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qin1948 发表于 2016-7-13 11:14:30

中医史上影响深远的几次大辩论

         中医的流派分于金元,刘张朱李相继而出,各以其见争鸣于天下,推动了中医学长足的进步。在理论上,治法治则上,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一。朱丹溪------〈局方〉:第一次大论战。丹溪以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政府的医疗机构,药局的法定配方集,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疾病谱的变化,丹溪感觉到〈局方〉用药,大过燥烈伤阴,因此他发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强调养阴,著〈局方发挥〉,批驳其用药偏燥之误。创立养阴流派,为后来王伦,冯楚瞻,虞搏,孙一奎等医家所宗。影响深远。
         二。张景岳------朱丹溪。第二次大论战。到了明代,养阴派的弊端开始发现,人们认识到注重养阴并不能治大多数疾病,于是张景岳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强调温补。著作《景岳全书》,宣扬“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制定温补派的治疗原则。得到薛立斋,赵养葵的追随。
          三。陈修园-----张景岳。第三次大论战,复古派和创新派之间的论战。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除了收集古方处,还订立了《新方八阵》,创制了近二百首新方。不料却引起了”非伤寒书不看,非经方不用的陈修园的不满,他专门著了《景岳新方砭》,对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四。伤寒派-----温病派。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陈修园,陆九芝,黄元御,谢穆诵。清末,由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极不安定,造成瘟疫流行,当时中医用伤寒论的治法来治瘟疫,疗效不高,死亡率极高,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疗法,以便更有效地诊治疾病。吴又可的《瘟疫论》出现了,余师愚在京师用大剂量石膏治疗疫疹,挽救了大批病者。写出了《疫疹一得》。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奠定了温病论的基础。吴鞠通《温病条辨》集温病之大成,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有所发展。然而,这些理论,却遭到一些复古派的抵制,因此引发寒温之争,祸延至今,风烟尚未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史上影响深远的几次大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