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亞 发表于 2014-12-23 21:12:50

话说道教传统~冬至节

话说道教传统~冬至节
2014-12-20 江南道教全真嗣龙门派

与其它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不同,冬至节没有太多妙趣横生的传说,几乎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不过,在那种近乎淡薄的纯净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节日源头处的深意。节日别名:冬节、亚岁、如正、新正、交冬、贺冬、长至、短至、亚岁、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

  华夏智慧看起来并不像西方智慧那样充满了求知的效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它对天象地形,日月寒暑,昼夜幽明,以及天地人和,却有着更为敏锐的悟性。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并不像大多数西方节日那样多来自单纯的人文纪念,却大都关联到天象历法与岁时节令。

  冬至日的时间在西历(太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

  "冬至" 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纵观冬至节的流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但凡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式微、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而周代的岁首冬至节,早在汉代就已经明确与元旦分离,为何这份"冬节大如年"的情愫却蔓延至今呢?随着时代的变革,在诸多因素下,冬至节习俗同大多数传统佳节一样迅速地萎缩、变异和淡化了。大多数人心中,对冬至里日头状况的关心还不及一盘饺子,似乎在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至于那些"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的有趣古谚,又有几人还记得呢?

  冬至风物,生民百态——冬至的节俗漫谈

  传统冬至节主要活动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

  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1.官方活动:郊祀祭天

  在古时,天子祭天几乎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了,若要类比,似乎有点类似于当今央视的春节晚会——不同的是,当时只用折腾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而如今的春晚,那架势,连持续了三千年的祭天活动恐怕都要望尘。也许浮躁的我们今天很难体会:隆重不等于闹腾。所以,那在寒冷的黑夜里,在静谧的星空下的所谓盛大,看起来竟如此难以置信。那些场景,也几乎不能再还原在人心里了,只有故纸堆里那些平淡的,重复的字语发出幽幽的暗光。

  2.民间风俗:迎日祭祖

  虽然祭天的性质至高无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但出于对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间在冬至时还有一种不算正规的"迎日"的风俗,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非正规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动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种叫做日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日影仪。人们常常通过观察日影来预测来岁的丰饶,这就有点仪式性和趣味性了。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传统生活中,祭这个字是渗入在日用常行的,节日里祭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祭传统讲"敬如在",比如,在时节转换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们一起过节。一般来说,虽然不是正式家祭,但应该给祖先的灵位前祭献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盏而后全家在一起分胙、同庆。?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衣

  冬至节的风俗很多,以往,大家津津乐道多以食俗、娱俗为主,而有关衣俗的记载要相对少得多,或寥寥数语,或语焉不详。这对于衣冠上国的传统,很有些名不符实的尴尬。

  魏晋六朝以前的华夏民族有着后世难以理解的深沉。周代的时候,昏礼、祭礼等都会用凝重而神奇的玄、纁色,而不是后世的大红大黄。先秦到汉代,服饰中五行思想尤为深重,按照四个季节,天子的祭服也因此而变得多彩时尚起来,按一年四季分别穿青、黄、白、黑。冬至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唐代人文大盛,喜庆欢乐的气氛影响下,激发了大众在生活情趣上的创作潜能。

  后来,冬至穿新衣的习俗也固定下来了,官家给吏员赐新衣冠,如今天过年时单位给发的年货这类性质。

  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

  1.冬至悬土炭

  先民也很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冬至悬土炭"习俗。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原理在于吸水与否。

  2. 葭灰占律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要牵扯到音乐知识。古人在冬至之日还常用葭莩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就是华夏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应钟律管中飞出。所谓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半音。如果假设黄钟是现在钢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则依次向上升半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

  3.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旧时,冬季来临时,小孩子们常会吟唱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4.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

  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

  冬至节的风格质朴温暖,礼俗也相应,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静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

  俗话说,"今冬进补,明春打虎"。冬至有进补的习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着分明的四季,从而形成了"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的天人合一的道教养生理论,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基础观念。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传统认为,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因此,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日食俗的关键词为"进补"二字。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倾向于口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种类,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各地冬至节的主要食俗有:

  ①冬至饺子:饺子是当前冬至食谱中的主打。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 ③胡葱煮豆腐:江苏常武地区在冬至夜的家宴菜肴中多备"胡葱煮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分时区别学历高低,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以示敬重。  ⑦冬至团: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福建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可以暖胃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后世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 其中《易经》对冬至也有阐述,就是复卦,《易经》说"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

  与此对应 在道家内丹修炼学里 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则借《易》以明丹道,把复卦作为炼丹的始基: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亨。......终坤始复,如循连环。"

  另外,《正统道藏·正一部》玄和子《十二月卦金诀》亦云:"复卦初爻起一阳,子时符节转天罡;高奇妙手修金鼎,清净斋心奉玉皇。白虎未能全制伏,青龙从此渐翱翔。神仙自古皆同秘,谁道还丹别有方。"

  据此,复卦初爻在道教修炼中被视为"一点真阳",复卦所在子时为一阳发生之兆,正是炼丹起火之时。

  而在道教中,冬至被认为是道教第一大神--原始天尊的耶诞日 所以在冬至日有祭祀原始天尊的活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I5MzMyOA==&mid=202346181&idx=1&sn=2e035499f56bbff515f95e643240e67c&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cup 发表于 2014-12-24 07:03:41

谢谢分享冬至历史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道教传统~冬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