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村—兴安县白石乡秦家大院记游
秦家大院位于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相传水源头村是秦琼后人的聚居地。在明洪武年间,山东一位被贬的秦姓官员千里跋涉来到桂北地区,据村民说,他们是唐代名将秦琼的后人。后来秦氏的一支看中了水源头村自周的山形地势,于是选取了这个“风水宝地”落下根基。怀着对“风水宝地”的探秘之心,我们11月27日前去秦家大院考察。因途经天生桥景区,我们先到天生桥群一饱眼福。汽车停在路边,我们沿山间小路徒步十多分钟就远远看见岩壁上的“窟窿”,知道天生桥到了。沿着右边小路下坡,不远处就看见了2个相邻的溶洞,形成了一副眼镜的形状,洞顶就是天生桥。进入洞中,洞顶有细长的钟乳石垂吊,下面有石柱密布,有的已经上下连接在一起了。这个天生桥估计有百米左右宽,上面就是我刚刚走过的公路,是名副其实的天生桥。我们沿着险峻湿滑的小路向天坑底部行走,到了坑底,发现有一条内横截面一米见方的水渠贯穿整个天生桥和天坑,水渠的渠面只有不到半米宽,我向下游走去,水渠与沟底的高差有好几米,渠中水位很高,水流湍急。继续沿渠下行,来到下游的天生桥中,这座天生桥不宽,大约十几米,像是一个象鼻。出口是一个小的塌陷天坑。水渠过天生桥后立即向下,经一条十几米长的一米许直径的钢管呈六十度的角度向下,然后是水平的封闭管道通往下游的一座黝黑溶洞内,估计又是一座暗河或者天生桥。总的来说,白石天生桥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洞连洞,洞套洞,桥连桥,桥生桥,具有“雄、奇、险、秀、幽、奥、旷”特点,可谓罕见之地质奇观。从天生桥景区出来,我们立即进入下一个行程——赶往秦家大院考察。行车几十分钟就到了村口,发现旁边一块奇石上面有“水源头村”字样,村口的几棵古老苍劲的银杏树用金黄色的叶子铺成黄金地毡欢迎我们的到来,在冬日的寒风中马上感到无比的温暖。我们沿着石板古道上来到了秦家祠堂,这里是秦家大院的中轴线的前端,有宽大的院坝,门口有几级石阶,门口左右各有一块石墩,上面平整光滑前端有石刻动物图案,门楣上面有“文魁、武魁”的牌匾,两侧有木雕对联。一位老人告诉我 :门口的石墩分别是白石头及青石雕刻而成,意喻左青龙右白虎,阶梯也是一白一青两块石板组合。过了祠堂,有左右两条通道,面对的左侧是一条两米宽的青石板路,两侧都有明显低于路面的排水槽,这条道路称之为“大道”。而右侧的通道只有不到一米宽,称之为“小道”。我们沿着青石板路一路游览,这些古民居基本为三进三开,房屋分为四组,组与组间隔两米,形成狭长的巷道,均以青石板铺筑。宅子的高堂、戏院、花厅都敞开大门,两旁房子的大门朝里开,很有意思。宅子的墙壁都以几吨重的青石方墩为基,砌上1米多后,改用青砖砌至屋顶,很独特。高大敞亮的上层楼房,窗户上镶嵌的窗花是琉璃瓦烧制而成,上面还画着花卉,温婉中透着古色古香。 秦家大院的文化底蕴很深,除有“进士村”的美誉外,古宅中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称,如“紫气东来”、“吉门余庆”、“永振家声”、“辉照吉门”、“朝照乾坤”等等,让人联想到当时秦家大院的文化氛围,更勾起了我对秦家大院这块“风水宝地”研究的浓厚兴趣。于是,我独自一人登上了秦家大院的后龙山考察。登高远望,只见四周群山环抱,山山相连,峰峦层叠,奇特清秀,左右龙虎拥卫,环绕四周的有乌龟山、麒麟山、宝塔石、印山、太子山等,还有的如笔如笋,有的如案如马,风景如画,形似一座人杰地灵的“天然聚宝盆”。村前小溪从辰巽方潺潺流来,戌乾方蜿蜒流去,下关水口外奇峰重重镇锁。古民居坐壬向子兼子午,整个村落分为前街、中院、后园的布置格局,街巷主次分明,房屋鳞次栉比,四周要隘处皆有闸门守护,村旁还有古石桥、古砖塔,奇美壮观的古树名木,足见前人匠心独运,创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景观,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细察后面来龙,龙自戌乾方高山涌跃奔来,入首后顿起三台秀峰,从中峰贪狼下脉结穴,尽收一六四九先后天之旺气,难怪富贵三元不替。据悉,秦家后代曾经出了一个武状元、文科进士二十人、举人数十位。解放后,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外出参加工作的300余人,可谓人才辈出,科甲绵绵。好地方,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未座山来,先做朝。{:3_229:}
清秀之地
战旗林立,武将之地。
山形奇特可出贵。
楼主:大院的内部格局如何?发几张图来欣赏和研究
去年考察秦家大院,兼向、空亡的线度作用。可惜没去天生桥景区,到天生桥群一饱眼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