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香港屬熱帶水域金屬毒性高 海洋物種威脅大
海洋金屬污染日益嚴重,對人類及海洋生物均造成威脅。港大研究發現,金屬對海洋生物的毒性會隨着海水溫度的升高而增加,香港及南中國等水溫較高的熱帶水域,對海洋生物物種威脅較大。是次研究團隊更是全球率先成功建構科學模型,能因應不同水域的溫度和鹽度變化,利用大數據對多種金屬污染作出毒性預測。這項研究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汞、鎘、鉻和鎳等海洋金屬污染嚴重,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國際社會為海水中金屬含量制定水質基準(即環境安全限值),用作評估海洋環境中金屬污染水平對海洋生物和環境構成的威脅,並藉以制定相應的管制措施。惟目前的水質基準,主要是在特定的實驗室條件下而釐定基準,與實際的海洋生態環境存在一定距離。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院長梁美儀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合作,成爲全球首個研究團隊開拓嶄新的海洋毒性檢測科學模型。研究團隊用3年時間,分析全球不同水域的溫度和鹽度實時環境數據,再通過考慮溫度和鹽度對金屬毒性的綜合影響制定水質基準值,用作推算30多種金屬和類金屬的毒性在變化的溫度和鹽度條件下的沿海海洋環境中的水質基準。
研究結果表明,金屬對海洋生物的毒性通常隨着海水溫度的升高而增加;金屬毒性在最佳鹽度下最低,鹽度從最佳水平上升或下降,毒性都會增加。研究顯示,金屬毒性對水溫較高的熱帶水域(例如香港和南中國)的海洋生物物種威脅較大。亞洲地區不少地方包括香港和南韓,會參照或採用歐美等處於溫帶國家制定的水質基準,這對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梁美儀指出,香港海域受珠江淡水排放的影響,西部海域的鹽度相對較低,而東部海域由於受太平洋和南海海洋的水流影響,鹽度一直較高。針對這種鹽度差異,團隊開發的方法能區別香港東部和西部的海洋生態系統作出更合適的保護。
有關研究的資金部分由香港研究資助局的優配研究金資助,研究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