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命学中案例的运用.pdf
中國星命學中案例的運用──<br>以《古今圖書集成》所收書為中心<br>(會議論文,萬勿徵引)<br>張哲嘉*<br>即使當它錯的時候,也還是很有趣。<br>Donald N. McCloskey1<br>1975 年秋天,在美國的《人道主義者》(The Humanist)雜誌上發表了一篇<br>標題為<反對占星:186 個頂尖科學家的聲明>(“Objection to Astrology, A<br>Statement by 186 Leading Scientists”)的宣言,並得到包括18 位諾貝爾獎得主在<br>內的科學界重量級人士共同連署。聲明的開頭宣稱:「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同為世<br>界各地日益接受占星術的情形表示關切。」2 後附兩篇文章陳述他們的論證。這<br>份聲明隨即受到知名科學哲學家Paul Feyerabend 無情的訕笑。他譴責這些科學<br>家不過是用陣仗和權威的頭銜仗勢欺人,所拿出的論證就連1484 年羅馬教廷同<br>樣目的出版品都還遠遠不如。3 然而Feyerabend 此舉絕無恭維星命學或為其辯護<br>之意,在文章的末尾他也提出了自己對占星的批評。另一方面,今上教皇若望.<br>保祿二世也繼承了教廷一貫的傳統,至今仍在不同場合大聲疾呼相信占星及察看<br>命盤是一種罪孽。4<br>來自宗教、科學、科學哲學三方的夾擊圍剿,恰只是證明了星命學在人世間<br>影響力之不可輕忽。這個稍經思考即可知道不可能永遠預測正確,要證明他對比<br>錯更困難的東西,卻能在古今中外無往弗屆,讓無數人信奉風靡,我們該要如何<br>看待?<br>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星命學。像這種自稱能夠根據某套特定規則<br>來占算每個人一生休咎禍福的方法,既需要知識,也講求技術。在理論的建構上,<br>它的確常帶有規範、應然的面向,但其立足的關鍵在於其實踐的信用,它不但要<br>具備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詞,更要有足夠預測未來的能力。術者的判斷,日後必須<br>受到結果是「正確」抑或「錯誤」的驗證;它的推理過程也須依照其前提所設下<br>的規則來進行,讓同樣接受這套前提的人也能依此規則評價他的斷法是對是錯。<br>儘管人類的知識發展至今日,我們已經知道「偽科學」(psudo-science)是星命學<br>比較合適的歸類。但我們也必須指出:這畢竟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覺無根的囈<br>語,只在患者自己瘋癲的世界裡為真。星命學必須具足說服他人的形式,最重要<br>的是必須被認為有效。如果除了術者之外完全沒有人承認它有過成功的案例,別<br>說要受到廣大接受,就連存活都大有問題。<br>案例正是本文的切入點。既然星命學的每一次操作,就是再一次接受案例的<br>挑戰,則星命學知識自建立至今一路走來,自然與已經經歷過無數案例的考驗,<br>那麼如此下來,案例在星命學的文本中是居於什麼樣的位置?此外,和任何一種<br>預測性的學問一樣,星命學必然有過遭遇到理論失靈的時候,這時他們如何回<br>應?依照前述的假設,一套星命知識能夠存活必然有過成功的往例,那麼這些例<br>子是否也曾反餽,使星命學的理論內容更轉精密深沈?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將以<br>中國的歷史資料來討論這三個問題。就這個研討會的主題而言,像星命學這樣的<br>學問其實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暫且抽離出案例累積出知識進步的假設,來<br>思考可能是一套可能是荒謬學問下的所謂案例,在知識建構時會怎麼運作。在這<br>樣的問題意識下,論星命之是非反成餘事。<br>本文將取《古今圖書集成》(以下簡稱《集成》)內《藝術典》的「星命部匯<br>考」當作討論的中心。這樣選擇的原因有三:第一,在無法在一篇文章論遍所有<br>古代星命學文本的情況下,《集成》足以代表一個清初知識權威所的具代表性的<br>抽樣。第二、就知識範疇的問題上,《集成》也代表了一個當時學術權威的分類,<br>將星命與其他術數及學問區分開來,可避免武斷地以後代的知識分類法去取古<br>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由於星命類古籍新舊知識疊壓在同一文本的情形非常<br>普遍而嚴重,在用《集成》作為基礎,可以避免掉因版本問題產生的一些麻煩。<br>儘管以下我們將會看到《集成》中所收一些早期典籍的年代仍然無法解決,另外<br>也有些早期古籍增益入明代新成份的例子,但是於此我們至少可以確定所考察的<br>標的是一個清初的版本。以下即以《集成》為中心,配合一些其他的資料,在各<br>式各樣的星命學發展至清初時的橫切面上,根據當時知識權威的分類與抽樣來進<br>行討論。<br>本文首先要先來看中國星命學的源流,以為背景的介紹;其後將說明《集成》<br>「星命部匯考」中13 部典籍的大致內容以及其中所收案例的情形,藉以回答上<br>述第一個問題。接下來則要說明星命學如何處理理論失靈的狀況。在回答前兩個<br>問題之後,再來觀察所謂成功案例的地位,以及案例與知識內容建構關係的問<br>題,將有較均衡的理解。<br> 谢谢分享,下载学习。 谢谢分享,下载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