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屮 发表于 2023-7-21 16:43:04

顾《易》归真

古《易》归真
序言第一章:易学概念系统一:易和易学二:阴阳、两仪和太极三:四象四:三才和八卦五:理象数
第二章:河图洛书一:《河图》的解说二:《洛书》图表解释
第三章:《归藏》一:如何看《归藏》二:《归藏》中的几个方向问题
第四章:《连山》一:怎么看《连山》二:《连山》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 文王六十四卦一:六十四卦来源二:六十四卦的排序问题

第六章 : 孔子《易经》一:孔子《易经》的来源二:孔子六十四卦解说中的错误

序言
为什么叫【古《易》归真】?因为易学有四个发展阶段,河图洛书源头阶段、《归藏》《连山》八卦阶段、文王六十四卦阶段和孔子易经阶段,前三个阶段说的都是一个方法和两种规律,一个方法就是三才综合分析法;两种规律:一是《归藏》揭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一是《连山》揭示的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或腐败规律。一切事物的横向分析离不开三才综合分析法,纵向离不开两种规律。因此,是大道之源、诸学之首。孔子易经,由《周易》和《易传》构成。孔子错解了易学,没有揭示易学三才综合分析法和两种规律这个哲学性、科学性的思路,而是用天地君亲师的管理结构遮8蔽了易学的真貌。使得后人对易学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而运用的时候,只停留预测功能上,而真的宝贝已经无人能识了。因此,我将孔子之前的易学称为【古《易》】,本文的目的就是【古《易》归真】。
第一章:易学概念系统
古《易》在中华道德哲学系统中,属于认识论的位置,相当于辩证法在马哲中的位置。中华道德哲学由本体道、规律道和方法道构成,对应西哲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道属于形而上、超验层次,只能感悟;认识论由认识方法易学三才综合分析法和认识成果五德规律构成;方法道由道德学说和五行学说构成。中华道德哲学是有中国特色话语权的体系,由一系列特色概念组成。哲学有本体第一哲学和现象学第二哲学两个层次,中华道德哲学也一样。所有的概念的内涵,理解起来也有两个层次。如现象有表象和本质两层,本质是因素构成和规律;表象是外在的物质实体构成。
古《易》概念有易和易学、阴阳、太极、两仪、四象、三才、八卦、六十四卦和理象数组成,形成了 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特有的话语体系。
一:易和易学易,就是变化。是什么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有不变的情况吗?这些就是“易”需要回答的问题,而研究回答的结果,就是“易学”。
古《易》在中华道德哲学中的位置,属于认识论的位置。《道德经》的“非常道”就是本体道,是形而上的超验实在,只能靠感悟。感悟的渠道就是通过现象总结出规律,通过规律反思出本体。现象在中华道德哲学中有专有名称,就是“德”,德是万物的抽象统称,表象就是天地万物。易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现象的行成实质和背后运转的规律,也就是“德”的构成实质和规律。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成万物。”易,侧重本质构成和规律的研究和运用。
二:阴阳、两仪和太极
阴阳、两仪和太极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都是第二哲学的概念层次。都是“道生一”的“一”,阴阳是一体的,性质是同一的而不是两种性质,只是同一性质而方向相反、作用相反的一体。阴阳和矛盾内涵相通,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力量。
两仪,是表象的描述,如男女,在矛盾系统中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太极,是本质的描述,如阴阳鱼,在矛盾系统中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太极这个概念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和古《易》中的阴阳的本质层次是一样的。
三:四象
四象是易学的核心概念,也有表象和本质两层理解:两仪和太极,两仪是表象,太极是本质。四象就是太阳、太阴、少阳和少阴四象,四象在两层理解中,内涵也不同。
1:两仪生四象,是表象层次,分别太阳、少阴构成一仪或一极,太阴、少阳构成另一极,就是孔子说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如男女,男中有阴,阴中有阳,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深化到基因层次,现代科技提供证据。但是这没有分析能力,上升不到社会科学的层次。因为重点是实体构成,还要总结抽象到本质层次,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才具有分析能力。
配图:两仪生四象

2:太极生四象,是本质层次,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动态转化过程的描述,就是“对立统一之为道”。这个动态过程有两种:分别是太阳、少阳、少阴和太阴四象,准确说是四个节点,如男人生老病死的内因转换的描述,是顺序变化的过程;还有就是太阳、少阴、少阳和太阴四个节点,如运气的变化,是突变的过程。这里的四象看似和两仪字面一样,其实是一个矛盾内部的主次变化过程,而不是构成。太极四象追随的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轨迹,如太极图的动态演示。有人说,四象有那么先进的程度吗?居然和黑格尔的矛盾主次方面挂钩?看看河图洛书就知道我没有胡说。之所以,学术界没有意识到河图洛书是易学的源头,或者意识到了而理论没有打通,就是两仪和太极的区别没有参透。
配图:太极图动态演示图
四:三才和八卦
1:太极四象说的是事物一个方面矛盾内部主次方面转化的动态过程,和辩证法三大规律相通;三才是一个事物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矛盾的综合分析,辩证法是三才综合分析法的基础。每一才,就是一个太极四象,三才的四象是将太阳少阳按性质归为阳爻,而将太阴少阴按性质归为阴爻,因此八卦的三才(三爻)是本质层次而不是表象层次,而六十四卦的形成原理,就是将四象代入三才的每一才细化而来。“三才”是八卦的基础,四象的科学性、哲学性决定了三才八卦的科学性和哲学性。三才排列组合,只有八种,就是八卦。也就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全过程中的八个关键节点。因此,古《易》简单说,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和两种规律。方法就是三才综合分析法,规律一是事物顺变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一是事物突变的兴衰成败的命运规律或腐败规律。一切事物的横向分析离不开三才综合分析法,纵向发展离不开两种规律的左右,因此是大道之源、诸学之首。
2:有必要说说三才的理解,三才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是影响一个事物的三个主要方面的矛盾。《道德经》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本体,形而上超验;一和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角度看就是一;而从对立角度看就是二。二生三,就是三才,三才相配,万物化生。三才综合分析法,可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事物。如一粒种子能否发芽生长,不仅取决于“种子本身的质量(人和)”,还要看“土壤营养的情况(地利)”,更要适合“节气的温湿程度(天时)”。三者结合起来,才是顺利生长的根源。
三才综合分析法也不仅适用于生物,同样适用于我们干事业的必要分析中。如开一个小卖部,就要先考虑“政策(天时)”,“铺面位置(地利)”以及“自己的专业(人和)”。由此研究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
3:文学作品总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来表明人的才能,只是会引导我们将“上知天文”理解为善看天象、能卜吉凶;将“下知地理”理解为山川物产、排兵布阵;“中晓人和”是权变机谋,这些是文学家的小花招,利用英雄主义来吸引眼球。
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治世良材的知识系统,分析技法,且看诸葛亮在《隆中对》是怎样用“三才”分析天下大势的: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五:理象数
易学概念的内涵是理,卦名含理,是根本。象是卦理的形象代表,象与象之间大多没有逻辑联系。卦名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如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有《归藏》《连山》和孔子易经三种卦序。《归藏》《连山》卦序就是两种卦理,卦理之间有推演关系;孔子易经八字卦序下面单说。而八种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没有推演关系。象只是便于记忆和使用而已,如果反过来解释卦理,就很奇怪了。数,是信息数字化,如《河图洛书》就是信息数字化的代表。

第二章:河图洛书

常道吉 发表于 2023-7-28 15:11:46

有深度,但又有简单而复杂化的感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顾《易》归真