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5-08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是一起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最后一天,今天可以将剩下的经文讲圆满。
十善业道它是性德,修学十善业道可以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有的这些良知良能。我们昨天介绍到了三十七道品,我们介绍到七觉支。整个三十七道品可以说是佛法的一个修学的概论,都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我们今天从七觉支这一段开始看起,请看经文: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这一段是讲七菩提分,也称作「七觉支」。七觉支这个支就是指支分,觉在梵文里面就叫菩提,重点在「觉」字,就是让我们要觉悟。七觉支顾名思义是有七条,具体讲的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条。修学七觉支的作用或者说是效果,就是『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这「一切诸法」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也就是说,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能够明了。
佛菩萨、圣人跟我们凡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佛菩萨是觉悟了,我们还在迷惑颠倒,不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会起心动念,这叫妄起无明,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挡住了我们认识真相。所以中峰禅师,大家如果做过「三时系念」的都很熟悉,这位朝时代的国师,他修禅开悟,也是专修净土的。他在三时系念里面有句话讲得好,说「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这是讲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就是一个觉,一个迷。觉什么?觉一切万法是我心所现,是唯识所变,所以万法不出自性,佛菩萨了解这个。凡夫他就不了解这个,所以他执着自己的身体,执着自私自利,从而造业受苦。所以要觉悟,要怎么修?这七觉支就是告诉我们具体修行的方法。
第一条是叫「念觉支」。念觉支根据《教乘法数》的定义是这样,「心沉时,念用择进喜以起之,心浮时,念用轻安定舍以摄之,觉令定慧均等」。这段话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来调整我们的心念。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总是有两种状况出现,第一种就是心沉的时候,就是昏沉,打瞌睡。我们如果在念佛堂念佛会看到这种情形,当人坐下来止静的时候,念着念着佛就摇头晃脑了,头慢慢低下去,就快碰到膝盖了,甚至还能听到打呼的声音,这都是昏沉。昏沉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应该念用择、进、喜,「择」就是择法觉支,就是你要选择好的方法,「进」就是精进,「喜」就是你要用欢喜,让自己心生欢喜。具体怎么做?就是师父上人建议,当我们昏沉的时候,可以动弹一下身体,比如说用经行,用拜佛。拜佛非常有效,这一拜佛的话,你全身血液的循环起来,精神就能提得起来,对治自己的昏沉。所以在念佛堂里面,为什么师父提倡三区念佛,拜佛、经行、打坐,任由你自己,他没有长期念佛,不需要来共修。共修也有它的好处,它是能够大家一起来精进,但是平时念佛堂,自己念佛,三区自由式的这种念佛方法,可以自己调整。
另外一种状况,除了昏沉以外,就是掉举。掉举就是心七上八下,妄念很多,静不下来,想念佛,妄想就呼呼的往外冒,都压不住,这叫做心浮的时候。那个心很难控制住,念佛佛号抓不了。这个时候可以用轻安、定、舍这些方法,这都是七觉支里头的项目,就是让我们身心轻安一点。用定,禅定,比如说这时候可以打坐;可以用舍,舍就是放下。具体的做法,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坐下来,打坐的时候集中精神专注在佛号上,不要去想那个妄想,这叫舍。什么叫舍觉支?就是舍掉你的妄念,妄念不要管它。你越想那个妄念,妄念越多。也不要想说我现在要把妄念压住,这个念头都不要想。有这种念头,那像古德所说的,「要断妄想是去一添两」,就是你妄想很多,这已经有了一个妄想,你还要加一个妄想说我要断这个妄想,叫去一添两。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去想妄想,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妄想由它去想,我们专注在佛号上。这样子慢慢的妄想自然就没有了,心就能够安住下来,就能有定,有轻安。这所谓能够令定慧均等,定,定慧,它主要是指修学的对治的方法,当我们心掉举,妄念很多的时候就用定;如果是很昏沉的时候,用慧,就是具体来说,你可以用拜佛等等。总之,让自己能够摄心。
第二条是叫「择法觉支」。在注解里面讲,「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这一切事事物物,这诸法,能够懂得拣别,就是你懂得分别善恶、真伪,对于虚伪的我们不要去取,不取于虚伪,取的是真实。这种就需要用方便,有智慧、有方便,你能够选择善法,去掉恶法。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最低的标准就是本经所说的十善业道。凡是符合十善的,我们就取,凡是跟十善违背的,就去掉,不取。这种择法觉支就是选择方面要有智慧,其实不仅佛法如此,世法亦复如是。选择行业要有智慧,不能选错行,选择婚姻也要懂得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俗话讲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最好的标准用十善业。我们选择的行业要善的,比如说不杀生,我们不能选择杀生的行业,不能选择偷盗的行业,更不能选择那种邪淫的行业,以此类推,你就懂得怎样选择。选择对象、选择朋友,都需用这个善的标准。
在佛法里面说选择法门,选择法门也要有智慧。法门很多,佛讲了八万四千个法门,我们选哪一个?总要知道非常适合自己根性的这种法门,我们才选择。法门本身平等的,无有高下,但是我们根性不平等,所以我们选择的法门要契合自己。像我自己个人来说,我是属于中下根人,我就不敢选择修禅。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都讲,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什么是上上根人?六祖个人就是。《金刚经》听了半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开悟了,那是上上根人。《金刚经》我也读过不少遍,可是都没有开悟,证明是中下根人,所以我不适合修禅。修密更不适合,为什么?修密,严格的要求能够修密的人是登了地的菩萨,严格讲是八地,不动地的菩萨,他是修密法,这是能够帮助他成佛,在染污的环境里面修他的清净心,我不是这个根性。想来想去,净土法门比较适合我,我能够念佛。念佛这个容易,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谁都会念,谁都能念。只要真正明白教理,对净土有深信切愿,加以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每天都念佛不间断,尽形寿这一生不改变,我这一生还有指望能成就,往生净土就是成就。所以,选择法门真的要有自知之明。
第三个觉支是「进觉支」,「进」就是精进。选择了法门以后定下来了,就得精进,不能老选择,老选择你的心还没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得真干,这叫精进。注解说「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精进要在正的道上精进,正行上面精进,不能在不正行上面精进,那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在修行上面,首先你得有选择,知道哪个是正行,哪个是不正行。正行与不正行的区别,根本就在于十善业道,证明一个法门它是真正的佛法,还是邪法,从哪儿看?看它符不符合五戒十善,这是最起码的标准。如果跟五戒十善不相应,那就是邪法,一切佛法都建立在五戒十善的根本上。比如说有人劝你,我这个法门可以让你一下子能成佛,你要修一些男女一起双修的,这样的话你很快成就,所谓的密法。你一看,不行,不淫欲这条他没做到,他不是正行,我们要远离他。比如说有的道场告诉你,你来我这儿皈依,交一百块钱,保准让你修行上档次。你一看,他为了钱的,不贪欲这条他没做到,不符合十善业道,你就明了了。所以我们精进一定要在正道上精进。在十善业道上,精进真正做到「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是真精进。
精进当然要以苦为师,能吃苦。像师父上人最近告诉我们,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家,用一年的时间背诵了《无量寿经》,你看看不简单!很多人说,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八十岁老人家能够一年之内背诵《无量寿经》,很多年轻人赶不上。为什么?因为他真精进,他肯吃苦。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肯真干的,没有不能成就。就怕你不肯真干,找很多借口,我老了,记忆力不行了;或者说我现在没时间,工作忙。反正不想做事情,能找出一千个借口,这就没有精进。但是虽然说以苦为师,我们也不能修无益苦行,无益苦行就是对你的修行、对你的进步没有益处的。比如说修饿肚子,我三天不吃饭,来念佛,你三天不吃饭能念佛,佛未必能念好,但是却是饿出病来,那叫无益苦行。到时候还得上医院,还得去打葡萄糖,这些反而会拖累你的修行。所以精进也要懂得科学。
第四条的觉支是讲「喜觉支」,喜觉支就是讲心里能够得到法喜。注解上讲「心得法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我们精进之后,就能够尝到法味,像我现在跟着师父上人学讲经,一开始师父上人让我每天讲,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以前师父刚刚开始学的时候,一个礼拜讲一个半小时,现在让我一开始就一天讲两个小时,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但是师父逼,这叫打鸭子上架,结果逼出来以后,坚持了也快两个月。每天确实讲这两小时真的没时间打妄想,每天备课,完了就上台,下了台赶紧走,然后备课。结果真的到现在不到两个月,心里觉得很有受用,有一点法味,尝到一点法喜。这是通过精进得来之后,真的就很愿意继续努力,自然就「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颠倒之法是什么?世间的五欲六尘,具体来说,不爱出去玩了,不愿意跟人家聊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为什么?听那些比起学经教来讲,那些都已经是黯然失色,真的「世味哪有法味浓」,尝到一点法味,世味真的觉得没有味道。不会随颠倒之法而生欢喜心,欢喜学习。像孔子老人家《论语.学而篇》开头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喜悦就是法喜,他尝到以后真的学习不会退步。最怕是什么?间断,不肯精进,那学习往往就会得不到法味,他就退了。
第五个觉支是指「轻安觉支」,注解上讲「断除身口粗重故,亦为减除诸见烦恼故,亦名为猗柔顺而无强暴故」。这些意思就是讲,通过学习、精进,尝到法味,这条是讲法喜充满,得到轻安,进步了。轻安之后,具体表现在这三条。一条是身口粗重能够减少,甚至断除。修行进步的表现在于发现自己身体轻盈了,平时走路好像挺沉重的,经过一段时间修学,轻快了。口里常常犯过失,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过去是忍不住会犯,现在慢慢没有了,断除掉了。身不做杀盗淫,口不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些身口的恶业慢慢就没有了,这就得到身口轻安。
下面讲「灭除诸见烦恼」,这是讲思想上,意业,意业里面烦恼也越来越少了。见烦恼,这里特别是讲见烦恼,就是见思惑里面的第一条见惑。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于见思烦恼,也就是执着。比如说见烦恼里面第一条讲到身见,执着身体是我,现在这种执着少了。能够承认这个身体不是我,能够承认,能够接受这条理念,做起事来真的想自己的时候少了,为众生的时候多了,自私自利减轻,最后能够灭除掉,这就是轻安现前。还有「猗柔顺而无强暴」,这是指身心都调和、柔软。别人看你很顺,就是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欢喜跟你在一起。你没有那种暴躁的情绪,没有跟人家争强那种欲念,所以你身心得到很自在。这种轻安是禅定的基础,当我们有这种轻安以后,慢慢继续学下去,心就定了。
所以底下一条,第六就是「定觉支」。你得了定,禅宗讲是禅定,净土里面讲的是功夫成片。在注解里面解释这条说「发诸三昧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随着你的功夫提升,慢慢的你产生了禅定,进入了三昧,三昧就是你的正常的享受,正受的意思。你能够自己做得了主,要知道,自己做得了主那才是正常的享受,凡夫自己做不了主。《无量寿经》里讲的「为心走使」,他被自己的妄心所驱使,那个妄心它不是主,真心是主。你得到三昧以后,你心定下来,妄心伏得住,这时候你就自己做得了主。你的六根接触外界的环境,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念头能够压得住。在顺境的时候你不起贪爱心,在逆境的时候,你不起瞋恚心,这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所以《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外不取相,内如如不动,你得到禅定。
得到禅定你也不执着那种禅定的相,你能够善能觉了,当你发诸三昧时,你得到禅定以后善能觉了,诸禅虚假。如果你得到禅定,你就住在禅定的相里头,你将来的果报只能生禅定天。像四禅八定,这叫世间禅定,你能得到一禅、二禅、三禅、甚至四禅天,再往上你可以得四空天这个果报,所谓四禅八定。这八定包括前面四个禅,后面四个定,总共叫八定。你出不了三界六道,将来禅定功夫失掉的时候你就要堕落,所以那个不究竟。你善能觉了,你很明白这些禅定,你不会被它迷惑,要知道《金刚经》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禅定的相也是虚妄,你不着它。不取于相,不单不取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相,连禅定的相你都不取。这样子对它们「不生见爱」,不生见爱就是你没有贪染之心,真正断除了贪念。
念佛的人在这方面比较保险,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不要管你得不得定,也不要想我什么时候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什么时候念到一心不乱,是事一心,还是理一心?你有这些相在里头,你就得不到真正的定。哪怕是念佛念到很有法喜,很轻安了,也不要着这些法喜、轻安的相,就是直念去,老老实实。关键那个心就安住在佛号上,不要去体味它,不要去想我现在得什么境界,有这么个想那就打岔,反而破坏了你念佛的功夫。也不要想我念佛,什么时候佛来接引我?这些都不对,这些境界都要舍掉,安住在佛号上。真正像大势至菩萨所修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一句佛号相继不断,没有打闲岔,那叫做真正能够成就。
底下告诉我们「舍觉支」,第七觉支。就是注解上讲,「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生追忆故」。就是你能舍,你对所现前的这个境界你不去执着它,不放在心里。好比说刚才念佛,念佛念得很不错,就觉得我现在是不是得到三昧了?这些都是着了境界,我们都要舍,能够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你能够觉悟,真正对于净土的理很明了,你就能够把心安住在佛号上面。对于佛号以外的所有念头,知道都是虚,都是假的。念佛当中见到了种种境界,你都不执着,哪怕是见到佛来了,阿弥陀佛现前,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很高兴,佛号都丢掉了?也不要,还是一句佛一句佛的往下念。念佛见佛这是自然的。大势至菩萨早就告诉我们,「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说得很肯定,一定见佛。这是自自然然,法尔如是,何必起心动念?我们取的就是佛号,舍的就是佛号以外一切境界都舍掉。「不生追忆故」,不要想那些境界,也不要想我今天念佛念得很有法喜,老是琢磨着那种滋味,这种都是没有舍。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实的。既然一切相都是虚妄,那你何必要追忆?哪怕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某个人他跟我过不去,把我打一顿,骂一顿,污辱我,陷害我,我要不要生气?不必。为什么?昨天发生的事情是虚妄的,那个相是虚妄的。它怎么出现的?我们妄念所现变现的。妄念是念念不住,每一念都能变现一个法界出来,整个宇宙就是我们念头变现出来的。要知道就在现前一刹那当中,我们这个念就现我们所看见的境界,所以念和我们的境界是一体的。念一起的时候,境界随着就起来,因为两个是一体,是一不是二。
念头生灭速度很快,就像我们打个比方来讲,假如我们进到一个黑屋子里头,像我们讲堂,没有窗,黑忽忽的,灯也没开,什么都看不见。这个时候你把灯一开,你马上就见到桌子、椅子,很多人都在这儿,还有佛像,一切庄严都现出来,依正庄严都有。马上一关灯,整个讲堂里都黑忽忽的,什么都看不见,一切法灭了。然后你再一开灯,一切法又现前,再一关灯,一切法又灭了,这叫生灭。虽然说生灭,其实它是不生不灭,本来就在这儿。生灭的速度有多快?生灭的速度取决你念头的起灭,就像你在讲堂里开灯的速度有多快。你喀嚓喀嚓的开关灯,假如开得很快速,我们现在说的交流电,交流电的速度很快,等于光速,一秒钟多少万次,这个灯的开合。实际上灯也是这样的,它的电是交流电,所以其实它的电是断一下,接通一下,断一下,接通一下,是这个道理。但是你为什么没有见到那个灯在闪?因为它速度太快,我们眼睛都追不上,我们原来留着这个相,前相我们印象还没灭,后面的相已经开了,我们的眼睛被它迷惑。
所以佛经里叫刹那生灭,生灭的速度比那交流电开关的速度还要快。交流电你都看不出它在生灭,电灯没有闪,你看房间里这些景象没有一闪一闪的,那是被我们的相的相续相给迷惑了。这种相续相也不是真实的相续,它是断开的,叫相似相续,我们是被迷惑,以为是有相续,不知道一切法是刹那生灭。这个宇宙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念头一开一合那一刹那,这宇宙已经是一生一灭了,就这么快。所以试问问,你还有什么追忆的?你现前这一刹那,在你这一念头所生的境界里面,这个境界跟前面的境界是隔开的,其实是没有关联的,是两个念头,所以是两个不同的法界,完全断开,没有办法追忆。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连「现在心都不可得」,为什么现在心不可得?你刚想得,得的念头已经灭掉了,快得很,自己没办法觉察,真的想想这个宇宙里面叫了不可得。《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念头你就不动了,动有什么益处?所以就不会追忆,也不会想未来,这些念统统舍掉,这都是妄念。
妄念舍掉,真心现前,一看,原来本来是佛,宇宙与我原来是一体,为什么?宇宙是我念,所以我们说世界一家人,这个一家讲得很粗,应该说「宇宙在团结的一念当中」,你看是不是一体?就是不单只是一体,统统就是这一念。知道这样的一体,对于自己自性中的众生,你才能够生起无限的慈悲来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众生是我念所变现的,我自己也是我念中所变现的,我就在我念中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也是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不讲条件。这是讲七觉支,它也都是要在十善业道基础上,这样才能向真正的觉悟迈步。下来讲「八正道」,请看经文。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正道』就是指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后一科「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这总共是八条。这八条前面每一条都有个正字,所以正是很重要。什么才是叫正?一定在佛法里面有个绝对的标准,什么是正?符合自性的那就是正。不符合自性的,与自性相违背的,那叫邪。你从自性的角度上去分,你就明了了。比如说十善业道,自性的性德,符合十善业道的,那是正,与十善业道相违背的,那是邪。
我们来看八正道里面第一条,正见,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在注解里面讲,叫「明见四谛,无有错谬故」,这是讲正见表现在对于四圣谛非常明了,不会有差错。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苦和集就是讲的世间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集什么?集这些恶业,十恶业,集这些贪瞋痴慢疑,集这些烦恼。造这些因就得苦的果,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受苦。「灭道」是讲出世间的因果,灭是果,灭什么?灭烦恼,证涅槃,涅槃是梵语,就是指没有烦恼的这个境界。怎么样才能够灭烦恼?要修道。所以这里讲的就是因果,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都能明了,这叫做正见;不相信因果,那就是邪见。
八正道里的第二条是正思惟。正思惟《教乘法数》上面解释说是「以正思惟,发动四谛观故」。这一条是讲我们的思想,思惟就是思想,思想要正,怎么样正?首先思想里面是跟十善业道相应,这才能正,像经上讲的,「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念念与十善业道相应,苦集灭道的四谛你就能够明了,这是我们的意业很善,能够纯善。
底下八正道里第三讲的是口业,是正语。正语是指「以无漏智常摄口业,住于善语故」。这是讲有了纯善的意业,正思惟,自然你就会有纯善的口业,口里不会作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这些恶业。用你的智慧,无漏智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它不像世间的那种聪明,世间的聪明智慧里头有烦恼,它夹杂着贪瞋痴慢。你说那些学者,他很有智慧,大科学家他也很有智慧,可是他没有断他的贪心,他还想出名,还想图利。或者是没有断他的瞋心,别人如果批评他,或者是看不起他的成果,他就不高兴,瞋心。他没有断我慢,因为自己出了名,傲慢。这些都是有漏的智慧,那叫世智辩聪。无漏智是建立在十善业这个根本上面的智慧,所以他能够摄住自己的口业,讲出的话就叫善语,住于善语。所以这讲的是口业。
我们在这里学习讲经,这是讲的圣贤的教诲,上台讲法等于是代佛宣化,这是口业里最善的,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学讲经要懂得,关键不是在你讲得怎么样,如果是讲得好,但是没有去落实,自己没做到,你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久而久之反而会生烦恼,贡高我慢都会现前。所以通过学讲经要知道,首先要自度,我们学习这个经教,自己讲给自己听的,然后才讲给大家听。所以你看师父提倡这个方法,在摄影棚里讲,这个好,摄影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一个人在讲,对着摄影机里讲,眼前没有一个听众。这样子讲给自己听,对面坐着的在电视机里那是自己,对自己讲要随文入观。讲到十善业,我就做到十善业,讲到六度,我就做到六度。讲一条做一条,明白一点做到一点,这样子才能够真正变成功德。所以,这是用正语来做自度度他的事业。
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八正道还没讲完。休息五分钟之后我们来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刚才「正思惟」是指意业,意业决定要符合十善业道才能正,所以不贪、不瞋、不痴才能是正思惟。正语要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才属于正语。这里讲的正业要做到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正业,这里也包括我们所造作的事情不能够有害于众生,不能有害于社会。比如说现在这世界很多的这些灾难,天灾人祸很多,环境受到污染、破坏。我们要懂得爱惜环境,爱惜资源,这是正业。正业当然首先念头要有利益众生的念头,自然所做的是正业。比如说现在全球都是水资源缺乏,香港这个地方也是淡水要靠大陆供应,所以淡水资源我们不能够浪费。另外纸张,纸张是木材做的,木材来自于森林的砍伐,我们如果浪费纸张就等于破坏自然环境。现在很多江河泛滥,都是因为森林面积缩小而导致,水土松散了,所以容易造成河水泛滥。这边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一点做得好,这边的常住、义工用的纸张都是循环使用。比如说一张纸,这一面用完了,那一面还是空白的,一定会把那一面也用上。或者剪成一条条,作为电话记录纸,或者记事的,或者钉成小本子,这都是爱惜资源,惜福。
还有,现在我们科技发达了,制造出很多产品都危害自然环境。譬如说塑料,塑料这东西你放置一万年它都不会腐烂,它很难融入自然资源的再循环,所以尽量要减少用塑料的产品。譬如说去买东西用的塑胶袋,用那些塑料的碗筷,这些塑料要知道其实它不环保。很多人买东西的时候提一个那种麻织的袋子,这是他有爱心,他爱护自然环境,修的是正业。从这些生活小例里面,我们来体会如何去用心,念念都关心社会,关心众生,身体所造作的自然就是正业。
第五,八正道第五是指「正精进」。注解上讲,「勤修正谛,趣涅槃故」,这里讲精进,一定是在正谛上精进。「谛」就是真理,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真理相应。什么是真理?自性之理,最起码的就是十善业道。沿着十善业道去修,沿着佛法所教导的这些方法去修行,最后的果报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是果,勤修正谛是因。什么是涅槃?涅槃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寂灭,寂灭的境界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没有妄念。这个人跟真心住在一起,这是涅槃境界。我们求生净土,净土就是寂灭境界,在净土里面,一个妄念都不生。一个妄念都不生不是说他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不是成了石头一样?他还是有。有什么?他的念就是念佛,念自性佛,念念与菩提相应,念念在菩提道上增长,直至成佛。所以我们要修行,在那里精进?在起心动念上精进,把自己的恶念转成善念,这是第一步。然后把善念都得舍掉,这叫净念,又不思善,又不思恶,这一点大概可能初学的人觉得很为难。那最好的方法教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不思善不思恶,这叫净念。一直念下去,心地纯净,心净则国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你净心所现的境界。这叫做正精进。
底下第六条是「正定」。正定注解上讲,「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这是讲念头安住在正理上,也就是说安住在佛所教导的这些教诲上面。十善业道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十善业上面,决定不移不舍,真正做到念念让这个善念增长,不令毫分的不善间杂在里面。还有念佛也是佛教给我们的,学净土的人要懂得把念安住在佛号上面,念念不移,这叫做正定。念念不移,这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修学净土法门,十善业道是助修,念佛是正修,正助这两条腿都得走。助修就是帮助你修你的念佛的,不起心不动念就安住在佛号上了,一起心动念,就是十善业道。真的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俞净意公他修成功,他真正做到了「净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这是他得到正定。
底下讲的是第七条「正念」,正念注解上讲说「念正助道,心不动失故」。这个层次又高了,念头纯一,真正做到纯净纯善。这是刚才讲的「念正助道」,落实到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来讲,正修就是念佛,助修修十善业道。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十善业道还是夹杂,不是,它是帮助你念佛。如果我们心地不能做到纯善,还夹杂着不善,念头就很难纯一,心地很难清净。所以《观无量寿经》里面教导我们要真正修佛因,要做到三福,第一福里面就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心这样才能得到正念,它就不会动了,真正做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六根不再造恶业,从恶业里回头,住于善念,从染念回头,住于净念,绝对不会失掉净念,这是正念现前。
续-《●[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底下第八条是「正命」。正命,这是一般我们说活在世上你得养活自己的生命,养活自己的生命就要懂得怎么样调理自己,让自己身心健康。注解上讲说「常知止足,住于清净正命故」。这条是讲,我们要得到身体的健康长寿,远离疾病,要怎么做?常知止足,知止知足。知足好理解,知足就不贪,知足常乐,所以心地总是快乐,身体当然健康;心里老有贪瞋痴,身体都不会健康。还要懂得知止,止在什么?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本经所说的常念、思惟、观察十善业道。能够「常念」,这是心地善,「常思惟」,这是思想善,「常观察」,这是行为善,都与善法相应。住于清净正命,纯善的心是跟清净自性相应,你住在什么地方?住在自性的清净心中,这叫做正命。当然正命的意思也包括我们现前谋生的行为,就是我们选择行业也要懂得用十善业道,所做的绝对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里是讲怎么样调养我们的身体身命,总之一个就是心地纯净纯善,身体就健康长寿。
这里就跟大家简要的介绍八正道,所以这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三十七个条目,佛法修行都是要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底下佛又给我们讲「止观」,请看经文。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这里讲的是止观,止观禅宗里讲得比较多,好像提起止观就想到禅宗,实际上止观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不是单单只讲禅宗。什么是止?止就是放下,就是回头。什么是观?观就是觉照。一切的法门都离不开止观的修习方法,比如说我们念佛法门,讲的是放下万缘,提起佛号,放下万缘是「止」,提起佛号是「观」。所以止观的意思是讲定慧,定就是止,慧就是观,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叫做寂和照,寂静又能起观照,这个意思。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怎么样修止观?如果不落实,我们空谈这些佛法的这些名相,那成了学术,没什么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落实。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怎么修止观?
当我们见到顺自己意思的,看到一切人,这是我喜欢的,一切事,这是我顺心的,在这种顺境当中不能起贪爱心,这是止。在逆境当中,你看那个人来找我麻烦,讲我是非的,讨厌他,产生瞋恚心,或者事情很多,你很烦,怎么老做不完,起了这种躁动不安的心。瞋恚心要把它止住,这个止就是放下。观是看破,当我们放下以后我们容易看破,明了这一切法都是假的,你何必要执着?跟我过不去的人,过去生中我得罪了他,那是我的冤亲债主,现在我欢喜去偿还他,把这个债就了了。绝对不能够跟他起对立,起冲突,起怨恨心,这样子接下来的怨怼生生世世都没完了,将来遇到了,又要互相酬偿。
我们看到别人做坏事,做不道德的事情,我们怎么修止观?我们也要懂得修止,止就是放下,放下你看不惯别人的念头,要知道看不惯别人那是烦恼。他对不对,他有因果,我要是起看不惯他的这种瞋恚心,这是我自己的不对。他不对引起我的不对,你看这多冤枉。你要怎么想?他不对,这第一个层次,他不对他有因果,我犯不上跟他作我的恶业。如果因为他的不对使得我起瞋恚心,我造恶业我将来堕落,不值得。这是第一个层次,你起码要这样想。世间的君子他们都能做到,见到别人不对,心里还是坦坦然然,不会起瞋恚心。第二个层次,看见他不对,要懂得这是我没有能够很好的教导他,我的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化他,「己之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这样子的发心,又高一层,圣人的心。真正像汤王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谁有罪?看见大家犯罪,不是他们犯罪,我没教好他,我的责任。社会这么多人在那里造作恶业,我们佛弟子没有做好榜样,这是我的责任,「反求诸己」,你怎么会起瞋恚心?自己做得不够,还起什么瞋恚心?第二阶段,这层次高了。
第三个层次,《华严经》里所讲的,像善财童子见一切人都是佛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确实是这样的,不是说教你这么去想,教你这样想,你心里还有怀疑,告诉你这是事实真相。确实那些众生就是佛菩萨,他们示现的,整个宇宙当中只有一个是凡夫,是谁?就是我。我见到他们,他们都是佛菩萨,我都是对他们礼敬,对他们供养。他们做的示现,启发我觉悟,他做善事,启发我见贤思齐;他做恶事,启发我不能学他,将来堕恶道。都是法身大士的示现,我对他们感恩,感他们的教化之恩。这样你就叫入法界了,你就入华严境界。所以你就止住,你内心不起烦恼是止,观,你就起智慧。这样你能够『涤除一切结使』,结使就是烦恼,你把内心的烦恼都洗得干干净净,贪瞋痴没有了。刚才我们举的是瞋恚心的例子,你贪心、痴心、慢心、疑心统统是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去对治,用止观。
能够把烦恼涤除干净,你就智慧现前,所以『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你智慧开了,你见到真相,见诸法自性,我们说你明心见性了,见性就成佛。见性是什么样子的?见性的人看一切人都是佛,因为他见到的是一切人的自性,自性就是佛,一切人本来成佛。你看释迦牟尼佛见了自性,成佛了,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佛的观念,他看一切众生就是佛,所以对他们礼敬。我们凡夫就是看到佛也把他当做众生,不尊敬他,还会起傲慢,还会起烦恼,这是没有办法做到止观。
下面我们来看「方便」这一条。刚才讲了止观,这里面内容很多,确实整个修行佛法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止,一个观。师父最近老是讲的看破、放下,就这两条,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放到最后,一切放下了,就是佛。时间关系就不能细说。底下是讲「方便庄严」,请看经文: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方』讲的是方法,『便』是指便宜,这里「方便」是指对人对事对物最适宜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没有一定标准,它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说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智慧,有智慧才懂得善巧方便。智慧一定要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如果这个方便违背了自性的十善业道,误导众生,这种方便真的是古德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种方便就不是正方便,是邪方便。能够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用智慧来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这样子『速能成满为无为乐』,就是你能够快速的成就、圆满。「为」就是有为和无为,就是说有为法,就是世间法,无为法就是出世间法,你都能够很迅速的成就圆满,当然你就得到这种快乐。
这是讲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懂得智慧,又要契理,又要契机,契理就是跟自性性德相应的,契机就是要符合大家的根性、爱好的。当然要跟众生能够相处得好,结缘很重要,你得跟大家结欢喜缘,结法缘,广结善缘,这样缘才能广,才能好。你看师父上人法缘殊胜,为什么?因为师父懂得广结法缘,他懂得善巧方便。譬如说他弘法,他率先提倡利用这些VCD,过去是录音带、录相带,用这些音像工具来弘法,这就比过去进步,方便了。现在用卫星电视、用网路,覆盖面就更广,全球众生只要打开网路他就能够看到师父的化身,真的是千百亿化身。足不出户就能够得到佛法,这是善巧方便,能够广结善缘。所以,我们时时处处要懂得跟人家结法缘。
像明天我们协会安排末学跟大家一起做个座谈会,明天两点钟开始,这正是末学跟大家结法缘的机会。协会很懂得,很有慈悲,让我能够有机会跟大家来学习。结这个法缘将来这是有缘了,有缘,我们就能够在菩提道上共同精进,共同成就。很欢迎大家明天来这边座谈,我们大家是面对面自由式的交流。大家有什么学习心得,提出来讨论,让大家听到你的心得也能受益。或者你有些什么问题也提出来,提问题其实也是利益大众,不是说我有这个问题不好意思问,你这样想是为自己。要想到,我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只有我才有这个问题,可能大家跟我一样也是有这个问题,我一提出来,得到了解答,大家都听到了,大家受益,这也是你的方便,你也能够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广度众生。所以师父上人每个礼拜都有学佛答疑,有些你看到众生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问。像过去阿难尊者善问,《无量寿经》阿难尊者一问,世尊为什么今天威光赫奕,如融金聚,现大光明,有什么因缘?这一问,问出了净土法门,无上的法宝。所以他修的功德,真的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再加上布施那些蜎飞蠕动所有众生,加起来的功德都不如阿难这一问的功德。阿难懂得方便,这是他的智慧。这里是讲「方便庄严」。
下来讲的如来的果地,你看十善业道从人天一直通到了如来果地,修行的方法都离不开十善业道。如来果地有了「十力无畏」和「十八不共」,最初方便,就是基础,还是十善业道。我们来看经文: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这里是讲佛继续叫着龙王,叫着他的名字,下来的开示很重要。告诉你说,这个十善业从前面讲的,不仅是人天修行的善法,不仅是菩萨修行的善法,不仅是声闻、缘觉修行三十七道品等等,乃至如来果位,『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这都是如来在果地上的殊胜的特殊的能力,还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这一切佛法因为十善业道才能得到圆满,没有十善业道,可以说没有圆满的佛法。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佛法?你可以这样回答,如果你能够认真修行十善你就是真的修佛法,你才是真的佛弟子。
我们来看具体的这些佛的果地上的殊胜的能力是什么。第一条是「十力」,十力包括十种,第一是「是处非处智力」,第二是「知三世业报智力」,第三是「知诸禅解脱智力」,第四是「知诸根胜劣智力」,第五是「知种种欲智力」,第六「知种种界智力」,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第八「知宿命无漏智力」,第九「知天眼无碍智力」,第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这些都是讲的如来的果地上的能力。
第一条是讲「是处非处智力」,这种智力,就是如来的这种能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过去生中你造作的善与不善业,得来今生的善报恶报,如来(佛)完全清楚。他能够告诉你,你这一生这个果报是哪一生造的因有的这个果报,所以这是讲因果。你看如来真的是不昧因果,对因果完全明了。
第二条叫「业智力」,就是三世业报智力,知道众生三世所有的业。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总之你的业,只要做过就会在阿赖耶识留下印象,叫种子,这个种子一般人没有办法见到。证得阿罗汉果了,他可以知道你五百世里头的,前面五百世和后面五百世的因缘果报,但是再远他就不知道。佛是生生世世一切生中,你所做到的,哪怕是动个念头这么微细的造作,这个业力种子他都很明了。
第三个是指「知诸禅解脱智力」。这是如来有深厚的定慧,他能够了解世间、出世间一切禅定和他们所得的解脱的果报,这些事情。一般来说修行的层次高的,他懂得低层次的境界,低层次的境界不了解高层次的境界。像初禅天的天人,他不了解二禅的境界,菩萨,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也是这样,初住菩萨就不了解二住菩萨的境界。他这个不了解不是说我只了解百分之七十,还有百分之三十不了解,不是这样,他是根本百分之一都不了解。所以经上讲说,初住菩萨不知道二住菩萨的落脚处,他真的根本不知道,一无所知,不是说在量上知道得少一点多一点,他是根本不知道,境界的不同。佛他是最高的果位,圆满的果位,他了解所有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境界。
第四是指「知诸根胜劣智力」,这是了解众生的根性好坏,胜劣就是你的天性、你的根器是利根还是钝根,是高还是低,他能了解,他能够因材施教。所以咱们如果遇到佛,佛很懂得我们的根机,跟我们讲的法最适合我们根机,我们能一听就开悟,佛有这种能力。
第五是「知种种欲智力」,这个「欲」就是众生的欲望,他的喜好。种种的喜好,种种的习气,如来无所不知,真的叫应正遍知,没有不知道的。
第六是指「知种种界智力」,「界」是指境界,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众生境界不同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程度不一样,六道众生,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地狱里头是最多最厚的,愈往上,在人道到天道,愈来愈轻。出了六道的,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里的圣人,他们的执着没有了,但有分别。四圣法界的人他们把分别断了,就进入一真法界,这是分别没有了,但是他还有妄想,没有破尽。所以这些妄想分别执着不同,他有不同的境界。佛知道种种的境界,等于他居高临下,看你们看得清清楚楚,他有这种智力。
第七是「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就是指你到哪里,就是你修行的结果,「道」是指你到哪一道,九法界就有六道,加上四圣法界,他都知道。因为他知道你修的因,同时也知道你这个因将来会到哪一道去,果报他也很明了。
第八是「知宿命无漏智力」,他能够有无限的宿命通,知道每一个众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一切情况都了解。你这个人在某一世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造了什么业,享受的苦乐如何,活了多少岁,每一生情况他都能够悉知悉见。这是得到宿命智力,这些都是其它圣人没有的,只有佛果位才能证得。
第九是指「知天眼无碍智力」,这是天眼,如来的天眼是圆满究竟神通。他能够突破一切的时间空间,一切的不同维次的空间,他无碍。你有空间,还有这种界限,就是有障碍,佛真是事事无碍。所以他能够知道一切众生在什么道,生的时候死的时候,到善道还是到恶道,在哪里投胎,种种情况他都明了。这些都是如来的现量境界,他不是用推测,不是说人家算命,用算法算出来的,不是,他是完全清清楚楚,如对目前。
第十种这是「漏尽智力」,就是「永断习气智力」,他能够断一切的烦恼。不单只见思烦恼破尽,尘沙烦恼破尽,无明烦恼也破尽,他能真正做到,他自己知道这一生是最后生。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里示现成佛,知道这一个身体是最后身,身体那是示现,身体尽了以后不受后有,他融入虚空法界里面,他真正活在宇宙为一体的真我当中。这些境界我们只能够讲个大概,因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证得如来果位,现在在谈都是妄谈。只是知道原来在法界里面还有一种这样的圣人,他们的果位,他们能力神通这么圆满。我们能够生起向往、仰慕之心,学做佛,起心要发出求证佛果的心,这叫发菩提心,将来我们也能得到这么殊胜圆满的这种果德。
如来还有无畏,无畏就是四种,四无畏,具体我们简单的把名相念一念。第一是「一切智无所畏」,就是他能够知道一切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他对于讲法没有任何畏惧。一般人讲经说法,心里如果没有得到法味或者是境界,谈这个境界他不能够体悟,不要说证入,能够有所体会,他还没有。他讲,好像有畏惧,讲出来到底是不是,自己都摸不准,这是有所畏,心里就不踏实。如来他讲这个境界,他自己现前证得的,当然他能无所畏。
第二条是「漏尽无所畏」。这是指烦恼,漏就是烦恼,烦恼断尽了,所以没有任何畏惧。因为他没有苦因,就不会有苦果,无所畏。
第三,「说障道无所畏」,障道是障碍你的证道。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所以他会把佛法看错,他自己自生障碍。但是佛就不会有这种,他能够明明了了一切因缘果报,一切事理性相,非常了解。
第四个是「说尽苦道无所畏」,他就懂得一切万法心想生。他知道苦的因是什么,乐的因是什么,总不出因缘果报,这些都明了,得到真是无所畏惧。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四无所畏。
还有一个「十八不共」,十八不共这不共是指跟其它果位的圣人不相同。菩萨他跟如来差别在哪儿?如来有这十八不共。还有就是跟其它的声闻、缘觉,跟人天、跟凡夫不相同的,它是如来特有的。这里有十八条。第一叫「身无失」,第二是「口无失」,第三是「意无失」,这里讲的是身口意三业圆满,没有任何的过失。第四条是「无不定心」,无不定心是讲他住在性定里面,他寂灭,不会起心动念。第五是「无异想」,就是没有妄想,无明破尽了,住在常寂光土,没有妄想。第六「无不知已舍心」,这是讲他一切法,世出世法心里不沾染,统统放得下。第七是「欲无减」,然后第八「精进无减」,第九「念无减」,第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无减就是毫无欠缺。欲,如来哪有欲?它是指愿,愿度一切众生,这个愿圆满了,没有丝毫的欠缺。所以欲、精进,他的念(正念)、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都圆满了。第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这是讲如来所用的都是圆满智慧,身口意造作都以智慧来指导。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是悉知悉见,这是如来的果德。要知道,从哪里得到的?十善业道,最根本的,所以让我们『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底下,佛给我们最后做结束语,给我们讲,请看经文: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这段话很明显,佛用个比喻告诉我们,说地球上所有东西,城市、聚落、花木,都是依着大地生长。修行也是如此,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独觉(独觉也是缘觉)、菩萨、佛,五乘佛法成就都要依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他们的大地,是他们的根基。这是正宗分,讲完了。最后一句话是讲流通分,请看经文: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佛最后劝勉大众,十善业道法会圆满了,在娑竭罗龙宫里面一切的大众,包括龙王,还有世间天人、阿修罗,人道里的能入龙宫的圣者等等,都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听了这部经以后,关键也是要『信受奉行』,这样子落实十善业道,能够回归本性本善。
十善业道我们就学习圆满,在学习当中,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诸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