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中的数学:用边分数制作历法
本帖系轉帖,原帖作者:今日头条1 分数
我们来看一个分数的例子:
如果想让带分数中的分子变成1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2 恒星日与太阳日
我们把一个昼夜规定为1天(太阳日),是地球上某个地点太阳光线射入的角度两次相同的时间间隔,称为太阳日。1天人为规定划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我们把地球自转360°的时间称为1恒星日。
实际的1天(24个小时)的时间应该是地球自转一圈多一点,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球公转在公转轨道上移动了360/365°,需要再转动这个角度(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则会是相同的太阳光线射入角度,如下图:
如上图,E1P与S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自转的同时公转到E2点,PE2平行于PE1时,地球完成了自转一周,是为一个恒星日,地球需要继续自转和公转,当E2PS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就是一太阳日。
太阳自转一周为一个恒星日,只需23小时56分钟4秒(0.9972685),再经过3分56秒,转动一个360/365°的角度,地日中心连线再次与周期开始的经线重合,经历一日的时间周期。所以太阳日是一个昼夜 = 恒星日(地球自转周期)+地球一天的公转角度(0.986°)=360.986°。
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太阳日)),我们称之为一年。
地球绕太阳1圈,地球自转次数:
365.24219*360.986/360=366.24255
365.24219/0.9972685=366.24258
在长期的连续观测中发现,一年中太阳日的长短并不一样。
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太阳日在一年当中的长度会每天不停地改变。
首先,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正圆,所以当地球接近太阳时速度会加快,到达近日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快;远离时又会减慢,到达远日点时的速度最慢(参考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其次,因为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使得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大圆对地球的天球赤道是倾斜的,当太阳在两个分点时,穿越赤道时会有一个角度的,所以投影在赤道上的运行速度小于平均速度;当太阳在至点时,他的运动方向是平行于赤道的,所以投影的运行速度高于平均的速度(参考回归年)。因此,太阳日在3月(26-27日)和9月(12-13日)是比在6月(18-19日)或12月(20-21日)短的。这些日期的长短变化是在分点、至点、远日点、和近日点之间逐渐变化的。
太阳日因为长短在一年在不断变化,不适合我们计时的需要,为了得到一个均匀适用的日常时间,提出了平太阳日的概念。
假想有一个均匀速度的天体在黄道上运动,这个假想的天体被称为“平太阳”。把这个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称之为平太阳日(地球运转的总时间加以平均所得的“日”),把平太阳日86400分之一为一秒,就比原来精确多了。
3 儒略历、格里历
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太阳日)),我们称之为一年(四季更替)。
为了方便,我们制订的历法中会人为规定一年的天数为整数365年,再通过一定的规律在某一年添加1天去平衡历法的时间与地球实际运转的时间。
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即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采纳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儒略历(Julian calendar)。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为在当年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
0.24219=24219/100000=1/4.12899
这样,人为规定每4年闰1天后,每年的误差是:0.25-0.24219=0.00781
过了1600年后,人为制订的历法与地球绕太阳的实际运转相差了12.496天。
0.00781*1600=12.496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内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这样,就把从公元325年以来积累的老账一笔勾销了。
二、为避免以后再发生春分飘离的现象,改闰年方法为: 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
格里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
0.24219-0.24250 = -0.00031
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
4 杰拉勒历和伊朗历
欧麦尔·赫亚姆于1074年主持修订了古波斯历,编制了《杰拉勒历表》,其精确度超过格雷高里历(但格里高利历计算闰年的方法更简单)。确定33年8闰,误差保持在每年相差0.00023天
伊朗历的置闰方式是每128年置入31个闰年。
下图就是用连分数置闰的方法:
5 朔望月与恒星月
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朔,或月望到月望,或新月到新月之间周期的长度,即平均日数为29天12小时44分2.86秒。这一周期是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三者之间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它不是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实际时间。
月球的和自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27.32166天,同步自转),称为恒星月。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
如上图,在A点时,EPS三点成一线,地月系统围绕太阳旋转到B点时,B点的EP与A点的EP平行,即月球旋转了一周,是为一个恒星月。需要继续旋转到C点,当EPS再次三点成一线时,是为一个朔月。
那么,为什么把月亮绕地球转动的实际周期称为“恒星月”呢?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但如上所述,这时新月还不能出现,还要走完因地球公转而脱离太阳与地球连线的距离,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6 阴阳历
公历是以地球自转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所确定的“日”做为历法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去确定年、月。而纯粹的阴历则是以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先确定月,则确定一年的天数。
公历确定“日”、纯粹的阴历确定“朔望月”的概念后,然后需要确定年(地球绕太阳公转,完成四季交替)的概念。以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也叫回归年(Tropical year)。回归年约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 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法。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中间,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下图是采用连分数置闰的方法:
7 连分数与无理数
我们知道,无理数是指无法用分数表示的数,但是用上面所说的连分数却可以用来近似无理数,如:
根号2可以用27/19、根号3可以用19/11去近似。
-End-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今日頭條》原文鏈結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9160578443234560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