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3 04:16:02

依月將本義重新考訂換將時間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1-6-3 05:18 编辑

月將始終是箇聚訟不休的問題,有按最古的十二辰合神(即正月亥將)來取的,有按唐代的中氣換將(即雨水過後取亥將)來取的,但由於歲差原因,二者都早已不合於實際天象。考察出土古式盤實物、《景祐六壬神定經》、《武經總要》、《夢溪筆談》即可知,正統的月將是以二十八宿入宿度來劃定的,與恒星天直接綁定,而與節氣、朔望月皆無關。旋轉式盤,以月將加占時,模擬的是天上星宿(十二神)與地上方位(十二辰)的實際對應關係,故月將的取用必須以天文學意義上的實際日躔爲準。

然而,以《神定經》爲代表的日躔換將取法也是有bug的。它用西漢《三統曆》的十二次分度,配上北宋《崇天歷》的日躔時刻,以考訂換將時間,這就自相矛盾了。矛盾何在?還是因爲歲差。歲差的本質是長時期內地軸進動導致的黃赤交點(春秋分點)的移動。畫重點:各節氣的日躔宿度爲什麽每年都在微變,因爲黃道不動而天赤道在動;天赤道爲什麽會動,因爲它被北天極帶著動。從西漢到北宋,北天極早不知漂移了多遠:西漢末的北天極在“四輔”開口靠近紫微右垣的那顆星附近,而北宋的北天極却已到了紐星(天樞)上方,我們如今的北天極更是在勾陳大星之處。二十八宿入宿度,本質上等價於現代的赤經,是從北天極出發,像切西瓜一樣切分天球,每一刀都經過北天極與各宿的距星。現在的問題是,二十八宿距星未變,而北天極移動了這麽多,整箇西瓜就必須重新切了,因爲下刀的起始點早已不同。宋時各宿的寬度、各次邊界點的入宿度必然不同於漢時,用西漢的十二次入宿度來考訂用於北宋的月將,這就注定扞格不通。楊惟德等堅持以實際日躔定月將,這是十分可敬的嚴謹態度,也是六壬古法之真髓;但這種嚴謹並未得到完整的貫徹,因爲在劃分十二次時,他們却刻舟求劍地使用漢代的入宿度,而未重新去劃分適用於他們當代的新版十二次。
(關於北天極的移動,亦即歲差產生的根本原因,可參《漫步中國星空》P132、133)

十二次本質上是從北天極出發,對整箇天球作十二均分。還是從北天極開始切西瓜,只是這次需要切成均等的十二瓣。其切分是與北天極綁定的,故不可避免受到歲差的影響。《神定經》的疏忽在於,日躔雖作了修正消去了歲差,而十二次的劃定却沿襲舊數據,未考慮歲差因素。如今須按21世紀的北天極位置,重新劃定十二次的起始點,依此制定真正適合於我們當代天象的月將換將時間。

前面說得好像很玄,真正操作起來其實再簡單不過,也不需要用到古代曆數推步那些複雜的術語。現代天文學在數據的精確性上遠超古代,只要有一箇十二次劃分標準,就可直接把天赤道經度等分爲12份,查詢太陽的赤經變化(日躔)即可定出換將時間。而這箇十二次的劃分標準,我取的是以牽牛初度爲“星紀”之次的中點,這是自古一以貫之的十二次定義。定出“星紀”之後,其餘十一次就可順推,每次寬度爲30度。這裏的週天度數用360度即可,既然是十二等分,現代的360度當然比古代的365又1/4度更便於計算,本質無別。

十二次的基準點,所謂“牽牛初度”,指的是北方玄武之第二宿“牽牛”距星的赤經度數。牽牛的距星,至遲從北宋的皇祐星圖(見蘇州石刻天文圖)就規定爲兩支牛角分岔處的那顆星,即西方天文所稱的摩羯座β星(β Cap),其赤經坐標今爲 RA(J2000): 20h 21min 01s

據此則可以定出完整的當代十二次起訖點,即(曆元皆用J2000):

星紀:19h 21min 01s 至 21h 21min 01s,其辰丑,其神大吉
玄枵:21h 21min 01s 至 23h 21min 01s,其辰子,其神神后(古作神後)
娵訾:23h 21min 01s 至 01h 21min 01s,其辰亥,其神徵明
降婁:01h 21min 01s 至 03h 21min 01s,其辰戌,其神河魁(或作天魁,古僅作魁)
大梁:03h 21min 01s 至 05h 21min 01s,其辰酉,其神從魁
實沈:05h 21min 01s 至 07h 21min 01s,其辰申,其神傳送
鶉首:07h 21min 01s 至 09h 21min 01s,其辰未,其神小吉
鶉火:09h 21min 01s 至 11h 21min 01s,其辰午,其神勝先
鶉尾:11h 21min 01s 至 13h 21min 01s,其辰巳,其神太一
壽星:13h 21min 01s 至 15h 21min 01s,其辰辰,其神天罡
大火:15h 21min 01s 至 17h 21min 01s,其辰卯,其神太衝
析木:17h 21min 01s 至 19h 21min 01s,其辰寅,其神功曹

注意,上面的赤經坐標是以h、min、s標定的,這只是現代天文學的一種慣例,不可混同於記時單位。其坐標起點 0h 0min 0s 就是我們如今(J2000)春分點的經度,在營室、東壁之間,更貼近東壁。




劃分好了十二次及與之綁定的十二辰、十二月神,則可以直接去查日躔經度,定出換將時間。我查日躔用的是這箇網站,大家當然也可去自尋其他數據來源:太陽 (heavens-above.com)

根據查詢結果,列出近一兩年內的換將時間,皆以北京時間(GMT+8)標記:

2021年
05月13日19:56——日躔大梁之初,起用從魁
06月12日09:44——日躔實沈之初,起用傳送
07月11日09:35——日躔鶉首之初,起用小吉
08月10日20:34——日躔鶉火之初,起用勝先
09月12日13:39——日躔鶉尾之初,起用太一
10月15日16:23——日躔壽星之初,起用天罡
11月15日10:49——日躔大火之初,起用太衝
12月13日11:42——日躔析木之初,起用功曹

2022年
01月09日15:26——日躔星紀之初,起用大吉
02月07日06:29——日躔玄枵之初,起用神后
03月10日15:21——日躔娵訾之初,起用徵明
04月12日11:20——日躔降婁之初,起用河魁
05月13日01:59——日躔大梁之初,起用從魁
06月12日15:44——日躔實沈之初,起用傳送
07月11日15:34——日躔鶉首之初,起用小吉
08月11日02:35——日躔鶉火之初,起用勝先
09月12日19:46——日躔鶉尾之初,起用太一
10月15日22:34——日躔壽星之初,起用天罡
11月15日17:01——日躔大火之初,起用太衝
12月13日17:57——日躔析木之初,起用功曹

2023年
01月09日21:42——日躔星紀之初,起用大吉
02月07日12:45——日躔玄枵之初,起用神后

最後交代一點,上列各躔次時刻,標定的是一箇客觀的時間點,因爲日躔某處是一箇天文意義上的事實,對全世界人都一樣,與你在哪箇時區無關。壇裏大部分人用的是東八區時間,我就按東八區來標了,其他時區的人按時差換算一下即可。但“以月將加占時”所加的那箇“時”却不同,十二時辰的確定絕對不能以北京時間爲準,必須用真太陽時,原因很簡單,跟算八字的道理一樣。相關概念的科普,見:
(9 条消息) 不同季节里,一天的长度(24 小时)为什么不需要修正? - 知乎 (zhihu.com)
太阳时_百度百科 (baidu.com)

也就是,在上表中查月將,就看北京時間;取好月將後,占事時要想知道所加的時辰,請務必用你當地當日的真太陽時。



补充内容 (2021-6-3 06:35):
本來也可以精確到秒,但我覺得沒這箇必要了,需要如此精度的朋友可自行查詢日躔經度的細微變化,方法原則皆已給出。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3 18:56:59

補充一點權威出處,以證明這裏的十二次不是亂切分的:

首先,古人理想中有一箇宇宙最初的時間起點,謂之曆元、上元、天元,這在《尚書中候》《尚書考靈曜》《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河圖始開圖》等多部緯書中皆有論及,其大意謂:天地開闢,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牽牛之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

又,《漢書》二十一《律歷志第一上》:“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躔,星之紀也。”
同卷又曰:“斗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爲節;至其中,斗建下爲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故曰:制禮上物,不過十二,天之大數也。”
《漢書》二十六《天文志第六》講到彗星出牽牛時云:“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之元,三正之始。”

《晉書》卷十八《志第八律曆下》,其《推五星術》章:“曩自開闢,清濁始分,則日月五星聚于星紀。發自星紀,並而行天,遲疾留逆,互相逮及。”此章文字其實轉載自《宋書》卷十二《志第二律曆中》。
同卷《五星曆步術》章述晉武帝時侍中劉智改曆云:“上元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始于星紀,得元首之端。”

《五行大義》卷第四《第十六論七政》:“牽牛六星爲主橋梁,七政之始。”又謂:“牛亦象牛角,七政之始,故名牛。”

天地之始,日月五星(七政)起於牽牛初度這種觀念非常古老,承續自春秋時期。因爲按歲差很容易推算出,衹有西元前6世紀的冬至點是位於牽牛初度。漢代的實際冬至點早已不在牽牛而是接近南斗、建星之間,但《漢書律歷志》所轉載的劉歆《三統曆》,劃分的十二次還是把牽牛初度標定爲星紀之中;北宋的實際冬至點更又過了斗、建之間,開始朝著箕宿奔去了,但蘇州石刻天文圖竟仍以牽牛初度爲星紀的中點。由此可見,以牽牛初度定星紀之中、進而順序定出十二次,正是自古相承的傳統定式,但當守此大經,而不可屑屑拘泥於西漢人測定的各次入宿度具體數值,因爲天極早已不同。



關於牽牛距星的選取:

《後漢書》卷九十二《律曆志中》(實際轉載自《續漢書》)引賈逵論曰:“《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中星也。”

《開元占經》卷六十一《牽牛占二》:“石氏曰:牽牛六星,八度(古九度),度距中央大星,先至去極百一十度(在黄道内四度太)。”
卷一百六《星圖二十八宿星座古今同異》:“牽牛六星,八度,距中央大星,去極一百一十度。”

“牽牛中星”、“中央大星”等說法,證明了蘇州天文圖用作距星的β Cap也是承自先秦、兩漢,於古有徵。因此我們考定的牽牛初度今坐標 RA(J2000): 20h 21min 01s 也是準確的。

补充内容 (2022-3-21 04:44):
補充一條:《逸周書周月解》: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肇虧(按:陽當爲陰之訛),草木萌蕩。日月俱起于牽牛之初,右回而行。

补充内容 (2022-3-21 04:49):
《逸周書》各篇來源極複雜,既有性質類似於《尚書》的三代古篇,也有漢人之作。此《周月》篇當爲西漢人的作品,觀其文風、對仗、“三統”之說、二十四氣名稱,知絶非先秦古篇。故不可將此篇視爲十二次起於先秦的論據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3 21:14:28

https://cloud.mail.126.com/dfs/service/%E5%9C%961.jpg?op=thumbFile&uid=lisu1025@126.com&account=lisu1025@126.com&file=eyJzIjoiZnM6Y2xvdWRzdG9yYWdlLm1haWwuMTI2OjkwMDAwMTQ3MzkiLCJzZiI6IjQ4NTc0NTY0NDA3NTo5MDAwMDE0NzM5IiwiaSI6OTU2NDY1MTY1MDA2MTgyNSwiY3MiOnsidCI6MSwidiI6Ijc5ZmRhY2QyOWMzODZhZjhmNGE4MDU2ZjljZTUxZTZmIn0sInN6Ijo2NDg3MjQ1LCJjdCI6MTYyMjcyNTkxNzU1OX0&size=1000x1000
https://cloud.mail.126.com/dfs/service/%E5%9C%962.jpg?op=thumbFile&uid=lisu1025@126.com&account=lisu1025@126.com&file=eyJzIjoiZnM6Y2xvdWRzdG9yYWdlLm1haWwuMTI2OjkwMDAwMTQ3MzkiLCJzZiI6IjQ4NTc0NTY0MzgwODo5MDAwMDE0NzM5IiwiaSI6MzU2NTcxNjIxMjkyNTExNSwiY3MiOnsidCI6MSwidiI6IjlhNmRjMjVlNTc2NTFkMGU2YjFkY2E4Zjc1ZDUzNmZkIn0sInN6Ijo2NTM4MTMxLCJjdCI6MTYyMjcyNTk4Njg1M30&size=1000x1000
http://cloud.mail.126.com/dfs/service/%E5%9C%963.jpg?op=thumbFile&uid=lisu1025@126.com&account=lisu1025@126.com&file=eyJzIjoiZnM6Y2xvdWRzdG9yYWdlLm1haWwuMTI2OjkwMDAwMTQ3MzkiLCJzZiI6IjQ4NTc0NTY0NDA2MDo5MDAwMDE0NzM5IiwiaSI6MzU2NTcxNjIxMjkyNTEwOCwiY3MiOnsidCI6MSwidiI6IjFlNGQyYWQyNGMzZmZlZmNkNjFmZGU2ODJkZTdhY2U1In0sInN6Ijo2MzUwNTk0LCJjdCI6MTYyMjcyNTk4NzQ1Nn0&size=1000x1000
附上主帖提及的《漫步中國星空》關於歲差、極移的頁面以供參考,版權歸齊銳、萬昊宜兩位先生所有。
蘇州天文圖,高清資源見:https://new.shuge.org/meet/topic/20864/

天機 发表于 2021-6-4 06:51:59

曾经在网上(印象中好像是Github 还是哪里,具体记不清楚)看过这篇内容,请问是楼主原创的吗?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4 09:09:51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1-6-4 09:25 编辑

天機 发表于 2021-6-4 06:51
曾经在网上(印象中好像是Github 还是哪里,具体记不清楚)看过这篇内容,请问是楼主原创的吗?
確實是100%原創,這幾天現寫的。天機老大看到的舊文或許是思路類似?否則也太巧了……
今人也有按現代日躔重新考訂月將的,最有代表性的前輩就是王寶光先生。其大作《六壬式天盤的天文依據》,所遵循的思路其實和《神定經》一致,日躔用現代的日躔,宿度却用西漢《三統曆》的宿度。王老先生的結論是立春、驚蟄、清明等十二節氣過後四日或三日或五日換將。立春後四日起用子將,其餘順推。王先生用了與《神定經》一樣的思路,自然也就留下了與《神定經》一樣的疏漏。沿襲西漢的十二次度數,必然導致十二次在如今的天球上不再均等,所以我做的是首先重新劃分十二次,然後再以日躔定月將。

天機 发表于 2021-6-4 11:47:30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06-04 09:09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1-6-4 09:25 编辑


確實是1...如果本帖是100%原創,代表樓主對於六壬以及天文曆法有一定的深入研究,歡迎您這樣的高手到論壇多多發表心得。

天玺灵光 发表于 2021-6-4 16:05:18

本帖最后由 天玺灵光 于 2021-6-4 16:11 编辑

月将行度次舍以日黄道周天度数而直计,到地平方位以赤经赤纬和黄道及及时天顶距来推算。月建从小寒后日帝会合开始反算。月建即是天星七政五余里的天帝,月将是日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4 16:45:23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1-6-4 17:03 编辑

天機 发表于 2021-6-4 11:47
如果本帖是100%原創,代表樓主對於六壬以及天文曆法有一定的深入研究,歡迎您這樣的高手到論壇多多發表心得 ...感謝天機老大,實在愧不敢當!我學的都還很粗湥蛪兄T位高人才是我的學習對象。
還有一事想向您請教,不知是否有辦法恢復此條回帖的早期文本?我一開始寫了一大段,但發出來之後顯示的都是亂碼,不得不回來重新編輯,某次編輯之後却直接全文丢失了,我自己也疏忽了,没有提前复制保存……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4 17:59:08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3 21:14
附上主帖提及的《漫步中國星空》關於歲差、極移的頁面以供參考,版權歸齊銳、萬昊宜兩位先生所有。
...

圖沒發出來,重新發一下
![圖1.jpg](https://i.loli.net/2021/06/04/SnAb1fH8NvQ4PtB.jpg)
![圖2.jpg](https://i.loli.net/2021/06/04/xDfFz142G8erywk.jpg)
![圖3.jpg](https://i.loli.net/2021/06/04/FaZdcUjp981PQHW.jpg)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6-6 06:38:26

再附上前賢王寶光先生的文章,在當年亦爲振聾發聵、正本清源之作。只是在作爲理論出發點的十二次定義上,本帖所用的具體數值與楊惟德、沈括、王寶光微有不同,故考出的節點與王先生最多可有三四日之差,但以實際躔次定月將這條金科玉律却是一致的。

龟藏易 发表于 2021-6-6 07:16:41


现将近期内十二月将的起用日期推列如下神后(子):立春後第四日起用。登明(亥):惊蛰後第四日起用。天魁(戌):清明後第四日起用。从魁(酉):立夏後第四日起用。传送(申):芒种後第三日起用。小吉(未):小暑後第四日起用。胜光(午):立秋後第三日起用。太乙(巳):白露後第四日起用。天罡(辰):寒露後第四日起用。太冲(卯):立冬後第四日起用。功曹(寅):大雪後第四日起用。大吉(丑):小寒後第五日起用。

kai_y 发表于 2021-8-12 23:01:15

本帖最后由 kai_y 于 2021-8-12 23:09 编辑

如果月将的本意不是指太阳过宫,而是指每个月日月合朔的位置呢?那这些带岁差的校定就又无意义了。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8-13 06:49:44

抱歉操作失误,此层作废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8-13 06:49:58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1-8-13 07:01 编辑

kai_y 发表于 2021-8-12 23:01
如果月将的本意不是指太阳过宫,而是指每个月日月合朔的位置呢?那这些带岁差的校定就又无意义了。
这也是一种可能。如果本意是日月合朔,那换将就按朔望月时刻,时间相当于和农历月份绑定在一起了。一年也不再是十二个神轮值一遍,碰到闰年十三个月,就轮完一圈还得多一个。
但至少宋代官方认为月将本意就是日躔位置,跟合朔无关。从旋转式盘月将加时这个操作来看,也是以太阳位置为标记,试图模拟当前天星与地上方位的对应关系。完全不涉及月亮。所以月将来自日躔的可能性还是大一点,日月合朔位置的说法没见到有什么可靠的早期材料可以支持。引文所谓的“日月会于子则斗建丑”云云,那个日月会的说法本身也是多余的,斗建方向和月亮无关。只要日躔在子,斗建必然在丑,月来不来跟它相会都不重要。只不过月球的周天视运动很快(27.3日一个周期),日在子位(玄枵)的这段时间里,月球必然会与它交会一次(也在玄枵),就是阴阳术士所谓的日月合朔于子。其实纯属画蛇添足,直接说日躔于子就够了,跟月亮没关系。

白马西风 发表于 2021-8-13 19:32:39

好文。谢谢楼主写出这么专业的文章。学习。受益多多。

雨花石 发表于 2021-8-16 14:30:25

楼主的创意和论据还是比较合理的,现在的研究者多拘泥于一味的恢复古法原貌上,对于当前能够得到的资料来看,已经是无头官司。不过理论还是要经过实践进行验证,不知楼主是否在实践中对这个换将方法进行过数据积累。之前有樊版主发布帖子用神定经的数据加岁差进行校正,我用其法实践过一段时间,后来发现,他所根据神定经中的数据有问题,他推算校正换将时间是每月农历初六日,实际上应该是每月农历十二日,验证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换将法,在课与事的对应上偏差过大,所以弃用。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8-17 07:06:03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1-8-17 07:08 编辑

雨花石 发表于 2021-8-16 14:30
楼主的创意和论据还是比较合理的,现在的研究者多拘泥于一味的恢复古法原貌上,对于当前能够得到的资料来看 ...
十分感谢您提供的线索!可惜我没能找到樊版主的帖子,不知他是如何考证的……但竟然得出换将时间是某个固定的农历日期,这样的结论本身已经违背《神定经》的思路了。
《神定经》是以日躔定月将,得到的换将时间必然是一个固定的阳历日期,而不可能于农历这种阴阳合历的日期挂上钩。我取月将的原则和《神定经》完全相同,只看日躔不考虑其他,所以本帖的换将时间基本都落在固定的阳历日期上,与阳历挂钩才是《神定经》的基本思想。本帖与《神定经》唯一的不同,只是对十二次入宿度作了合理化的微调,这是细节上的修正,但根本思想毫无二致。
至于实占效果,非常惭愧至今尚未积累过案例……以后凡有机会占算,我都会按这套换将标准来,将来有了足够的积累之后,再来回禀效果究竟如何。

雨花石 发表于 2021-8-17 12:58:25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1-8-17 07:06
十分感谢您提供的线索!可惜我没能找到樊版主的帖子,不知他是如何考证的……但竟然得出换将时间是某个固 ...

樊版主就是本坛yongbin,其文《六壬探源1六壬月将》中所推导的换将规则大体如下:——自甲子历元始,冬至为初一,月将每30宫度一换,即30天一换。但是随着历法运转,岁差出现,28宿转移,所以 以后具体那一天启用月将之法当以冬至日躔宿度换算日数,历元冬至日为初一,入牛宿一度。景佑甲戌岁冬至日躔斗六度,斗宿一共26度(汉代宿度),要到第21天才入黄道之丑宫牛宿一度,按照一度一天换算从冬至为初一起算,当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用大吉月将入地盘丑宫,故而《景佑六壬神定经》释日度云:“今依大宋崇天历,起自景佑甲戌岁(公元1034),二十四气日宿次合分璧度数,以定月将,故得用式无差,占事有准”。并举一例说明曰:“假令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在南斗六度;至二十一日在南斗十二度,於辰在丑,方用大吉为月将。若二十日以前用式占事,犹用功曹(寅)为月将。余皆仿此”。但是我看当今绝大多数人对此段话的理解都有问题,没能看出真正的月将起日之法,都认为此处“於辰在丑”是指星纪之宿度斗十二,由此认为月将以节气来换,这都是因为不明白上古甲子历法创建的根源所在。其实月将并非以节气换(二十一日不是节气)也不是简单的中气换(二十日前还是用功曹),而是以冬至日躔计算与初一的差日之数来换月将,现今2013年冬至日躔尾13度(黄道宿度),2013与1034年差979年,因此岁差为979/72=13.6度约14天,所以自景佑甲戌岁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用丑大吉将起再加14天即农历十一月初一后的35天后才入丑辰用大吉将,相当于农历十二月六日开始用大吉,故正月六日后,月将应该是神后而六日前仍为大吉。方便之法是把十二月将逆时针转30度,然后每月农历六日开始换月将,每过72年加一天。
——
有易友评论:
【“假令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在南斗六度;至二十一日在南斗十二度,於辰在丑,方用大吉为月将。若二十日以前用式占事,犹用功曹(寅)为月将。余皆仿此”。若以立春建寅为岁首,实查景祐元年甲戌岁的冬至为西元1034年12月16日早8点10分,那么对应的阴历为十一月初三。若以冬至为岁首,则实查西元1033年冬至为12月16日早2点20分,对应阴历十一月二十二日。皆与“假令十一月十五日冬至”不合。那“假令”确是作者图方便打个比方“假设”话,那么直接引用他假设出来的数据加推后续运算怎么可以呢。而且关于十二星次的划分,唐朝大衍历做了修正,是否依旧沿用汉朝律历志的数据,值得商榷。】附原文:

雨花石 发表于 2022-3-6 02:12:03

本帖最后由 雨花石 于 2022-3-6 02:32 编辑

本着验证的创新思路的原则,小弟在使用传统换将方式进行起课布局的同时,也同时用楼主及古今各家推导出的换将方法排出课局,相互参照对比,这样搞了小半年,初步的结论是,沿用古诀体系去判断这种“校准”后的盘局,准验度会有一定程度的漂移,也就是课不应事。

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古法断诀中的隐藏内容,既是,传世的定将排课法,确与天象失准,但是在后世不同时期的断诀中,进行了局部的微调修正,在当时的时空中应用是可以达到相当的应验率的(这里是指盘局中四课三传应事、应象与局中主客关系的对应)。但不同时期的典籍流传到现在,再加各种刻本、抄本良莠混杂,在验证的过程中,有应有不应,此时应彼时不应,同时由于占课者的水平问题,无法发现问题是出自何处,很多秘密就无法梳理出来了。

这也告诉人们,现在很多人都追求古早诀法,以求元真,事实上,越早期的诀,在现代越无法应用,因为已经失准太多。天象轮回公约周期都是以千、万年为单位进行回归运动的,追索古诀,难免会流于刻舟求剑之弊。若用校准后的定将方法,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同时对诀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是古法中也不是全部不可用,虽不至于全部推倒重来,但筛选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另一个发现是,楼主的方法若使用通道法进行判断,却是另有妙处。通道法的核心就是以发传为基点,以全盘的天干五合与地支三合围绕空亡进行阴阳曲线运动,对于用什么方式排出的盘,没有什么要求,用校正法排盘,偶有惊艳表现。

总结来说,楼主的定将法,能不能用,答案是能用。前提是,过去的运用古法的部分经验,甚至是屡试不爽的秘诀,大概率要失效了,需要重新去积累。其他几种方法,包含用天文数据进行修正的一些修正法,都有一定理论与实用价值,但要依此为提升断课准验度,无外如上之论。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4 03:58:13

雨花石 发表于 2022-3-6 02:12
本着验证的创新思路的原则,小弟在使用传统换将方式进行起课布局的同时,也同时用楼主及古今各家推导出的换 ...

感谢前辈,受益良多!这样的反馈信息太珍贵了,小弟的实占尚未入门,十分期待前辈高人们分享不同月将取法之间占验准确度的差异。
小弟早先也曾有过疑虑:如果很多歌诀本身就是依据与天象脱节的月将取法总结出的,那么如果以实际天象来取月将,是否会使这些歌诀失效。现在有了您的经验,看来影响确实是有的。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何自宋代以降,早期的《金匮》《玉门》《曾门》《神枢》《灵辖》等古经以及唐人的歌诀渐渐遭到冷落。宋代由官方推动,以实际天象校正换将时间,精确者就按《神定经》来取,粗放者就按雨水亥将来取,而早期的典籍、歌诀是基于立春亥将的古法,所以占验的准确度大大降低,就被淘汰了。而宋以后的新歌诀大都基于雨水亥将的取法,所以明清人多数用雨水亥将(虽与明清实际天象相差极大),配宋代歌诀和典籍,仍能保持相当高的准确度。

温伯雪子 发表于 2022-3-15 13:43:34

楼主讲的有理有据,但我还是不太敢遽然变更古法。除了清代用西洋历法修改十二次宿度划分外,明代之前的历法和术家基本都是沿用汉人的十二次划分法?今天的风水罗盘和七政四余算命盘仍然是汉人的十二次划分法为主导,用之依旧灵验。我十年来也沿用《神定经》的思路来起月将,用之也非常顺手,我法和楼主考订的换将时间差了四五天的样子。可能术数重在传承和灵机,并非都可以用天文学来解释吧

温伯雪子 发表于 2022-3-15 13:45:53

“北宋的實際冬至點更又過了斗、建之間,開始朝著箕宿奔去了,但蘇州石刻天文圖竟仍以牽牛初度爲星紀的中點。”不知道历代历书中有无将牵牛初度为星纪的中点的?请楼主有时间的时候梳理一下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6 06:27:16

本帖最后由 止而用之無盡索 于 2022-3-16 06:50 编辑

温伯雪子 发表于 2022-3-15 13:45
“北宋的實際冬至點更又過了斗、建之間,開始朝著箕宿奔去了,但蘇州石刻天文圖竟仍以牽牛初度爲星紀的中點 ...
前面帖子里只为牵牛初度之说找了几条理念性的说明,其实是因为我比较怕数字,所以偷懒避开了引用古代的具体数据,惭愧惭愧{:3_230:}
今天在吾兄的提醒下找了一下,《神定经》的星纪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数据取自《三统历》。我查了《汉书律历志下》的十二次原始数据,更加具体,既标了分界点也标了中点: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终于婺女七度。
我之前以牵牛初度定星纪其实只是依据一个理念上的大致印象,但现在看来,具体数据上也确实如此~
另外在邱靖嘉的《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里翻到,《汉书地理志》(《月令章句》也属于同一体系)里有另一套宿度数值:星纪为斗六度至女二度,比《三统历》退了五六度,其相应的中点当在斗二十一度左右。这就是比较晚的数值,如果按七十多年移一度的岁差速度,时代大概比牵牛初度那时候晚了四百多年,应该是按西汉的实际冬至点重新划分的十二次。


温伯雪子 发表于 2022-3-16 06:31:45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6 06:27
前面帖子里只为牵牛初度之说找了几条理念性的说明,其实是因为我比较怕数字,所以偷懒避开了引用古代的具 ...

凤凰 发表于 2022-3-16 10:20:34

十分敬佩诸位真心实意的探索!{:3_242:}
有时间,咱也欣赏一下楼主的探索,看看有无实效!!!{:3_252:}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6 23:11:38

温伯雪子 发表于 2022-3-16 06:31


参考邱靖嘉《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第二章第四节,以及温伯雪子兄在交流中指点的信息,加上我在网上粗略搜到的诸史天文志、律历志记载,可知迄元代为止,十二次的度数至少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版本:


1、《三统历》系统:
星纪始于斗十二度,终于女七度,中点牵牛初度。此系统是最古的数据,虽目前最早的材料仅见《汉书律历志下》转引的刘歆《三统历》,但更早的时期毕竟文献不足徵,难说没有更古老的来源。据潘鼐先生推算,牵牛初度是西元前450年左右的冬至点,故汉代纬书中常见的上元甲子冬至日月五星起于牵牛初度的观念,当来自东周中期,春秋、战国之交。

2、费直系统(邱静嘉从《开元占经》中辑得,另也散见于《晋书天文志》及《乙巳占》中):
星纪始于斗十度,终于女五度,中点斗二十五度。较三统历退了二度,其中点相当于战国中期的冬至点。这也可以侧面证明费直的古文易师法承自战国时代。

3、《汉书地理志》—蔡邕《月令章句》系统:
星纪始于斗六度,终于女二度,中点斗二十一度,与《三统历》的星纪相比退了五、六度,相当于五百年左右积累的岁差。此系统的星纪中点正好可以对应汉代的冬至点,当是汉人据当时实际冬至点而重新划定的一种十二次。

4、唐代一行系统(新旧两唐书之《天文志》皆见引,《旧唐书》略有衍文,今取《新唐书天文志一》所载):
南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余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
此系统比较特殊,不可据以讨论岁差,因为它的测定理念根本上就异于其余诸家。诸家皆是先确定星纪中点(或以牵牛初度,或以当时冬至点),然而一行禅师的思路确是(其自述):又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各据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
也就是说,他不管什么星纪,而是先以房、虚、昴、星四宿的距星分别规定大火、玄枵、大梁、鹑火四次的中点,再推其余诸次的度数。这从出发点就与诸家迥异了,没有可供比较的前提。

5、《授时历》系统(《元史》卷五十四所载):
星纪始于斗三度七十六分八十五秒,玄枵始于女二度六分三十八秒,那么星纪之次也就是这两个节点之间的区间。
《授时历》的这一新版十二次,也是抛弃了周、汉古次度,以元代当时的真实冬至点为星纪中点而重新划定的,所以在诸家之中退缩度数最多。而且从各宿宽度与《三统历》迥异来看,可知《授时历》是以当时新的北天极出发重新切分二十八宿的,那么十二次当然也是从真实的北天极出发而均分出来的。这点与我的思路很像,区别只在于我的星纪没有用当今的冬至点,而是用了先秦两汉观念中那个很玄很神圣的“牵牛初度”。


以上诸种十二次划分法在后世的承用情况:

1、三统历系统:汉代纬书《洛书》(萨守真《天地祥瑞志》引)、托名“黄帝”的“推分星次”(皇甫谧《帝王世纪》引)、《晋书天文志》、《乙巳占》、北宋《崇天历》(《景祐六壬神定经》所用)、据皇祐/元丰星图绘制的黄裳天文图(苏州天文图)、日本和高丽的多种古星图
2、费直系统:未见有后继者
3、汉书地理志—月令章句系统:南宋开禧度(今世通行罗盘所用)
4、一行系统:未见有后继者
5、授时历系统:《星学大成》

以上信息肯定远远不全,还有很多关于次度数值的史料,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我没能挖掘到。

此诸系统中,《三统历》一系最古老也最强势,历代官方天文机构大多遵从,也就是出于文化理念,仍坚持东周时期的十二次位置不愿变更,即使实际冬至点已偏离此点很远(《后汉书律历志中》开头就是贾逵等人的争论,彼时尚无岁差的概念,他们纠结于实际冬至点比牵牛初度偏了五度,这一差值正好被系统3映证)。或许,李淳风、杨惟德、苏颂等人的十二次其实只是纯粹沿袭三统历数据,未必意识到了刘歆这套数据是基于以牵牛初度定星纪之中的谶纬理念。如果意识到此点,那他们应该早做了本帖前面所做的事,而非照搬刘歆的次度数值了。



补充内容 (2022-3-20 22:53):
我今日刚意识到,地理志—月令章句的次度计数方式与三统历不同,将二者统一严格计算后得出,系统3相较于系统1,退了恰好五度,而非“五、六度”。前面说系统3的中点在斗二十一度,这点仍是对的。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7 03:06:28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6 23:11
参考邱靖嘉《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第二章第四节,以及温伯雪子兄在交流中指点的信息,加上我 ...

抱歉,刚发完就又发现有重要遗漏:


首先,前面的系统5、《授时历》,我的估算严重错误。《授时历》的星纪中点据计算,是在斗十九度十一分六十一秒半,这一数值远非元代,而是三国时期的冬至点。看来授时历另有一套次度标准,既非汉代所用的次度,又非以当下冬至点定星纪。暂不清初郭守敬是按什么原则划分十二次的。


更神奇的是,同在《元史》中,第五十六卷《历志五》收录了另一套不同于《授时历》的次度系统,多亏明代的修史人让二说并存了。在这第二套元代系统中:
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辰在丑。女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外入齐分,玄枵之次,辰在子。
从而算出星纪中点在斗十九度八十分九十五秒。还是东汉末、三国初的冬至点,只比《授时历》星纪中点所对应的时代早了大致五十年而已。大概还是可以归入《授时历》系统,差值只是观测上的技术误差吧。


魏收《魏书律历志上》:星纪始于斗一度,终于牛五度,中点在斗十六度。
这是北魏熹平二年(517)官方规定的次度,而这一星纪中点正好可以对应当时的冬至点位置。这才真正是诸家中退缩得最狠的,也是汉以后唯一一家按把星纪中点固定在真实冬至点上的。此系统亦无继承者。


《宋史律历志十》:斗宿九度,入吴之分,丑。女宿六度少,入齐之分,子。
按这个推算,《宋史律历志》规定的丑宫中点在斗二十四度半。这几乎就是费直的系统了(星纪中点取战国中期的冬至点),前言费直的系统后继无人,不确。
《宋史》是元人所修,他们这里用的多半是南宋人留下的观测资料。结合同属南宋的开禧度来看,南宋人似乎更倾向于取费直、蔡邕等人的汉代“新十二次”度数,而宋室南渡以前的主流则是取《三统历》所代表的“老十二次”。


另外,在沈约的《宋书历志下》里,有一条重要信息:
以《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此推之,唐代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汉代之初,即用秦历,冬至日在牵牛六度。汉武改立《太初历》,冬至日在牛初。后汉《四分法》,冬至日在斗二十二。
这些误差极大的数据其实很宝贵,让我们看到秦、汉初人的观测水平有多低。秦人竟测出自己的冬至点在牵牛六度(实际是西周的冬至点),就可见那时的数据有多离谱了。这也可以解释牵牛初度何以被奉为至尊了,当时的西汉人应该是真心相信自己的冬至点就在牵牛初度(虽然实际应该在南斗二十多度),并且万古如此,天地造化之初七政就是从这点出发的。这一误差直到东汉才被贾逵等人注意并质疑。
我之前把“上元冬至甲子”观念追溯到东周,看来也极不可靠,太低估早期数据的不靠谱性了。牵牛初度在谶纬、数术领域的神圣性,多半是在误差惊人的《太初历》颁布之后才得以确立的,并不一定是什么传承久远的观念。相应的《三统历》次度系统也是它的产物。
还可推论,系统3(汉书地理志—月令章句)的次度,应该是在《四分历》纠正冬至点之后重新规定的新十二次,把实测得到的冬至点安在星纪中间。北魏的新版十二次是这一精神的继承者,其余诸家多半都是刻舟求剑沿袭汉人的旧数值。


最后,日本那边应该保存了大量关于唐代《宣明历》材料,可惜没见到相关的学术整理。十分好奇其中的十二次用的是哪套系统。

补充内容 (2022-3-20 21:04):
补充:《地理新书》卷第一之“昼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法”,次度同于《月令章句》。这是比开禧度更早继承系统3者,且同属于地理、风水领域。看来此领域是以系统3为尊,就如天文星占、式占领域以系统1为尊一样。

补充内容 (2022-3-20 21:06):
续补:《神定经》第二卷《释璧度第二十四》(上图十卷本璧讹作歷)言:“十二次取《三统历》……又有费直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并后魏太史令陈卓言入宿度,各有先后”。

补充内容 (2022-3-20 21:08):
其中提及的费直、蔡邕二家,就是前面总结出的系统2、系统3,而陈卓的十二次数值至今还没见过记载。《元史》的两种次度正好是把星纪中点定在三国时的冬至点,所以我怀疑郭守敬所继承的就是我们无缘得见的陈卓系统,

补充内容 (2022-3-20 21:08):
只不过以元代的观测数据对各次起点入宿度作了修订。(暂时补完)

止而用之無盡索 发表于 2022-3-17 04:40:14

突然想起孙英刚的《神文时代》下篇的第一章,就是专门讨论“上元甲子”观念的强大影响力。我也还没看完,作为“牵牛初度”的补充材料先发上来吧

张燚 发表于 2022-3-17 06:15:04

奇怪,不靠谱?古今冬至点是变化的,这无需怀疑呀。

温伯雪子 发表于 2022-3-17 07:12:34

感谢楼主辛苦整理诸家数据,对我们了解历史上十二次的划分有着重要帮助。希望日后能再加以补充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依月將本義重新考訂換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