的程度就越深,所谓“嗜欲深则天机浅”。
由是,现代人生活在以市场经济与科技文明为主干的社会里,内心的空虚与迷茫亦属难免,
尤其是大学生们,作为一个思维敏锐的团体,不期然地突显出这种社会形态。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等的矛盾聚焦在大学生那激情有余、理性底蕴欠缺
的身心上,那种迷茫、失落、求索、挣扎、憧憬等交织的复杂心绪,是难以言表的。
拯救之路究在何方?从哪里跌到,便从哪里爬起。吾人从迷失心性始,追逐外境,遭
受诸苦。现今一念回光,回归自性本源,获得安心立命之所。从体起用,以出世的精神从事
入世的事业,方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方能焕发生命的华彩。在这里,要深刻地了知这桩
事情(此事由世尊金口所说),在法界中,有一位慈悲超逾父母的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
在慈悲关顾着我们,随时给予救助,令我们在一切厄难痛苦中,获得大安心、大安乐(一切
恐惧,为作大安,此乃弥陀因地之大愿)。只要我等至诚归投阿弥陀佛,一切身心的苦恼都
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我等奉行净业三福,世界也会变得祥和美好。深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
万德洪名,求生安养乐邦,即是无与伦比的良方。愿与有缘同仁共勉。
(16)问:对于一些公众,被一些义工半推半就去给慈善团体捐款,使他们起烦恼,甚
至反感,义工们无形中是否在造恶业?
答:义工本着慈善心,劝他人捐助慈善团体,不算造恶业,但要注意方法,要让众生
以欢喜心做公益事业。悭贪是众生的通病,所以菩萨六度中,把布施列为第一。布施度悭贪,
悭是对自己的财物不肯助人,贪是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妄欲占有。悭贪令吾人心胸狭隘,强
化我执,造作诸种不善业,精神品质无法提升,且受生贫贱。是故,佛教用布施一法度脱这
一厚重烦惑,令众生在财施、法施、无畏施中,开启自性宝藏,并得富贵果报。
《大智度论》记载:有一个穷画师,在国外做画匠,工作了十二年,得到三十两银子
的薪金,回家过年。在路上,听到打鼓作大会声,见到众僧威仪整肃。画师生起欢喜供养心,
他就到这个僧团问维那师,说我要供一天斋,需要多少钱,维那师说这需要三十两银子。他
就把十二年的工钱全拿出来供斋,正好供斋一天,供完斋他很欢喜地回家了。刚坐定,其妻
子便问:“你这次在外面这么长时间赚了多少钱呀?”回答:“赚了三十两银子。”问:“那
你把三十两拿出来吧。”答:“那些银子已被我种到福田里去了。”其妻问种在什么福田里,
画师如实回答全部供斋了。他妻子听了勃然大怒,十二年的工钱放着妻子儿女不养,全给别
人了,那你肯定精神有问题啊!于是就拿绳子将画师绑起来送到官府去处罚。穷画师向官员
招供曰:我今生这么贫穷,就是多生多劫没有布施啊!正好碰到这个僧团福田,就赶紧做布
施功德。正好这个官员是一个优婆塞,听得很受感动,贫穷布施难啊!将十二年微薄的薪金
布施出来,难能可贵。官员便给穷画师解除绑绳,将自己身上佩带的璎珞和上好衣服赠给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