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易甫 发表于 2015-4-18 21:51:30

《大學》格物致知正解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朱熹這講法是對的。而所謂
的大人,指就是“有相應的身分地位,可以治理國家天下的
人。„也就是王侯。洎至秦廢封建,後世所說的“大人之學„
,亦可稱為“聖君賢相之學„。
    所以,大學是王侯之學,是聖君賢相之學。

    大學本是古聖之學,因儒者尊禮,就把它編入禮記中了。

    儘管程朱內聖學算不上通達,但能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
,列為四子書之一,他們還是有相當眼光的。

    大學一書中,爭議最多的,應該就是“格物„一詞了。
“格„字有解為“來„者、有解為“至„者、有解為“正„者、
亦有解為“扞格„者。然而不管怎麼解,總是沒法解釋為何物
格而後知至,而知至就能“意誠„。這個“知„和“誠„到底有
什麼關連?

    愚意以為,“格„字當解為“感格„—也就是感通、感知。
這感格並不是純情感的感通,也不是純理性的認知,而是由
修練、淬煉過的知、情、意同步去感格。在這種感格下,天
地萬物的至理“誠„也就呈現出來了。

    比如:“日月升降、星移斗轉。„,孔子感悟到的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聖則感悟到:天地萬物之誠。
“滴水穿石„,老子感悟到的是:柔弱勝剛強;古聖感悟到
的仍然是:誠。

    天地運行、江流奔海、雲行雨施、草木生長、花開花謝
乃至魚躍鳥飛,皆無不是“誠„的任運。

    既感知到天地萬物,無一不誠,則吾人自亦當“誠„,
這就是“誠意„了。

    意既誠,則所思所念,自無一不誠,無一不正,這就是
“正心„了。

    依此而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都在“誠„的
貫注下,逐步成就。

    噫!誠之德至矣哉!

                                          謝易甫昱法


补充内容 (2016-1-1 18:52):
    東漢鄭玄云:“名曰大學者…………………。却本明德所
由,先從誠意為始。„

    卓見!不愧為大儒。

    至於王陽明 <大學問> 一文,直顯天道,直現本心,
誠為曠世之作。然就<大學>來講,卻是別稱。

                                                                        謝易甫昱法

謝易甫 发表于 2016-1-15 21:13:59

本帖最后由 謝易甫 于 2016-1-15 21:18 编辑

校正:補充內容

         最後一句“卻是別稱„。

         修正為“卻是別解„。                        

                                       謝易甫昱法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0:27:51


楼主反复发的贴,
都是在用更多不明所以的明相来解释一两个明相。

古人没有现代科学观念,
用这种方法解经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代人这样解经,
恐怕难以说服人这算是正解!

又或者,
这的确是正解,
但却是可以被理解为各种自相矛盾解释的正解,
没有再进一步说明,
那这种正解与哑谜无异。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8:27:18

言归正传。

“格”字本意为用木械攻击,
然后演化出规范义。

格物至知从来只有一个解释,
就係从实践经验,
体悟出规律,
从而明白事物的本质。

下面那些就比较深,楼主没见过也不出为奇。

而诚字本意,
乃“言成”,即以言停战,言和也。
以此演化出礼乐的“和”义,
即现代汉语之所谓“互相配合”。
至于以“不自欺”解“诚”,
其实是指引后人透过“不自欺”到达“诚”的境界,
因要与外间事物“和”,彻底的互相配合,
未必等于放纵自己随心所欲,
但了解自己却是必须的,
否则相互配合不可能长久。

所以“不自欺”是指后人引往“诚”这个目的地的手指,
但朱熹却似在引导学子把这根手指误作为目的地。
后世学生读朱熹者须慎察之。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8:39:12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6-1-16 09:39 编辑

所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乃指:

实践(格物)才能体悟事物的根本原理(至知);

体悟到事物的道理后,才晓的如何做判断(意),与事物相互配合(诚);

当人具备这个种判断能力(意)后,才可把自己思想(心)理顺在适当范围(正),
这里“正”的标准是“诚”,取与事物“和”的相互配合义。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9:01:02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6-1-16 09:03 编辑

现代人识见广博,
又有精准表述理据的科学概念,
而且脱离了封建枷锁,
和无需害怕学术霸权。


故此,
对于真正已洞明经义的老师来讲,
实在没有理由再如楼主般
以更多名相来解释明相。
而应该以现代精准明确的字词、义去表达。


以名相解名相的解经旧路,
在今天除了为读者增添无谓疑问之外,
也使所有人搞不清楚
到底作者本身是否真的明白经义。


是实上,
若作者也发现自己
无法用现代精准语言表达,
那大概也应该要先反躬自省
自己是否有资格发表什么《XX正义》。


这才对得起“不自欺”这三个字!


一般平庸水平的学子,
若不能按“不自欺”这路牌的指引行事,
妄想到达“诚”的彼岸,
无异叶公好龙!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9:17:01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6-1-16 09:47 编辑

上次苦口婆心,劝导楼主要好好的看冯友兰的《道中庸》,

楼主很明显没有接纳。

所以才会至今依然不了解
“诚”、“和”的表里关系。
没有把指月的手指与月亮明确分辨出来。

楼主若真有心于国学,
还是好好研习《道中庸》十遍八遍吧。

依楼主的根器而言,洞明“中”、“庸”、“和”的现代意义,
明显是目前未过的一个关键门坎。

“和”义不解,
把圣贤书背得再滚瓜烂熟,
也只是个以经解经的国学复读机而已。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9:37:05



楼主今日有幸得窥《大学》真意,
实乃千古学者
梦寐而不可得之机缘,
切莫以等闲视之。



謝易甫 发表于 2016-2-6 22:40:53


    承蒙熱心推薦,早就拜讀過了馮友蘭的“道中庸”。只是
拜讀過後,卻很遺憾的發現,馮友蘭和程朱一樣,根本不
懂什麼叫中庸。失望之餘,只好一笑置之了。
    這“失望”也不是很失望。因為以馮友蘭的生命型態,不懂
得中庸,是很正常的。
    倒是漢儒鄭玄懂得中庸。
    鄭玄說:“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
    現代學者方東美曾說:“漢儒卑卑不足道。”
    未免太小看漢儒了。
    中庸和大學都是古聖之學。而華夏古聖之學正是內聖外王之
學。也就是:中庸和大學都是內聖通外王之學。
    科學精神對外王之學是很有用的。但是對內聖學,科學精神
是完全派不上用場的。
    後世道家曾批評佛教禪宗修性不修命。而稱道家是性命雙修。
    實則,華夏古聖之學不僅性命雙修,更是德性命全修。
    這些,馮友蘭當然是不懂的。


                                                                         謝易甫昱法

雨迷离 发表于 2019-9-7 15:03:52

本帖最后由 雨迷离 于 2019-9-7 16:35 编辑

个人浅见:
中庸 是一个境界,一种状态。
而大学是通往这个境界或者状态的学习方法,或者法门。

另外,王阳明认为: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是有些问题的。
王阳明才真的是厉害。

雨迷离 发表于 2019-9-7 16:37:33

lagi1 发表于 2016-1-16 08:27
言归正传。

“格”字本意为用木械攻击,


对于格物的理解不同,王阳明有另外的理解。


张新明 发表于 2019-12-16 12:32:02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ihhao527 发表于 2019-12-16 19:48:30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學》格物致知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