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9-16 16: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分裂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9]:730-746。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10]
士農工商生活無憂,無求於人,不必看人臉色,各得其所,叫做“發”。
1933年前,愛氏雖是教授,處於“流浪狀態”,定居美國後,才算真正安穩,專心研究。對一位學者而言,能夠專心研究,發表論文,何嘗不是一種“發”。那位得化學諾貝爾獎,叫李原責。得獎後,整天搞政治,無心再研究。當研究院長退休前,還臉不紅氣不喘,立法自肥,讓自己每個月退休月俸可領50萬。收入是其他教授的幾倍增,士不像士,反像商人,以逐利為主,這也算“發”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