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学辞渊 梁湘润-
梁湘润-相学辞渊相法源流「相法」之源流,起源很早,非獨我國自「黃帝」之時,就有記述人相之特徵,即使歐美等地,也有「相」的一種推論。論「相」之事,古今中外,都有重視它的記載,無非是在論相的部位、吉凶、性格……等之重點推論是有看不盡相同之處。
「相法」不是一天所形成的,它對人們的感想上也有看不盡相同之觀點。不過,一個人具有一付好儀表,多少是對他有些助力的。至於是不是能善於應用,則是另外一回事。「相法」的書籍,雖然也有很多種。如果只以「五官」這一方面言之,卻也是頗多類同之處。然而,吾人從它的「相學史」上研究,卻可以發現一些頗為有趣的傳聞。
提到人「相」的書籍,並不是只有「相」書,才有對人物相之特徵的說明。除了「相」書以外,就是正史上有名的人物,大都有一些記述。正史上所記載的人相,當然是出於寫「史」的人之手筆。記敘正史之作家,當然都是飽讀詩書之士。諸如「司馬遷、班固、歐陽修……等之大儒。都對列傳上的名人,有看相當比例在敘述一些名人「相」上的特徵。這一些特徵,又往往是被「相書」採用為「此說有據」的最佳資料。其中當然也有一些加以誇大之處,以及一些不是出於事實,而是出於一種「想當然」的舉一反三的假想推論。
譬如:「漢書」之中記載有「周亞夫」,「許負」相他為「理紋入口」當主餓死。坊間卻以此附會於「鄧通」餓死,也是「理紋入口」之故。查「漢書」中,只記載:相士相鄧通,當貧餓死,卻並沒有註明,是怎樣的「相」才主餓死。
所以研究「相學」,宜於從「正史」上看手,其次再以歷代最負盛名,且名標經史的「相學大師」看手,譬如:「姑布子卿、朱建華、叔眼、唐舉、許負……」等之人物方面研究。再其次是在經書方面,譬如詩經等之記載。因為以上這幾方面的歷史記錄,始能合乎「穀梁」所謂之「文不害實」。
否則,一昧只在五官上而論述如何吉、如何凶,就不免「術」的氣氛太重了一些。
最早在「經」書中,所談論到的「相」,只是在「一表威儀」與「長壽」兩方面。詩經中認為一位治理百姓的官員,都有一種「威儀」。詩經曰:「相士烈烈。威儀孔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威儀不類……以介眉壽。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黃髮台背(指背上有斑者長壽)
黃髮兒齒(指老年長齒者長壽)。……等都是「詩經」中的「相法」。
至於寫「正史」的名士,提到人物之「相」,真是不勝枚舉。「史」不是一個人所寫的,雖然每一位寫「史」的人,都提到人「相」之事。不過每一個人的引用辭句,多少是有一些不同。而一般坊間的「相書」是匯集,史家之文筆,再穿插入趣味性之故事 ,再配合當時之社會標準而成的一種通俗相法。譬如:「詩經」中對美人的詩頌是「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那是以高碩為審美的標準,可能後代的美人標準未必是如此。
昔日「古今識鑑」其中也引用了一些古代之名人「相」傳。不過,多少仍不脫誇大之處,諸如:以「公孫呂、衛大夫、身長七尺、面長三尺、廣三尺、名動天下」。以身長七尺,而能有三尺之面,實為形容過當之詞。
「古今識鑑」以「子貢、有珠庭日角之相」,此語為「穿鑿附會」之說。
按:相法有「日角」之流傳,漢代之時始有名,「司馬遷」記漢高祖劉邦謂:「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未聞有「日角」之詞。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始有「光武帝,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日角」。
「日角」之一詞,應自漢文帝以後才有的術語。以此而穿鑿於「子貢」,實為不智之附會,徒引正史於附會之說,非治學之途。
故此,作者在此書之中,力求正史之記載。從史書之中來求證,相法術語引用,以及相法部位應用之先後年代。以及說明寫史傳大儒之文筆,他所提到歷史名人相上特徵之心理。歷代之史學大師,在史傳中提及名人的「相」,雖然是在每一位名人之中提及少許,然而,吾人加以耐心,一一將二十四史的有關「相」的部份,予以整理,就是一部完整的相學史。
史書上所提到歷代名人的「相」,他們的動機,並不完全是在「窮通禍福」上而著眼, 然也有「異相」的特別註明。在諸多記述之中,約可以歸類為下列四項史家論「相」的區分範圍。
一:對先賢之追思,而記述他們的天生異賦的相貌或者是儀容舉止。譬如:「黃帝」弱而能言。這並不代表早歲能講話的兒童即是大貴命,只是指黃帝有異於常人之意。
二:相上之特徵。譬如「「孔子」生而長上圩頂,因名丘。
三:心態上之安祥。譬如「霍光」身長七尺三寸,白而疏眉,沈靜安祥。
四:舉止之風度。譬如:「謝安」風神秀徹,神識沉敏,風宇條暢。
史書所論之「相」不涉及「壽命、凶終」等之事。譬如:「東漢書」記載「李固」(大司農)謂:「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有龜文」。似這等之「相」,按常法之推論,富貴一定不會有問題,但何以「凶」終而死?
故此,在研究「相學」之道,宜應比擬「楊雄」所謂:「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形之美者,不可混於世俗之目、辭之衍者,不可齊於庸人之聽……」。
儘量避免「穿鑿附會」,力求史傳之真實。論「相」之事,大抵都是以「容貌」來觀察對力之「貴、賤、夭、壽」。在這一種觀點之內,又通常受了一種假定的觀念所左右,就是以為「好相」,一定有好命,「壞相」一定也連帶將對方先預估之為不大高明之士。這一種通俗的看法,也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不過,同時仍須要兼顧到非屬平常法則所能表達之一面。
「相法」很忌諱「破相」,皆如:「鼻樑折、掀唇‥」等等。然而,「破相」而發達的人,並非沒有,所以吾人要從不同角度,去了解相法的面面觀。這些反常的「相」法,史書上記載得也是很清楚詳盡的。
漢書五十一卷載曰:「昔馬喜臏腳於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脅拆齒於魏,卒為應候。」這是指後天殘疾之士,也能封侯列相。
乃至聖賢如孔子,也有看錯人相的記錄。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載曰:「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此而知,孔子尚且有「相」錯之時。何況吾等後輩,「相法」最忌擅言禍福,令人困惑。
本主题由 何有 于 2016-3-8 22:07 移动
本帖最后由 九天中人 于 2016-3-4 15:25 编辑
谢谢分享 积分不多,路过看一看
沒銀兩~只好流口水看看...
相术太难,没有师承,给本秘籍也学不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