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168小編 发表于 2018-4-4 15:56:03

北宋名门吕氏墓考古②: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礼

本帖系轉帖,原帖作者:今日头条

蓝田吕氏是北宋晚期陕西西安地区的名门望族。宋哲宗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吕大防就是这蓝田吕氏中的一员。其兄弟四人皆是北宋晚期名士。吕大忠与吕大钧是金石学家,也是西安碑林的奠基人;吕大临是著名的古器物学家,他所编纂的《考古图》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他们深受当地人爱戴,被称之为“吕氏四贤”。“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主持地这一考古项目的张蕴根据其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座整理的追忆文章。

本文着重讲述了吕氏墓葬特点及其随葬器物。而这些墓葬品多以墓主生前实用和喜爱的各种生活物件为主。与宋代当时墓葬的随葬风气不同,具有宋代文人世家仿效古礼的特征。另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具有“三层楼房”特点的吕大临墓、仅仅为衣冠冢的吕大防墓。同时也解开了吕大防孙女吕倩容墓之谜。

一、墓葬和器物简介

如上述,20座成人墓葬是整个墓葬群的主体,方向乃坐北朝南式。从形制上讲,皆为竖井墓道、土洞墓室,深度在7.5—15.5米之间。什么是形制?形制是个考古述语,就是指墓葬的形状样貌;而竖井墓道是指从地面向打井一样端直向下挖成的墓道,这个说法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斜坡墓道。



青瓷器

吕氏家族墓的墓室在形制上表现的多种多样而且随意性强,大致可归纳为五类,第一类是单室墓葬,所占比例最大,通俗说就是只有一间卧室的经济实用房;第二类为前后双室墓,和现代住宅对比就是一室一厅;第三类属并列双室墓,这类墓葬设有并列的两个墓室,还有一个小面积前厅,相当于今天老住宅楼中的两居室;第四类为一前室双后室墓,具有铰大前厅和两间并列的面积较小的后室,同于现代的两室一厅布局;第五类是主室带侧室墓,有一个较大面积的主室,隔壁又设置一间面积较小的侧室,与现在的一间半居室意思相同。所有阴宅中大房间属男性墓主人占用,后室为夫人居住,两室若并列则表明室主人身份相同可平起平坐。单独一室主要按排那些没有家至或配偶健在的单身贵族。



黑釉瓷器

说到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吕氏家族也是别具特色。随葬器物总计一千余件组,其用途涉及餐具、酒具、茶具、香具、文房用具、闺阁用具、佛事用具、礼器、日常杂器等九个不同的生活领域,质地包括:瓷、陶、石、金、银、铜、铁、锡、贝、漆木等十种材料。特别是瓷器,不但数量大,而且器形种类繁多,整体保存良好,品相与工艺堪称上流,看后的确令人兴奋震惊(图一)。经过认真细致的清理研究可将随葬器物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条:



图一 白瓷器

1、种类丰富,涉及面广。

2、大多数为墓主生前实用器具,这与同时期其它宋墓以随葬明器为主的状况区别明显。

3、瓷器不但数量多,而且质地非常好,工艺也很精细,许多器物无论造形还是意境都可代表当时的先进水平。

上面第二条提到“明器”,什么是明器?明器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实用物件的仿制品,它们有生活用具,也有仿制人形的俑类。



图二 明器三彩马

唐宋时期,墓葬中曾经流行三彩器、彩绘器,例如我曾在西安西郊远东公司基建工地上发掘的一座唐代砖室墓,墓葬不大却出土了大批三彩明器,其中的一件三彩嘶鸣马,造型栩珝如生、鞍配装饰华丽(图二),堪称为唐三彩马的上等佳作;又如陕西蒲城唐让皇帝惠陵中发掘的五十件半人高的粉彩陶俑(图三),都是这一时期随葬明器的代表作。尽管它们外表也很光鲜华丽,但终究还是只为丧葬定制的明器,并不使用于现实生活中。但吕氏墓葬内的随葬物品却与所有宋墓出土的随葬器皿不同,是以墓主生前实用和喜爱的各种生活物件为主。

是什么原因导至了吕氏家族对传统丧葬习俗的背逆呢?

我认为,这是表现在丧葬领域中的一种复古思潮。



图三 惠陵粉彩女俑

很久以前的奴隶社会,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以及更早阶段,随葬品主要采用墓主生前所享用的实际物件,比如说墓主生前使用的饮食具、享用的乐器、乘坐的车马,甚至包括侍奉过墓主的婢女和小妾,他们都会被做为随葬品的组成部分而埋进坟墓,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只是在地面上消失,他的灵魂还会生活在另一个空间,所以墓主在人间的豪华生活应该带到阴曹地府去继续享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残酷的做法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因此墓葬中逐渐越来越多的使用明器随葬,起初是用泥揑成人形以代替活人殉葬,秦汉以来,人们对生和死有了更为明确和现实的看法,所以墓中随葬器物也逐渐以明器代替了实用器。即便是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帝,也同样采用了陶俑方阵代替了军队、用青铜水禽代替了活体水禽、用石铠甲代替了真正用于战争的皮甲和藤甲。此后的历朝历代,随葬物品中明器基本取代了实用器。

可是当历史发展到北宋时期,却在文化人中兴起了一股复古之风,而且非常盛行。他们研究《周礼》,一切的思想、行为、举止都提倡向古人学习,他们收藏古物,研究古礼,并以身做则的执行古礼。在吕大钧继妻种氏墓志铭中曾记载说:大钧生前倡导古礼,夫人一生与他志同道合,大钧死后,夫人主丧,一切礼仪完全仿照大钧给他爹呂蕡操办丧事时所行古礼办准。可见吕氏家族好古礼不是光说不练,真是身先士卒去做了。具体的表现就是墓葬的简朴和只带走自己生前用过与喜爱的东西随葬。也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了那些珍贵的宋瓷和涉及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器具。

所以吕氏墓葬中随葬品多用实用器而少见明器的做法只有一个解释,因为吕家是北宋文人世家,是复古的热衷者,是以研究和执行古礼著称关中的士族,所以他们必须模仿古人而区别于当代。

二、吕大临墓的防盗措施

在这个家族的20座成人墓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其中的3座墓葬,它们分别是吕大忠、吕大临和吕大圭墓。这3座墓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体墓室之上都纵向叠置1—2个空墓穴,这种特殊结构在已发表的宋墓资料中前所未见。

为什么这三座墓葬会选用这样特殊的形制呢?大家戏说,可能吕家的有钱人住平房腻了,死了想换个楼房住住吧。显然这是玩笑话,但这个问题的确让我们好生困恼了一阵。就拿吕大临墓的发掘来说吧。

吕大临,字与叔,是吕蕡的第五个儿子,自幼聪颖好学,先后跟随的老师都是北宋著名儒学大家张载和程颢、程颐,学有大成,又考取了进士。但此人生性淡泊名利,喜欢钻研学问。学成回归乡里后,志在教化百姓,曾“杜门十年,以讲学自乐”,号芸阁先生。并在理学、金石学、古器物学领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所编纂《考古图》一书奠定了中国古器物学之基础。直到宋哲宗元祐年间,年近五旬的吕大临方出仕为官,可惜当官不久,正准备提拔时却染病不治身亡。逝后葬蓝田太尉塬家族墓园中,他的墓葬本次发掘的田野编号是:M2。

按考古规程,发掘工作首先要从墓道开始,当墓道下挖至3.5米时,北壁正中发现了第一座空穴的入口,这是一间长方形洞室,室内空无一物。这个空穴是什么意思?它和M2有没有关系?摆在面前的事实怎么解释?一连串的问题真把人搞的满头雾水。有人说也许是近现代小墓,碰巧叠压在M2上,可这个奇怪的“近现代墓”墓道却与吕大临墓的墓道完全吻合,如果说是凑巧,那就“巧”的太神奇了,显然凑巧的说辞有些牵强。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仍然不能得到一个满意明确的解释,我想一时搞不明白没关系,继续做下去也许答案就会自然浮出水面。于是按照考古工作程序绘图拍照后继续下挖,当墓道深挖至7米时,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了,一个与上部基本相同的空墓室又展现在大家眼前,显然巧合、叠压之说断不能成立。首先可以确定,这是有目的的蓄意安排;其次,这些空穴应当属于整个墓葬结构设计中的一部分;第三,这种做法、或者说特殊形制必然隐藏着某种深意。



图四 M2吕大临墓三维透视图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在15.5米深处终于发现了实用墓室,这是一座高大宽敞、两室一厅的阴宅(图四),不但造形气派,还随葬了大量墓主人生前使用和喜爱的各种器物。直到此时,那些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重重疑云才彻底散开,原来这位伟大的考古先驱在研究那些古物的同时,早已洞晓流传至今的、几千年前的青铜器、玉器主要都是盗墓贼挖出来的,为了防止自己身后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1、布置空穴以疑惑盗墓贼。

2、深藏阴宅于石板层下令其无法窥探到自己的住所。

3、不用砖券、土夯,甚至墓室封门也用土坯垒砌,力图不留下任何墓葬痕迹。

这些做法不但有别于其它地区同时期墓葬,而且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充分体现了这个家族在营建墓葬方面理念上的不同凡响。

那么,这样别出心裁、用心良苦设计出的墓葬真的可以防止盗掘吗?

首先,我们必须要给先贤们一些安慰,这样的布局确实小有成效。M2最顶端空穴就发现了一个圆形盗洞,盗墓贼钻进洞室发现是空穴,只能扫兴的无功而返,盗洞也没有再往下延伸。当我们正庆幸吕大临墓葬上方没有盗洞的时候,又怎能想到盗洞自其东北方的吕景山墓(编号M4)墓道直下,先洗劫了景山墓室所藏文物后,向西南方向拐弯掏洞进入吕大临墓东后室,将其破坏偷盗后,又从前室向西穿过土壁进入邻居M1吕大雅墓,带走了M1的贵重随葬品。这样严酷的事实只能让人发一声感叹,俗话说的好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M2虽然防范重重,最终究竟难逃厄运。

这个盗洞一连串盗掘了3座墓葬,破坏性极强,从盗洞形制、盗者对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以及行盗时墓主骨架未被扰动、随葬品还遗留部分瓷器推测,盗案应该发生在较早时期,可能是金人入驻后的战乱阶段,一个对墨群布局十分熟悉的人、很可能就是看墓人监守自盗、或与外人联手所为。因此说,吕富平家族中不肖子孙的确不止他一人。

三、吕大防的衣冠塚

20座成人墓中还有一个身份不同凡响、墓葬也非常特殊的人物,这个人曾经身居高位、权倾朝野,也曾经饱受屈辱、流落岭南,最终客死它乡,他就是吕大临的二哥吕大防。吕大防墓位于M2的东邻,田野编号M3。因为吕家墓葬都是土洞式,所以我们采用了大揭顶式的考古发掘方式。奇怪的是这座墓葬不但比其它墓葬浅,而且墓室狭小,室内空空,既无葬具、更无任何随葬品,竞是空墓一个。这些完全与吕大防的赫赫声名很不相配。难道它也是防盗的空穴嘛?其实当我第一眼看到这种景象时也觉的满腹疑问,但仔细辫别墓道底部的土色后,发现已然见底,这说明我们眼前的空室就是货真价实的实用墓室,只是没有埋人而已。

为什么一个当过宰相的人会有如此简陋的归宿呢?墓葬的主人又去了那里呢?

要了解真情,还必须从吕大防的仕途沉浮说起。

吕大防是吕蕡第二子,字微仲。从小未在父母身边生活,而是跟随伯父吕英学习,长大后不但学问很好,考取了进士,而且胸有大志。为官其间,体恤百姓、深得民心。入朝后因政绩卓著,受到宋神宗关注,宋史记载,“大防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每朝会,威仪翼如,神宗常目送之。”这段话是讲吕大防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声若洪钟,性格沉静庄重,既便是在热闹的集市上通过,也是目视前方绝不左顾右盼。平日与妻子相处彬彬有礼。每逢朝会,总是显得凝重威严,就是神宗皇帝也对他刮目相看,朝会结束,常常目送其离开。由于能力很强,处事果决,哲宗初期受到重用,元祐元年宰相司马光病逝,吕公著接任宰相,元祐三年吕公著告老离任,宰相一职便由吕大防接任,任职期间公正不阿,与范纯仁一起同心协力治理朝政。元祐八年因朝权之争而失势,一贬再贬流放岭南。古时候岭南地区指五岭之南的两广、福建一带,当时这里地广人稀,山林茂密,气候湿热,还有可怕的瘴气,北方人多不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所以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们大多数难以生还故里。

吕大防最终被贬要去的地方是北宋的循州,循州在今广东惠州一带,于是71岁的吕大防在儿子吕景山及孙女吕倩容陪同下,踏上了南行的遥遥旅途,他们乘船由长江转入赣江,自赣州登陆,沿大庾岭(又称梅岭)古驿道翻越大庾岭出大梅关进入岭南地区。这时又接到朝廷诏令,命其未得上喻永不许返京。大防看到这岭南的荒凉艰难景向,不仅长叹一声,对儿子景山说:“吾不复南矣!吾死汝归,吕氏尚有遗种。”意思是:我不能再往南走了,如果我死了,你还可以保住性命回到家乡,我家尚有遗脉相传,若再往南去,恐怕你我父子都会死在这里,吕家便从此绝后了。说完这些话便一病不起,客死他乡。但吕氏家谱与《宋史》所记的大防死因有些不同,家谱中说吕大防是因绝望,为保全儿子纵酒狂饮自尽身亡的。

大防死后,嫡子吕景山只能将老父暂时埋葬于梅岭南麓脚下的南山寺内,自己原想一路南行赴循州报丧,不料山路崎岖,无意中走错道路,竞一路向东行至南海边现广东省澄海县东林村一带,眼见前方是茫茫大海再无去路,又见这海边渔村清静朴实、远离红尘,便决定将父亲遗体埋葬于村西南的石鼓山上。现石鼓山上吕大防墓犹存。



图五 东林村石鼓山吕大防墓

为了验证这段历史和确定吕大防真实墓葬所在地,我们专程前往现场调查,最终证明:石鼓山上坐西向东、面朝大海的石砌墓葬确属吕大防所有。该墓明代中期曾被后世子孙重新修缮过,所以看起来更像明代墓葬(图五)。东林村的吕景山后人经一千余年的繁延生息,如今已发展成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一带。

后来,吕大防长兄吕大忠上表恳求宋哲宗,才得到准许,同意大防灵柩回归祖茔埋葬。但时日已久,又加南方湿热,骨肉难还,所以埋进墓穴的葬具中只敛入其衣冠为替代。至此,M3的神密面纱被彻底揭开,原来它只是吕大防的衣冠塚。此时,居住在蓝田乔村的吕氏后裔也证实说,原家谱记载太尉塬祖茔中的吕大防墓确为衣冠冢。这样以来,今日的考古发掘结果正与吕氏家谱记载相印证。所以这墓园中唯一的空墓内尚隐藏着一段悲凉感人的往事。

四、吕倩容的故事

在吕大防墓葬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在大揭顶的发掘过程中,所开探方北偏西处有一座编号M7、被疑为近现代的小型墓葬,本来它并没有受到特别关注,却一不小心出土了一方青石墓志及十多件组精美的宋代瓷器。这真是个意外收获。据墓志载,小墓属吕大防孙女吕倩容所有。吕倩容是吕大防嫡子吕景山的嫡生第四女,年方二十二岁便染病身亡。她是葬在墓地中唯一的第五代成年人。M7虽然不大,随葬品却畀常丰富,而且品相上佳。其中的一件青瓷酒瓶和扁圆形白瓷盒不但质地好、做工规整,瓶中与盒内所遗留的物质也十分奇异特殊。青瓷酒瓶瓶底检测出动物骨骼残渣,而白瓷盒打开后里面收藏的白色粉末非常细腻滑润,开始大家都认为是妆粉,但与其它墓葬出土妆粉一比,发现有着本质的区别,妆粉见潮就凝结成块状,而且质地也显粗糙。这盒白粉虽经千年埋藏、潮气入侵而不凝不化、色泽依旧、松散如初。它们究竟是何种物质?为什么经历了上千年仍可保持原貌不变呢?

要释破这个疑团,还须从它们的主人坎坷不幸的一生讲起。



图六 青釉小口瓷酒瓶

那是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京都汴梁吕大防府中喜气盈盈,因为大防的儿子吕景山夫人李氏为他添了一个粉妆玉琢般的小孙女,祖父亲自为她起名叫吕嫣字倩容。这孩子生来就十分乖巧伶俐,长大之后不但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晓,是个人见人爱、聪慧美丽的才女。祖父母对她视为掌上明珠,经常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父母亲也因其懂事、孝顺而对她倍加钟爱。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倩容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直到元佑九年初春,灾难突然从天而降,祖父的被贬职流放彻底打碎了小姑娘梦幻一般的甜蜜生活,从此不幸的厄运便与她紧紧相伴直到终生。在与父亲共同陪伴祖父流放岭南的日子里,倩容患上了足弱之疾,这种病在古医学典籍中被称为“脚气,但和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脚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它的病根起源于湿热之毒,发病在下肢,得病后人腿脚酸软无力,足胫肌肤日渐削瘦,冷、麻、酸、重的感觉与日俱增,形神萎弱,久治难愈。如见心慌气短、烦闷燥热、神志昏昏,下肢肿胀则是病情危重之兆,名曰脚气冲心,凶险之极。因为此病难缠,久治不愈,为缓解腿脚酸软乏困,倩容可能会时常饮用一些可强壮筋骨的药酒,以当时条件而言,最有效的除湿气、壮筋骨的药酒应当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传统的虎骨酒。所以她墓中随葬的青瓷酒瓶中遗留的动物骨骼残渣很可能就是泡酒用的虎骨。虎骨酒被封存于地下,日久天长瓷瓶上软木塞逐渐朽毁,敞着口的酒瓶再也不能阻挡酒水的挥发和泄漏,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只有空空的瓶体和内底残留的少许骨末(图六)。



图七 白釉圆药盒

另一件精致聕素的白色扁圆瓷盒里装着的极为细腻滑爽的白色粉淆(图七),经检测认定是一种矿物质和植物与汞的混合物,稍有毒性,是古人用来治疗水肿的口服药物,它的功能正合倩容的病情,所以盒中白粉应是她日常服用的药物。

当祖父吕大防死于岭南数年后,得皇上恩准,倩蓉随父亲一齐扶大防灵柩北归,一路历经艰辛坎坷。对于倩容的一片孝心,父亲景山在为她亲笔书写的墓志铭中赞许有嘉。但人世无常啊,才女吕倩容正值青春年华、便沉盍不治,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大婚之后再离开人世,然而这个心愿却变的如此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当迎亲的队伍还有一天路程就可到达时,倩容却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她的所有亲人。就在她病重不治而亡的前一天,父亲吕景山已知再无回天之力,为了向女儿尽最后一份父爱,他坐在倩容病榻前,语气安祥的为她讲述着生死浮幻之理,希望女儿能平静的面对死亡,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临终安慰吧。倩容也深深理解父亲内心无比的伤痛,所以强打精神,好言劝慰,以宽父母之心。父女二人就在这相互的心照不宣中哀哀诀别。



图八-1 青釉注子与注碗-1

一年后,景山在冬至这天率全族人于家庿中祭祀先祖并葬爱女吕嫣倩容于祖茔。为了悼念她的乖巧孝顺、为了怜惜她的芳华早谢,景山将她葬在了祖父墓穴之旁,并为她悉心周到的随葬了各种用器,虎骨酒和消肿药是女儿生前常备药品,自当随其地下继续使用。同时陪葬的还有酒壶与溫酒碗(图八)以及女儿家随身携带的胭脂粉盒等物。



图八-2 青釉注子与注碗-2

一千年后的今天,通过考古发掘、墓志铭文考释及科技检测手段,让我们知晓了一个女孩儿凄婉的故事,了解到这个女孩儿被何种疾病折磨至死,而且明确了古人治疗这种疾病的一些方法和药物。

墓葬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本次考古收获的一部分,在蓝田吕氏这个大家族中,人们日常生活里的那些事儿是女人的最爱和男人的最爱呢?下一集我们专门讲述。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今日頭條》原文鏈結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2952039201178119/

fengye0111 发表于 2018-12-21 11:12:07

除了惊叹还能说什么了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名门吕氏墓考古②: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