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16-3-27 13:56 编辑
这一晚,他破天荒地没有失眠。但是,马伟明现在照样睡不好觉,且性格越来越怪异,脾气越来越犟。 在我尽情地挥洒笔墨大话他与M公司长达10年博弈趣闻的今天,在他所负荷的使命里,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早已化着尘封的历史记忆。1995年,马伟明研制成功我国乃至世界第一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发明无论是在国防领域,还是在民用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8年列入国家重点开发项目,有关决策部门再次打破惯例,指定海军工程大学为项目责任单位,马伟明为项目负责人和总设计师。2002年,在由国家科技部、中央电视台和科技日报联合发起的“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中,他的这一重大发明再次荣登金榜。 马伟明将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整流系统定性为继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之后,第二代集成发电机系统。此后,他又成功地研制出了性能更先进的第三代电力集成系统。 同样,这些课题也都被列入“国”字号的重大工程项目;同样马伟明也都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当总设计师,马伟明不打怵,这是他的本行。但做整个项目的工程化的负责人,却让马伟明叫苦不迭。需要他为此而进行协调和组织的下线科研院所、生产厂家乃至配套工程和使用的单位太多了,太复杂了。哪一个环节,哪一道工序,哪一处关口出了问题,他都得解决。从生到死,他要为他研制的设备全程化承担责任。 他不想当这个总负责人,但高层决策部门的领导却不饶他:“如果你马院士不做项目负责人,我们宁可不上这些工程。”那话总是说得马伟明欲罢不能:“把这么重大的高技术研发项目交给别人,我们不放心啊!” 然而,在马伟明院士的科研重任中,集成电力系统也只是研究方向之一,其任务量还占不到1/4的比例! 马伟明自主创建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已经荟萃了100多名年轻的教学科研专家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个新型的研究机构近几年先后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并荣膺军队和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称号。 在马伟明的主持下,分布于电力集成技术、电力推进技术、大容量电能变换技术和系统网络结构及智能化监控技术四大研究方向的十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这些科研方向和研究课题,哪一个都比曾经在世纪之交引起国内电力界震动的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技术含量更新,应用价值更大,科研难度更高。”刘德志教授告诉我:“现在马伟明院士从事的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领先水平的课题。” “什么叫世界领先水平?”马伟明有他自己的阐释:“你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始终有人跟着你做,这才叫是领先,否则,即使首创而无人跟踪,也谈不上领先。” “做学问,必须沉下心来埋头干个二三十年,拥有深厚的创新成果积累,等别人想撵上你的时候,你又前进了。这样才叫真正的领先了。” 1993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马伟明,聆听了王选教授的一堂课,感触很深,跑到海军招待所与刘德志彻夜长谈:“与激光照排技术相比,我们的成果简直就是小儿科!” 就是这天晚上,马伟明立定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志向与攻关方向:“奋斗5年,挣够300万资金先把电磁兼容测试仪器配上;再苦干10年,形成超亿元科研资产和容纳过百人的科研团队。” “不是在说梦话吧?”刘德志惊得一跃而起,用胳膊肘使劲捅捅同窗而卧的学弟:“老先生领着我们干了七八年,课题总经费都不过几十万块钱,5年、15年……你要抢银行啊!”马伟明笑而不语。望着天花板,两眼闪射出倔犟的光芒。 2008年岁末。同样在海军招待所,刘德志邀我竟夜神侃:“马伟明确实是个具有远大抱负而又敢想敢干的人,读博士的时候他就把今天要达成的目标都想定了,而且全部实现了。”近15年来,围绕舰船电力工程这个总方向,马伟明提出了很多创新理论,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诸如电力集成理论、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综合电力系统、智能化战舰等等,从思想概念的形成,到核心技术的突破,再到学科体系的创立与完善,他以百米冲刺的加速度成功登上一个又一个现代前沿科学的高地。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高端学术峰会上,他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又一次为他赢得赞誉与喝彩。 “现在马伟明做的都是什么样的课题?”刘德志喜形于色:论水平,有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有军队新型装备重点科研项目;论经费,少则数千万元,多则超亿元;论责任,他是首席科学家,协作单位多为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分课题的不乏两院院士。 “想不服都不行。”刘德志介绍说,别看这些项目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重要,但大部分都不是国家和军方指令性课题。 “那么,课题经费从哪儿来呢?”我疑惑不解。 “这就是马伟明的过人之处。”刘德志举例说,马伟明要做一个大型装备综合电力技术的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项目,国家即使投资预研,也给不了多少科研经费,而相关科研场所和生产企业拥有雄厚资金,却往往又找不到合适的课题。 于是,马伟明把他们请上门来谈合作:你们投钱我来做研究,出了成果三方共享。首期投资多少?1.5亿人民币!但课题的高技术含量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令合作方勃然心动,三方一拍即合,1.5亿元研制经费很快到账。 在科研前沿高地上,只要是马伟明看准了的课题,即使无人投一分钱,他也会自掏腰包硬着头皮往前闯。 5年前,他瞄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人给他投钱了。原因很简单: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已经拨付给了对口的研究机构。 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 2008年岁末,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集海军工程大学,参加马伟明院士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创举,所有的人都称惊道奇,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 “是的,震撼!”刘德志激情难抑,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是我在鉴定会现场听到最多的两个字。” “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啊!”刘德志重新坐下来,情绪归复平静:一方是专门研究机构,历时数年耗资数亿元半途下马,一方是自投资金两年就拿出了成果。 高层决策者为难了:后续投资是向马伟明的国际领先技术倾斜,还是仍然亦步亦趋沿袭洋人几十年前走过的老路?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一个也不能少。体制,30年改革仍未彻底打破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高度固化与条块分割的落后的科研体制,依然扼杀科技的进步,阻遏创新的成长。 马伟明的伟大创造离祝捷的凯旋门还很遥远,下一步的工作是1:1样机单元部件的研制。仅此一项至少还需要5000万元以上的经费投入。钱从哪儿来?“如果国家仍然不投资,”马伟明犟着劲撂下狠话:“哪怕借贷举债,我一年内也要把它干出来!” 2008年3月,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视察海军工程大学。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用了整整2小时40分钟,详细听取了马伟明院士四大研究方向11个重点科研课题的汇报。“这些研究方向和重点课题,都是海军装备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吴司令员十分振奋,紧紧握着马伟明的手允诺:“这四大研究方向只要有一个取得重大突破,海军就要给你们记功、为你们庆功!” 有人说:“马伟明院士要是把他那怪异性格和倔犟脾气,改掉,就完美了。” 刘德志却不这么认为:“要没有这怪异性格和倔犟脾气,那就不是马伟明了。” “这么重的担子压在肩上,他能不急吗?”刘德志俨然马伟明的代言人,记者来了一般都是他接受采访。要讲马伟明的故事,他比马伟明个人讲得还生动。 “马院士性格怪,都怪在哪些方面?马院士脾气犟,是为了什么事情犟?”刘德志专门把研究所的青年人召集起来开会探讨。 在电力电子研究所,谁肩头的担子最重?马院士!谁干的活最多?马院士!谁加的班最多?还是马院士! 他是冲在最前沿领着大伙干,不是当甩手掌柜站在一旁穷吆喝。如果我们都有马院士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这种创新精神,这股拼命劲头,他还会着急发火吗? “真是如牛负重啊。”刘德志感叹:“瞅着他那营养不良的病秧样儿,你都想象不到他哪儿生发出这么大的智慧和毅力。” “马院士走路像跑步一样。”刘德志说:“你们年轻人跟我出差,说我的节奏太快,跟不上。可我跟马院士出差,一天跑下来,全身都要散架似的。那节奏才真叫快!” 时间之于马伟明太宝贵。他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在实验室里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早睡晚睡都那么回事,入睡难,醒了再睡更难。严重的失眠症。 最令学校各级领导和他身边的同事们担心的,是他的身体。1.74米的个头,体重不足55公斤。学校安排他到武汉同济医院进行全面体检,从血常规到心电图,从CT到核磁共振,花了7000多元,从头脚从外到里查了个遍。 按西医的说法,除了胃病,他没有其他毛病。但看中医,一号脉,就说他脉相非常非常糟糕,觉得他全身都是病。从学校领导到海军首长再到军委总部首长,多次指示安排他离岗疗养,但他却不忍心中断自己的研究。 2008年入秋以来,为了赶科研进度,他连轴转了几个月,感冒咳嗽也相伴了他几个月。就是腰扭伤了,也仍然坚持躺在实验室指导大家做研究。直到年前成果鉴定会开完了,才抽出身到医院治疗。 “极度的疲劳综合症。”这就是专家会诊后给出的结论。医院为他安排了高级病房,可他却一天也没在,每天输完液拔掉针管就往实验室跑,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连每日半天的液也不愿去输了。 “太浪费时间了。”他不住的唠叨:“还白白花掉一大笔病房费。” “见识马伟明性格之怪了吧?”刘德志一乐:还有更怪的。有时他会为一天多报销一张一二十块钱的出租车票让年轻人下不来台,火刺刺地质问你:“为什么不好好计划把该办的事一次办完?” 他是舍不得钱吗?不是。他惜时如金,心疼的是被你白白浪费的时间! 上科研项目,建实验大楼,购仪器设备,他吝啬过钱吗?几千万上亿元地自掏经费,他眼都不眨一下! 培养后备人才,他吝啬过钱吗?为提高青年人才的外语能力,他每年都要重金聘请两名外教来研究所办口语培训班。为了开阔青年人才的视野,他每年都要花大笔钱让他们出国参加学术活动。为了培养一流研究型人才,他出巨资把青年人才输送到国外留学深造。 “要是他们学成不归,不是人财两空吗?”好心人提醒马伟明。 “那只能说明我们研究条件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准相比还有差距。”马伟明认准一个理:当教授,做学问,最大的责任就是培养人才。“成就再大的学者,”他说:“如果没有合格的接班人,研究事业就会半途而废,科学生命就无法延续。” 马院士倔归倔,急归急,但一般都是对事不对人。只要你活做漂亮了,出成果了,他从不亏待你。 跟着他一起走过来的几位骨干教授,人人都提前晋级并多次立功受奖;参与重大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从首席专家到课题组长再到参研成员,人人都按月享有不菲的课题津贴。 有人说:马伟明太较真,太较劲。“这有什么不好吗?”刘德志还是用故事说话: 我军某主战新型装备制造过程中,电机机组出现火花故障。如果排除不了,该设备将不能定型使用。研发单位和生产厂家捣鼓了一年多,始终无法解决。 开了若干次研讨会,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都请了个遍,生产周期也因此一拖再拖,仍然找不出症结。最后由高层机关亲自出面邀请马伟明院士到现场进行诊断。 直流电机技术,并非马院士的专攻。但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赶到生产厂家,蹲在机组旁对照设计图纸反复琢磨,如此整整一天没挪窝儿。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叫来技术工人,按无火花区设定一个极一个极地进行调试。调试一个极,火花未减;调试两个极,火花依旧。马伟明要求继续往下调试,遭到技术工人拒绝。 “还有几个极为什么不调试?”马伟明不明就里。“几十年了,我们都是这样调的。”技术工人理直气壮:“一般调试两个极,剩余的就免调。” “为什么不做全极数调试呢?”回答是工作量太大。大到什么程度?若是实船调试,3台机组耗时长达几个月。在厂里尽管方便,但调试起来也很费劲。 “必须把每个极都调一遍!”马伟明责令厂方进行整个电机全极数调试。电机全极数调试完毕,火花消失。马伟明下令再做200小时运行试验,结果正常。 “就凭他这份严谨认真劲儿,就该他当院士!”实装鉴定会上,几位总工心悦诚服,敬佩不已。 还有人说,就马伟明这怪异性格与倔犟脾气,比陈景润还陈景润。言外之意,他只能做学问、搞研究,当不了官。 不错。当年张盖凡老先生将马伟明收入门下时,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就是:“人生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 马伟明立誓明志:“终身做学问!” 马伟明淡泊名利、不贪钱财,军界学界早有公论;但若说马伟明不愿做官,甚至到手的高官都不肯做,则知之者为数不多。 新世纪元年。马伟明的头上还没有戴上院士的桂冠,只是一位普通的教授。在海军工程大学,与他年龄相仿甚至比他更年轻的教授不下一个排。但一位军委首长亲临学校视察,却点名要单独接见马伟明。 “你只要回答我一个问题。”军委首长开门见山:“愿不愿当校长?”太突兀了,突兀得简直令马伟明不知所措! “你要愿意,可以先任命为副校长。”军委首长进一步交底:“一俟现任校长到龄,明年再接任校长。” 海军工程大学校长,正军级,少将衔。40岁获此大任,握此重权,这是多少官场中人难以企及的光荣与梦想啊!然而,马伟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我是个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马伟明很果决。 这下该轮到军委首长惊诧了:这么大的官,竟然有人不愿当。少见的怪事!是夜。军委首长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责成随行人员找最熟悉马伟明的教员座谈,问题同样只有一个:“马伟明为什么不愿当校长?” 答案还是那样简单:他立誓献身科学,矢志不渝,心无旁骛。 淡泊名利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在金迷纸醉的浮华尘世,一个青年学人为了心仪的科学事业,甘守寂寞,特立独行,不为权位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离校前,军委首长再次召见马伟明:“你还可以考虑一段时间,下次到北京给我回话。” 然而,马伟明一头扎进他的实验室,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科学王国,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徜徉恣肆,好不惬意!那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呢?早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一年后。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616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员。 又一年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为马伟明荣记一等功,并授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