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992|回复: 20

朱元璋嫡孫命裡缺火取名朱允炆 后在宮中放火自焚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5-9 1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001.jpg

清人取名必查的《康熙字典》

002.jpg

古代進入學堂前,學生要取一個“學名”。(圖系敦煌莫高窟中唐時期壁畫)

003.jpg

中國最早的姓名即出現於甲骨卜辭上。

  再過兩天,就是秋季新生入學的日子了。過去,孩子入學啟蒙時,都會起一個正式名字,即所謂“學名”。 名字,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詞兒,一個意思。但在中國古代,“名”和“字”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還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標配”。那麼,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時又是如何選“字”的?

  先秦時期孩子3個月時由“父名之”

  《左傳》記載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

  古人怎麼想到起名字的?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識需要而產生的,故《說文解字》稱,“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此即《儀禮·喪服》中所謂 “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至於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這麼講究了,有時候先起個“小名”或是“奶名”,六七歲入學起蒙時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關鍵是選好字,上古時期比較簡單,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時期,起名的講究開始多了起來。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記,那時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詢申繻怎麼給太子取名,申繻遂說了這番話。申繻的具體解釋是:“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在具體選字時,申繻強調要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發現頭頂特別,是凹下去的,即所謂“圩頂”,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兒子后,恰好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他遂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依“取於物為假”之原則。

  申繻的取名原則反映了先秦時期的起名風俗,其核心是“避諱”。中國封建時代姓名避諱風氣大流行,最早正是始於先秦。

  漢代取名流行用“單字”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三年》記載“二名非禮也”

  與先秦相比,漢代的取名風尚又有了不小的變化。尊老、稱謂、身份、德行一類敬謙美辭成為漢人取字時的首選,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礎上,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等字。如《鹽鐵論》執筆人桓寬,字“次公”﹔漢武帝時位列九卿的朱買臣,字“翁子”。

  漢代最鮮明的取名特征是,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單字取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在東西兩漢24位有廟號的皇帝中,僅漢昭帝劉弗陵取的是雙字名,在登基后出於避諱的考慮,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單字“弗”。取單字名之風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21位帝王中,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為雙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數也是單字名,一直到明清時期單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兩朝28位皇帝中,隻有明成祖朱棣是單字名。

  王莽篡漢建新后,視單字名為古禮。在王莽“崇古”的影響下,取單字名進一步流行。為何漢代喜歡單字名?《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三年》有這樣一種說法:“晉魏多帥師侵衛,此晉魏曼多也。曷為謂之晉魏多?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晉大夫魏曼多帥軍隊進攻衛國,人們不叫他全名,而稱“魏多”,是諷刺他取雙字名,認為雙字名不合禮數。

  就“二名非禮”說,明末清初大學問家顧炎武考証,《春秋公羊傳》中錯誤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應是一人有兩名不合禮數,而非取二字名。

  魏晉南北朝時期取名青睞“之”字

  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鬆之

  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謙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取二字名風氣逐漸抬頭,取名出現兩大特點,一是助詞“之”受寵,名字帶“之”成時尚﹔二是父子、長幼之間用字不再避諱,名字中出現同字現象。比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當時,“之”字特別受青睞,地位高者或權力大者,名字裡往往都帶“之”字,如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鬆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當時皇族對“之”字也情有獨鐘,如晉宣帝的弟弟、安平獻王叫司馬孚之,兒子、汝南王叫司馬亮之,后代還有司馬景之、司馬曇之……

  “之”字入名,在魏晉時期還是一種是否入教的標志。如何辨別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對方與自己同道?區別就在一個“之”字。后來“五斗米道”首領之一的孫恩作亂,許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牽連,不少人被殺,便証明了這一推斷。當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則與宗教無關,純屬於一種喜好。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取名字時僅次於“之”字的,還有一個“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將領叫王僧辯,梁武帝的醫師叫姚僧垣……

  宋代出現“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朱元璋嫡孫惠帝命裡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時期,予、臣、汝、友一類稱謂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類語助字,開始受到青睞。

  宋人取名還出現一種復古傾向。漢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叫孟元老﹔《鶴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時人為設置的限制明顯多了起來。除了考慮傳統的避諱,取名時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這其中,以“生辰八字”與“陰陽五行”配合入名最為流行。所謂“八字”又叫“四柱”,即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和干支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四柱加起來剛好是8個字。而“五行”則由金、木、水、火、土5個字組成,代表不同性質的物質。

  依“八字”原理,命裡缺啥取名時就補啥。如命裡缺“火”,就會取帶“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裡欠火,取名時才找一個帶火的“炆”字。這顯然是一種迷信,惠帝恰恰是因為“一把火”而丟了性命——在“靖難”中,於宮中放火自焚。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變化是“字輩取名制”開始流行。中國譜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譜,就是從北宋元豐年間開始編修的。

  字輩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雖有以字輩取名的現象,但並不普遍。在宋以后,這一取名方法便成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輩者,皆用一個固定的字入名。

  到了明代,字輩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輩分字。當年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各20字輩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元代流行“數字”入名

  “鶯鶯”“圓圓”等重字雙名

  被視為身份低賤者用名

  在所有朝代中,數字名在元代最為流行。元末起義軍首領之一的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是一讀書人獻給他的。據說此名其實是罵他的,語出《孟子》:“士,誠小人也”,另外斷句就是,“士誠,小人也”,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

  這種數字取名風俗,實與朝廷政策有關。在元代,漢人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隻能用排行、父母年齡等來稱呼,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代號,但當名字裡加入動機、情感、寄托后,便變得不再簡單。名字起的好,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反之則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個叫錢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淺。據庄綽《雞肋篇》記載,當時南宋剛定都又名錢塘的臨安(今杭州),會稽有個叫錢唐休的人頗有聲望,被人舉薦給宰相趙鼎,但高宗堅持不用,認為名字不吉利:“錢唐遂休乎?”

  唐宋以后,人們起名盡量考慮穩當、平安,忌與帝王、壞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壞字。北宋徽宗時,江西平樂縣有個叫“孫權”的人,與三國吳主同名,因此被舉報圖謀不軌,“寓意僭竊”。

  不產生歧義也是古人取名時要注意的。《明皇泳化類編》記載,有個學子名叫孫曰恭,參加永樂年甲辰廷試獲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后不樂,覺得“曰”、“恭”二字加起來似“暴”字,硬把狀元給了第二名邢寬,孫曰恭變成了榜眼。

  像現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所忌諱的。名字重字又叫“雙名”,在古人眼裡是身份低賤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樓女子多雙名,如元稹妾名“鶯鶯”、秦淮名妓“陳圓圓”。女子雙名讀起來,讓男人有一種愉悅感,有身份的人,特別是男人不取重字名。

  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時還很在意字的聲調,取“雙聲疊韻”字入名,這樣讀起來音節響亮,音韻啞仄的字,寓意再好,結構再美,也盡量不用。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个人聯系。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5-5-20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分享好资料,好人一生平安
发表于 2015-5-21 03: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古文学里 唯有 崔莺莺 身份不同。不过如今社会 很难说了。变化太大
发表于 2015-6-5 2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本康熙字典真不错
发表于 2015-6-17 23: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reeye 于 2015-6-17 23:24 编辑

倪先生大作內容是不錯的,不過他揶揄的五行命名就有些不敢恭維。大抵上,古人為奪君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燒殺擄掠自不在話下。如果以倪先生的邏輯,五行缺火用火命名就必死於火燒,順此來論,那豈不是缺水用水命名會溺水、缺木用木命名會被木壓、缺土用土命名會被土埋、缺金用金命名會被刀砍??
发表于 2015-7-1 2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改名都不能改變國運,江山氣數已盡,非靠姓名學可以挽回!!!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2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明史·诸王世表一(卷一百)》

        朱元璋显然深受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影响,他希望从他儿子这一辈开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完成一个轮回,然后又是水生木,开始第二轮循环,如此依次按相生关系一辈接一行、一轮又一轮,以求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确保大明江山万世不竭。

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三个儿子早殇无后,其他二十三个儿子再加侄孙靖江王朱守谦,一共二十四支后裔都各自获得了一份二十字的辈份排行。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明朝皇帝姓名详列如下:
        序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年号   姓名   五行
          01  1368-1398  太祖  洪武  朱元璋
          02  1398-1402  惠帝  建文  朱允炆 火
          03  1402-1424  成祖  永乐  朱    棣 木
          04  1424-1425  仁宗  洪熙  朱高炽 火
          05  1425-1435  宣宗  宣德  朱瞻基 土
          06  1435-1449  英宗  正统  朱祁镇 金
          07  1449-1457  景帝  景泰  朱祁钰
          08  1457-1464  英宗  天顺  朱祁镇
          09  1464-1487  宪宗  成化  朱见深 水
          10  1487-1505  孝宗  弘治  朱祐樘 木
          11  1505-1521  武宗  正德  朱厚照 火
          12  1521-1566  世宗  嘉靖  朱厚熜
          13  1566-1572  穆宗  隆庆  朱载垕 土
          14  1572-1620  神宗  万历  朱翊钧 金
          15  1620-1620  光宗  泰昌  朱常洛 水
          16  1620-1627  熹宗  天启  朱由校 木
          17  1627-1644  思宗  崇祯  朱由检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五行相生,世世不竭的美好愿望也仅仅历经十一代就转眼成空。今天,我们利用明朝皇族成员的名字以二十字辈份排行和五行结合的规律,客观上很容易分辨出他们的世系。



发表于 2015-7-2 2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个人估计是喜火,所以起义造反起家的起义军名字都是“红巾军”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06: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珊 发表于 2015-7-2 20:15
朱元璋个人估计是喜火,所以起义造反起家的起义军名字都是“红巾军”

呵呵,我觉得不是这样,不是从五行来论,是以历史来论哈,望版主赐教:
红巾军的背景,红巾军起于蒙元对汉人的侵略、压迫和屠杀,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韩山童以白莲教为纽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见明 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録》卷一)[1]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顺帝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决定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安徽、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治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1355年,刘福通于安徽亳州市立韩山童的儿子为“小明王”,建国号“大宋”。对于各路红巾军借号恢复大宋,明朝时人认为是宋朝仁政遗德所致。“元末韩山童者,自言祖父系宋㣧,国亡变姓……其他所在兵,皆以兴宋为词。而红巾揭旗有重开大宋之天之句。元入至徙宋帝子完普,并其家属与沙州,惧为众推。挟此又见宋仁厚之徳,入人之深。虽易姓未冺,而汉唐以下所未有也”。(见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 嘉靖十八年刻本[2])
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
蒙元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军,获得数次胜利,赞宰相脱脱督战攻徐州,杀芝麻李,并由贾鲁攻濠州(今安徽凤阳),并由答失八都鲁攻灭南北琐红军,南方元军与徐寿辉军队互有胜负。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有所转变,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都亳州(今属安徽),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后,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为首的元军将领(但当时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开始对北方红军展开反攻,红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今安徽寿县)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于1366年返回应天,至瓜步,船翻沉江而亡。南方红军将领陈友谅则于1360年杀徐寿辉自代。从张士诚投元开始,红巾军几个分裂势力从一致灭元转为相互兼并,终由明王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张士诚,一统红巾军,最终驱逐蒙元,恢复华夏。


然红巾军创立或者刚刚打此旗号的时候朱元璋还未参加此队伍---
由此可见此旗号非按朱元璋之意愿创立,不知可对?
发表于 2015-7-7 1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巾军也不是他创立的啊,这个不能做依据
发表于 2015-7-21 13:0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发表于 2015-7-22 22: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一席位,听老师讲解。
发表于 2015-9-14 00: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家族风光了270多年 已经可以了。不能老让他家做 皇帝啊。
发表于 2015-9-23 16: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学问 好文字 鼓掌
发表于 2015-9-23 1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
发表于 2017-4-27 17: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长见识。
发表于 2017-4-27 18: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
讓中國曾經強大
也曾經讓中國一敗塗地  列強瓜分
現在  一定會再興起的

发表于 2017-5-26 15: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怎麼想到起名字的?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識需要而產生的,  
这说法太牵强   
字也不是上学起的吧    字 应该是成人礼的起的
30年前 农村还保有这种
发表于 2017-5-26 15: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7岁 尚未有字也   既是说的年龄关系
发表于 2017-5-29 15: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的


这句话就不对
发表于 2017-7-8 23: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谁取字、称字、表字的?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