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再造廚房﹕廚餘三甲之一 麵包皮係寶
【明報專訊】今次食譜主要材料是麵包皮。在綠領行動一個屋苑餐廳廚餘調查中,發現常見廚餘頭三位是:湯渣、菜莖及麵包皮。
只要我們略為留意,也可發現麵包皮被浪費的程度超乎想像。
一般麵包店焗一條方包,便產生頭尾各一片的麵包皮廚餘,有些麵包店更會出售完全去邊的方包,便產生更大量的麵包條廚餘。有次在麵包舖看到店員在切麵包,機器的另一端駁着大膠袋,裏面全是麵包皮,店員說沒人要的話都會當垃圾丟掉的。那次發現很震撼,其實麵包明明剛剛出爐,被切掉的麵包皮也是新鮮的,味道和成分根本沒分別,但卻立即變做垃圾!
單計連鎖式麵包店,全港已有近五百間店舖,還未計其他獨立或小型麵包店。一家店已經製造那麼多袋麵包皮,可想而知全港的麵包店加起來會有多少袋!
還有各類餐廳,例如茶餐廳早餐多數附有多士,很多人會吃剩,甚至碰都不碰,轉眼間就會被掉進垃圾桶。
老店麵包皮送街坊
我們收集的麵包皮來自西環正街的一家老店,開業二十年,這個社區很有人情味,街坊和老店的關係密切,有街坊會向店方取麵包皮餵雀或家中寵物,也有人用來釣魚,或者用來堆肥。
吃麵包皮的窮日子
過去我們曾經舉辦Weekend Pantry小吃檔攤,以麵包皮製作出不同口味的麵包條,口感類似薯條,有客人吃過後大為驚訝,並感嘆說,回憶從前的窮日子只能吃麵包皮,沒想過如今能再吃到,而且味道可以這麼好。麵包皮曾經養活了很多窮困家庭,給人奮鬥的動力,當日子過得好一點了,也不要忘本和「無衣食」,食得唔好嘥啊。
KaCaMa Design Lab這些年在探索upcycling和可持續設計,常蒐羅不同材料,往往發現坊間有大量廚餘,例如雞蛋殼和洋葱皮,甚至很多還能吃的食材、在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卻被人遺忘了其可吃的價值,因而浪費。因此設計食譜讓廚餘再生,今期介紹的麵包皮也可變身像薯條般香口的小吃。
文、圖/KaCaMa Design Lab
編輯/蔡曉彤
懂得一般廢物利用的
再造商機的
頂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