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3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37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本帖系轉帖,原帖作者:今日头条
《易传·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一段是关于商周及春秋时期易经占卜方法的唯一记录。
这段话在不同书籍里语序略有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宋代程颐、苏轼等认为以前的版本语序有误,朱熹采程颐之说,“简编失其次”,在其《周易本义》中重新排序,全引如下:
系辞上传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原第十一章首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原本章第二段)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原本章首段)。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关于大衍之数五十,在前文《大衍之数:两千多年的未解之谜》中介绍了二十余种不同说法,列举了自春秋至清朝及近现代以来历代学者的理解,这些不同说法也仅是一部分而已。
对大衍之数的解释,还有一种看起来更符合科学精神的说法,即其与天文历法相关。
除了大衍之数,《系辞》“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216、144、360,这三个数也是有根据的。
一
先看一下最基本的纪时——日、月、年。
日出东方,两次太阳升起之间完成白天黑夜的一次循环,我们知道这是地球自转了一周,称为一日。
月的概念顾名思义是来自月亮,从月牙到满月,上弦到下弦,这样的周期变化,我们知道是月亮绕了地球一周,称为一月。
春夏秋冬,寒暑交替,一岁一枯荣,这是地球绕了太阳一周,我们称为一年。
实际上,如果以月亮为参照,只能得出月的概念,并没有年;以太阳为参照,则只能得出年的概念,并不存在月。
地球公转一周产生四季变化,这个时间周期称为回归年(另有恒星年、近点年等),其长度是365.2422天。
我们俗称一年365天,那么一年就比回归年少了0.2422天,四年下来累积0.9688天,近似一天,所以,每四年一闰,闰年为366天。
同样的道理,四年一闰又会多算一点点,所以就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如《尚书·虞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就是关于一年为366天的记载。
注:今文与古文《尚书》两种均在西晋永嘉年间佚失于战乱,豫章内史梅赜于东晋初年向朝廷献《尚书》,共有五十八篇,包括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古文《尚书》二十五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就是根据梅赜所献版本编修。自宋以后,就不断有学者质疑其真伪,2012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根据清华简研究认为,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月亮公转一周完成一次圆缺周期,其长度是29.5306天。
月亮公转12圈(即12个月),是354.3672天;公转13圈,是383.8978天。分别取整则为354天和384天。
回归年是365天,所以用12个月354天作为一年更合适,与回归年差那11天可以用闰年的办法补回来。这就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三岁一闰,五岁再闰,十九年七闰”,闰年则有13个月384天。
回归年以太阳为参照,所以以此纪年也称阳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极数为366(阳顺数,其数为3、5、7、9)。
以月亮为参照的纪年称为阴历,一年有354天或384天,极数为354(阴逆数,其数为2、10、8、6)。
阳之天数366加阴之天数354,合720,阴阳平均则为360。也就是说,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是阳历和阴历理想的中间值。
《系辞》说“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这里的360,就是阴阳平均后得出的那个360。
我们知道,地球月球其公转轨道都不是正圆,以二者为参照的纪年调和后则正好得360之数,正好是圆周360度之数。
360是60乘以6,以60为周期的正好是用天干地支纪时的六十甲子,六倍之数则正好是八卦两两相重得出六爻成卦的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各有六爻,64乘以6,总爻数为384,又正好是阴历闰年的384天(13个月)。
阴阳历取平均值得出的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12与30这两个数,正是邵雍《皇极经世》中“元会运世”推算模型所用之数,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是129600年,是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
《系辞》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乾坤两策合为三百六十,这里的乾之策、坤之策是什么?
用蓍草起卦的揲蓍法中,五十根蓍草三变得一爻,三变后的蓍草数有36根、32根、28根、24根四种可能,36除以4得9,为老阳,24除以4得6,为老阴,故老阳之蓍草数为36,老阴之蓍草数为24,蓍草即《系辞》里说的乾之策、坤之策。
PS:揲蓍起卦法请参看前文《大衍筮法:古人是怎么起卦的?》
老阳策数36,老阴策数24,乾坤两卦各有六爻,分别乘以6,即216和144。
乾策216与坤策144,其和正好360。
明末清初的黄道周还有一种解释,他以冬至日和夏至日这两天的昼夜阴阳比例而论,取周天圆度为360度,以十二地支12等分,每分为30度,夏至这天白昼约占216度,冬至这天白昼则相反为144度,其《易象正》说:
乾阳得九,四九三十六,以六乘之,乾六爻得二百一十六。坤阴得六,四六二十四,以六乘之,坤六爻得一百四十四。天日平行十二次,每次平行三十度。夏至之日,出寅入戌,首尾赢各三度,中更七次,二百一十六度。冬至之日,出辰入申,首尾缩各三度,近五次为百四十四。此冬夏昼日长短之大率也。
二
再来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西汉京房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
有说二十八宿来自于比太阳历还要古老的历法,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年代则在公元前5670年左右(《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李勇副研究员,见《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30卷第1期)。
关于二十八宿了解不多,对五十之数与二十八宿如何关联,暂不敢乱说。
对大衍之数从天文历法角度进行解读,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僧一行。
僧一行编制了《大衍历》,颁行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新唐书·历志三》载“开元九年,麟德历署日蚀不效,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可见《大衍历》就是因易经大衍之数而得名。
僧一行根据上弦月、下弦月把一月分为四个象限点,一个回归年含十二个朔望月余十天,则一年为49个象限点,他说“乾坤之用,四十九象,为月弦之检”。(《黄道周论〈周易〉与天文历算》,作者翟奎凤)
意思是说,根据月亮盈亏之象的变化,将一个月(阴历月)分为四个部分。这种四分法历史悠久,如《鹖冠子·天则》所载“弦望晦朔,终始相巡。”
据王国维考证,“余览古器物铭,而得古之所以名日者凡四,曰初吉,曰既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因悟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日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亦即古代一月四分之术也。”(《生霸死霸考》)
也就是将一个月分为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四段。
因为阴历一年与以太阳为参照的回归年并不一致,阴历需要用闰年来与回归年进行协调,需确定闰月则需要观测回归年。
阴历一年十二个月354天(平年),每月四个象限点,即一年有四十八个象限点。阴历每月29.53天,分四个象限,则每个象限7.38天。所以,第四十九个象限点时为354天加7天为361天,第五十个象限点时则再加7天为368天。
回归年是365或366天,第四十九个象限点时一年不足,第五十个象限点时则进入了第二年。
不过,以历法论大衍,宋代时郭雍就认为是牵强附会:“近世历家,多称出于‘大衍’,盖傅会其数于其始,名是而实非。及一变用,则其数支离,终不可复得。何大衍之有?皆妄人之说也。历数之学,傅会甚易。且以五十为始,四十九为始,五十五为始,八十一、六十四皆可首数,至其窒不能通,则小小迁就,亦无大失。……儒者往往不明乎此,肆为术士所欺。”(《郭氏传家易说》卷七)
在郭雍看来,以大衍之数解释历法,并不靠谱。
-----| @ 海麟 版权所有,请勿随意转载 |-----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今日頭條》原文鏈結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263409087901286657/[p][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