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6-6-18 12:29:26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大圆满祖师晋美林巴对修行次第的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大圆满祖师晋美林巴对修行次第的概括开示
大圆满祖师晋美林巴对修行次第的概括开示



本师佛陀我顶礼 如何因缘得何果


福德智慧二资粮 福德愿行菩提心


此是妙中之妙也 智慧资粮即空性


胜见离意超绝也 观看明亮之念知


勿让八触识混合 本来清净中修行


是故本解莫观修 勿外再加解脱补


熟谙三藏亦不足 死时信念要把握


即使戒一小恶业 亦勿离发菩提心


布施等五波罗蜜 佛为得智慧而说


汝应明了此所义 法性念住平等中


若汝净入三摩地 你我之心无离合


以上是应萨迦派上座部堪布阿难答之要求 晋美林巴大师所写





本师佛陀我顶礼


此为首赞或礼赞。印度、西藏等大成就者所写文章的开头均有此首赞,赞颂释迦牟尼佛,也有赞颂自己上师者,如密勒日巴尊者。其意义有1.不忘佛恩、上师恩及根本。2.代表文章的来源、出处及所写法本正确。其目的有1.作者祈祷写作过程中障碍消除。2.使以后听闻或见到此文章者,受佛菩萨及传承的加持。


如何因缘得何果


所有法由缘起而生,「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即是因缘果报得结果。任何法都有因果,一切法均由因缘而生。无因缘及无众生、无轮回、无佛法和无涅槃。缘起的「缘」是有个理由、条件,「起」则是理由、条件俱足而生。


福德智慧二资粮


修菩萨道需俱足二资粮,即福德和智慧。


福德愿行菩提心


大乘佛法修福方面就是愿、行菩提心。人的福报约略有四种:1. 听闻正法:未发愿入佛法,这一世所做恶业,会使下一世入恶道。2. 生命长寿:生命不长久即无法长久学佛法。3. 身体健康:身体不健康会障碍心理想学佛法之心念,甚至身体苦痛使人忘掉佛法。例如眼盲的人即无法目睹佛经,但仍然可以学佛,只是因缘较不具足。初学者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福报。4.生活资财充足:真正修行者是不会饿死的,此为诸佛菩萨之心愿。但若人没有出离心,心理不满足,此人即无法俱足生活资财充裕之福报。修学人需知真正的生活福报乃是知足。


“愿菩提心”即是福的资粮,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但只想而未去做。”行菩提心”乃是实行了心里想做善事的念头,不论有无成功,就是行菩提心。此两者即是修福德资粮之基本条件。


此是妙中之妙也.


「妙中」即指佛法,「之妙也」为极妙之意。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释迦牟尼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极微妙之法门,但大乘佛法之不同处,在于发大菩提心,愿一切有情众生均离苦得乐,同登正等正觉。所以愿、行菩提心是佛法中极殊胜之法门也。


智慧资粮即空性


释迦牟尼佛说:「所有法之本质即是空」,每个众生均有佛性。佛即是空,空即佛。众生与佛的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本来是情净的,像秋天的晴天般,万里无云。但佛和众生之区别,在于佛的佛性是没有烦恼的云,如清净法身。众生心中有烦恼的云不停的转而轮回于六道众生中。同样的一盆水,天人称为甘露,人称为水,饿鬼道视之为脓和血,而鱼却视之为其住及吃的地方,六道众生因烦恼不同而由心中生出不同的代名词,佛法也将此分析成微粒子乃至为「空」。但这「空」并非完全没有,它不在有、无二边,也不在轮回与涅槃,此「空」即菩提心,即「悲空双运」,即中观之「见」或大圆满之「见」。两者虽然没有差别,但大圆满有无量无边法门,不管智慧高低都有其适合的修行方法。


胜见离意超绝也


佛教中最高之见即「中观见」、「大圆满见」;是释迦牟尼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所以称为「胜见」。此中观见、大圆满见非三言两语可解释,想学的人需按次第修行,详细接受大圆满经、论之教导,但智慧高,前世有修行未圆满,具慧根者,能靠二、三句解释及解脱,历代传承上有许多这类成就者。「胜见」表示凡夫无法了解,无法想出也无法用文字表达,无入菩萨行所写「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观看明亮之念知


此句是密宗修的部份,大圆满的密意需次第而学,佛法上很少提到「明亮」二字,一般而言是正确的意思,须常反观自心,打坐入定。未接触「见」者,不知如何反观。在此有一简短方式可观看-心即无基离根,无颜色、无形状、无来去、不生不灭。我们的观念和想法,都是前面所讲的「缘起」而生,但仔细观察缘在那里呢?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是我们无法见到、听到也无法摸到的「空」,这就是我们的本明。本明市无垢的、清净的,这个光明游戏有种种力量,即大圆满所讲的「任运显现」。我们须常观看此本明,就是禅、三摩地。但是此本明和无记不可搞错。无记是无明、黑暗的,比较像发呆。


无记简略可分为:1.智慧力量没有发现。2.心念停顿的一种空,类似顽空。


勿让八触识混合


此句也是密宗修的部份。在我们的观念中,不可有执着也不可生起怕执着之念,不要在意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等八识;对色、身、香、味、触、法也不可贪,心念无松也不紧,中道中放下。如此放心观空,譬如大海的浪花落下时仍回归大海,我们的千头万绪放下,亦自然回归本性。


本来清净中修行


我们的本明是清净、无垢,从未污染的,如琉璃在泥巴中,千万年后取出拭去泥巴仍是琉璃,仍是无垢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无始以来在六道众生中轮回,但本明却是从不迷失。凡夫有烦恼障及所知障,故不明白自性光明的存在。佛经提到小至-蚂蚁或身体细胞,均有佛性,佛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我们依靠此「因」而得到佛的「果」。


修菩萨道的人,初发心须清净,但如何清净呢?就是要发他利、利他、去私利之心。这去私利之心即佛经上所提「断我执」,多培养他利的发心,即佛经上的「普渡众生」心愿,这就是学佛一开始的清净修行心。我们修行大乘佛法,观空入三摩地,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烦恼,无他我之分,自然呈现菩提心的游戏不断。虽然无他我之分别心,但悲空双运的力量,普照六道轮回众生,使无量无边有缘众生均得光辉。这样的定中,利益众生的事业自然成就,这就是我们本来清净中的修行,修清净心及行清净心的功德就是以后得清净法身。


是故本解莫观修


我们的本明本来就是解脱的,不需要观修。但是在未明了、认识「见」之前是无法观修的,不会观修即无法回归本明法界中,所以要观修。若通达空性就不需要观修,在法界中自然安修,自然解脱。所以,「莫观修」是指修行成就高的人不需任何观修法门。


勿外再加解脱补


我们的本明本来清净光明、智慧圆满,和功德圆满,不需再重复外求解脱。但这是修行最高成就者之「见」地,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见」地。明了自性功德圆满,发现心性的力量,也是一种成就,但修行尚未完全圆满,还未成佛。若心性智慧的力量完全发现、圆满,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就无法门可修,也不需再解脱。但我们初学者须依靠「缘起」,然后得到无为的智慧,因此,不可不依靠缘起。


熟谙三藏亦不足


熟悉经、律、论等三藏,佛所说法门或成就者所写之论文,其意义需了然于心,并且要实际修行。看三藏若如孩童看画般,不解其义,不深记于心,心性没有改变,智慧就不会进步。看书是为了明白道理,为求开悟。因此,若无法反观自心,行菩萨道,看再多经书仍是不够的。


死时信念要把握


这一世未实际修行,看经文如看地图般,又无行菩萨道的经验,死时就不知如何克服险要,对往生净土没有把握,对中阴解脱也没把握,此时心中后悔没有好好修行,已晚矣!所以生时要好好修行,死时自己才觉安心。传承成就者曾说:「死亡即信念,瑜伽小成就。」我们这一世须努力修行正法,死时自己才有信心中阴解脱,往生佛国净土。


即使戒一小恶业、亦勿离发菩提心


守不杀生戒或守小小之善业,都要先发菩提心。本来佛法的特色就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心,特别是大乘佛法须发大菩提心。不论读大小乘的经典或仪轨,若无菩提心就不是学佛。我们学佛是学习效法佛菩萨的极妙作为,就是发菩提心,渡众生之心愿及一切功德回向所有有情众生,使得圆满成就之果。世上有许多佛法教派,均不离发菩提心及回向,离开这二者就不是正法。所以我们不管做大小善业,均不可离发菩提心。


布施等五波罗蜜、佛为得智慧而说、汝应明了此所义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是修菩萨戒应做之事,这五种波罗蜜是为了明了智慧的意义、得智慧圆满而说。譬如见一穷人,发慈悲心给钱,但穷人却拿此钱买鸡来吃。此即你的慈悲心害了穷人、害了鸡,所以世间之善业需要有智慧的判断,没有运用智慧之人学佛、学菩萨道,会遇到自己无法消除之障碍。所以布施之前要有智慧的判断,而且法布施比较没有危险。


布施可分为法布施、财布施及无畏布施。


法布施可分为1.印经和放生2.弘法、讲经3.自己修行


1. 印经布施:使人可依据经上的道理修行,功德很大。若是不看经典,供于佛桌亦有功德。若于山林清净山洞中放置佛经,使地方守护神、土地公供养此经,其功德也十分殊胜。放生功德:救众生之命,使其多些寿命,对众生而言有短暂快乐,对做善业之人,就是使生命长寿,世界和平,此功德也十分大。
2. 弘法讲经:如果有信心者问佛法道理,需向其解释,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道理,断恶修善之意和其它佛法三藏律论、经典、其功德亦大。


3.自己修行:此乃最好的法布施,若自己不修行即无法成就,无法成就便很难渡无量无边众生,于禅定中更可渡无形众生,所以自己修行回向众生乃为最殊胜之法布施。


因此,五种波罗蜜须不离智慧,以智慧为导,若知此道理,即真正行菩萨道。


法性念住平等中、若汝净入三摩地、你我之心无离合


「法性念住」简言之即静坐、观空,所有法同一体性,均是平等而没有分别心。我们以清净心地打坐、观空、入三摩地,入三摩地中亦无你、我之分,无佛、众生之分,称为「明现法界心智」,即一般人所谓的「开悟」。佛和众生于平等性智中会合,这时智慧的力量发现,得到大觉菩提,此时智慧游戏不断发现,普渡众生,自他(自利、利他)二业圆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大圆满祖师晋美林巴对修行次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