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txt
(58.31 KB, 下载次数: 7)
佛教的世界观 慈诚罗珠堪布 著 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二、佛教的微观世界观 要完整地叙述佛教的世界观,就要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两个层面来讲。 首先讲微观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对微观世界的观点上,都存在着许多分歧,其缘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转法轮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从而创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如果将密宗单独分开,则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暂时不讲密宗的见解。)如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则一切有部和经部属于小乘,唯识宗和中观派属于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见解像楼梯一样,分成四种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 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层次,是因为佛考虑到众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一开始传法就讲中观或密宗,闻法者会难以接受,并因此退失信心,从而不能进入解脱道。如果这一世不能走解脱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为了给众生培植相应的善根,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根基,佛才会以不同教言的方便来因材施教。也可以说,是因为众生需要不同的引导,才会有这些教派的创立。这一切,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并不是佛教论师或高僧大德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存在着分歧或者矛盾所导致的。 下面分别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 (一)一切有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有空间相隔。这种极微尘之间的空隙,虽然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切有部同时认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譬如一个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头,虽然这一刹那的念头在宏观世界里是非常短暂的,但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的念头也可以再分成许多前后的阶段,直至最后分到实有的无分刹那。 另外,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二)经部的观点 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何谓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这种物质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 虽然现代物理学对时间也有不同说法,到底时间存不存在,它的本体究竟为何,都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课题之一,但经部的论师们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 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们如果以一个基点为中心,来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这些所谓的方向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如果向东移动一段距离,重设一个基点的话,原来的东方就变成现在的西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不一一陈述。 以上内容,为经部与一切有部的差异。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他们对此解释道,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而是指某种能力。 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以上内容,是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 早在西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electron)围绕旋转。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即传递力的粒子)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 更重要的差别是,经部和一切有部通过对微尘的发现,从而抉择出人无我,并由此走向解脱;而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结果,却不幸被用于现代武器的推陈出新方面。双方所走路线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三)唯识宗的观点 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这种观点的某些部分,有点像贝克莱的“经验论”,但二者的差异之处也很多。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一点像,便认定唯识宗就是唯心论。这好比牛羊头上都有角,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样。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定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细微的共同点不足以认定此即彼,彼即此。 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四)中观派的观点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所谓世间观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就承认这个事物的存在。 佛曾说过:“世间人会与我争论,但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这是世俗人的见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世间观,很多中观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间观的世俗谛境界中,也存在着物质的微观世界。这种见解与经部的观点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质是由许多极微尘构成的,很多极微尘堆积成不同的形状,并由人替这些不同的形状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车子等等,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堆堆的微尘而已。 总结四个基本教派的论点如下:由于唯识宗认为没有物质的微观世界,所以就暂且不谈;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见解,也承认物质的微观世界。 中观派则是将一切有部与经部认为不可再分割的无方分极微尘分解尽了,什么都不存在——虚空一片,物质的本体越往深处寻找就越找不到,最终到达无中无边的空性境界。就像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没有天地万物、喜乐悲苦,这就是中观的空性。 小乘的微观世界观,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原子论,或经典物理在物质结构上的发现,是有一点点相似的。但是中观派和唯识派遮破了这种论点,而认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量子力学虽说比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我曾与几位数学家,以及权威的量子物理学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物质最终是不可能变成虚空的,即便质量可以转变成能量,但能量却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学的观点仅止于此,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还不够深。 这两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书,并多次向物理学专家请教,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了无新意,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经书中都已讲得非常透彻。只是他们的结论是靠仪器实验出来的,而我们的结论则是由推理或前辈的证悟而来,差别仅此而已。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是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我都不觉得特别新鲜,反倒认为这些理论还未达至颠峰,有必要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观的微观世界观,其境界已经超越了最先进的物理学说。至于密宗,则更有着非常奥妙的、准确的、实用的微观世界的观点,但现在还不必急着讲,就只先讲显宗的观点。 仅就微观世界的论点而言,纵观全世界所有的学说,不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没有一个能比佛经讲得更为透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微观世界观,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学说。如果量子力学能不断发展进步,也有可能达到佛教微观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它也不会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世间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抵达究竟,终将被新的观点所替代。我们都知道,虽然经典物理学家也曾宣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爱因斯坦等人的相继出现,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观的微观世界的境界却不是这样,在这种境界中,物质世界已经被分解到虚空的状态,所以没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教的推断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观点,不接受也无妨,这是个人的问题,能否接受通常要看个人的理解程度。诸位也许对量子力学的观点比较精通,但对佛经中的观点却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彻,所以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无论如何,绝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卖自夸,如果单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样说,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假如无根无据地夸大其词,也就毫无意义;如果所讲的观点有根据、合逻辑,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总之,佛教教理的无懈可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需拿几本其他宗教或者学科的书与佛经比较一下,就可以一见分晓。 言归正传,佛教的微观世界观为何要如此抉择物质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们对人、对事、对钱财名利等世间万法的执着。至于其他学说,则有着与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三、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譬如:有人认为,《俱舍论》中没有说地球是圆球形;《时轮金刚》也没有提到这个世界是圆形的;佛经中对须弥山、月亮、太阳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与科学家们从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还有,佛经所说的太阳围绕四大洲的观点,也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另外,经书中在描绘月球的时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宫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罗十一号正式在月球上登陆。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小时的探测,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天人或宫殿……这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在佛经中叫做现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难道是佛的错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是不是现代科学发达以后,就出现了新的世界观,所以我们才要去寻找答案?这一切,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结集的佛经,虽然不可能存在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抵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佛经中,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当时的佛教学者, 便已经就佛经与佛经之间对宇宙构成,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过疑问。譬如《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构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以至于后来的佛教学者对此产生了诸多疑问:难道是有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有几种不同的描述?于是乎学者们就到佛经中去寻找答案,结果他们找到了。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第一、关于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有以下的几种: 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里将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个《时轮金刚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写的,距今约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后来西藏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为了应付登陆月球或物理学的发展,才被动地来思考该如何进行解释的。 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 不仅《大疏》之类的论著这样进行解释,包括佛陀自己也作过类似的解答。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道: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道: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变的。 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佛经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佛经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发现之间的差异,想必也就不难理解了。 2、无论是《俱舍论》或《时轮金刚》,其中对宇宙结构所作的描述,从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众生的幻觉,都不可能实有存在;但从世俗谛或众生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描述都有可能。也就是说,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正如《俱舍论》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又如《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一样。因此,针对不同业感的众生,佛的开示也不只一种。 另外,《时轮金刚大疏》中还提到:在一个五肘深五肘宽的岩洞里,可以容纳转轮王与他的四部大军。也即是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洞;但对另一个众生而言,则可以容纳转轮王以及他所率领的千军万马。 《大疏》中又说道:令人类垂涎三尺的一桌丰盛美食,在饿鬼众生的境界中却根本不存在;对于造作过杀生等严重罪业的地狱众生而言,在如同针尖般大小的微尘上,也会出现险恶峻峭的高山。 对于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该如何解释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者“业感”,因为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缘起。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中去,牛角没有变大,米勒日巴也没有缩小一样,但这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依照佛陀所讲的观点,不同的众生看同一个星球,各自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因为内在缘起的差别会影响到外在的缘起。佛教所讲的这些奇妙现象,蕴含着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前从未接触过,将来也不可能彻底知晓的真理。 当修行不足的时候,外在的诱惑会变得强大有力,从而使内在的能力无法与之抗衡;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内心获得自在之后,内在的能力就能随意改变外在的状况。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一点,即使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够。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 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需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 佛陀传法先后只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宣讲《俱舍论》与《时轮金刚》中间相隔的年头也只有三十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么可能讲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是如何讲的,然后又重新再讲一个不同的观点呢?即使普通人在说话时,也会注意到前后的一贯性,不可能前后颠倒、信口开河。所以,佛陀如此传法,是有世人无法测度之密意的。 实际上,不要说我们生存的这个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所有成员的一切运动,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将《时轮金刚》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某些数据作一比较,就可以真相大白,譬如: 古今天文学比较 主要天文数据 现代天文学 (单位:天) 《时轮金刚》 天文学(单位:天) 地球公转轨道周期 365 365 月球轨道周期 27.3217 27.395343 火星轨道周期 686.980 687 水星轨道周期 87.968 87.97 土星轨道周期 10759.2 10766 金星轨道周期 224.701 224.7 木星轨道周期 4332.6 4332 黄白道交点周期 6793.460 6792.99 注:两个天文学的小数进位取值不一定相同。 其中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在《时轮金刚》天文学中取名为罗睺罗的头和尾,罗睺罗是传说中的动物,因此有些人就误解了佛教的天文学,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些神化传说而已。但从上面的数字可见,除了土星的周期以外,其它结果与现代天文学的计算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月球等天体的运动,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天文学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是,没有借助于任何精密仪器,仅凭着超人的智慧,佛陀便早已用精确度极高的数据,十分准确地描绘了月球在其轨道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和近地点与远地点的速度,以及其它星球的顺行、留、逆行等运动的情况。 具有如此智慧的佛陀,又怎么可能毫无意义地说出先后矛盾的话来呢?绝不可能! 3、佛经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经书中只有一种描述,大家就会从此认定宇宙只是这个样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继而使其成为固定不变的一种执着。正因为佛经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难确定,世人就不会固守一见,从而最终了解到:原来外境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变的。 所以,要了解佛教或是想研究佛经,就必须饱览佛教经论。无论是要支持或是批评佛教,就算没有读遍所有的经论,至少也要掌握其中的关键。如果只是翻过几本经书,就想对佛教妄加评论,是非常草率的做法,谁也没有资格这么做。在仅知皮毛的情况下,任何评语都是盲目的、无知的。这就像要评价基督教的观点,首先就必须熟读圣经,假设除了知道耶稣这个人以外,对基督教的其他教义都一窍不通,又如何去加以评论呢? 上述观点除了在《时轮金刚》中提过以外,在一千多年前的学者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释》中也宣说过同样的道理。 第二、佛经中曾讲道:月球上有天人和天人的宫殿。可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却只能失望地看到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 如果要问其中谁对谁错,应该是双方都没错。我们在承认科学发现的同时,也要记住佛曾亲口所说的话:“世间人与我争论,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所以,佛教的包容性很大。不仅是现代的,就是千百万年以后的科学新发现,佛教都可以包容。 佛所说的“世间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人的胡思乱想,而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以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看到此屋中没有骆驼和大象,佛也会认定是没有;如果我们看到此屋中有很多人,佛也会承认有很多人。当佛站在我们世间人的立场来看问题时,由于这些是我们眼睛所得到的结论,佛就会予以承认。 同理,虽然现代科学是依靠各种仪器来作实验,下定论,但仪器最终还是要靠人的眼睛来观察。说穿了,实验都是人作出来的,而人靠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在正常情况下所得到的结论,佛永远都不会否定。只要是经过无可非议的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或新生的事物,佛教都会接纳。只要是佛教徒,都应该知道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的宏观世界观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们不否认现代科学对宇宙的准确认知,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在荒凉寂寥的月球上描绘出美丽的天人和华丽的宫殿呢? 其实,佛并没有说月球上存在着以普通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天人和宫殿,并不是说在月球上存在着人类的城市,而是说有天人的城市。如果佛说有人类的城市在月球上,人们就应该能看到;如果月球上只有天人的城市,则人类就不一定能看到。 佛曾说过,两种不同道的众生在看同一个东西时,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论。人只能看到人的世界,而看不到天人的世界。就像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粗大的物质,而看不到无线电波等更细微的物质形态,但却不能说因为我们看不见,无线电波就不存在。同样,天人的世界也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其逻辑性非常强!两种完全不同道的众生,其器官的构造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都截然不同,当他们同时看一个东西时,看到的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如同有些鱼类和人类的感受不同一样,天人和人类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他们在观察同一外境时,所得出的结果就更不相同。由于天人比人类高一个生命档次,所以天人可以看到人的世界,而人却不能看到天人的世界。总而言之,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因为佛并没有说月球上有人可以看到的城市,所以佛的说法没有错。 这不是新的答案,而是几千年前就有的答案,也是非常精妙的回答。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佛经中讲过:以前有一种老鼠,专门住在火坑中,以火为食却毫发无损;过去还有一种衣服,穿脏了不能用水洗,而是要扔到火里,以熊熊烈火来清除衣服上的污垢,却不会烧坏衣服,因为这种衣服的原料是石材。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因为那种老鼠的身体构造与我们不同,就像用石材做的衣服与用普通布料做的衣服不同,所以能够承受烈火的高温一样,老鼠对火的感觉也与我们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就可以生活在火里。虽然现在没有再听说有此类动物,可能是已经绝种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即使水温高达摄氏二百度,却仍然有一些鱼类常年生活于其间,完全不受高温的影响。如果是人类或其他鱼类,则绝对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所有众生对冷热疼痛的感受都一样。既然感觉可以如此不同,那么眼睛所看到的现象不尽相同也是合情合理的。类似的逻辑还有很多,此处无需赘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推理的话,就根本没有理由执持一般人所谓“眼见为凭”的正确性。难道在整个宇宙中,唯有人眼所见才算是真理吗?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有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更透彻的生命存在,而且也不能排除他们在看我们所了知的太阳系之时,会看到一个跟我们所见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对外在冷热疼痛等等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内在的特殊因缘反应在表面上而已。而人类正常的感官反应,也只是相对地准确,而不是绝对真理。人类的许多传统观念已经被量子力学推翻,而量子力学无法推翻的观念,却早已被佛理所推翻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己见地坚持:只有我们所看见的才是唯一的真理! 对佛教修行人来说,这是很容易接受的。譬如:米勒日巴尊者能自在地穿越悬崖,或双盘坐在空中;有些成就者的脚踩在石头上,就像是踩在泥地上一样,立刻可以现出脚印;又有些瑜伽士能够穿越墙壁等等。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便足以颠覆传统的旧观念。 现代人很傲慢,总喜欢将自己没看到或想不通的归结为不存在。没有看到是事实,但这却不能说明不存在。譬如,在三百多年前,还没有量子力学理论的出现,可它当时是不是绝对不存在呢?当然不是,只是未被人发现而已。同样,有关月球的问题,也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在人类登陆月球,并发现它是个不毛之地之后,我们才开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由于佛学家们考虑得非常周到,所以二千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总结以上各点可知,佛教的微观世界境界不仅超越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原子论,也超越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论点;而佛教在宏观世界领域中,已经令人心悦诚服地分析出:宇宙构成的许多类型,是由于众生内在因缘的不同所致。反观科学和其他学说,他们只是一成不变地死认一个我们熟知的圆形地球,月球则是死寂一片,从没有推测过一个地球或月球同时有不同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仅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也无法否认佛教宏观世界的先进性与包容性远胜于现有的其它学说。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学说,或是像佛教这样极具逻辑性的宗教,其所有的观点都必须有根据、合逻辑。在佛教的世界观中,微观世界与现代的物理学既有相同点,也有超越其上的地方;而宏观世界与现代科学的相同点,大家可参阅《大方广华严经》的第九品。在第九品中讲道:太空中漫布着许许多多的世界,其数量是无边无际的。这不仅与现代科学的发现一致,更远远超越了日心说和地心说;至于宏观世界与科学的不同点,则是佛陀为了令众生入道的一种权巧方便;还有许多佛教特有的、超胜于科学的观点,则是现代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 在西方,时常有媒体或科学工作者到寺庙或佛学院去探讨这类论题,可是我们这里目前还没有,除了一些人在看过《俱舍论》后,有时会私下进行讨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交换意见的机会。但自然科学的观点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当佛经中所讲的与其发生冲突时,大家就会产生怀疑。有些人打骨子里就轻视佛经,认为里面的全部内容都是不科学的。 针对这些现状,就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佛教的世界观,这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微观世界包括相同的和超越的部分;宏观世界则包括相同的、表面上不同的以及超越的部分。一旦建立起这些框架与思路,讲起来就比较容易被了解。凡是稍有智慧与思维能力的人,都不太会排斥佛教的理论及行为,因为佛教永远都不会害怕智者的观察。 由于不了解这些论点,就会产生诸多误解。 以前,我们比较了解的是东方文化,所以只认为大乘佛法是整个东方文明中最辩证、最透彻、最顶峰的思想。后来逐渐看到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理论,才深深地体会到,佛法不仅是东方文化的顶峰,而且也是全人类所有文化中最伟大、最顶峰的思想。 仅仅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佛法所强调的自由、和平、平等、民主、真诚、环保、素食、卫生、节约等理念,也是真正的跨世纪思想。因此,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对任何人来说,没有机会读佛书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在这个充满着冷嘲热讽的世界里,深广理性的智慧从古至今就容易被世人所忽视,但我们深信,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定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希望! 【佛法真实不虚的科学证明】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从现代物理学中找到答案 我们活在时间里,走在空间中,然而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却是一种幻觉。在本质上,根本没有时间、空间这回事(这需要你仔细研读本篇文章及做深入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 - 为了明白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性,我们要理解“相对论”,以及相对论是如何带给我们“时间变慢,空间收缩”奇异现象的? 虽然理解相对论比较费脑力,但却是一件不可思议和十分有趣的事情。 - 爱因斯坦最早对相对论的思考,起始于14岁那年他问老师的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飞行,我的脸在镜子里就看不见了吗?” 为了说明爱因斯坦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先做几点小说明: - - 1.是光子反射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脸 - 记得我在十岁时,一次一位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快?”结果有说马的,有说鹰的,也有说火箭的。 最后大家统一了答案:只有眼睛最快。为什么呢?因为在你一眨眼的瞬间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大山。这一眨眼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 - 这个现象现在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那时不知道是“光”的速度快而已。就是说,那时我们以为看到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够”到了山,所以说眼睛去“够”的速度很快。 实际上,不是人的眼睛去“够”到山,而是山上反射的太阳光射到了眼睛里。所以,实际的速度是光的速度。 - - 更清楚地说,我们可以想象光是像乒乓球一样的粒子,而之所以你能看到青山,不是青山放射出“光子”射进眼睛里,而是由太阳放射出来的“光子”先射到青山上,再反射到你的眼睛里的。如果没有阳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实际上,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这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而不是物体本身。比如,大家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被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 所以,我们之所以会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是由灯光或阳光照射过来的光子射到脸上,光子再反射进镜子中,然后光子从镜中又反射进眼睛里,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自己的“脸”。 - - 2.光速不变原理 - 在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以前,人们已经证明了光在任何一个运动系统中的速度都是每秒30万公里。这一定理就被称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论就是以这一定理为基础创建出来的。这一定理说的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 现在想象你站在一处小型的火车站站台上,一辆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由西向东行驶。而你的一位朋友坐在火车上,这时他用手向东扔一只乒乓球,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每秒3米。 对于站在站台上的你看到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火车30米/秒+3米/秒=33米/秒”,就是你看到是乒乓球是以每秒钟33米的速度向东运动的。 而你的朋友,在火车中看到乒乓球,则是以每秒钟3米速度相对于他在运动。 - - 假设一位航天员静止在太空中,他看到地球以465米/秒的速度向东转动,那么在他看到这只乒乓球则是向东以498米的速度在运动(乒乓球的速度3米/秒+火车速度30米/秒+地球转动速度465米/秒=乒乓球的速度498米/秒)。 这样的物体速度简单相加的定理,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也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 - - 而光速不变原理的意思是,假如这个乒乓球换成为“光子球”的话,那么相对于你、火车上的朋友、航天员都会看到“光子球”是以每秒钟3米的同一速度在向东运动。这一点让人感觉到不可能,但事实就是如此。 - - 3.经典牛顿力学与光速不变原理的冲突之处 - 由以上理解为基础,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假设爱因斯坦坐在一艘以光速运动的飞船上,面前3米处立有一面镜子,那么: - 第一,如果按照牛顿的理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光速30万公里/秒缩短为“3米/秒”),即如果“光子球”以每秒钟3米速度在也以速度为3米/秒的宇宙飞船上运动的话,光子球的速度应该被简单相加为“飞船3米/秒+光子球速度3米/秒=6米/秒”。 就是说,光子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每秒钟6米。这样光子球就可以追上爱因斯坦的面前的镜子,也会在反射回爱因斯坦的眼睛里,他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脸了。 - - 第二,如果按照人们实际测定的,无论相对于谁,“光子球”永远以每秒钟3米的速度在运动的话,那么当爱因斯坦坐着飞船以光速运动时,飞船、他、镜子都以每秒3米的速度运动,进而一个从他脸上反射的光子也以3米/秒的速度运动,结果就会发生“爱因斯坦、镜子、光子球”都会以同一个速度、同步并行地向一个方向运动。 这样的话,从爱因斯坦脸上出发的“光子球”也就永远无法追上前面的镜子,既然光子球追不上前面的镜子,也就无法再从镜子中反射到爱因斯坦的眼睛里。这样爱因斯坦就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脸了。 - - 所以,因为牛顿定理被认为完全正确,而光速恒定性也是正确的,这两个理论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矛盾。虽然爱因斯坦提的问题十分简单,但连老师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 - 结果,爱因斯坦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点,也最终证明了,如果他以光速运动的话,那么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脸,但却会发生奇异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 - 4问题答案:时间会变慢,空间会收缩。. - 首先想象一下,爱因斯坦乘坐一艘以光速三分之二速度(假定光速为每秒钟运动3米),即每秒钟2米速度运动的宇宙飞船上,从你面前向东运动。 - 在飞船上,距离爱因斯面前3米处立着一面大镜子,这个镜子的目的就是让爱因斯坦能够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脸。 - - 在这时你看到,一个如乒乓球样的光子以每秒3米的速度由太阳发出,射到了爱因斯坦的脸上。然后这个光子就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爱因斯坦面前的镜子出发。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看到这个光子球相对于你来说,是每秒钟走3米的速度在前进;而同时你也看到,爱因斯坦乘坐的飞船相对于你以每秒钟2米的速度在前进。 - - 在你的时间里,你看到这个光子球,一秒钟后就越过了爱因斯坦的脸一米的距离,这一点很清楚,大家也都能理解。所以,你会看到,你的时间过了3秒钟后,这个光子才以爱因斯坦的脸为起点,相对于爱因斯坦的脸走了3米的距离,而后射到了爱因斯坦面前3米处的镜子上。 - - 而关键点就在这里了:在你看来,这个光子球在以每秒钟2米的速度运动的宇宙飞船上,需要3秒钟的时间才能相对于宇宙飞船中爱因斯坦的脸运动3米的距离。而这时,爱因斯坦也看到这个光子在他自己面前运动了3米的距离。就是说,你的时间是过了3秒钟后,宇宙飞船上的光子球相对于你运动了9米的距离。而爱因斯坦却看到,这个光子球,在自己面前只走了3米的距离,而时间却只过了1秒钟。 - - 所以,在你看到这个宇宙飞船中的光子相对于你、在你面前、运动了3秒钟的时间,走了9米的距离,你测量到的光速是“9米÷3秒钟”=速度为“每秒钟走3米”。 而关键点是,爱因斯坦却感到只过了一秒钟,光子在飞船上相对于他自己走了3米距离。由此爱因斯坦测量到的光速也是每秒钟走3米。 - - 所以发生了什么事了呢?很简单,你的时间过了3秒钟,而爱因斯坦只过了一秒钟。爱因斯坦的时间变慢了。在你感觉到在3秒钟的时间里,宇宙飞船以每秒2米的速度共计走了6米。而爱因斯坦却感觉只过了一秒钟,而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走2米,这样爱因斯坦感到飞船只走了2米。相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他的空间也缩短了。 - - 而这就是相对论带给我们的,当一个人以一个高速度运动的话,这个人的时间将变慢,而空间会缩短。(这里要说明一下: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能够以光速运动,只能以接近于光的速度运动。而爱因斯坦那个问题——想象自己以光速运动,只是一个假设的思维。实际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以光速运动的话,对于他来说时间将停止,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 - 相对论带给我们一个超越常识的现象就是,不是爱因斯坦主观感觉上的时间过了1秒钟,他的生命生理新陈代谢过程、墙上的钟、手上的表都会慢下来,也就是说他真的会比你更年轻2秒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当我们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时间就会清楚了。 - 什么是时间? - 假如宇宙中只有一个原子,那么时间对于它来说,就等同于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可以相对于孩子而老去。而只有一个原子存在的话,它永远也不会老去,或者说从来也没年轻过,因为它找不到一个相比较的对象。空间也等同于没有,因为它相对于谁而有距离呢?既然没有距离的话,空间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事物。 - - 如果宇宙中出现2个原子的时候,空间就出现了,因为既然是2个原子,就肯定存在着距离,这样空间也就出现了。 当这两个原子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而在这时,就要对这两个原子之间发生的位置改变作一个标示,这时时间也就出现了。对原子之间不同的、序列性距离相等位置变化所作出的标记,就被称为时间。 - - 进一步说,当一堆原子大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程度——大到手表上的一个秒针,而且这个秒针以60个小的相同位置进行序列化移动一圈时,这一圈的距离就被表示为“1分钟时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时间是对“物体运动量”的度量。 - - 在137亿年前的一次“点”的大爆炸,突然让宇宙产生了无法计数的原子,当然也随之出现了无法计数原子间的相对运动。时间随之产生了。在根本上,原子相对运动的速度是度量时间的标准,那么原子运动的速度有多快呢? - - 在室温25℃的情况下,每一个原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距离是它本身体积的10兆倍。如果按照这一比例放大到人体的话,这个人就会在一秒内狂奔5兆米,也就是会横穿过100万个地球的距离。由于原子实在太小了,所以虽然它移动了自己本身体积的10兆倍距离,但在我们的尺度下,这个距离仅是200米。 - - 可是每一个人都由原子组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以每秒钟200米速度移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个原子每一秒钟都会改变运动方向至少1000亿次以上。所以由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在1分钟内最多也只能移动0.1厘米的距离。原子实在是太小了,那么,在这么混乱的运动中如何分辨出时间呢?关键取决于原子运动的尺度。 - - 比如说,我们一天的时间就是一大堆原子,即地球旋转一圈的时间。这一圈的时间也是我们可以重复看到两次太阳的时间。在一千年前,人类才将一整天划分为24等分,即24小时的由来。而在5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0个小时。现在一小时的时间是人们根据今天地球自转一圈而制定出来的,所以,一小时的时间是人定的,而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 - - 也许令你无法相信,钟表上分针的出现仅仅不到300年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人们需要更精准地计算工作的时间与报酬的合理性。当然火车也要更精准地开,工人要正点上班,所以分针就从钟表的表盘上长了出来,秒针也随后出现了。而且很快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 - 就是说,人们以地球自转一圈为基准划分出了24小时,又以一小时为基准分出了60分钟,再以一分钟为基准 -分出了60秒钟。所以一秒钟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而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5.7公里。而一天中有24小时×60分钟×60秒=86400秒。所以用40075.7公里÷86400秒=0.4638391公里≈465米。就是说,你原地不动,地球就会带着你以每秒钟465米速度向一个方向飞奔。当然一天你会飞奔40075.7公里,这也就是人们很熟悉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由来。 - - 所以,我们的1秒钟就是对地球转动465米距离的度量。而我们很不方便实时去测量地球转动距离来计量时间,那么,我们又以什么“东西”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呢? - - 1583年,19岁的伽利略一次在风雨交加中,通过观察比萨大教堂摇摆的吊顶而发现了摆的定律。他用自己的脉搏计时,他发现无论吊顶摇摆的幅度有多大,它完成一次循环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由此伽利略提供给人类一个在相等时间内,完成一次振动的计时工具,这也让人们至今还用这老方法制造机械钟表。 - - 那么,一分钟内钟摆的摆动是多少次呢?这依赖于我们用多大的钟表和其内部构件。比如,是教堂上的大钟,还是座在地上2米高的大钟,或者是挂在墙上的小挂钟。所以,人们是反过来将地球自转一圈1440分之一区间内,即一分钟时间内,让一个秒针围绕表盘转一圈定义为一分钟。又将这一圈划分成60等份,而当秒钟移动一个等份的时候,就定义为一秒钟。 - - 所以,人们不是根据钟摆的晃动时间定义分钟,而是通过观察确定,一个特定大小的钟摆,在地球自转一圈的1440分之一的区间内——地球自转465米距离的情况下,这个特定大小的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规律性地摆动多少次。然后,再反过来将确定后的钟摆摆动的次数,定义为一分钟的时间。 - - 如果一个精致钟表的钟摆在一分钟内来回晃荡了600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时间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因为每秒钟,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晃荡10次,所以才能够被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刘翔以12秒88打破世界记录,而如果用一个机械表来测量刘祥的成绩的话,就会非常困难。因为大的挂钟很难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一分钟钟摆能晃荡600次的钟表也只能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所以,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事物可以在1440分之一的地球转动区间内,即一秒钟,以相等的时间振荡的次数越高,那么我们精确到的时间就会越短。 - - 在1967年,人类发现铯133原子释放出的电磁波每秒钟恒定地振动9192631770周,并在国际上,由此定义了一秒钟的世界统一时间为这种电磁波来回摆荡9192631770周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人类可以将时间精确到9192631770分之1秒的时间。当然我们也制造出了这种计时器,这种计时器叫做“原子钟”。 - 今天人类制造出的原子钟其运行一亿年才有可以走慢或快一秒钟。这个钟完全超出了我们需要计量时间的精确度。所以,在本质上,时间只是人类对物质运动“量度”的一种标记方法。 - - 既然时间本质上是原子“相对运动”量的一个标示,那么原子相互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答案:依化学反应规律进行的。而化学反应,就是原子与原子发生相互间连接变化,再次组建成新分子结构的过程。 比如,氢气在燃烧过程当中,会由原来两个氢分子(一个氢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含里有2个氧原子)发生重新组合成两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原子、分子发生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化学——即变化的学问。 - - 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比如,一个糖分子被蛋白酶“砸”成两个丙酮酸分子,丙酮酸分子再裂解释放出氢原子、碳原子。而后,这些氢与碳原子与你从呼吸得来的氧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来自豆浆或牛肉的蛋白质被分解成更小的“砖头”——氨基酸。最终,这些“砖头”就被用来组建你的身体。所以小孩子才会长大,伤口才会愈合。 - - 化学反应就是原子发生重组的过程,而原子能够重组的动力来自于原子的激烈运动。如果能够让原子停止运动,那么化学反应也就停止了。既然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时间也就停止了。所以我们追寻时间追寻到了原子的激烈运动上了。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呢? - 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 -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的话,原子中的质子仅如一粒细沙,而围绕这粒“细沙”在外围旋转的电子像一颗灰尘一样大小。而原子的“活力”就来自于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和离原子核的距离。 - - 那么,电子的速度有多快呢?答案是,电子以接近每秒钟20万公里的速度疯狂地绕着质子旋转。而电子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因为围绕着电子周围疯狂旋转的是每秒钟以30万公里极速飞奔的电磁场——当电磁场被表达为块状的时候,就被表示为“光子”,所以,围绕电子旋转的是无数的光子球。 - - 在电子周围旋转的电磁场,被我们标记为负性,即负电场。而在质子周围的电磁场则被标记为正电场。电子与质子之间的“胶力”是通过相互交换电磁场来完成的。由于用来交换的电磁场平时我们看不到,所以就被称为“虚的”,所以科学家将这些看不到的“场量子”命名为“虚光子”。 -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30万公里运动的东西,被封闭在十分狭小的原子内,它所蕴含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如果燃烧如人体一样重的木材的话,在十米之外我们就不会被它烤到。但是要把一个人体所拥有的原子全部转化成能量的话,至少会将半个地球化为一片火海(每爆炸一颗原子弹,最终所转化的物质是微量的)。 - - 就是说,人体内每一个原子中被封闭的能量实在太大了。而能量是什么?就是电磁场。当电磁场以一个特定频率在空间移动的时候(当然,电磁场总是以一个永远不变的速度移动,即光速不变原理),我们看到的就是光。所以,最终原子运动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其内部围绕电子和质子疯狂旋转的电磁场的能量。而电磁场的速度是绝对的,即30万公里∕秒,那么电磁场的能量是如何被表达的呢? -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运动30万公里像乒乓球一样的光子,当它由原子内共振被增强能量时,它的速度不会变慢,它在每秒钟振荡的频率会增加。所以,能量被储存在光子振动的频率上,而不是速度上。 比如,当一个光子球拥有以每秒钟振荡1亿亿次频率的能量运动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太阳光。而以拥有每秒钟一千万亿亿次振荡频率能量运动的时候,就是我们无法看到的紫外线、X射线等。当以拥有每秒钟一万次频率振荡能量的时候,就是我们手机上发射的无线电波。所有类型的电磁波速度都一样,但拥有的能量却不同。 - - 时间的存在依赖于原子之间发生的相互运动,而这相对运动依赖于原子的活跃程度。原子的“活蹦乱跳”的程度,又取决于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的激烈性,而这“激烈性”又取决于围绕电子与质子旋转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 - - 所以,最终的一切取决于原子内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如果有一个方法让电磁场停止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振荡,则会直接导致原子之间停止相对运动,化学反应即为停止,生命的进程也就停止了。进而,时间也就随之凝固了。而如何能够让电磁场停止相对运动和振荡呢? - - 为了能够简单、清楚地说明,以下只说明到光子围绕质子旋转层面,而不深入到光子振荡层面。 - 在原子内,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质子)做高速旋转,而电磁场(光子)围绕着电子、质子及电子与原子核之间以光速旋转振荡和传递着。那么,当这个原子以光速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就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同步运动,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就处于停止状态。 进一步说,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停止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停止了,这时化学反应停止了。既然所有的相对运动都停止了,那么基于时间本质上是物质相对运动量的度量,所以时间也就停止了。 为了更清楚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做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 我们把电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绝对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比喻成每秒钟走10米(这样的比喻,也以此类推到电子围绕质子的旋转、原子围绕原子的旋转)。 - 现在想象一下,你、我、爱因斯坦和另外一百个人在一处广场上站立不动。而每一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孩子以每秒钟走1米的速度,以每一个人为中心,作周长为10米的圆圈转圈。包括小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手上都拎着一个钟表。小孩子围绕我们每转一圈,就走了10米的长度,而每一个人手上的钟表也都是走了10秒钟。 - - 现在,爱因斯坦相对于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钟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进。这时,围绕爱因斯坦转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钟走1米,所以,他为了能够追上爱因斯坦,就不能在围绕着爱因斯坦旋转了,而只能与爱因斯坦平行地向前方共同前进。 结果,静止在原地的我们看到,过了100秒中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转了10圈,而围绕着爱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无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绝对性)和必须能够追上爱因斯坦,所以小孩子与爱因斯坦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静止的。就是说,小孩子连一圈也没有围绕爱因斯坦转完。 -- 然后,让你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过了100秒钟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我们转了10圈,而你身边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钟10米速度运动的,而你是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运动的,所以每过一秒钟他就会比你快0.1米的距离,也就让他能够在每秒钟余出0.1米的速度围绕着你作旋转运动。 所以结果是,100秒钟后,你身边的小孩子只相对于你移动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离,而正好围绕你转了一圈。 - - 进一步说,在100秒钟后,围绕着爱因斯坦身边的小孩子一圈也没有转完,而围绕着你的小孩子转了1圈,而在原地围绕着我们转的小孩子转了10圈。 - 所以,以光的绝对速度为基准,不同的运动速度,就会导致不同原子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而所经历时间就是不相同。 所以,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测量物质相对运动的一种“量度”。 - - 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为什么会比静止的我们更年轻呢? -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由于原子之间法生激烈的相对运动所导致的。而细胞内原子之间相对运动有多激烈呢? - -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都是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而这些蛋白质每秒钟都会相互撞击10亿次以上。在10亿次的撞击中蛋白质要完成1000件任务——砸开葡萄糖分子以释放出能量,或者组建新的蛋白质——胰岛素、肌肉纤维、肾上腺素等。 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秒钟都会完成六万亿的分解与组建蛋白质的事件。这当然包括你脑中拥有的1千亿个的脑神经细胞。 - - 当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个方向以光速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细胞都会朝一个方向以绝对速度运动——光速不变原理。因为是绝对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对于电子、电子相对于质子、原子相对于原子、分子相对于分子、细胞相对于细胞、我相对于你、秒针相对于钟盘、钟摆相对于钟座,一切相对运动都停止了,化学变化和手上的钟都也停止了,时间也就停止了,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 - 而当这堆原子——比如说是你乘坐飞船脱离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你身上所有原子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会相对于静止在地球的我们就慢了10倍。 当我们身体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旋转10圈的时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才会转1圈,进而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内的化学事件只能发生了六千亿件,而不是六万亿件。 进而,你的时间会比我们慢10倍(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量度)。 你手上钟表里的原子也会比我们手上钟表里的原子的相对运动慢10倍,这样你的钟也会走慢10倍。 你的心灵也会慢10倍——在你感觉过了“一小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过了10个“一小会”的时间。 - - 人的意识过程会变慢,具有十分深奥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体悟心灵本质。 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变慢的呢? - - 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实际这是错觉。日光灯的光线是以每秒钟100次闪动的。我们可以把日光灯每闪亮一次定义为一个“灯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当一百个“灯量子”连续出现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连续被点亮的日光灯。 - - 而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一个意识的过程——比如欣赏音乐或观看美女,都是我们“意识量子”连续出现的过程。 我们以为意识感受是一直出现的,实际这也是错觉,我们的意识感受也像日光灯的闪烁一样,以每秒钟40次的频率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 那么,如何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证明“意识量子”的存在呢? - - 首先,1秒钟=1000毫秒。而我们脑内出现的每一个意识量子的时间是40毫秒,即一秒钟我们脑中会出现25个意识量子。 - - 其次,如果两个事件,比如两次嘀嗒声或两张图片先后出现在40毫秒钟的时间框限内(即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短于40毫秒)的话,,我们在意识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个声音在前,那个在后;而图片景色将成为双影,因为意识会将这两个事件整合为一个事件。 -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好是40毫秒时,我们不但能分清楚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看成是连续出现的。 - -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话,我们即可以分清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连续的两个事件。最好证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电影胶片。 - - 当电影胶片(每一个胶片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图片组成的)以每秒钟50个图片——即每2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电影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景物的模糊双影——因为这时两个图片会在40毫秒以内同时出现,我们的意识就会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 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5个图片——即每4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如同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连续运动的。 当电影胶片以每秒钟20个图片——即每5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幕布上连续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连续的运动的物体,而是连续出现的图片。 - - 那么,一个意识量子是如何在脑中被“突现”出来的呢? 这取决于我们脑内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 首先,任何一个人脑内都由超过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神经细胞又与其它超过20万个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系。这样大脑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用以传递信息的是我们由食盐获得的正、负离子为载体的神经电流。脑神经纤维内几乎每时每刻都流动着这些带携带电磁场的离子。 - 脑在整体上,每一秒钟会同步发放25次的“高峰电流”。每一次高峰电流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意识量子,也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个十分鲜明的意识感受,比如闻到玫瑰香、或看到红苹果。这样我们每一秒钟就产生了40个意识量子。 - - 就是说,当脑内神经电流每秒钟发生40次同步放电时,就产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识感受。 -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思念及意识感受依赖于脑内神经网络每秒钟40次电流发放的同步振荡。而电流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纤维内原子与原子相互碰撞所导致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原子的运动又依赖于原子内电磁场围绕电子和质子旋转的活跃程度。 - - 当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神经细胞纤维内的电流的运动速度是我们的十分之一。 进一步,神经电流所引发的振荡次数也减少到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脑内在10秒钟振荡了400次,而你只振荡了40次(你的意识量子减少了90%)。 你是思念及意识的产生也就比我们慢了10倍,即我们念了10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时你“享受”到的意识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过了10秒钟,你过1秒钟的时间。我们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你则经过了1年。一切都是变慢了。而时间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识及思想都变慢了。 - -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时间变慢”与你很遥远,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只是由于我们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很慢,无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而已。 - 比如,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到火车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车晚点了,这样你焦急地以每秒钟1米速度回踏步在钟楼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车上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向你驶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钟楼、你、火车上的朋友都会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 - 就是说,相对于光的绝对速度30万公里/秒而言,时间每过一秒钟,因为你是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经历的时间就会比种楼上的钟慢了30万公里×1000米/公里=30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前进的,所以就比钟楼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时间,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的空间距离,这时空间与时间有了一个对等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不但质量与能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时间与空间也是如此相对的。 - - 这种时间与空间相对转换的关系与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什么情况呢?比如有人在街上问你:“距离这里最近的银行有多远?”这时你不太可能会回答“有500米的距离”,而你很可能会说:“从这里向前走10分钟就到了”。这时距离和时间转换了,这种转换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以行走速度和距离在到达目的地时间上的判断。 - - 而一秒钟等于30万公里却是一个非常识性的问题。 - 比如,当我们把九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凭空将1000万吨重——如一座大山——的东西提升1000米高度,或可以一直点亮你家厨房60瓦灯泡7万年的时间)转换成物质的话,就只是一克的物质。 而反过来说,任何一克重的物质,比如一小块冰糖、一粒细沙、一小朵花,都可以被转化为九万亿亿尔格能量。物质转换为能量是巨大的,而时间转换为空间也是很宽的——1秒钟可以转换为30万公里。 - - 当人类能够制造出超越光速的机器时,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或到将来。就像爱因斯坦一开始对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只是一种理论,而后在人类拥有相应仪器情况下才得到验证及运用一样(如原子弹、核电站),虽然今天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理论早已被提出,但什么时候能制造出一个时间机器,至少现在还无法作出精确预测。 - 我们是一只苹果虫吗? - 当咬一口苹果,有时你会发现一只苹果虫,而那只虫子也在惊讶地发现着你。因为在你没咬开这只苹果之前,这只虫子会以为它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每肯一小口苹果,它都会认为已经为自己扩展出一小块宇宙空间。 - - 苹果虫有自己感知到的气味、味道和纹理,也许还有自己的游戏和艺术。但对于苹果树、田野、汽车、甚至月球来说,根本毫无所知。 - - 就算在几百年前,人类还以为地球是平的,而且是宇宙中心,也以为宇宙就这么大。当惊讶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人们还固执认为“这就是一切了”。直到近一百年,当发现原来宇宙中拥有那么多的恒星和星系时,却突然迷茫了。 - - 一切没有尽头,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的我们不是“苹果虫”。下面,就看一下我们的“宇宙苹果”有多大,以及时间—空间是如何虚幻的。 - - 对宇宙空间的度量 - 如果把体积是地球130万倍的太阳缩小为一颗核桃大小的话,地球就是在1.5米外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一粒灰尘,而含有九大行星的太阳系足有322米宽。离我们最近的另一颗“核桃”却在418公里以外。 - 在这个比例中,含有超过1千亿个“核桃”的银河系竟然有965万公里宽——也就是,太阳如核桃大小,银河系的空间有800个地球连在一起那么的宽敞。进而离这颗“核桃”最近的星系有6436万公里之遥远。就算星系之间有这么的遥远,它们还是会相互胶黏在一起形成“星系团”。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与其它近40个星系组成了科学家称为的“本星系团”。而离我们最近的另一个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却拥有2500多个像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星系。 - -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但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还是以在太阳是核桃的比例中,“室女座星系团”在“核桃”64亿公里以外。而这64亿公里是什么概念呢? 比如,地球距太阳是1.5亿公里,而在这个比例中却被缩短为1.5米。而我们离“室女座星系团”的距离是,64亿公里×1000米/每公里÷1.5米=42666亿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63999亿亿公里。 - 注意:这是在太阳如核桃大小的情况下,“室女座星系团”离这颗3厘米大小的“核桃”有42666亿个1.5亿公里的距离。 - - 此刻,我们对天文数字已经麻木了。然而,就算如此“大” 的一个星系团,在整个宇宙中却是被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因为一个星系团相对于宇宙来说,就像地球相对于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一样,而平时我们谁又会在意在地球上是否多了、或少了一小块石头呢! - 对时间的度量 -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我们称为一年,即一个地球年。我们感受到的一秒钟就是31536000分之1地球年的时间。我们觉得一秒钟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为连一次呼吸都无法完成,但对一个原子来说时间却太长了,因为它至少要与其它原子完成10亿的撞击。 - - 而原子每撞击一次,即10亿分之1秒的时间,对于电子来说时间又太长了。因为在原子每撞击1次的时间里,电子要围绕原子核转了10万万亿圈。也就是相对于电子来说过了10万万亿电子年。 而接下来,一个电子年的时间对原子核中作高速旋转的质子来说,又是无限的久远。质子看电子,就像我们看天上固定不动恒星一样,几千年也不见移动一点位置(比如,对于我们来说,北极星几千年来一直固定在那里;而对宇宙意识来说,北极星又像我们看电子一样,嗖嗖飞奔)。 - - 往大一点说,我们以为一地球年的时间很长,但对于太阳来说,这时间简直就是一瞬。 因为在一个太阳年(太阳围绕银河系转一圈为一太阳年)时间里,人类经过了2.5亿年。 而星系与星系、星系群与星系群之间相对运动的时间又变得无限久远了。 而进一步,宇宙与宇宙的相对运动对我们来说,就像苹果虫无法想象竟然还存在汽车或月亮一样! - -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中 - 当有一天,你能够以99%光速——即每秒钟29万7千公里速度向宇宙深处运动时,我们在1秒钟内感知到的意识,如被针扎到时的刺痛,你却需要100秒我们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意识感受过程。一年后,当你回到地球时,我们早已经死去,因为地球已经过了100年的时间。而问题是,我们相对于谁而衰老,又相对于谁而有意识变慢的情形呢? - - 因为此时此刻,你正“乘坐”在地球上以每秒钟465米速度自转着;地球又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带着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以每秒钟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旋转(旋转一圈需要2.5亿年);银河系则以每秒钟600公里的速度向长蛇星座方向狂奔(此刻你坐在电脑前,每秒钟会以880.465公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狂奔。而你坐地也不再是日行八万里,而是7607万公里,每年你会走277亿公里)。而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又相对于其它星系团,或类星体相对于我们以每秒钟20万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深处狂飙。 - - 每一个星系团都如同是宇宙中一个“泡泡”,而泡泡之间都以疯狂的速度狂飙着相互远离。宇宙中没有绝对的静止,每个星系团泡泡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度量。 - - 进一步,因为一切都在高速相对运动着,所以,从星系团到星系团,从星系到星系,从恒星系到地球,再到你、我、原子、电子、也许还有“神”,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泡泡中”。 - - 我们体验到的永远是过去,此时此刻也是幻境。 - 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活在“现在”上。当你向十米外看一位朋友时,你看到的不是此刻的他,而是3000万分之1秒之前的他,因为从他身上反射过来的光子,需要3000万分之1秒的时间,经过十米距离后,才能走到你的眼睛里。当你与1000公里以外一位朋友通电话时,你听到的也是300分之1秒之前他的声音,因为无线电波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从他的手机上“走”到你的手机上。 - - 进一步,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光要走8分钟才会到达这里。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我们看到永远是过去。假如某一天,太阳一下子堙灭了,我们要等到8分钟以后才会知道。 - 光一秒钟走30万公里,而一分钟会走1800万公里,一天会走259亿公里,一年会走9兆4608亿公里。而这个数太大了,表达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科学家就很聪明地将9兆4608亿公里定义为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 - 更近一步,当你在晚上放眼天上星星时,你看到许多星光都是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恒星及星系发出来的。就是说,几百万年以前,当这星星发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光芒时,人类还没有被进化出来,而此刻那颗恒星也许早已暗淡无光。而当你用望远镜看10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时(或者你用眼睛看任何一个星系团时),所看到的是100亿年之前这颗类星体发出的光。而那时,太阳还没有诞生,因为太阳今天只有50岁亿岁。也许此刻,那里的似人生物也在用望远镜朝我们看过来,他看到的也是100亿年前的这里,他要想看到今天的人类及地球,至少还要等在100亿年。 - - 从另一方面来说,你此刻放眼看到的所有星系及星系团,也许现在都早已形成了巨大黑洞(实际上,宇宙中的黑洞比我们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而从那上面进化出来的高级生物也许正乘坐着宇宙飞船向我们奔来。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而这个时间——空间本质上,也只是我们脑中对过去事物所作的一种标记。我们无法留住过去,也抓不住未来,而只能活在自己的此时此刻中!而此时此刻也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一个“此时此刻”。 - - 最终,一切都是幻境!而幻境之中有一个东西不是虚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 - 觉者,佛也;这个不是虚幻的。 - 凡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感受到一切的思想、运动、空间、时间,都是脑内原子相对运动的测度,也都因感知而存在。每一层次的事物——电子、光子、原子、你、我、太阳系、银行系、宇宙,都在作着相对运动,而意识就逐层次扩展开去——向原子、电子深处,向恒星、星系、宇宙层面,都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意识——也都是对一个意识的不同呈现——即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万物都是同一个佛性的意思。 - - 如果你能钻入电子深处,你会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体系。而我们的宇宙,对更高层面“意识”来说,也是一个“电子”! - - 所以,佛性不是虚幻的。佛性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个佛性又如何去感知呢? - - 引用南怀瑾老师的一个故事: - " 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 - - 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 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 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里,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 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 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 徒弟答: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 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 - 灵魂、本心、意识、如来、是多么浅显而易见。 当我问你,为什么会相信有灵魂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自己活着;我知道清风拂面,我知道牙痛,我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也知道有时人们会忘记这点,我还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 - 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死去了,我们相信他的那个“知道”就是他的灵魂,而相信他的那个“知道”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 - 许多人却要到身外去寻找灵魂、本心、意识或者如来——创建出许多理论来满足自己的想象,却不愿意相信,此时此刻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如来本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附录: - 佛祖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问题是,佛祖说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心中物,而“怎么个真心中物”却没有说。实则无法说,因为只有深入禅定中才能够感知到你就是“它”。所以,佛祖在佛经中一直教导我们要修禅入定。而今天量子力学的发展,对于如何“真心中物”却可以我们去窥上一窥! 接下来,我会努力打开、扩展可以窥探的孔洞,而你的工作就是你把眼睛放上去。 - - 无论如何,此刻我们还活着,我们以我们的时间来度量意识的呈现。而最终,一但离开脑神经系统的运行,即原子的运动,我们的意识还存在吗?或者说,还会存在另一个有意识的觉察吗(记住:佛者,觉也)? - 实际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当问,脑神经系统是如何呈现出意识的,而应当问,意识是如何创造出脑神经系统运行的。只有超越常识的提问,才能获得超越常识的答案。最终是“怎么个心中物”? 佛讲的不同世界的时间体系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闲寂法林。坐妙菩提金刚坚固无量妙宝共所庄严红莲华台师子座上。与十不可说俱胝那庾yǔ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大菩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无量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不可思议光王。承佛威神。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诸佛国土。时分庄严。有胜劣不。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 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不退轮音世界一劫。于绝尘世界法幢佛土。为一昼夜。绝尘世界一劫。于明灯世界师子佛土。为一昼夜。明灯世界一劫。于妙光世界遍照佛土。为一昼夜。妙光世界一劫。于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为一昼夜。难超世界一劫。于庄严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土。为一昼夜。庄严世界一劫。于镜轮世界月觉佛土。为一昼夜。 善男子。如是世界。展转渐增。满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世界佛土。最后世界。佛土一劫。于莲华德世界贤德佛土。为一昼夜。于彼世界。诸菩萨众。修治殊胜普贤行地。 善男子。如诸世界昼夜渐增。如是诸佛寿量身相。菩萨世界庄严亦尔。由彼有情福转增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显示无边佛土功德法门。欢喜信重。受持读诵。如理思惟。广为他说。临命终时。十方佛土。无量诸佛。皆现其前。慰喻赞美。令其增进无量善根。随愿往生诸佛净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于生生中。常忆宿命。修菩萨行。速得圆满。 时薄伽梵。说此经已。不可思议光王菩萨摩诃萨。并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