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列举了四个中国古代天文成就,你知道哪些
本帖系轉帖,原帖作者:今日头条《甘石星经》
甘德,齐人(一说楚人)。相传他测定恒星118座,计500多颗星,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今佚。石申,魏人。相传他测定恒星138座,计810颗星,著有《天文》八卷,今佚。但在唐《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二人精密记录黄道附近120颗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距离,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它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的星表早约200年。甘德发现的木星三号卫星,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表依耳的同一发现早近2000年。书中二十八宿用“距离”(赤经差)和“去极度"(赤纬的余弧)刻划,其余星用“入宿度”和“去极度”刻划,这与现代用赤经和赤纬来刻划天体位置使用的是同一个原理,这也就是赤道坐标系,而同时代希腊使用的一直是落后的巴比伦黄道坐标系。
这一类星表把周天分为365又1/4度与巴比伦传统的360度不同,是中国的特色,正与四分历相合。
《甘石星经》对行星行度也有精密的测量计算,其后星术体系更是全面,影响了中国天文学、占星术和政治几千年
《颛顼历》问世
公元前360年左右《颛顼历》问世,与此前创制的黄帝历、夏历、股历、周历和鲁历,合称“六历”。古代的这六种历法,都以一回归年为365.25日,所以也称“四分”。根据云梦秦简的记载,秦国使用额项历,魏国则使用夏历。
颛顼历,以每年为365日又1/4日,采用19年7闰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历法之一。它与儒略历(儒略创制于公元前46年)相同,但在时间上却早于儒略300多年。也有人研究确定,顓顼历成于春秋末年,那将比儒略历早500年。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一年之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所以有“后九月”的说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既有计算时日的考虑,也有农业生产方面的考虑。各国或各个朝代采用的历法,不同之处大多在于一年之始在哪一月。这显然与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规律有关。
祖冲之《大明历》
462年(宋大明六年),宋南徐州从事祖冲之制订成新历法—《大明历》。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先侨居江南。祖冲之博学多思,曾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及木牛流马,十分精妙。在数学方面,他在刘徵的基础上,推求出圆周率为3.1415926至3.1415927间,提出圆周率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密值的提出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祖冲之在何承天的《元嘉历》颁行后不久,就发现它不够精密。于是他编了一部《大明历》,木年成书。祖冲之接受北凉赵欧的影响,修改了间法,提出了391年144倒月的新闰周。首次动用东晋虞喜发现的“岁差”原现,测定冬至目在斗5度,并统计得岁差约45年差1度。更进一步测定出岁实(回归)的目数9365.24281481,朔笼的日数为29.530591,均非常精确。《大明历》的科学性明显优于《元嘉历》,但上奏皇帝后,孝武帝曾命令群臣讨论,其中戴法兴极力反对,并提出责难,祖冲之据理力争,一一驳斥,并写成著名的《驳义》一书。但《大明历》在宋、齐两朝没有施行了。到510年(梁天监九年)才正式使用,至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前后共用80年
郭守敬《授时历》
1280年(至元十七年),颁行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
郭守敬(1231~1316年),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曾主持大都附近通惠河的开凿,完成了古代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的最末一段工程。又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确定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28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的,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他注重实践,长于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景符和窥几等十余件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其中,在改革浑仪的基础上创造了简仪,是我国科技史上的珍品,其独立的赤道装置,构思奇巧,结构新颖,对近代、现代仪器具有深远的影响。直到1598年,著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才制造了类似仪器。他还应用了滚珠轴承装置,使之转运灵活,比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滚珠轴承要早400多年。后来向元世祖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天文学观测的建议,得到元世祖批准,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规模巨大的天文测量工作,重新观测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测出前人未命名的星1000余颗,使当时能观测的星数从1464颗增加到近2500颗,而欧洲在文艺复兴前所测量的星也只有1022颗。还测定了黄赤交角,与现代观测值仅差16.8。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今日頭條》原文鏈結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494496481003700750/ 注册时间2018-2-11
最后登录2018-3-2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