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楊公仙師筠松,名益,字叔茂,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
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唐朝僖宗年間,統治階級奢侈日甚,朝政腐敗、賦稅苛重、民不聊生。農民領袖黃巢揭竿起, 異旗指處,所向披靡。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大軍佔領潼關、攻克長安。唐僖宗[李儼]在緊急情況下,攜帶三個妃嬪、四個親王,僅有五百名神策“軍”護駕,倉皇逃出長安,逃往四川。
这时,为官廉潔的杨筠松,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瓊林御庫,管靈臺地理事。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早已淡泊名利、不恋权位,将库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的经典秘笈帶出,使得中国勘舆學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機》等一大批珍贵古籍,得以流傳民間, 楊筠松趁機弃官为民,遠離长安,回歸民间,鑽研勘舆,浪迹各地,为世人勘察,择定吉穴佳壤,营造祖先坟墓。
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斷髮入昆侖山,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遂攜禦庫秘笈棄職,雲遊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證所學。
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後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勝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後賢而發。逢困而扶,遇危則濟,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倦則歸棲僚溪,師徒常以僚溪八景而樂遊。常謂:‘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嶺,健步盤遨獨石巉岩,賞南林之晚翠,觀東穀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
曾文辿得楊筠松之青囊秘旨,作為家傳,世世相承。後朝廷追索秘笈歸庫,二公得虔州府憲暗助,置以應籍以歸禦庫,故二公免於查究。
後師徒出遊至韓信藥口壩,唐天祐三年(西元九○六年)遭人暗算,中毒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葬于江西於都縣寬田鄉楊公村附近的梅江之岸,距其板凳定向選址的管氏宗祠“繼述堂”約一公里。楊公壽終,曾文辿親為卜葬八仙下棋形,時乃光化三年,庚申歲三月初九日也。後因山洪爆發,江岸崩塌,楊公墓埋入江底,跡不可尋。
明萬历七年(西元一五七九年),太守葉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從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正对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四百多年後的今天,这块碑上镌刻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现为雩都县博物馆收藏。
嗚呼,一代地仙雖作古,而救貧美名與堪輿妙術同存。
三僚廖氏杨公祠
傳說楊筠松之死,乃因贛州.虔王盧光稠聘請楊救貧為其 父母擇地建墓,此墓在寧都縣洛口鄉麻田村圩場西北1.5公里的山坡上。足證他們關係密切。
盧光稠先前請楊救貧擇基地築贛州城。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5年築的土城,故址相傳在章貢二水之間,至義熙2年水毀,存在不過46年。後府治遷水東。南北朝,贛南為南康國,城治在於都。贛州城廢。五代十六國時,盧光稠被封為虔王,請楊救貧為其擇址建城。楊救貧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龜頭築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從地形上看,贛州城有兩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祖,蜿蜒至城內的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條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甯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于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岩、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贛州城遂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王30餘年。
唐國師- 楊筠松墓遺地, 遠眺江西省寧都縣寬田鄉楊公村狗腸坑
楊筠松著書與人卜葬,無有不吉無有不發,故人稱救貧。
後因不與貪官卜墓,而遭毒害身亡於藥口壩,其徒將其卜葬於此。當地居民為感念楊公之德行故將該地名改為楊公壩,今名楊公村。 楊公墓址因河床升高早己深陷江底,現僅於河床邊之坡地上,有明代萬曆年間所立紀念碑乙座,以供後人憑吊。楊公墓位於江西省宇都縣寬田鄉楊公村,李魁斗曾數次前往訪查與吊念。
<< 楊筠松定針之墓
三僚村4,600多人,有一百多名風水師,在外面走地理。」
出生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松,視富貴榮華過眼雲煙,一腔心事系於堪輿事業,憐貧濟苦,為人排憂解難,深得民間敬仰。楊救貧在堪輿學上力主巒頭形勢,擇龍穴,著有《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二十四砂葬法》、《疑龙十问》、《葬法倒杖》、《天玉經》、《玉尺經》等著作傳世,並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中。
楊救貧在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遍覽贛州名山大川,授徒傳藝,使原來藏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民間。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其後,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山形派”或“贛南派。楊筠松被尊稱為開山祖師。
楊救貧在贛州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在贛南迅速傳播,隨著客家人在贛南聚居和搬遷,得到建築實踐,贛派堪輿得以興起。進而影響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影響到整個中國。
曾、廖二家均為楊公建廟奉祀,楊公板凳定向的于都管氏宗祠為了紀念楊公,在宗祠東側設楊公塑像 ,世代奉祀之。
三僚曾村楊公廟。
三僚廖村楊公廟。
三僚地處興國、于都、寧都三縣交界,原是一 個默默無聞的山區小村,唐僖宗乾符18年(公元880年),朝庭金紫光祿大夫、司天監正、風水大師楊筠松先生,看到大唐氣數將盡,告別朝廷,離開長安,水陸兼程,一路南下,到了江西三僚,楊筠松爬上山,拿出羅盤,眼睛一亮,這裡的地形就像一幅太極圖,決定居住下來,授徒傳業二十多年,開創了中國南方風水文化的先河;楊筠松被海內外勘輿界尊為贛派風水祖師。 公元905年,唐朝覆滅。楊筠松在于都藥囗被虔州刺史盧光稠害死,三僚曾、廖兩姓村民各祀一座楊公祠,各供楊筠松、曾文辿、廖蝺塑像。
1421年,「靖難之變」燕王朱棣登上皇位,遷都北京。明成祖到了北京,招聘天下能人賢士,進京替明朝新都看風水。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三僚,廖均 卿、廖信厚、曾從政奉旨勘定故宮紫禁城、明十三陵; 廖文政、廖勝概、曾邦文、曾鶴賓奉旨相度修明長城和治理黃河等。
十幾對大銅鑼,八九對號筒,幾十個人,一路鳴鑼開道,趕往京城。三僚村出了御用風水師,名聲大振,各地 紛紛派人來聘請三僚風水先生--興建府州縣學宮、風水塔、古寺、文廟、宗祠及袓墳。 三僚的風水文化自唐末延綿至今,一千多年,有國師24位,明師72位,皇帝封為欽天監博士36人。楊筠松開創的堪輿之術, 不僅在本土流傳,而且遠播海外。
站在曾、廖兩姓交界的「和合石」。「三僚村是一個盆地,形似一張太極圖,盆地中問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恰似羅盤中的指針。」他說:「曾屋村和廖屋村宛如太極圖中的兩儀,後來三僚村民為進一步強化八卦圖形,在盆地四周建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在全村營造出8個景點。吻合了《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