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p138 发表于 2018-7-22 12:02:44

[原文:]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译文:]
阿难立即从座位上站起,听闻了佛的宣示教诲,恭敬礼拜,钦承如来旨意,全部紧记于心。在大众中,又对佛说,正如佛所说的,五阴相中的五种虚妄,皆是众生妄想所成,本质上都是心识。我们平时从未承蒙如来如此微细讲解宣说过,那么,这色受想行识五重阴,在修行无上菩提时,是一起同时消除灭尽,还是逐个依次消除灭尽?这五重阴,以何处为界(界指尽头)?即到什么地步五阴才算消除尽了,祈求如来发大慈宣说,为法会中的大众,清除心中迷惑,使其心明眼亮,也为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作为正法眼,指引他们正确的修行道路。
如来告诉阿难,真心妙明圆净,其觉知性清净圆明,不许容留死生(即生与灭)及各种尘垢,十方世界,甚至是这个虚空,都是识心妄想生出来的。这个众生原本具有的妙明真心(注:元本觉即是真心,即是真精。),因起始一念无明、产生了十方世界,如演若达多,因为狂性发作迷失了自身头脑,妄认镜中影像为自己的头,即迷失真头,反而认妄为真。妄没有产生的根源,即妄没有产生的原因,在妄想之中,设立因缘关系,迷失因缘,对事物产生的原因不知道的,就强称为自然。如古时候,人们不知道太阳发光的原理,就说太阳会发光是自然;又如古时候,人们不知道水往低处流是什么原因,也说这是自然。这个虚空,看似实有(即存在),实际却是妄生的幻相,因缘之说、自然之说,皆是众生妄心思量分别的结果。阿难,若知道妄产生的起因(即原因),可以说产生妄的因缘;如果妄原本没有,说产生妄的因缘,本来就没有那些因缘,又如何说那些因缘呢?妄都没有,何来生妄之因?比如世上根本就没有某一物,大家却太谈产生此物的因缘,你觉得可笑不可笑?更何况根本就不知道而推为自然?所以,如来跟你祥细解说,五阴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是识心中的妄想。你会有这付色身,是因为你父母想生个儿女在先,如果你心中不想来投胎,就不会来到你父母的想念中承传受命。如同我前面所说的,心中想起醋味或酸涩之物,口中会涎生口水;心中想着登上高处,足心发酸,两腿发抖。然而面前既没有悬崖,也没有酸物,没有这些实际的物体,如果你的身体一定不是虚妄的那一类东西,为什么谈起醋物,口中即会流出口水?所以应当知道,你现在这付色身,名叫坚固第一妄想,总是认为色身非虚、是实有的,执身坚固。
就是现在所说的想着身临高处,在这个意识的作用下,能使你的身体真实感受到酸涩,由于心中有了意识(即想阴)这个因,所以就产生了受阴,即就有了感受,它能摇动你的色身,你今出现于眼前的顺益违损,乐受使你感到快乐,苦受使你感到痛苦,乐受与苦受驱使着你的心,致使心思飞驰,这名叫虚明第二妄想。注:这样的苦乐二受,不是由实际的苦乐之事引发,是由心中的意识引发,所以是虚受妄想;却能使承受的人确切地感受到痛苦或快乐,所以是明,但这明也是心中妄想,所以是虚明妄想。
由于你心中的思想意识(即想阴),驱使着你的色身,若色身与思想意识不是同一类的,你的身躯是因为什么原因,随从意识受其驱使?人们对物体的种种取像,决定于心中的心念(即分别心),心念不同,所取的形像就不同,但所取事物的形像必与心念相应。如右图中,随着你心念的改变,你会看到两个黑色人头或是一个白色果盘(或是酒杯)。人清醒时心里想着心思,睡眠时则做着梦,你心中的思想念头都会摇动妄情,改变着你的虚妄感受,即想阴能使受阴摇动变化,这名叫融通第三妄想。

事物变化不已(注:已即止的意思),人的生机时时迁谢,岁岁不同,指甲增长、头发生长,精气销损、容颜衰老,虽然昼夜更替,但是从来都没有察觉。阿难,如果这色身不是你的,为什么你的身体会不断迁谢?如果真是你的,为什么你没有任何察觉?所以,你身体的各种变化及行阴,念念不停,迁流变化没有一刻停止,这名叫幽隐第四妄想。
其次,你的精明“识心”(此处指生命根元),湛明不摇动处,叫做恒常,在身上不外乎就是见闻觉知等觉知性(即是各种知觉),如果这个确实就是精妙圆明真心,就决不会容纳习气妄念,为什么你们会因为过去曾经看过一奇异之物,经历长时间后,记忆和遗忘都没有了,即根本就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但是如果后来忽然再看见这一奇异之物时,又记忆犹新,好像从来都没有遗忘过一样?那么,这个精明“识心”湛明不摇动中,念念受熏,会有什么筹算?(注:此处筹算应该指烙印,即积聚成习气种子。)阿难,应当知道,这湛明“识心”还不是真心,因为“真、非真”同体。犹如大河中的急流之水,看似水面平静恬然,流得大快以致看不见流动,实则是水底暗流涌动,而不是没有流动。如果它没有妄想根元,岂会接纳妄想习气种子?除非你的六根达到圆通互用,否则,这种细微妄想不知何时才会除灭。所以,你现在见闻觉知中,即识心中,习气种子细微,这湛明不摇动的生命根元(即“识心”)内,罔象虚无,似有似虚,名叫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阿难,上面这五重受阴,都是因为五种妄想生成的。你现在想知道阴界浅深,至什么地步五阴消尽,【注:原文中是因界。因界,应该是阴界,因为前面阿难请问“五重阴诣何为界”,后面如来回答的也应是五阴界,若是因界,则与前后皆不相符。】唯有色物与虚空,是色阴边际,因为色物与虚空,皆是心中妄想所成,同属色阴,当识心中色与空皆无,色空俱灭时,色阴才消尽;唯有触及离,是受阴边际,因为离开了触与离,就没有受阴,触与离俱离,则受阴消尽;唯有记忆与遗忘,是想阴边际,因为能想起来的是记忆,想不起来的是遗忘,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何种想阴?忆与忘俱无,则想阴消尽;唯有灭与生,是行边际,因为灭生皆无,生与灭俱灭,则行阴消尽;湛明不摇动“识心”(即生命根元),完全进入真湛明境地,其湛明性与真心不再有异,归识还元,为识边际。这五重阴,重叠产生,层层堆叠而成,如同前面的劫波华巾挽成六结,五阴的产生是因识而起,要灭除五阴,则要从灭除色阴开始,佛法可以顿悟,即可以瞬间领会。如五阴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是妄想,妄性的本质是空,妄想灭除,真心即现,烦恼即除,便获得解脱。一旦顿悟,就连同佛教的三乘法与所悟道理可以一并消除,但修行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须要按照次序逐渐完成,依色受想行识的次序消除灭尽,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里长城非一日可筑成。我在前面已经宣示过劫波华巾的解结道理,你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明白,在此再次询问?你应该将这五阴妄想产生的根源,在心中理解明白,直至无有疑惑,并传授给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使他们识得虚妄根源,知道色身及世界等都是虚妄的,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好留恋,那些因缘所生法,皆不坚固牢实,如梦幻泡影,从而产生极度厌离心,并知道有涅槃常乐我净,因此不再留恋三界,以便脱离苦海。


zsp138 发表于 2018-7-22 12:04:01

      
[原文:]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译文:]
阿难,如果有人将能充满十方所有虚空的七种珍宝,都拿来供奉微尘那样多的佛如来,恭敬供养承事,没有半刻不虔诚,你认为这个人由于这样布施供养诸佛,所得福德多吗?
阿难回答说,虚空广阔无有边际,珍宝无量,往昔有众生仅布施佛陀七分(文)钱,死后转生尚且获得了转轮王福报,成为转轮圣王。何况现在是整个十方虚空,无数佛国净土,都遍施珍宝,用尽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所有劫数,尚且不能算出珍宝数量,更不用说这福德究竟有多大了。
佛告诉阿难,一切佛如来,说的话都没有虚妄成份,都是大实话。如果有人身犯四重十波罗夷罪,瞬息之间,即经历此方世界到他方世界的阿鼻地狱,以至要经历十方世界所有无间地狱,没有一处可以不去经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念,想将此楞严法门,在末法时期,给未学之人宣讲解说,这个人的全部罪障,应念消灭,即想传法的善念刚生,罪障就立即灭除了,使其要遭受地狱的苦因立即变成享受安乐国土的福因,其所得福德,超过那个布施七宝的人所得福德的百倍千倍、千万亿倍,直至不能用算数进行比喻。阿难,如果有众生能诵读此经,能执持此楞严咒,其所获功德,与我这样广泛宣说,穷劫不尽所积功德相同。若能依靠我所教的法理,依法修行,那么,直至修成菩提、成就佛果,都不会遭受魔事。
佛说此经已经宣讲完毕,在场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其他各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等,皆大欢喜,礼敬如来后都回去了。
         (第十卷完)

zsp138 发表于 2018-7-22 12:07:36

本帖最后由 zsp138 于 2018-7-22 12:08 编辑

         后记:个人从开始学习《楞严经》,至初步用白话文翻译注解完毕,实际用时一年左右,然后又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去复核校量。为了尽量减少前期翻译时出现的错误,在复核期间,阅读了《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的部分章节,以及一些古大德的注解,如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等。在翻译和复核过程中,都参考和借鉴了他人的思想成果,从中也得到了不少启迪。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也获得了佛菩萨的加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前人,感谢佛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


若本文在你学习《楞严经》时,能给予你些许启迪或是有所帮助,我愿足矣!若有不合你意的地方,认为翻译注解不恰当,请以佛经原文为标准,回归佛经原文,千万不要盲信任何人,唯除佛菩萨外。

《楞严经》不仅是一部开悟见性及破魔宝典,其实也是一部真实修行佛法的珍贵宝典。因此有幸学习此经的人,千万不要入宝山而空回!“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那么,如何进入三摩提?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因此要想进入三摩提,首先应该销落诸念,消除各种妄想,使心中的妄念停歇下来。静心歇虑,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一派胡言,说修行时不用断除妄想;说断除妄想也是一种妄想、也是一种执着。千万不要相信各种歪理邪说,说人若没有了心念,没有了妄想,就会如同木石。静心歇虑,人真的会如同木石吗?当然不是,因为各种妄想,只不过是前尘影事,并不是真的你心。《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中说:“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若佛菩萨的话你都不听,宁愿听所谓的大师之邪说,只能说明你宿业较重,没有正法眼。

怎样才能静心歇虑?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在清静的地方安坐下来,心中不要去想任何事情,使妄念逐渐息灭。但静坐时,仍然会妄念不断,又该怎么办?可采用佛祖所说的方法,在妄念刚起之时,立即觉察,观照使其停歇下来。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念前若起,作何法觉而能止之?

佛言:菩萨令诸行者,每观心住处,知心住处,即不住心,以是觉故,觉则止之。念欲不起,即无止观。若有起处,安住虚空一性,空中染净俱灭。自性清净,不取不舍,念亦不生,无生无行,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一佛性觉,更无余觉,妙性常存,犹如虚空,不著一切。菩萨若行此行,犹如执杖以打虚空,不染而著,是名法行。若有染处即入方外,游行净地一心无二。入定正性观一实谛,而以忏悔”。

如果你对于静心歇虑仍有疑虑,担心无心念时会成为木石。那么,你自己完全可以亲身做个试验体会一下,但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若你在专心念佛号时,能在一小段时间内(有几分钟即可)做到心无杂念,不会胡思乱想,你就可以进行体验了。念佛号时,在前后二句佛号之间停歇一下,并尽量拉长一点停歇的时间,在这停歇的无念真空期内,你去体会一下自己是不是成为了木石,看看还能不能听到周围的声音;若有火烧你的手指时,感觉一下会不会痛。我有幸获得过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使我在大半天内心无妄念,即心中不会胡思乱想,此时,若自己不去主动思考、不去主动想问题,心中就没有思维意识(即无意念),此时,整个人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身心舒适怡悦,但不会有那种狂喜之心。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佛教更像是一门实践科学。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如幻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曾颂平   

2018年6月27日

(整部《楞严经》注解完毕)    感谢各位!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释伽牟尼佛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南无阿閦如来         南无精进军如来



zsp138 发表于 2018-8-4 16:34:59

《楞严经》白话文注解(含原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楞严经》白话文注解——曾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