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小雁塔三裂三合之謎 千年不倒有何神力
小雁塔三裂三合之謎 千年不倒有何神力Posted on 2016-10-15 in 歷史https://kknews.cc/zh-tw/history/9alxnb.html小雁塔坐落於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內,始建於西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是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也是唐長安城遺留至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300多年間經歷數十次大、小地震考驗而不倒不斜,其挺拔秀麗的身姿和良好的抗震性能,被賦予了神話般的色彩。
https://i1.kknews.cc/large/efc0006b8954e841bd6
1963年—1965年,小雁塔進行了整修,圖為維修前的小雁塔。
西安在歷史上是一個多地震的地區,小雁塔自建成以來,陝西關中發生4級以上地震24次,其中包括發生於1556年的陝西華縣8.3級特大地震,小雁塔危而不圮,曠古罕見。
尤其「三裂三合」的傳說歷經不衰,最早的記載是明朝嘉靖30年(1551年)王鶴的題刻,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中國民間有諺云「動亂之年塔縫開,大治之年塔縫合」,一些觀點認為是基於如同實心鍋狀的地基,所以小雁塔好似「不倒翁」一般,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不斜。
研討會上,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研究員張全民公布了上世紀60年代和2003年關於小雁塔塔基考古成果,為首次正式對外系統發布。考古成果分為地基、基台和地宮三部分:小雁塔地基夯土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89.7米,南北長88.5米。地宮底部鋪磚下皆為夯土,厚度超過3.8米。夯土底部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十分堅硬,難以穿透。
關於小雁塔地基的形制結構,有階梯型、直線型(方形基坑,底為四周淺、中間深的斜坡狀)、弧線型(即鍋底形,方形基坑,底呈圓弧狀),其中鍋底說雖最為流行,但是根據現代地基與基礎工程理論,前兩種假設型式更加合理。
https://i1.kknews.cc/large/eff0006b88586a899cb
專家以「階梯型」否認了「鍋底說」,四周淺、中間深、四周呈台階形向塔心逐層加深是小雁塔神奇而獨特的地基形制,但這種地基並非是小雁塔的獨創。這種形制在中國古代墓葬的修建中已廣泛開挖使用,作為古塔這樣的大型建築採用此形制卻是十分罕見的。在唐長安城延平門、大明宮丹鳳門的發掘過程中,通過對唐長安城牆、大明宮宮牆的解剖,可見台階形夯土地基。僅從小雁塔地基的修建來說就是一個創舉,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寬廣堅實的台階形地基可以作為解釋小雁塔歷經70餘次大地震、三裂三合、屹立千年而不倒傳奇的重要依據。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陳平也認為,小雁塔四周地基雖經人工夯實處理,但最深處僅3.6米。塔基座正下方目前尚未探明,但即使人工處理,也難以形成傳言中「直徑約70米」的半球。類似資料也顯示,唐塔地基一般不會處理得很深,因此「半球」說無據可依。
同樣,從力學觀點看,物體形成「不倒翁」,需要重心較低、擺動時重心會偏高、物體上下為一整體等條件,但小雁塔並不具備這些要素,「不倒翁」說也難以成立。
陳平強調,小雁塔千年不圮,既非傳說中的「神為」,亦非某一偶然因素促成,是地質地基體形等多方面因素的集合,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在地震慣性力作用下券洞間裂縫的開展及裂縫兩側的剪切磨合,消耗了部分地震的能量,從而避免了塔主題結構的較大損壞。
西安博物院副院長孔正一則是小雁塔「三裂三合」說的擁護者,他說從史料記載來看,從明朝到清朝的多次地震中小雁塔確有過「三裂」「三合」的奇觀,只是有待於進一步考證。同時,他表示「不倒翁」的效應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小雁塔也確實歷經千年而不倒不斜,這些都有待專家的深入研究。
因为地震强度不够,想倒都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