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悲禅院
<P>周六陪同几个不错的死党一起去了大悲院,发点照片给大家看看……</P><P> </P>
<P> </P>
<P> </P>
<P> </P>
<P>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组成,西院又叫旧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扩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组成,东院又叫新庙,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组成,是寺院的主体。殿内藏有铜制释迦牟尼佛像,还塑有大悲菩萨、倒坐观音、弥勒佛、天王像、罗汉像等。 <BR><BR>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宝殿内曾珍藏着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工艺和艺术水平很高。殿内还曾供奉过唐僧玄奘法师的灵骨,1956年转赠印度那兰陀寺。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穆,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P> <P></P>
<P> </P>
<P>都在摸这个大鼎,据说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还比较灵验……</P> <P></P>
<P>一个塔,善男信女们都在向里面投币,我也凑了一下热闹,投在了第四层……战绩还不错的<IMG alt=""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smilies//168/em02.gif" border=0 smilieid="2"> </P> <P></P>
<P>千手观音,只是放在露天的位置,心中有些感慨……</P> <P></P>
<P>一角拍的……气势比较……</P> <P></P>
<P>残破的一角,看了心中多有些伤痛的感觉;不知道这是对文物的保护还是破坏……</P> 去的时候碰到几个热心的人,说是要上香才可以进去;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看了看他们的皈依证(我知道寺庙里面有时候有义务工)原本以为佛家弟子是帮助别人的,等领到我们一个地方一看(一炷香要99)我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真的是没有想到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虽然我不是佛家弟子但是佛家的一些思想和书籍我都知道一点点……
进到寺庙里面的时候看到一处写着“开光出”顺便过去看了一下(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结果被告知:开光20元,还给你开发票。我当时差点晕过去,还开发票、难道还上税不成?
真的有点迷茫,原来想象中的寺庙与现实的差距居然这么大……或许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大陸的佛道寺院商業化,只能一聲嘆!尤其被旅遊局掌控的,三聲嘆!
回复 2樓 lgfdss 的帖子
坐火雷噬嗑卦<iframe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rc="http://maps.google.com/maps?f=q&hl=zh-TW&geocode=&q=+39%C2%B0+9%2718.51%22n++117%C2%B011%273.37%22e&ie=UTF8&ll=39.161945,117.188501&spn=0.006889,0.014784&t=h&z=14&msa=0&msid=100741916945336763265.00043b91fee295f16a188&output=embed&s=AARTsJq0EGo34EO1prjmMB2fPq2eaEtIGQ" scrolling="no" width="425" frameborder="0" height="350"></iframe><br><small><a href="http://maps.google.com/maps?f=q&hl=zh-TW&geocode=&q=+39%C2%B0+9%2718.51%22n++117%C2%B011%273.37%22e&ie=UTF8&ll=39.161945,117.188501&spn=0.006889,0.014784&t=h&z=14&msa=0&msid=100741916945336763265.00043b91fee295f16a188&source=embed" style="color: rgb(0, 0, 255); text-align: left;">檢視較大的地圖</a></small> 本是净土 一声长叹 <P>原帖由 <I>何有</I> 于 2008-3-8 11:07 发表 <A href="http://www.fengshui-168.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00173&ptid=13498"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大陸的佛道寺院商業化,只能一聲嘆!尤其被旅遊局掌控的,三聲嘆! </P>
<P><FONT color=black size=5>苏州灵岩山寺,始终为香客提供方便,只象征性收"一圆门票",至今保持一片净土!!</FONT></P>
<P><FONT size=5></FONT> </P>
<P align=center> 苏州市灵岩山寺<BR> ——净土宗道场</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donglin.org/Files/200508/20050323074818569.jpg" border=0></P>
<P> </P>
<P> 苏州西郊的灵岩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名山和佛教胜地。<BR> 灵岩山地处太湖之滨,位于苏州城西南15公里处,海拔220米。因山上有许多状似灵芝的岩石,故称灵岩山。<BR> 灵岩山寺建于山巅,山门朝南,俯临太湖,湖光山色,蔚为壮观,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中轴线上有弥勒楼阁、大雄宝殿、念佛堂三进殿堂。东西两侧贯以长廊。东部为多宝塔、智积殿、钟楼、香光厅等建筑,西部以花园为主。十多年来,在苏州市佛教协会领导下,寺院修复一新,殿堂楼阁、文物古迹、佛像法器都得到僧人精心保护,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来宾。<BR> 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BR> 出天王殿,沿石桥跨过界清池便是大雄宝殿。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观音群塑和文殊、普贤像均造于1981年,全部泥塑,罩漆装金。<BR> 大雄宝殿后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周围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禅凳。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BR> 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仅存砖塔塔身。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恢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1990年竣工。重修后的宝塔恢复了宋塔原貌,使灵岩山寺更为壮观。拾级登临,可眺望太湖风光,观赏苏州风貌。<BR> 钟楼建于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年)铸造的大铜钟。“灵岩晚钟”曾被列为苏州十景之一。楼下为千佛殿。<BR> 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佛教文物。<BR> 灵岩山寺在春秋时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BR> 东晋时司徒陆玩舍室为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智积来此讲经弘法,佛寺建置更趋完善。宋初改为秀峰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将韩世忠葬在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为蕲王并赐秀峰寺为显亲崇报禅寺,高僧圆照、慈爱、佛海、宗本等驻锡。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寺毁。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兴,康熙十四年(1675年)兴建大殿。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火,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BR> 1910年,真达和尚住持,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他为山门撰书的对联为:<BR>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BR>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P>
<P> 印光(1861-1940年)法师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赵绍伊,陕西郃(今合阳)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20岁出家,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他一生专修净土宗,并在普陀山、上海、江苏各寺庙讲经说法,写下大量宣扬净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内外在家弟子10余万人,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BR> 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师避居灵岩山寺,专心念佛,创建净土宗道场。他制定了五条规约,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经过印光法师的弘扬倡导,净土宗在国内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灵岩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至1981年寺内修订灵岩山寺共住规约时,仍将印光大师所订立五条规约列入首位,严格执行。现在,寺内僧人有一百余人,他们“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他们每日修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1983年9月1日,灵岩山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和印光法师舍利入塔仪式,分别由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和苏州市佛协会长明开法师主持。<BR> 1980年,灵岩山寺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自办以来,培养了上百名爱国爱教的佛教僧伽人才。<BR> 大雄宝殿右边的花园,是春秋时馆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在吴王井后,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在池西,有琴台,是西施操琴鼓瑟处,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风景秀丽,游人驻足。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并有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吴中胜迹”。<BR> 另外,由山路上山,沿途有继庐亭、迎笑亭、落红亭、观音洞、石幢、采香径等景点。历代诗人如李白、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李商隐、苏舜钦、高启、文徵明、沈德潜、尤侗等都曾登临灵岩山,留下了动人诗篇。<BR> 1994年7月29日苏州市佛教协会向市儿童医院捐赠仪式在苏州市儿童医院举行。市儿童医院副院长代表全院500多名医护职工和广大患儿双手从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明学、安上、性空法师手中接过了购买40台窗式空调机的赠款12万元。在捐赠仪式上,苏州市佛教协会负责人、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西园戒幢律寺方丈安上法师、寒山寺方丈性空法师都讲了活。苏州医学院顾钢副院长、苏州市政府张旺健副秘书长、苏州市民族宗教局陈振刚局长也讲了话,他们衷心感谢苏州市佛教协会关心、爱护祖国下一代的善举。</P>
<P> </P> <P>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山上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原名“秀峰寺”,宋改“显亲崇报禅院”,唐朝称“灵岩寺”。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东晋末陆沅舍宅为寺,<IMG style="FILTER: ; WIDTH: 300px; HEIGHT: 255px" height=225 alt=灵岩山风景图 hspace=0 src="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5/10/17/2/2005101716420890920.jpg" width=300 align=right border=0>梁天监年间(502-519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寺的原有建筑除塔以外已不存在,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 </P>
<P></P>
<P>寺座北朝南,西院为吴王宫遗迹。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相传现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凿空朗下岩石,放一排陶甏,上铺有弹性的楩梓木板。西施与宫女们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屟廊”。灵岩塔西面,至今尚有“响屟”遗名。元时农民起义军中有张士诚,在苏州建大周政权后,俗重温夫差旧梦,曾重建响屟廊。 </P>
<P></P>
<P>灵岩山顶花园,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园中有月池、日池两口大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据地方志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 </P>
<P></P>
<P>灵岩山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藏经楼、钟楼、千佛殿、香光厅、香严厅等,灵岩山寺东院为塔院,有灵岩塔,原名“多宝佛塔”。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曾将该塔重建,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 </P>
<P></P>
<P><IMG style="FILTER: ; WIDTH: 306px; HEIGHT: 222px" height=222 alt=灵岩山风景图 hspace=0 src="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5/10/17/2/2005101716554164564.jpg" width=306 align=left border=0>塔为八角七层,砖身木檐楼阁式,原底层绕有外廊,现仅存柱础和台座。塔身四面开壶门,其它四面设佛龛,佛像已多数失落。门位上下各层相闪,壁面设柱枋、斗拱,绕有腰檐架平座,现只能见其带焦迹的部分残体木骨,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1977年对塔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将民国时筹划修塔而备用的石佛,填补进各空缺的佛龛内。在塔内四层壁体内发现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内物件已腐朽难认。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塔记载中,曾提及将明万历时所藏之函按原样藏于四层暗室内,还记载重建年代,由此证实该塔确是南宋遗构。 </P>
<P></P>
<P>灵岩寺以灵岩奇石得名,旧有“十八奇石”之说:灵芝石、石马、石鼓、石龟、石躲堋、披云台、醉僧石、望月台、牛眠石、槎头石、佛日岩、石幢、石城、献花岩、袈裟石、猫儿石、出洞龙、升罗石,至今仍能历数种种。 </P>
<P></P>
<P>灵岩山上有许多古墓。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将韩世忠之墓。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斥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权。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杭州寓所,时年63岁。十多年后,宋孝宗追封对为靳王,划灵岩山为赐山,亲自为他书墓碑,撰写碑文,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上镌:“中兴佐命定动之碑”,为碑刻中的巨制珍品。灵岩山香山溪北侧,有清朝诗人张永夫之墓。其墓碑与众不同,曰:“再来人之墓”。张永夫名锡祚,生于康<IMG style="FILTER: ; WIDTH: 380px; HEIGHT: 285px" height=285 alt=灵岩山风景图 hspace=10 src="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05/10/28/2/2005102813273029044.jpg" width=380 align=right vspace=10 border=0>熙十一年(1672年)死于雍正二年(1724年),与盛锦、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他一生困顿,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饿穷至死。相传其死后十余年,又来寻生前旧友,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来人”之碑的来历。 </P>
<P></P>
<P>灵岩山南脚下有一条溪水,通向太湖,这就是著名的箭泾河,又名“采香泾”。相传为满足西施的需要,吴王射箭为线,开出了这条河道,宫女可泛舟香山为西施采香草。这条笔直的水道没有自然河流的迂回曲折,确像人工开凿。山脚下的石龟背上有足迹隐然,传说吴王射箭过猛所致。 </P>
<P></P>
<P>灵岩山寺镇寺之宝为唐寅书《落花诗》:寺内有大小碑刻147块,系宋、元、明、清时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经十部。 </P>
<P></P>
<P>灵岩山寺著名祖师为印光法师,著名方太为妙真法师。现任方丈明学法师,76岁,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P> 好地方!谢谢提供! 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佛寺卖门票很不应该。 以前常去 最后的大殿是2000年以后建的 很亲切 佛寺卖门票很不应该 尘世没有一方净土了 冒昧问一下,楼主QQ多少啊?我的76510828,天津的朋友。广结善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