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51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玄女九星劫寨法(斗柄太陽)————斗杓选時
鬥杓诀:月月常加戌,時時建破軍,破軍前一位,永世不傳人。
天罡者鬥杓也,每日初昏時,所指者即月之建之方,故日月月常加戌時,時建破軍,蓋以戌時加月建順行至所用之時,便得天罡星所指之方也。
此法,北斗斗柄所指之方最吉利,神藏煞没,斗柄指寅天下皆春,斗柄指午天下皆夏,斗柄所到之方,该方不问太岁、三煞、五黄 、官符等神万作万发。
例:造作丙午山方 造作壬子山方
戊 甲 庚 寅 辛 癸 辛 癸
寅 寅 寅 寅 巳 巳 巳 巳
年 月 日 时 年 月 日 时
注:斗杓宜向不宜坐,造葬皆宜斗杓所指向,再能到命宫更吉。
古人認為宇宙以北極為中心,北斗為帝車,北斗運轉帶動全群星運轉。況地球又自轉一周為一日,這樣觀察出的結果也合符自然。但是從古自今,歷代先賢都在說;北斗(斗杓)指寅(東)天下皆舂,北斗(斗杓)指巳(南)天下皆夏,北斗(斗杓)指申(西)天下皆秋,北斗(斗杓)指亥(北)天下皆冬。四時寒暑更替不迭。曆法古代皆由欽天監編纂而沿用至今,正月建寅是指北斗斗杓指寅,二月建卯是指北斗斗杓指卯。。。。。,建是建立,就是指北斗斗杓所指之方。那麼古人這是什麼依據來的呢?北斗每天變換位置,為什麼又說北斗(斗杓)指寅(東)天下皆舂,北斗(斗杓)指巳(南)天下皆夏,北斗(斗杓)指申(西)天下皆秋,北斗(斗杓)指亥(北)天下皆冬。四時寒暑更替不迭。現在就解開這個答案,並隱發出一個鮮為人知的擇時秘法。(相傳此秘法只有欽天監才能掌握,故民間書籍一般沒有記載此秘法,此法極其簡單,一看就會。真傳一張紙也)。時值八運天運已開,故洩,望緣者珍之。
每日戌時(晚7-9點鐘)斗指月建方。百煞趨避(三煞五黃無效)。按時辰順推,如八月建酉,八月每日7~9點斗指酉方,9~11點指戌方,以此類推;如九月建戌,九月每日7~9點斗指戌方,9~11點指亥方,以此類推;如十月建亥,十月每日7~9點斗指亥方,9~11點指子方,以此類推。
正是如此,緊急情況下選時之用。此時或推到時辰所在之方,天帝到方。惟有天帝太陽同到坐才不懼何煞。
斗杓擇時秘法 金師此論為陰陽之綱 秘在口傳心授哦!個人天星課例就有七斗指方,但破軍前一位....辮陰陽的法門就不公開傳了.斗杓在七政屬於個神殺,戌加月建順時針數到時即是!
四季--氣候的主宰
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的劃分是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確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四季遞變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
變化規律
現在分析一下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的週期性變化規律。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由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回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夏
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第二種分類法: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第三種分類法: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第四種分類法: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淺論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裡,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總覽(按西元月日計算):
春季:
2月3--5日交節 [立春(節氣),黃經315度];
2月18--20日交節[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黃經345度];
3月20--22日交節[春分(中氣),黃經 0 度];
4月4--6日交節 [清明(節氣),黃經15度 ];
4月19--21日交節[谷雨(中氣),黃經30 度];
夏季:
5月5--7日交節 [立夏(節氣),黃經45度 ];
5月20--22日交節[小滿(中氣),黃經60 度];
6月5--7日交節 [芒種(節氣),黃經75度 ];
6月21--22日交節[夏至(中氣),黃經90 度];
7月6--8日交節 [小暑(節氣),黃經105度];
7月22--24日交節[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秋季:
8月7--9日交節 [立秋(節氣),黃經135度];
8月22--24日交節[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7--9日交節 [白露(節氣),黃經165度];
9月22--24日交節[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氣),黃經195度];
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冬季: 冬
11月7--8日交節 [立冬(節氣),黃經225度];
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6--8日交節 [大雪(節氣),黃經255度];
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1月5--7日交節 [小寒(節氣),黃經285度];
1月20--21日交節 [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半球斗杓臨方一覽表
方 月
时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
节气
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
忙种、夏至
小署、大署
立秋、处署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子时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丑时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寅时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卯时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辰时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巳时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午时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未时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申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酉时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戌时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亥时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1.南半球亦可用此表,但宜將月令轉換為北半球月令,如南申月,北則寅月也,然後以北半球月令對照此表使用,餘倣之。按:南北半球季節恆春秋相對,夏冬相對,雖然如此,同一時間,斗杓所指之方相同無異,僅節氣,季節相對爾。譬如北半球立春建寅之時,南半球適逢立秋申月,各地(真太陽時)戌時斗杓仍然於北天球指寅也,斯宜注意。
2.表列子丑寅卯…..十二方,其角度每宮30度等分之,與一般指南針同,不同於羅經二十四山,若使用於羅經須換算。
3.另有一說,謂月屆臨中氣時,始指該月建之方。
4.選時斗杓,乃選擇家嘗以斗杓所指,眾煞潛形,化凶為吉,趁其時辰在所指之方,起造修葺,可化一般凶煞,蓋謂天之元氣,無形可窺,北斗樞斡四時,斟酌元氣,造化之大柄也。但若遇大煞仍應另論制化或規避。
5.如斗杓指寅,順其氣向寅方動作為吉,此際若逆向申方動作,乃是沖逆破軍星,故凶。)
斗接真傳說與君,
戌時加建為前輪,
出入何者為吾福,
首坐貪狼向破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