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180|回复: 1

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6-5-18 18:3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著者:佛使比丘
  中译:哲智明陀比丘
  「出入息观」(又称安那般那念)的修持,全程完全在呼吸上修行,不用作任何变更及移动,从始至终运行呼吸一直达到涅 境界为止,是最方便不过的一种修法,不必依靠外物,如遍处轮与尸体之类,再者其法温柔,不激烈,不紧张,不可怕。不如「不净观」一般的难为。所以没有害处,绝对不会伤及身体。问题只在能够修行与否 如果不能修行便不能修行,伤害绝没有。如果有人说修持出入息观会引起发狂,那是无稽之谈,说这话的人也许误认旁门别教的出入息观,以为是本佛教的出入息观,那并不是佛世尊宣说而记载于巴利圣典上的真正佛法,如本书所根据讲解的一般。本门出入息观绝对无害,如果修行的人真的发狂的话,那个人必定先有狂病,而动用心神时抵触神经发作。另一个原因便是其人修行的目的并不在断灭烦恼,而只妄求神通法力,希图财利,这是会引起狂病的。
  所以发狂的原因有二:一乃居心不正,违反修行定止正法,妄修旁门「利欲邪法」,导致邪魔附体;一乃其人已经有狂病在先,习法时动用「心神」而引起狂病发作。
  至于普通的人【注一】修行真正佛门出入息观,是不会发生狂病的。这是习法的人所必须知道的一般情形。
  现在,再来研究出入息观十六阶的内容,本佛门出入息观一定要有十六阶,无论载在那一部经典都是一样,也许有其他不同方式的出入息观,但那并不是佛世尊所传,是属於旁门别教的,真正出於巴利圣典的出入息一定有十六阶。学者必须知道这十六阶的内容,究竟修的是什么 第一段最初四阶是修心使达到禅定,在这四阶上学习调节呼吸,平衡气息,结果进入禅定,这是第一段初四阶的概况。接下第二段四阶,是观察由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使其知道这些都是思想的来源,促使心情荡动不安,而明白什么在支配著心,其有四阶,即第五阶至第八阶,成为一段。至於第三段乃观察心的变化,而试行御心达到种种所 的意境,也有四阶为一段,即第九阶至第十二阶。到了最末的第四段,乃观无常,属於慧而不止於定,要用智慧观察无常,直至心生厌念,离贪欲,结果得到解脱。这是最後一段的概况。至於详细内容解释如下:
  第一段:身观念处
  第一段调节呼吸亦即调节身体,使心平定,称为「身行定止」而达到「三摩地」(禅定)。因身行定止而达到禅定,便立刻得到安乐之果,但是暂时性的,其课程分阶如下:
  一、认识长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呼吸为一阶。二、认识短呼吸为一阶。三、认识呼吸支配身体为一阶。四、调节呼吸使其逐渐平息,而结果达到禅定为一阶。必须根据这四阶要点学习修行,一直达到闭眼即得的地步。即第一阶要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如什么是长呼吸?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是第一阶应学的课程。
  第二阶同样的观察短呼吸的一切详情,在运气、感觉及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与长呼吸作一番比较。两种呼吸反覆运行,互相比较,结果便会洞识呼吸,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响力,必须如此认识呼吸。因为眼前我们对呼吸认识还不够,所以应该和它打交道,与它混熟。第一阶便是和长呼吸混熟,第二阶也和短呼吸混熟。
  及至第三阶,便观察这两种呼吸对身体的关系,称为「身行」即身体的支配者,与身体有连带关系。如果呼吸粗急,身体也跟著粗急即局促不安;如果呼吸温柔,身体也跟著温柔,即寂静安定。呼吸长是正常的表现,故长呼吸能助身体进入正常;呼吸短是不正常的表现,当身体不正常如发怒、疲劳、心情冲动时,呼吸便跟著短促,反之呼吸短促不正常,身体也跟著不正常,知道这些呼吸一直支配著身体的秘密,为第三阶应学课程。巴利圣典称为「知道一切身」,便是知道呼吸支配身体的一切情形与原理。肉体称为身,呼吸也称为身,两者不能分开,必须知道两种身的一切,才可称为「知道一切身」。而且每一种身中又分出种种相,必须每一项都详观明察,直到明白开悟这两种身同属一体的真谛。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运行观察,完成第三阶课程。
  至此便可继续修持第四阶禅定。第四阶之所谓「身行定止」,便是调节呼吸使其逐渐逐渐的平息,在每一呼每一吸上用功修行,呼吸逐渐平息,身体也跟著逐渐静定,心因此而达到禅定。
  这一阶藏有秘诀比别阶殊异。第四阶修行方法也可称为秘诀或善巧,亦即现代之所谓技术,乃用技巧而使呼吸逐渐逐渐地平息。
  其法便是在开始运行长短呼吸时,对它慎密地监视,好像在跟随著它走一样,知觉一直紧跟著气息上下奔走不离。设定两个距点,上方在於 端,下方在于肚脐,这只是假定而已。我们吸气进时气息从 端进入一直达到肚脐,以此为终点别处不管,呼气出时气息又从肚脐开始走出 端,以气息上下奔走摩擦所得的感觉作为追踪的目标。这样便可得到两点知识,即吸气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呼气又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这样坐观一段时间,好像追走一样。
  气息走进时知觉也跟著从鼻端走到肚脐,气息走出时知觉也跟著从肚脐走到鼻端,假定有一条空管从鼻端通到肚脐,气息在这条空管里来回奔走,知觉也紧跟著气息来回奔走,这样设想就不会感到困倦。
  开始学习的人大都会用力呼吸,起初发出「嘶!嘶!」的声音,及後声音慢慢减低,最後只剩丝微 声而已,在旁的人可以听到,其息如何均匀。这可以辨别工夫之深浅,凡属行家都会这样。这叫作「跟走」,即知觉观注著气息一呼一吸的来回奔走,好像紧跟著随走一般。如果能修到知觉紧跟著气息不放,坚定不移,不会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步。
  接下来一步叫作「守观」,即知觉不再跟著气息上下奔走了,只坚守在一个适当的地点观望。这个适当的地点就是鼻端或鼻门,知觉在鼻门守观,气息走进鼻门时便立刻知道,但并不跟著走,坐著观望而已。气息由肚脐走出鼻门时,也同样守在鼻门观望,不跟著走。如此知觉也不会走失,只要守观得定。不过有一段时间必须注意,便是在气息走进鼻门到终点而还没有呼出之前,有一个停顿时间必须提高警惕,以防知觉走失,呼气时也一样。不过在「跟走」的一步锻链得好便无问题。
  如果第一步锻链不好,下一步也跟著不好。所以最要关键在於每一阶每一段都要循次熟练,不可马虎,才能获得良好功果。这是学者所极需知道的。现在已经停止跟走,只在鼻门守观,应如守门人严坐执行职守一般,瞪眼观察出入门户的人,瞬眼不离。气息运行时,粗也知其粗,细也知其细,进也知其进,出也知其出,这便是守观。
  第一步「跟走」。
  第二步「守观」。
  如此分步已够。如果要再详细的分析也可以。不过不需要。
  守观的一步练习纯熟了,便可继续修持观照相境。以内眼观视鼻端。不过以前观察的是气息,现在心已经坚定了,在 端逐渐浮现出相境,代替气息的存在。但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只要能够凝构容易观察,什么相体【注二】都可以。而且这些相境随人而异,有如闭著眼睛时所见到的光影一般,有种种的形色,有的好像一粒日光下的露珠,有的好像一面光网,有的好像一片白云,有的好像一轮月亮,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并不是实体,作用在於训练心的定力。如果修到了这个阶段,表示气息已经十分柔微,身体也更加定静。试从头作一番比较,当我们修「跟走」一步,知觉跟著气息走,心已经定静了一个程度,再修「守观」的一步,知觉集中在一点,心身更加定止高一级,现在能够凝构相境,那便愈更定止了。这就是秘诀或技巧,引导心逐步逐步的定止,而达到了「取相」【注三】的阶段。
  接下去便是运心变化相境,达到随心现化的地步,称为「似相」【注四】。及後再运心变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种种 要的形体,这也叫「似相」。
  御心达到「似相」境界的方法,便是由内观所见到的相体,在每一呼每一吸上逐步运心修练,其有四步课程。如果修完了这四步课程,便等於完成了御心、御身及御气的工夫,原来调节呼吸其效果连及於身,身受调节其效果连及於心,心、身、气同时 被调节。所以到了这个阶段,气平息了,身也平息,心也平息了,一切都平息了。馀下的唯有修持禅定而已。
  达到禅定的先决条件便是先要习熟「似相」,能变化相境操纵自如,然後摄念定观在一个明晰的化相上,修到了这个地步,可说一切已经 备,就此可以提觉禅支了,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锻链到十分精纯,达到能够控制自如的程度,可以开始提观地五种感觉,术语叫作「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这些名词有的人能记得,有的人过目即忘,不能记得的也不要紧,只要知其义便算。
  「寻」的解义是心观注於所缘的感觉,如眼前心正在注视著所凝构相境上,相境是所缘,心系於所缘便是「寻」。心渗透於所缘叫作伺。在同一时间,又会发生欢喜的感觉,有如作事成功时觉得十分满意的情境一样,随人而异,有的喜在心头,有的喜露於形色;这叫作「喜」。同时又因定静而感觉到安乐,心旷神怡,这叫作「乐」。这时心集中在一处,坚定不移,不动不摇,这叫作「一境性」。
  观见「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觉,一 而生,表示心已经定止,达到初禅或第一禅的境界,心系於所缘也知道,心渗透於所缘也知道,喜也知道、乐也知道,心集中於一境也知道,五种禅支完全感觉到,这便是第一禅地的特徵。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察修持,这一阶最难修,因为太过精微,如果有杂事纷扰便修不成;但也不一定,关键在於修持的人耐性如何,有忍耐力的不妨埋头苦修,便是在家也好,只要有空便可找比较安静的地方修练。有私室的人更妙,不过太嘈杂的地方便不适合,因为这种修持适合於山林幽静的地方,故最好有特设的静室或园林为标准。如果达到这个初禅境界,便等於完成了「身行定止」阶段,亦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标。
  达到初禅时,会感觉到又喜又乐,一心集中在所缘,并透澈了知,这里必须分别清楚,心攀于所缘是一件事,心透澈了知所缘是另一件事,修行达到成功了便感觉到喜慰与快乐,心神完全集中在所行的事业上,这便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禅分的解义,学者必须知晓,第四阶课程到此为止,由修行身行定止而进入初禅的境地得到了正定。
  【第一段复习提要】
  再从头复习一次,第一阶观察长呼吸,直到与其混熟,洞识长呼吸的一切情形。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作同样的修法。
  第三阶观察呼吸支配身体的关系,同粗同细,同动同静,知道这两种身乃属一体的原理。
  第四阶调节呼吸使其逐渐平息,以跟走、守观、取相、似相的技巧引心达到初禅境地,观觉禅分而得到正定。这便是第一段「身观念处」的课程,共有四阶。有什么疑问,不妨试行探讨。
  若要继续修持第二禅、第三禅,乃至第四禅,并不困难,乃枝节问题,只要循次减低禅支分量,便可如愿以偿,用不著累述。第一段「身观念处」到此为止。
  为什么要称为「身观念处」呢 因为呼吸气息与肉身同体,肉体称为身,气息也称为身,两者有不能分开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平定了气息,身体也跟著平定,知觉便十分圆满,第一段也就此圆满。
  第二段:受观念处
  现在继续修持第二段,称为「受观念处」,这一段也分四阶,完全与「受」(感觉)搞在一起。
  「受」从何而来 这里的「受」便是指禅定里的喜、乐感受而言,大家谅必记得,当我们修习「身行定止」的气功而达到初禅地时,发生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受,便是以其中喜、乐两种感受作本段修持的基础,到了这第二段,什么都不管,只要在喜、乐的感受上著手,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观察「喜」发生的情形,熟识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识呼吸的一切一样,知道什么叫作「喜」 其状态如何 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威力 这便是第五阶的课程。乃全部的第五阶,亦即第二段的第一阶,以下皆以全部阶数称。
  第五阶观察「喜」纯熟了,便移观第六阶的「乐」受。喜受性粗,乐受性柔。必须分别清楚,喜与乐并不相同,当我们作事成功时,会欢喜得肉跳,有时更会高呼踊跃,表现出各种激烈的举动,这便是「喜」。
  到了第六阶,极喜之後必生安乐。
  必须抛开喜念,以便露出乐念,易于分别观察。乐念比较温柔定静,更加舒适,心旷神怡。这一阶便是观察这种乐受,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详细观察,直至纯熟洞识,知道什么叫作乐,其状态如何 因何而生 有何结果 有什么威力 正如我们洞识长短呼吸一样,洞识了第五阶的「喜」和第六阶的「乐」。
  现在再继续修第七阶「心行」,「心行」即心的支配者,亦即「喜」与「乐」,这两种感觉称为「受」。
  「受」乃心的支配者,驱使心作种种的妄想,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乐受发生时,便生爱念,想要占有,结果造成烦恼与痛苦。
  我们便是观察这种「受」支配心的情形。受即是心行,是心的真正支配者。
  乐受有乐受支配心的一种方式;苦受有苦受支配心的另一种方式。总之凡名为受,都是心的支配者。
  在这第七阶上,唯一观受支配心的情境,喜与乐对心的一切感应都要完全透视,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修行观察,以备作第八阶抑制心行的力量。
  第八阶亦即第二段最末的一阶,控制心行以达定止。其法在於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於心,如乐受发生时,引起烦恼与执著,我们便控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维乐乃属无常,虚伪欺诈,不执著於它,乐念便会自然而退。盖心的本性不喜欢虚伪欺诈,如果不思惟观察,便易受骗,但若明白那是烦恼与痛苦的祸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会消退。故知道思想乃烦恼的真谛,其结果使我们能够控制心行执著的力量。圣典曰「於出入息间学习抑止(息止 )心行」。这便是第八阶课程,到此为止,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二段受观念处的修持,共有四阶,连前合共八阶,亦即修完了两段。
  第三段:心观念处
  第三段称为「心观念处」,直接修行御心。从第九阶开始至第十二阶,共有四阶;第三段的第一阶,亦即全部的第九阶,以下作第九阶称。
  第九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心的现状:眼前心正处在什么情形 是喜还是乐 有贪还是不贪 纷乱还是静定 污秽还是清净 等等不一而足。我们都要完全观透,是非善恶好坏完全知道。如此坐观明察,便是第九阶修行的课程。直至了然纯熟,便可移上第十阶。
  「呵!现在我要控制你了!」第十阶便是控制心使其生极喜。处在喜悦的情境中。圣典曰「於出入息间学习心生极喜」必须学习到控制自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全心都沈浸在极喜的感觉中。这一阶也许比较难修,但锻链纯熟了心便被降伏,受我们控制。这是第十阶课程,御心生极喜。
  第十一阶控制心使静定。心由极喜转为静定,不再喜乐了。圣典曰「於出入息间学习心静定。」必须学习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的地步,不用依靠禅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御心停定,控制成功了,便算是完成了这一阶。
  接下第十二阶令心解脱,圣典曰「於出入息间学习心解脱。」即令心清净,了无一物,解放一切杂念。也可说解放心脱出杂念。
  有什么染著於心,便把它解除去,或者将心拔出染著,两种说法都行得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解放心脱离染著,便是第十二阶课程。亦即第三段最末一阶,这里称为第十二阶。
  再复习第三段课程:第九阶观心各种形态。第十阶御心令其生极喜,第十一阶御心令其定止。第十二阶御心令其解脱,这一段称为「心观念处」,看出了吗 知觉一直控制著心,故有心观念处之称,第三段到此为止。
  第四段:法观念处
  第四段「法观念处」,乃观察法的演变,共有四阶,本段的第一阶,亦即全部的第十三阶,包括第十三阶至第十六阶,成为一段。
  第十三阶圣典曰「於出入息间学习观无常」,必须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察诸行无常,直至透澈了悟为止。
  要从什么地方观无常呢 本修法不于外境,不于外人,不于外物观无常,唯于修者本身观无常,详细观察自身内所有的一切,即从呼吸观起,长呼吸无常,短呼吸也无常,身行也无常,身行定止与心行定止都无常,禅定也无常,寻也无常,伺也无常,喜也无常,乐也无常,一境性也无常,凡属身体的一切都无常。
  再观第二段的喜也无常、乐也无常,喜与乐支配身的情境也无常,就是心行定止了也能变化,同样的无常。又再观第三段心的各种形态都无常,心生极喜也无常,心安泰也无常,心解脱也无常。用不著观别的,只要观察我们正在练习的每一阶课程,都充满著无常的境相。
  禅定也无常,那真是可笑!当我们修持达到禅定境界了,但回头一观,呀!前後左右都属无常。所以用不著外观,只要内观便得。这便是第十三阶的课程,叫作无常观。
  这一阶是全部最紧要的一阶,能不能脱身完全在这一阶上,如果不见无常便得不到道果;无常观越浓厚道果越深,无常观越详细道果越明显,为第十四阶修持离贪的先决条件。
  「离贪观」即观见脱离贪著欲念。如色染之消退,欲念层次之脱离。由观见无常而脱离执著,这一阶便是坐著观察脱离执著的情形,故称为「离贪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明显的观见贪欲消退,这便是第十四阶的课程,观见脱离贪欲。第十四阶脱离贪欲之果,乃得自第十三阶观见无常之因。故第十三阶修持火候如何精纯,第十四阶的道果也跟著同样的深厚。亦即是说:观见无常的程度如何,离贪的程度也跟著那样。这里「离贪」的解义,离即是渐次消灭,贪即欲念,「离贪」就是渐次消灭烦恼欲念,渐次消灭执著,渐次消灭痛苦。
  接下来第十五阶「灭尽观」,观见烦恼与痛苦消灭殆尽。贪欲消灭,烦恼与痛苦便跟著消灭殆尽。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见欲望尽灭,称为「灭尽观」。
  其实修完第十五阶便够了,已经达到最後的道果。在第十四阶与第十五阶之间,由离而灭,离便是道,灭便是果。
  但还有第十六阶在後,用以观察修行的成功,称为「舍弃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见舍弃的情境。
  其情形正如已经断绝完尽了,断绝完尽了一切烦恼与痛苦,完全舍弃了。第十六阶课程到此为止。
  无常也好,离贪也好,灭尽也好,舍弃也好,都称为法,在这一段上观察四种法的演变,故称「法观念处」,是最末的一段。修完了这一段便告功德圆满,因为烦恼已经灭尽了,痛苦也熄灭了。本梵行因此也告终结了。
  再从头回观一下:
  第一段有四阶,完全处理呼吸与身体互相支配的关系,称为「身观念处」。
  第二段观察喜受与乐受的生灭,称为「受观念处」(也有四阶)
  第三段观心与御心作种种变化,称为「心观念处」(也分四阶)。
  第四段观无常、离贪、灭尽、舍弃四种法的演变,称为「法观念处」(共有四阶)。
  合共四段,称为「四念处」。如果四念处修持圆满,便能得到灭苦之果,同时「七觉支」也随著圆满。即在修持「四念处」时,「七觉支」跟著发生,「四念处」修持圆满了,「七觉支」便跟著圆满,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种觉支全备,故佛世尊曰「修四念处圆满,七觉支也圆满。七觉支圆满,一切智与解脱也圆满。」智慧圆满便能灭尽烦恼,烦恼灭了便能解脱痛苦,痛苦解脱了一切便完结。所以修持十六阶出入息观,等於修持「四念处」与「七觉支」一样,结果皆能得到一切智与解脱。
  看见了吗 这是多堋的微妙与精细,恐怕有的人见了要退避三舍。起初也许兴高采烈,但见了内容便不敢尝试。不过有兴趣的不妨一试,逐阶逐层的慢慢修练,一直修完十六阶为止,功德无量。这便是正法「出入息观」十六阶全套内容,依经讲解以供学者研究。
  哲智明陀比丘
  一九八二年夏安居,译于泰国萱木林寺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感謝轉載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6-5-24 18: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问,好见解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4: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