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派九乘佛法淺說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9 10:42 编辑前言
這是由西藏密宗上師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 開示以舊譯派的見地,解說由凡夫修行至佛佗果位的九個階梯。
索甲仁波切是早期已定居西方國家並宏揚密乘教法的寧瑪派上師。他寫了一本書,書名叫 "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英文版於1992年出版。被翻譯成30種文字,在56個國家發行。 台灣版由鄭振煌翻譯。
九 乘 佛 法 (一)
索甲仁波切 著鄭振煌 譯
誠如大家所知道的,佛陀的大悲和方便,自然表達在逗機施教之上,讓每一個人都能修習佛法。因此,由於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就有各種修行法門。同時由於修行者的境界不一,所以佛陀就開示了不同程度的道,這些道都反映不同境界所強調的法門。無論如何,一切道都同等珍貴,都以覺悟為共同目的。
在藏傳佛教裡,三乘 (指小乘、大乘及金剛乘) 都要講授。嘉華仁波切說得好:「由於佛法在西藏的流傳過程,以及歷代大師對特殊經典的強調不同,因此就有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大派的出現。他們稱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和後弘期。除了上述的不同之外,它們也強調不同的禪修方式,有時候表達的名相也不同,譬如各位大師所發展出來的經驗,……不過,四大派都同樣強調整體佛法的修行,包含經續和密續。印度佛教因為強調的哲學觀點不同,所以有四大宗派(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但西藏佛教四大派就沒有這些基本差異,因為他們都遵循中觀派的哲學立場。」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9 21:43 编辑
九 乘 佛 法 (二)
甯瑪派的意思是古派,修習從梵文譯成藏文的原始經典,這些經典的譯者 (又尊稱為 "譯師") 有多位,最後一位是第十世紀末的念智稱。他們稱為「古譯派」(又叫舊譯派),有別於噶舉、薩迦、噶當和格魯等「新譯派」,後者修習大譯師仁欽桑布(九五八─一○五五)以後的新譯經典。
寧瑪派把全體佛法分為九乘,次第修習直至覺悟成佛。在開始解釋寧瑪派的九乘佛法之前,應該先討論「三乘」,這是所有西藏佛教宗派共通的見地和修行。然後依據經續和密續的分類,簡述九乘,此中,又將密續分為外密和內密。
三 乘 「乘」的意思是車輛,這是指修行的工具。佛法通常分為三乘:小乘、大乘、金剛乘。小乘為修道的基礎,繼之以大乘,開展覺悟之旅的視野。金剛乘是大乘的特殊法門,讓行者即身成佛。
大圓滿 (乃佛法之巔) 傳承 (的見地) 通稱小乘為基礎乘。
(小乘是) 以希求個人解脫為宗旨。小乘的主要修習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一切眾生都要快樂,不要苦。離苦得樂的方法是修習戒、定、慧三學。持守別解脫戒,可以保護行者的心不受環境干擾,平息情緒和煩惱。修習止觀,則可以生起無我的智慧。在禪修乃至一生當中都修習戒定慧三學,可以讓行者既不傷害自己,又不傷害別人。小乘的禪修經驗,構成九乘修行的基礎。
九 乘 佛 法 (三)
(上文已討論過小乘,本文討論大乘)
大乘教法 大乘擴展關懷的領域,不僅個人求解脫,更發願息滅一切眾生的苦難。
大乘的重心是發願成佛,以此作為幫助一切眾生解脫痛苦的唯一方法。這種發願稱為「菩提心」,可以從勝義和世俗二個層次證得。
勝義菩提心是空性的證得,了知一切萬法都是緣起,自性不可得,不能以自己的力量獨立生起。這是勝義諦的證得。
世俗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發願,從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觀想入手,而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 為修行方法。(六度萬行亦為顯宗的修行法門)
透過這種修行,可以成就福德和智慧二資糧。福德以世俗諦的見為基礎,以六度為修行的方便。智慧以勝義諦的見(諸法皆空)為基礎,以離戲論為證得的方便。智慧資糧的圓成,可以獲得法身;福德資糧的圓成,可以獲得色身。法身利己,色身(報身和應化身)利人。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0 11:19 编辑
九 乘 佛 法 (四)
金剛乘
金剛乘又稱「秘密密續金剛乘」,並不是離開大乘另有一個乘,而是大乘之中具有殊勝方便的法門。
事實上,大乘分為二乘:經續乘和密續乘。菩提心的基本動機,以及勝義空性見,在經續和密續二乘之中並無差別,不過密續乘卻使用適合行者根器的特殊法門,迅速圓證空性和大悲。
密乘有一項殊勝的特質:饒富方便 (指有很多的方便法門,適應不同根器的眾生)。因此,行者能夠輕易成佛,不過只適合大根器者修。
經續乘包括小乘和大乘教法,又稱為因乘,因為修習經續是為了建立覺悟的因。六度、三十七佛子行和各種戒律的修習,都是為了達成最終的果位。當這一切因都具足的時候,佛性就會顯現。經續乘認為,這時候的心就圓成智慧和福德二資糧,分別是證得法身和色身的因。
密續乘也稱為果乘,因為密續乘的道不再以建立因為基礎,而是與果相應。本自清淨的心,稱為佛性,被經續乘認為是開悟的種子。密續以如下的見為起點:果自始就已經在心中,卻被無明和煩惱所蒙蔽了。
九 乘 佛 法 (五)
顯宗與密宗的比較
經續 (顯宗) 和密續 (密宗) 都以成佛為終極目標,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方法。雖然經續乘也有觀空性的修習,等於觀「法身」,卻沒有密續乘不共的「本尊相應法」修習,後者等於是觀「色身」。
在本尊相應法中,行者首先觀空性,然後以那種證空性的心,作為生起佛 (本尊身相) 的基礎。
智慧心以佛的形相顯現。因此,這一個心既是智慧,又是方便。透過本尊相應法的修習,行者同時就圓成智慧和福德二資糧。
這種特別的本尊相應法稱為「果乘」,因為智慧和方便同呈現在本尊之上,而本尊相應法把自己觀成本尊,就是讓自己可以證得道果的方便。
密續乘的要義,就是包容一切的明覺見。透過本尊壇城的灌頂,行者可以把世界觀成淨土,把一切眾生觀成佛。
透過金剛身的脈、氣、明點相應法,密續行者可以生起樂和空合一的經驗,讓心直接開悟。
在密續乘中,煩惱並不須要舍離,而是要轉化為智慧的燃料。一切經驗都被轉化為智慧,也就是道果。所以,金剛乘稱為果乘,因為它確實以果為修行之道。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1 18:44 编辑
九 乘 佛 法 (六)
九乘判教
寧瑪派 (即紅派,又稱舊譯派) 把小乘、大乘、金剛乘又進一步分成九乘:
三經續因乘:聲聞乘、緣覺乘 (這兩乘可稱為小乘教法)、菩薩乘 (又叫顯宗大乘經教);前二者合稱小乘,後者又稱大乘。
六密續果乘:三外密、三內密。三外密包括事密、行密、瑜伽密;三內密包括瑪哈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 (即大圓滿)。
後弘期 (指新譯派,包括白派、花派及黃派) 三大派將密續分為四部:事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無上瑜伽密又分三部:父密續(如秘密集會密續、密續之王)、母密續(如大黑天、勝樂金剛)、不二密續(如時輪金剛)。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1 18:51 编辑
九 乘 佛 法 (七) 因乘 (可分為下面的三乘包括了聲聞、缘覺及菩薩乘)
小乘的第一個乘是聲聞乘,行者聽聞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是生命中的一切苦。集諦是苦的因。道諦包括歸依佛法僧三寶、親近善知識。滅諦是苦的息滅。聲聞乘證得人無我,了知人並無常住的實體,卻主張法(現象)由真實的極微元素和最微細心所構成。
小乘的第二個乘是緣覺乘或獨覺乘,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經驗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細,最後發現我只不過是五蘊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緣追究苦的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無明。辟支佛(小乘修行人到証悟了小乘最高的境界叫辟支佛) 了知人無我、法無我,但仍然主張最微細心是一切經驗的實質基礎。辟支佛因為是自己發現見和道,所以稱為獨覺。
第三個乘是菩薩乘,行者首先要發心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一切眾生而成佛。菩薩證得人無我、法無我,發現一切諸法皆空無實性。菩薩道的中心思想是智慧和方便合一。行者要以六度圓滿般若智慧,證得空性勝義諦和方便世俗諦。行者更以止觀逐漸清除智慧的障礙,最後破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不二空性,能所雙泯。
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等小乘教法,出自佛在鹿野苑的初轉法輪。大乘教法則出自佛在靈鷲山等地的二轉、三轉法輪,包括般若和唯識教法,後來發展成中觀和瑜伽行。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2 18:25 编辑
九 乘 佛 法 (八)
上篇已介紹过因乘的三個乘。本篇講解果乘中的外密續。
果乘密續共有兩個分類,分為i) 外密續 及 ii) 內密續。外內密續各有三乘的階梯。
外密續的階梯包括了事密、行密及瑜珈密。本篇開示外密續的基本道理。
外密續 菩薩行 (乘) 所表現出來的方便和智慧之合一,在密續裡則成為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而以密續本尊的形式呈現。
密續道的修行,首先要對本尊的壇城灌頂,並受三昧耶戒,將行者的一切經驗視為壇城的本初清淨顯相。
在密續的修行中,行者要將自己觀想成三昧耶薩埵(指戒尊,即發願者),將本尊觀想成智薩埵(指智慧本尊,即已證悟的聖者、智慧者)。行者將智薩埵的絕對性,融入自己的知覺和經驗之中。
因此,現象的絕對真理(本初清淨),就可以在行者的相對顯相(本尊)發現。觀想時,從畢竟空中生起本尊,稱為「生起次第」。隨後,行者要將本尊的顯相化為空,住心於畢竟空性中,稱為「圓滿次第」。這二個禪觀次第,構成一切密續修行的基礎。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2 18:34 编辑
九 乘 佛 法 (九) 本篇開示外密續的三乘。
事密
事密續(外密續的第一乘)的見:在勝義諦中,一切現象都要視為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但在世俗諦中,本尊和壇城的顯相,卻變成全然的清淨經驗。
在本尊的清淨和自己的染汙之間,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行者要將本尊(智薩埵又叫智慧尊)視為在自己(三昧耶薩埵或稱戒尊)身外,而且優於自己。「事」的意思是行動,所以在事密續中,強調的重點是外在行動,譬如清淨的儀式,以便能夠從證悟者得到加持和智慧。
行密
行密續的修行,與事密續相同;不過,它是瑜伽密續的見。本尊仍被視為在行者身外,但行者這時候把本尊視為朋友,二者的顯相同等清淨。在行密續中,行者以外在的清淨來平衡內在的瑜伽行。因此,它是事密續和瑜伽密續之間的過渡乘。
瑜伽密
瑜伽密續是外密續的第三個乘,它的勝義諦之見:一切現象的生起,都顯示明光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瑜伽」的意思是相應(統一),因此表現在世俗諦上,就是智薩埵和三昧耶薩埵的相應。行者將自己觀想成三昧耶薩埵,並迎請智薩埵融入己身,就像「水灌入水」。瑜伽密續把重點放在內心的瑜伽行。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3 22:20 编辑
九 乘 佛 法 (十)
前文開示了果乘的三外密續。這篇解釋果乘的三內密。
內密續 寧瑪派的三外密續有關的經典,互通於舊譯派和新譯派。而寧瑪派自己的不共法門是三內密續:瑪哈瑜伽 (大瑜伽)、阿努瑜伽 (極瑜伽) 和阿底瑜伽(大圓滿)。其教法,有些見於「甘珠爾」(佛語),此外另有法匯,稱為「寧瑪派密續法匯」。
在外密續的修行中,二諦仍然有區別,而且是次第修,並非同時修。
反之,內密續的修行,從一開始就把二諦視為不可分離。二種次第是合為一體來修的。因為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所以把自己觀想成本尊,住心於本尊的金剛三昧(自身清淨本性的金剛莊嚴)。之後,行者將此顯相化歸空性,住於心性的淨覺。
三內密續是互相交涉的,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的安立,只是為著突顯彼此的重點不同。瑪哈瑜伽的特色是生起次第,阿努瑜伽的特色是圓滿次第,阿底瑜伽的特色是於一切法體證空性。
事實上,三內密的密續皆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大圓滿(無上)次第。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13 23:48 编辑
九 乘 佛 法 (十一●完)如上文所述,果乘內密密續亦有三個階梯(三乘),分別為瑪珨瑜伽 (Mahayoga),阿努瑜伽 (Anuyoga) 及 阿底瑜伽 (Atiyoga)。
瑪哈瑜伽
瑪哈瑜伽(內密續的第一乘)的中心是生起次第,強調以觀想的清晰和準確為方便。瑪哈瑜伽的要義,就是要視一切顯相為本尊,一切聲音為真言,一切心念為法身。這是無上道,行者可以藉此證得佛的一切身語意清淨行。
阿努瑜伽
阿努瑜伽 (內密續的第二乘)的重心是圓滿次第,強調脈、氣、明點的內在瑜伽。對於本尊的觀想,是即時生起的,不像瑪哈瑜伽是透過次第生起。
大圓滿阿底瑜伽 (內密續的第三乘,乃佛法最高階梯)
大圓滿可以分成三部:心部、界部、口訣部。三部的施設,是為了適應學生的根機。譬如,性喜知識或分析者,授予心部;性喜自然和簡單者,授予界部。
口訣部有二行道(修持方法):且卻、妥噶。且卻的意思是「立斷」(抗拒、固執、堅硬、緊密)。修且卻可以顯露本淨見。妥噶的意思是「頓超」、「頓近」或「跳躍」,可以在此生迅速證得三身,消除業障。
西藏佛教四大派没有这些基本差异。
学习了,多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