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 “天文台副台长”葬在南京
如今受年轻人推崇的“星座”,500多年前,一个名叫贝琳的天文学家就已经研究了。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市文广新局举办的《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获悉,南京发现了贝琳夫妇的合葬墓。尽管贝琳生前担任过钦天监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但夫妇俩墓葬简朴,都是土坑墓,造型采取圆形和半圆拼接的方式,修建在一条长28米的黑土带上。据介绍,这样的墓葬形制在南京还是首次发现,对应的可能是太阳、月亮和银河。目前,古墓已被整体保护起来,向公众开放参观。
考古发现
都说“十墓九空”,贝琳墓是例外
南京南站南广场的宏运大道与明城大道交界处,可以看到一个白色棚子,里面是被整体保护起来的贝琳墓。
“2014年,在南京南站发现了毁墓的情况,相关部门要求把南站所有地块的古墓都先勘探一遍。”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一位考古队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去年4月,他们进驻南京南站地块,共清理了100余座古墓,但绝大多数都是空的。
“都说‘十墓九空’,在古代盗墓很盛行,绝大多数古墓都被盗过了。”这位考古队员说,贝琳墓却是例外。贝琳墓位于南京南站东南片区,宏运大道以北。明朝贵族、官员辞世后极尽奢华,穿金戴银不必说,墓葬都是砖室墓,而贝琳夫妇的墓葬则是两个土坑,可能盗墓贼看不上眼。
“贝琳墓中没有清理出多少东西。出土了挂在胸前的铜组佩、银币、银耳挖、墓志、地契砖、铜钱等,他妻子的墓中,出土了金币、银簪、铜钱等遗物。”考古队员说,就明朝的官员来说,这真的是寒酸的。
贝琳其人
墓志显示,墓主曾是“钦天监副”
考古人员发掘时发现了石质墓志,墓盖上刻着“南京钦天监副贝公墓”,墓志正文讲述了贝琳生前的经历。贝琳祖籍河北,明初,贝琳祖父贝可恒入军籍,来到南京定居。贝琳1429年出生,1482年辞世,享年53岁。
贝琳少年时,就选择学习天文历法。他离开南京,到北京求学,得到了司历博士何洪等人的指导,打下了天文历法的基础,成为天文生。17岁时,由于边防战事的需要,贝琳被推荐到军队服务,担任军队的天象、占卜工作,后来被举荐到钦天监工作,历任钦天监漏刻博士、五官灵台郎、钦天监副、南京钦天监副。
明朝最早的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是刘伯温。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选择皇宫地点,便是刘伯温亲手操持的。
500多年前,他已把星座编制到书中
“贝琳把伊斯兰教的历法《回回历法》翻译成了汉语,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并改名为《七政推步》( 可下載)。”专家介绍,现在备受推崇的十二星座,在《七政推步》中就有介绍。也就是说,当时贝琳已经在研究星座占卜了。
1470年,41岁的贝琳开始编修《七政推步》,一共7卷,花费了十多年才完成。
在《七政推步》中,有一份称为《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立成》的表,其中载有277颗恒星的中西星名、黄经、黄纬和星等。这是有史以来,人们为中西星名对译工作所做的第一次尝试。
专家介绍,贝琳编的星表,在当时是为了推算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凌犯的需要而编制的。在星表中记录了15个星座,其中大部分是现代人喜欢研究的十二星座:双鱼、白羊、金牛、巨蟹、狮子、天秤、天蝎等。
或许他曾在鸡鸣寺一带观测天象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钦天监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观测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更是除魔驱邪,为皇室排忧解难的学道之人。他们真的有那么“神”吗?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炎对现代快报记者说,明朝钦天监,主要颁布天文历法和观测天象。刘炎说,古代人相信,凡是将要在人间发生的灾难,上天都会通过天象的变化提前示警。所以,观测天象是一项重要工作。
元朝的郭守敬发明了简仪来观测天象。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当时鸡鸣寺一带是钦天监的观测点,“贝琳所在的时期,当时的天文仪器都在南京。后来,由于北京缺乏观测仪器,根据南京简仪的样子,又仿造了一个。”
在贝琳的职业生涯中,钦天监漏刻博士、五官灵台郎分别是干什么的?专家介绍,漏刻博士是钦天监下设的,从九品官员,掌管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等工作,大朝贺时,充报唱官的角色。通俗一点说,就相当于现在的授时中心工作;而五官灵台郎是观测天象变化的,要把观测到的风雷、晴雨、流星、异常天象等一一记录,并上报。
墓葬形制独特
“日月”相伴
“古代天文机构具有皇家性质,太史令等天文官员,常常由皇帝亲自任命。由于编制历法和为皇帝占星是天文机构的两项主要任务,所以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有时就是一回事。也正因如此,天文官员享有很多特权,比如清代的法律特别规定,钦天监官员犯罪要从轻判处。”专家说。
不过,让人纳闷的是,贝琳这个“南京钦天监副”,墓葬却连砖室都没有,是土坑葬的,而且陪葬品也非常少。但是,贝琳墓的形制倒彰显了他天文学家的身份。这座合葬墓非常独特,采取了圆形和半圆拼接的方式,圆形为日,半圆为月。贝琳个人在“太阳”墓圹里,而妻子在“月亮”墓圹中。同时,这个合葬墓修建在了一条黑土带上,仿佛处于“银河”中。
贝琳墓呈圆形,直径3.2米,内部再开长方形竖穴土圹,单层木棺,有“天圆地方”之意;贝琳妻子的墓平面呈半圆形,局部打破贝琳墓,同样内开长方形竖穴土圹。另外,黑土带长28米、宽6.5米,深0.3米,南北向,内含六朝青灰砖块。“我们找了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的专家来鉴定黑土带是人为还是自然形成的,专家鉴定,认为是自然形成的,不排除是贝琳生前选择墓地时有意选择的。”考古队员说。
抢坐了。
好资料!数据还不全。这样的有很大学术价值。估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高人们,早就去看了。 奇怪,他的结穴怎么会是一条带? 好资料,谢谢楼主提供!
太有启发性了!
有很大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很大
這資 料很不錯的, 有收藏價值 也 值得好好讀…謝謝分享
好资料,谢谢楼主提供!
太有启发性了!
好资料作参考, 谢谢天机兄。。。。。。。。
好资料,必须的学习 你错了,老兄,你啥都不知道,认识这东西吧。 先人的不断努力才有现有天文,辛苦了。
增添了史料知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