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3082757559 发表于 2008-4-7 09:46:24

易经新法(转贴)

易自伏羲画卦。亦文亦画。本合图画文字为一。虽太极等图。系后世传出。源流自远。讲易时。应并及各图。以资参证。 易为圣人明天道以立极。立人道以制教。本为明道而作。有关内修性命之功甚多。故讲易应注意道功。 易既本天地之道为教。内中多阐神鬼之德。阴阳之情。习易者。必有敬信之诚。而讲易时。应注重人神因果之理。 易明神道。为明性命之源。吉凶祸福。均属易中固有之义。凡人生穷达寿夭。皆有定数。不可妄干。则习易者。必明行藏之所宜。得失之有定。故讲易时。应注重吉凶悔吝之说。而求其毋悖于数也。易者。包乎道德性情数象各类而言者也。言文必顾义。言数必征象。因名思义。因类辨物。因词审情。不可偏执。故讲易时。务求其贯通一切。而洞明圣人立教之旨。易之言吉凶、重在数。言数、重在象。数见其气。象别其类。以征人事之所合。即以测天道之所宜。而见象必因蓍龟。明数必候气运。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皆易所重。故讲易时。应并及占筮之术。测验之法。易之为教。原以授民全生之道。推之成人成物。以至治国平天下。莫不贯通。而原始要终为第一义。人之习易。亦当求其先后。不可好为素隐行怪之谈。故讲易。虽不能如王弼之扫象。亦不可如费氏之徒以灾异言也。易道博大精深。无不包被。内则修己以一天人。外则成人以一道德。而本末一以贯之。即时中也。习易者既谙斯义。必期实行。务求行动咸宜。言思不悖。而能有德以为世则。有道以为人师。庶可使易教重明。圣道弥广。易之为教。始于古圣。阐于道宗。成于儒者。言既精微。旨尤玄妙。固赅各教之义。集诸派之大成。习者当以圣人天下为公之心。一本有教无类之旨。不可自存门户。有入主出奴之见。以自狭而狭圣人之教也。易传至今。注说不一。汉宋各异派。儒道不同宗。遂致议论纷歧。争持龃龉。徒乱人意。何裨圣经。今兹讲易。务求阐明微言。表章至道。不执于宗派之习。不徒为同异之求。即令汉宋诸儒有所卓见。能探经旨。不睽经义。仍可互相引证。期其贯通。无问其人。祇征于是。则于圣人讲示之后。有可多得研究之助云尔。以上各条。系为讲易之前。必知之事。以易经至不易明。必先知其研习之道。方不为歧途所误。略指大概。以告读者。或亦极深研几之一助焉。

[ 本帖最后由 m13082757559 于 2008-4-7 09:47 编辑 ]

m13082757559 发表于 2008-4-7 09:49:43

易经在未讲之先有。应行准备诸事。因此经不比他书。但释文义。即可明白。必将图象数理占验诸学。均为说明。凡讲述时所应注意者。当先指出。使读者随文参证。更无疑义。并可求其实用。不蹈虚谈玄理之弊。故于讲经之前。须略加说明。订为例言。使既讲之后。均可按图索骥。不致惝怳迷离。有偏于汉宋门户之见。而能会通究竟。有以探天人道德之源。庶不负 夫子临坛教诲之苦心也。
序宗主序易道玄微。至于无名无形。易道广博。包乎万物万事。盖有天地以后。无物不在易中。未有天地以前。一气即为易体。故先后天之名。首着于易。天地鬼神之情。尽备于易。性命道德之言。皆详于易。生死变化之数。均述于易。以言天地。则尽其神。以言人物。则概其道以言往。则溯诸无始、而立其极。以言来。则推至无尽、而明其化。以修、则道立而德成。以行、则事理而物顺。以其功言、则成王道之治、而无所为。以其体言、则符仙佛之真、而大有得。以用于寻常。而不悖于情性。以致其远大。而能底于中和,是为道德之宗。命数之本。天人之所由一。事物之所由平。政治以成。制作以君子着。小人各尽其德。圣愚贤否各适所成。虽取舍万殊、而底于一道。虽变化尽态、而归于至中。盖本诸天道之常。
仿于大道之则。宜于人物之情性。辨于幽明之感通。故在天地间。生成者莫能外。行止者莫能违。允宜为万古之师。万类所倚。以为教化。则包诸宗。以为文章。则造至极。茍非至圣。孰能为之。故 夫子备言其精。诸儒各赞其言。合五经以证其终结。励众善以征其初成。不可视为古书。同诸旧史。不可作为文艺。比之诗词。精益求精。必实行而后得。博而反约。必贯通而有成。是以讲演不厌其详。研求尤须尽力。珍闻而宝藏于心。等诸拳拳之颜子。集思而实行于事。毋负循循之尼山。庶易道获见重明。后生不迷古训。则世运亦将成大治。万国尽化于斯文矣!是为序。
序例复圣序例易者、古圣人作也。传于庖羲。绍述于神农轩辕。继承于尧舜及夏后氏。周文因而变化之。以成今传之经。盖庖牺时、因河图洛书之见也。而明察天地之象。概论人物之情。上以穷生化之初。下以辨变易之轨。幽以探于神鬼。明以合于日月。远以征于四极。近以求于一心。而后知天地生成。物类化育。情性本于道。气质成于神。有其用必有其本。有其后必有其先。阴阳必循环以为行。水火必生制以为用。物必有极。事必有中。见诸外者。形质之消长。而变化以成。存于中者。气神之营运。而中极有立。

m13082757559 发表于 2008-4-7 09:50:33

道者。依体以用而不穷。天者。依道以行而不息。是以有本则不失其序。有道则不尽于用。以不二为德则生生不已。以至中为体。则循环无端。皆顺乎自然。适于至道。无为而无不为。无思而无不中。无虑而无不得。故明道之为道。则天地人物。莫外道以生成。明天之为天。则生长盈虚。莫非气所运用。明生之为生。则吉凶寿夭。不出数之进退。明数之为数。则行藏出处。宜因时之推移。时者属乎天。位者隶于地。天地者。人物生存伤杀之宰。时位者。事物消长代谢之机。由天地以后言。则人物自天地出。由天地以前言。则天地自道成。所谓形上为道。形下为器。道器之间。一以贯之。是谓之易。故作易以明一切。凡先天后天人物。莫不归于易。易者一也。中也。极也。无始而有始。无形而有形。无名而有名。易者。自有以溯无也。自无以推有也。有无均齐于易。故易作而有无以名。天地既奠。日月山河。各有其纪。飞潜木石各有其类。世代递嬗。岁时迁移。各有其序。生长收藏。盈绌美恶。各有其名。而一于不一。同于不同。各因所适所宜。以始以终。其所维系之道。往来之途。各因所合所制。以成以败。皆统于易。以归中极。而顺乎天道。故易立而万类以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气。而有性命。顺造化之推移。而辨等名。因生养老死之道。而有人事。因喜怒美恶之感。而有人情。而有以适之、全之、利之、导之。以底于成德。而有以教之、诲之、鉴之、临之。以尽其原始要终之道。是皆备于易。故易立而人道以全。夫圣人之于天道也。通于神明。见于隐微。于人道也。明于性情。备于教政。于物之宜。事之利也。详于本末。昭于变化。而后立易以告天下。垂于有众。使天下不迷所生化之道。不失其修为之德。不惑神鬼之灵。不悖性命之则。而皆生成安乐。与物同寿。与天地同德日月同明。鬼神同其吉凶。气运同其变化。而后圣人成物之道尽。成己之德宏。而天下无不被其德。悦其道。此则圣人立易教民之功。可并天地覆载。其明诚修道之行。即同于治平政刑之施。故易之立也为教民。而人之明易。为率圣人之教。以致于自明诚者也。天下人类。果皆率是教以立其诚。则易之道成矣。易者、有易之义。言将易天下也。有不易之义。言示其体不易。而后其用不尽也。有简易之义。言推始于太一。而立本不二。以成其无息之德。达其用中之道也。知斯三义。而后明易。易岂易言乎哉。
【宗主附注】今先将讲易之法说明。讲时采用一善本为准。五经各本。向多用朱本。唯易经。朱本有未善。不及后世来氏本。不过来氏所演图表过繁。祇宜参考。难为读本。今奉 夫子命,就来本。节取必要图表。附列经文之前。去其繁而存其精。以便初学。因言易必用图表。人均有传图。为讲习之用。汉时儒者失之。乃传于道家及术数者流。儒者祇重文字训诂。虽有所得。不以附经本。使图表无传。非易之不用图表也。宋时以周邵之所习。得于道家。参于术数之书。经程朱审择。加于经本之前。易于是有图书。而不得其全。不明其用。乃无补于易。来氏复增演之。以广其旨。固较详备矣。而不明其统系。不知其用之主宾。义之先后。犹难使习者一目了然。今就所演。加以审正。为之讲明。以见古人易教之全。而竟易道之用。庶于后世读者有所裨益。至其错误或疑谬之处。随时指正可也。又曰言易本天道。而习易则人事也。言天道则重气数。言人事则重象。以气数言象。是天道。以象言气数。是人事。因气数难知。象易见也。先有气数而后生象。此天道之自然。先明象而后明气数。此人事之次序。要皆本末之道也。如见天灾时变。而知天意。即由象以知气数。是由末达本也。而象因气数所生成。非有象而后气数至。是由本及末之道也。故明本不必求末。而不及本者。必自末始。

m13082757559 发表于 2008-4-7 09:51:38

今之灾变多矣。天之风雨旱潦不必论。即物之为变亦伙矣。蛆出道上,鸡生双首。种种怪异。非象之见耶。至于蝗蝻之灾。又其至明者。皆气数所感化而然。欲明气数。但求之象,即知天变之不已矣。故灾有天灾。异有物异,而莫非气数为之。亦莫非人心召之。人之变异尤多矣。怪产奇病。且不必数。即风尚之坏。情性之乖。或致逆伦悖理。鲜耻败德。皆自人心之非成之。人心如斯。欲气数之不变。得乎?此古人重天变。而必责于人事也。气数虽自天定,而变为灾福。则人所感召。人祇知天灾之难堪。不知人心之难善。是重末忘本。如浮舟海中。欲其不动。何可得也。易者易也。以人易天。以天易数。皆有必至之势。固然之理。精于易者。唯求易其不善为善。而可易其灾害为福。是则圣人以易为教之本旨。端在此乎。(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经新法(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